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大学生的学习现状及问题

大学生的学习现状及问题

时间:2023-03-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大学生对研究性学习的认识和参与情况的调查。问卷的第三部分主要是从学生对研究性学习的认识、是否参与和参与研究性学习的形式、开展研究性学习碰到的困难和需要的支持系统等方面展开调查分析。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学习满意度的平均值是1.97,处于“不太满意”区间,说明大多数学生对自己的学习状态是不太满意的。

第一节 大学生的学习现状及问题

从整体上看,我国大学的教学模式整齐划一,具有同质性和相似性。大多数教师的教学方式以讲授式为主,在课堂上会穿插讨论、提问和实验等教学手段,大学生的学习过程以记忆训练为主,学习方式是重复与练习。基于此,本研究的调查对象主要以湖北省武汉市的高校师生为例展开调查研究。武汉地区高校云集,涵盖了“985工程”、“211工程”和普通院校等各个层次的大学,调查研究以武汉高校为例,具有比较强的代表性。

一、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综合考虑不同层次的高等院校、学科专业、年级等因素,本研究采取了分层随机抽样的问卷调查方法,在武汉地区选取了11所高校,其中“985工程”高校1所、“211工程”重点高校5所,其他本科院校5所。本研究对本科生学习现状、本科生如何认识和参与研究性学习的情况采取的是问卷调查的方式。

本研究一共发放调查问卷1600份,回收问卷1468份,其中有效问卷1342份,有效问卷回收率是83.9%。调查对象基本情况如下:男生697人,占51.9%,女生645人,占48.1%;大四(2008级)学生223人,占16.6%,大三(2009级)学生282人,占21%,大二(2010级)学生624人,占46.5%,大一(2011级)学生213人,占15.9%;文科学生542人,占40.4%,理科学生312人,占23.2%,工科学生488人,占36.4%,见表4-1。

表4-1 样本基本情况

img2

同时,为了深入了解大学研究性学习的实施措施和效果,研究者还走进课堂实地现场观摩,察看教学中的师生行为。在听课过程中,研究者对观察到的现象和发现的问题,及时地、有针对性地辅以访谈,以便了解行动者的所思所想。本研究一共听课90节,其中完整的观摩课程有两门[1],共64学时,其他课程26学时。研究者选择了4所大学(“985工程”大学1所,“211工程”大学2所,普通院校1所)的不同学科课程随机听课,课程涉及公共必修课、公共选修课、专业基础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等,授课教师的选择中考虑了老、中、青年教师和教授、副教授和讲师的搭配,其中既有国家级教学名师、校级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一等奖教师,又有普通教师;授课对象分布于四个年级,其选择也综合考虑了文、理、工学科专业的匹配,有来自普通班的学生,也有来自创新团队试点班的学生。

二、研究设计思想

根据笔者自身多年的学生经历和教师教学经验,研究假设大部分学生不满意目前的学习状况。第一,研究假设学习观念、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形式、教师的作用、学习评价6个方面不同程度地影响着学生对学习的满意度。第二,研究假设“985工程”院校的学生比普通院校的学生更倾向于大学研究性学习方式。

学习观念是学习行为的核心要素,它具体表现为是“以教师为中心”还是“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的学习观念注重教师、课堂和书本;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强,受外在因素影响较大,学习方法以背诵、记忆、复述为主,重视分数、学习结果和总结性评价。“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观念重视学生、活动和经验;学生的学习是从真实的生活出发,围绕“问题”或者“课题、项目”展开个人独立或者小组合作研究,学生的学习态度积极主动,参与性强,自觉性强,勇于探究未知事物,重视学习过程和形成性评价。

(一)调查问卷的编制与处理

笔者在自编“大学研究性学习的理念和策略研究”问卷后,请有关专家审阅,进行了小范围的预调查,经过调整形成正式问卷。问卷共有42道题,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了解被调查者的基本信息,包括学校、专业、性别、年级4道题;第二部分是了解被调查者目前的学习现状,都是单选题,共30道题,按照由低到高的程度采用五级记分,分别对“完全不符合”、“比较不符合”、“有时符合”、“比较符合”、“完全符合”赋值1、2、3、4、5分;第三部分是了解被调查者对大学研究性学习的认识和参与情况,都是多项选择题,共7道题;第四部分是开放题,共1道,供研究者参考,采集信息。本研究主要的调查内容是:

(1)大学生学习现状的调查。问卷的第二部分从学习观念、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形式、教师的作用、学习评价6个维度设计了30个问题。

(2)大学生对研究性学习的认识和参与情况的调查。问卷的第三部分主要是从学生对研究性学习的认识、是否参与和参与研究性学习的形式、开展研究性学习碰到的困难和需要的支持系统等方面展开调查分析。

在进行数据统计之前,研究者对所有回收的问卷进行了审查筛选,为了保证调查研究的有效性,剔除了填答者全部勾选同一个选项的问卷、明显草率胡乱作答的问卷和部分题目没有选择选项的问卷,这些问卷均不纳入本研究统计分析的范围。本研究采用SPSS17.0对数据进行处理和描述统计分析。对问卷获得的数据进行主成分分析,保留特征值大于1.0的因子,共有9个因子,累计贡献率61.85%,这较好地解释了整个问卷的方差;各项目在相应因子中的负荷量0.40的可接受值内,表明各个项目较好地反映了各因子所要测查的内容;问卷的结构效度较好,问卷的内在一致性信度系数α=0.84。

