首页 理论教育 草莓—瓜菜“双增”栽培模式的研究成果与展望

草莓—瓜菜“双增”栽培模式的研究成果与展望

时间:2023-03-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表5的数据从柱状图可以更直观地看出:第一,2008年之前的增幅比较平稳,2008年以后的几年增幅比较显著,原因就是开展了“草莓—精品瓜菜”栽培模式的试验。可见“草莓—瓜菜”双增模式的研究对农民增收、土地增效是可以起到积极作用的,也是符合现代农业、休闲农业、精品农业发展方向的。

第三节 草莓—瓜菜“双增”栽培模式的研究成果与展望

一、研究成果

通过近几年的项目实施,使农户们掌握了“草莓—瓜菜”的科学种植技术,同时提高了他们不断种植新品种、探索新模式的理念,为本镇的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土地增效起到了积极作用。其成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形成了一批规模基地。

通过培训引导,使我镇蔬菜种植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如仅在岚山村就有:番茄基地1000亩,花菜基地800亩,灯椒基地1000亩,大白菜基地1000亩,包心菜基地1000亩,黄瓜基地1000亩,草莓基地600多亩,湾塘有新品种试验基地40亩。项目实施以来,推广种植番茄10000亩以上,推广种植草莓2000亩左右,西瓜、甜瓜、辣椒、瓜类等累计至少3000亩,为土地规模经营提供了技术服务,为本镇农户增收起了积极作用。

2.培训了一批实用人才。

2004—2011年八年在岚山、湾塘、庙戴三个点共举办绿证班25期,培训1399人次,短期实用技术培训班94期,培训4546人次。为本镇蔬菜种植培养了一批实用技术人员。

表1:2004-2011年绿证班培训情况

img41

表2:2004-2011年短期实用技术培训情况

img42

成校的培训模式自2007年以来,《今日镇海》、《东南商报》以及《浙江日报》等进行了多次报道,如“澥浦成校打造多功能课堂(当地农民的实践园,新镇海人的加油站)”,“澥浦成校:乐为农民做实事”,“为农民做实事最快乐——镇海澥浦成校培育出两百余位种植能手和家政明星”,“免费很温暖,‘礼物’很贴心”等,并得到了区农业局、科技局及老百姓的大力支持,尤其是各位蔬菜种植户,都觉得成校老师是他们的贴心人,有问题总喜欢找成校老师帮忙,这种培训模式对本区其他乡镇的蔬菜种植培训也能起到一定的示范和指导作用。

3.增加了当地农民收入。

全镇目前无公害蔬菜种植面积达8000亩,农科教结合总体效果比较显著,根据培训人员样本分析,调研了8户种植户,种植面积达106亩,推广种植品种20多个。从产值分析:2005年亩产值在4500元左右,2006年亩产值达5700多元,2007年亩产值达到6300元,年均增产达10%—15%,按全镇8000亩计算,年增产值500多万。按利润计算,2006年亩利润4500多元,2007年亩利润达到5200元,年均增产达15%—20%以上,按全镇8000亩计算,年增利润300多万,2008年亩产值达到9500多元,2009年亩产值达到14000多元,2010年亩产值达20000多元,2011年亩产值达到21000多元,2011年的亩产值是2007年的三倍还要多。按利润计算2008年达到7300多元,2009年达到10000多元,2010年达12000多元,2011年达到14000多元,同样是2007年的近三倍。具体数据如下表:

img43

img44

从上述图表可见:前三年亩产值增幅相对较小,2008年以后增幅相对较大,原因主要是:2005-2007年所调研的农户都是以露天栽培并以常规品种为主,所以产值增幅相对较小;而2008-2011年所调研的农户绝大多数是以大棚种植为主,品种多数以新品、精品为主,种植模式、销售形式与途径也多种多样,每亩产值与2008年前相比要增加10000多元,全镇有蔬菜面积8000多亩,以推广4000亩计划,则可增加收益就能达4000多万,这对我镇的农民增收、农业增益将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

从农户的个案也可以说明问题。

如农户朱国平,现有种植面积25亩,其中大棚种植面积约10亩,露天种植面积15亩。2005-2011年总的收益情况大致如下:

img45

img46

又如农户陈善忠,2005-2009年种植面积约33亩,其中大棚18亩,露天栽培15亩;2010年以后,种植面积扩大为40亩,其中大棚30亩,露天栽培10亩。2005年-2011年的平均亩收入及总的收益情况大致如下:

img47

img48

img49

不论是农户朱国平还是陈善忠,亩产值还是总产值,2008年之前增幅相对较小,2008年之后增幅较大,其原因就是发展了设施栽培,开展了草莓—精品瓜菜的种植模式。2011年之所以下降其原因是这一年草莓苗大量死亡,使面积、产量受到了影响。

4.提高了农户对设施栽培的认识。

近几年我镇种植方式也有了很大改进,设施栽培2005年只有360多亩,2008年达到了近1000亩,现在有2000多亩,之所以有这么快的增速,跟“双增”模式为农民提升了效益是分不开的,也为区域内休闲农业、效益农业的发展起了积极的引导作用。

5.科学的栽培模式为“双增”起到了科学的指导。

近几年农业培训注重科技含量的提高,实施的主要栽培模式有:草莓—小番茄、草莓—大番茄、草莓—甜瓜、草莓—小西瓜等,其效益比普通农产品要高出一倍左右,为“双增”模式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指导作用。无论是单个个体还是调查户的总体情况都可以说明这一问题。

(1)从单个农户的常规栽培与“双增”栽培进行比较。

如翁华夫,现有种植面积44亩(其中常规栽培10亩,设施栽培34亩),2005-2011年露天常规栽培的亩产值跟大棚草莓瓜菜栽培的亩产值情况如下表:

img50

img51

该农户是从2007年开始进行“双增”模式的试验,即春节以后就把草莓处理掉种小白瓜、金玉小番茄、新世纪哈密瓜,后来又发展到种小西瓜、甜瓜雪里红、黄皮9818、甬甜3号等。所以其亩产值增加也是比较明显的。设施栽培亩产值基本上是常规栽培的两倍,2010年亩产值就已达到2万元了。而常规模式要超过1万元都比较困难。

(2)从部分农户的常规栽培与“双增”栽培进行比较。

表3:2005年-2011年7户农户其常规种植面积、总产值及平均亩产

img52

表4:2005年-2011年7户农户其设施种植面积、总产值及平均亩产

img53

表5:2005年-2011年7户农户其常规栽培与设施种植平均亩产对照

img54

img55

表5的数据从柱状图可以更直观地看出:第一,2008年之前的增幅比较平稳,2008年以后的几年增幅比较显著,原因就是开展了“草莓—精品瓜菜”栽培模式的试验。第二,设施栽培的产值几乎比常规栽培高一倍。所调查的这几户在2009至2011年产值之所以比较高,是因为进行了草莓育苗而提高了土地的收益。可见“草莓—瓜菜”双增模式的研究对农民增收、土地增效是可以起到积极作用的,也是符合现代农业、休闲农业、精品农业发展方向的。

6.积累了经验,创新了成果。

通过该项目的研究探索,学校积累了一些经验。一是构建了一个“三级(即成校-村-农户)”培训运作网络;二是形成了一个有效的培训模式:政府—科研单位—成校—基地优秀农民,使我们成了农民的贴心朋友,农户在生产中碰到了问题会找我们帮忙。如:2004年,觉渡村有一农户金永飞来到我校,说他的芥菜的根像根瘤菌一块一块的,毛细根减少等。我们马上与区农业局张棉天老师联系,张老师告诉他可能是土壤酸性太强,用石灰水浇或用托布津浇,处理后症状果然有所缓解。十七房农户冯静国、刘福荣种植品种需要更新,让学校帮助他们选购蔬菜新品种种子等。类似此类实例很多,这些说明成校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得以凸显,实现了三项创新。一是培训形式不断创新。培训上课突出一个“活”字,下村讲课,送教上门,把课堂设在田间地头,采用现场会、实地考察、田头指导和种养能人现身说法等多种形式。在培训时间上,结合农时,力求方便学员。在师资选择上,可以用土专家、真专家结合,以突出培训实效为主。二是培训机制不断创新。在落实激励措施与服务措施的基础上,坚持理论与实践结合,坚持“专、实、新”三字原则。对当地的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休闲农业的形成,加快我镇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的转变,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和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的提高都起了积极作用。更重要的是广大农民转变了观念,认识到市场经济条件下,掌握先进的生产技术、学会科学的经营管理的重要性,切实帮助农民提升了创新意识。三是农民的经济效益有了创新,从前面几个表中可以清楚地看出。

7.学校赢得了群众的信任,获得了一些荣誉。

“千杯万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近几年由于我们的工作较为深入实际,围绕老百姓的需求,百姓都很支持我们的工作,对我们的评价也很朴实,都说“成校老师真是田头老师、农民老师”,所以平时参与的积极性都很高。每到合适的季节就会想到,“老师怎么还没有来培训?”有的是事先报名,要求培训一定要通知他们,也有的因种种原因没有参加会感到后悔。但对我们的工作都能给予理解信任。平时生产中遇到困难和问题总喜欢找我们“商量”。如:中星草莓基地的陈善忠,不知如何有效合理地总体规划,我们就把专家请到田头,让他们直接“面对面”。十七房老菜农郑敖齐,向我们询问,全年蔬菜种植如何规划(即一年四季各类品种如何搭配最有效)。近几年来农民有问题找成校老师成了一种很平常的现象,充分说明成校老师在群众中的信任度和为农服务的实际体现。

在积极发展精品农业、效益农业、休闲农业的今天,种植推广“草莓—瓜菜”栽培模式为当地农民开辟了一条新的致富之路。近几年,开展“双增”模式种植的农户实现了土地增效、农民增收。同时也带动了农民学习的积极性。增强了农民的市场观念和科教意识,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转移到依靠科学种植、提高劳动者素质为中心的轨道上,为在农村创建学习型组织奠定了基础。

总之,在“草莓—瓜菜双增栽培模式的推广研究”过程中,我们牢固树立为农服务的思想,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同时,学校在“结合”上下功夫,以项目为导向,以教育为依托,加强教育科研,以科研促培训,工作得到了各有关部门的肯定,所以也获得了许多荣誉。

二、思考与展望

1.农村开展“草莓-瓜菜双增栽培模式的推广研究”是切实可行的。但要有效开展,必须依靠政府、依托科研单位、依存于广大农户。其模式可以是:

政府—科研单位—成校—基地优秀农民。

在这个模式中:政府起着规划和决策作用;科研单位提供最新的研究成果与技术;成校起桥梁和纽带作用;基地优秀农民是前三者的最终服务对象,也是最新科研成果的实践检验者。通过这个模式,可以把科研单位的研究成果、农科教示范基地、成校及农户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并可以把农业科研成果更直接、快捷、有效地转化成现实成果。

2.农村成校在“草莓-瓜菜双增栽培模式的推广研究”中是大有作为的。尤其是在农户与科研单位之间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比较实际。说实话,现在农民有经验但没有好的品种不行;科研部门有好的品种但没有好的技术也不行;只有使好的品种与好的经验技术相结合,才能发挥最好的效益,才有可能全面辐射。通过成校的培训教育,使科研部门的成果与农户的实际需求直接对接,减少了中间环节,对农户来说,一方面降低了(消费者)成本,另一方面也降低了风险(通过中间商,品种的假冒伪劣可能性增加)。对科研部门来说:一方面缩短了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成果的时间;另一方面便于直接与终端消费者沟通,及时了解成果转化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为解决问题并继续研究掌握了第一手资料。

3.如何在丰产与丰收“成正比”上做文章。蔬菜等农产品与工业生产不同,企业是生产什么产品,生产多少,价格多少根据合同推销出去,收益是可以算出的。但蔬菜等农产品就不同,丰产不丰收的情况是很正常的,尤其是蔬菜种植,大多以散户为主,你家3亩,他家5亩等;种的种类也大同小异,你看他种什么收益好,也会跟着种什么,从而往往会导致某种产品过剩。这种不作市场调研而盲目跟风,最终受损的还是农户;可是农户你让他自己做市场调研也不可能,怎样才能让农户不盲目跟风,丰产又能丰收,须要有关部门多考虑。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做工作。

(1)建立蔬菜专业合作社。由于农产品在储、运、销等环节上有比其他产品更为苛刻的要求,否则就无法保证其最终成为市场上的精品,所有这些又都是一家一户的小生产单位所难以解决的。如果让一家一户的农民到市场上去提篮小卖,别说垄断超额利润,就是平均利润恐怕也难以获得。所以在稳定家庭承包的同时,还必须充分发挥集体经营的作用,帮助农户解决科技乃至加工、仓储、运输、销售等方面的难题。精品农业获利大,但投入和风险也大,也只有实行家庭与集体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才能更好地抵御风险,为农民提供稳定的收入和必要的社会保障。由村农业合作社选择热心人员负责,对本村农户所种的面积较大的种类品种,采取种子统一登记(或统一购买)、选择诚信种子公司,合作社为农户提供服务,对农户来说降低了成本(来回奔波)和风险(避免到小店购买到假种子),同时根据购买到的种子多少,就能推算出可种植多少面积。若种植面积大,总产高,估计市场直销有困难,就可以提早找出路,或通过网上发布信息,让客户尽早了解具体情况。

(2)控制一定规模。作为新品种在某一区域的推广,其面积应有一定限制,要从市场供求平衡角度考虑该种多少,而不能盲目跟风,要让农户明确过量种植是一种风险,过量了再好的品种也变成不好的了。

(3)散户傍公司。对大多数的散户生产的产品除了自销或批发(这是该地某种蔬菜的种植面积较大,能吸引采购商前来)外,是否可以同农业贸易公司、加工公司挂钩,根据公司的要求去进行标准化生产,产品统一由他们销售,因为这些公司往往有固定的销售渠道。

(4)要加强网上信息化引导。精品农业不完全等同于三高农业,它所采用的技术可以是现代高科技,也可以是传统技术。但是必须看到,高科技在发展精品农业中的作用同样十分重要。精品农业应当是一种牛犁+鼠标的现代农业,不仅优良品种的培育、生产作业水平的提高、生产设施的改进等离不开高科技,要使精品卖上好价钱也还要借助于现代信息网络系统。目前我们湾塘中星草莓基地就是通过网上宣传发展起来的。

这四项工作做好了,丰产与丰收成正比的文章就能做好。

总之,开展“草莓-瓜菜双增栽培模式的推广研究”,无论是新品种推广,还是技术指导,都要从服务的角度出发、从农户的实际利益出发;同时还要为农户产品的销售宣传做好引导,这才能真正为土地增效、农民增收发挥积极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