(二)观摩课观察与访谈研究

因为课堂教学是情境性的,教学是生成的,课堂上的常规因素和偶发事件影响制约着教学效果。研究教师的教学行为、学生的学习行为和方式,必须走进不同的课堂、选择不同的样本仔细观察与思考。研究者观摩的课程涉及具体学科方法类课程(计算机与应用化学)与交叉课程(技术经济学概论),学校精品课与院系公开课,等等。在随堂听课中,教师们都非常热情,主动地介绍课程的性质、自己的教学思想和本班学生的情况,还积极地推荐学生提供给研究者一些必要的信息。

在问卷调查和观摩课的研究基础上,研究者有重点地访谈了部分教师和学生。

三、研究结果

(一)大学生的学习现状

1.大学生对学习的满意度不高

根据问卷的计分方法,大学生对学习的满意度应该是连续变量,可以将1、2、3、4、5看做连续变量分组后的组中值,将数值分为五段,0.5~1.5表示不满意;1.5~2.5表示不太满意;2.5~3.5表示满意;3.5~4.5表示较满意,4.5~5.5表示很满意。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学习满意度的平均值是1.97,处于“不太满意”区间,说明大多数学生对自己的学习状态是不太满意的。其中选择“不满意”的学生有84人,占6.3%;选择“不太满意”的学生有353人,占26.3%,如果加上“一般”选项的学生,比例达到了69.5%,见表4-2。其中,2011级学生的不满意度最高,不满意学生的人数占全年级总人数的76.5%;2010级、2009级和2008级学生中对学习不满意的人数分别占各年级总人数的73.2%、70.6%和50.7%。另外,相比于男生(学习不满意的男生比例是67.7%),女生的不满意度要略高(学习不满意的女生比例是71.3%);相对于文科学生(学习不满意的文科生比例是64.2%),理工科学生的不满意度要略高(学习不满意的理工科学生比例是73.0%)。

表4-2 大学生对自己学习状态的满意度

img3

大学生对自己学习状态的不满意,表现为学习不主动、缺乏对学习的规划和学习目的性。这一点也可以从研究者与大学生的访谈中得到验证。研究者与大学生交流时,发现大学生自己也在努力地寻找着原因和改进手段:

“我认为目前为止,自己的学习状况不是很好,缺乏主动性,而且有点自闭,在自己小范围里学习,与外界的交流很少。”

“在大多数情况下,课业比较紧张,自己处于一种被动学习状态,对自己的这种状态不怎么满意。”

“我的学习状态过于松散,缺乏学习的动力和兴趣。上课摄入的知识不多,考试临时抱佛脚。没有系统的学习计划,有时学习刻苦,有时学习懒散。希望老师系统地讲解知识点,并组织同学们形成学习小组,一起研究一些较复杂的问题。”

有的大学生对自己的学习状态进行了设想:“高效学习,有取舍;目标学习,有延伸;兴趣学习,有思考;积极学习,有态度”。

2.大学生的日常学习行为表现出较弱的“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育观念

根据问卷的计分方式,按照行为发生频率的多少由低到高计分为1~5。表4-3显示,虽然大部分学生认可知识重难点的学习,但对于传统学习观念下的系统掌握知识点、记忆性的学习方法、用考试分数衡量学习的评价方式,并不是很认可。

表4-3 大学生的学习观念

img4

传统大学的课堂明显是教师的舞台,大学生侧重“听”和“看”的知识输入过程,而忽视了“说”的理解性的输出交流过程。从一次课堂观察来看,其实大学生已经开始认识到我国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课堂观察

课程:中西文化对比

教学内容:中国传统文化

当教师播放了《What is China》(《中国是什么》)10分钟的短片后,提出问题,让全班讨论,原本抬着的头差不多低下去了90%,剩下的同学看看教师,再看看已经播完片子的大屏幕,无人发表意见,同学们的表情冷漠,与看短片时饶有兴趣的表情形成鲜明的对比。后来,教师随机点了两位同学回答。其中有一个学生站起来,先回答了问题,谈了自己的看法,然后感慨地说道,中国课堂老师提问后,底下一片寂静,害怕老师点到自己,而国外的“常青藤”大学(列举了四五个大学名称)课堂上,学生是争先恐后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提出我们大学生应该向他们学习;另外,这位学生还提到了一位去中国香港参加了国际大中专学生辩论赛的学长对他的影响。研究者注意到,这位学生发言期间,全班同学都在认真地倾听,学生之间明显产生了思想共鸣,教室里一片寂静。这至少可以表明,学生们已经有了想改变学习现状的愿望。

在访谈中,大学生表现出一种喜欢和老师交流、愿意发展实践能力的倾向,并不想仅仅局限于在课堂上简单听课、记忆知识。“自己参与过的讲课和论文还记得,老师讲过的内容都忘了。”

大学生希望学习与实践相结合:“我喜欢一些活动性、实践性的学习,不喜欢总是抱着书本、作业、试卷的学习。”“我比较喜欢将专业知识运用于实践,让知识得到升华,我认为运用实践的方式,多动手,多合作,多交流,多研究来进行学习很好。将理论结合于实践,我可以从中得到更多的独特的见解。”“在学习方面,我有明确的学习目标,而且注重解决实际问题。”

3.本科生学习态度缺乏积极性,学习目标不清晰,缺乏问题意识

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对探索未知事物的热情不是很高,自学的行为特征表现不明显,而且大学生的学习行为比较盲目,不清楚学习目标是什么,缺乏学习研究的问题意识,见表4-4。这一点与学习观念的调查结果有着一致性,虽然本科生不太喜欢“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学习模式,但对如何学习还缺乏一定的了解,不知道如何学习才能使自己对学习产生高满意度。

表4-4 大学生的学习态度

img5

虽然在访谈中大学生大多认为自学很重要,因为大学教师上课内容多、速度快、难度大,但是大学生自学活动的顺利实施是具有一定条件的。首先,大学生要理解什么是自学。自学不是预习和复习,在课堂之外学生花费大量的时间吸收消化课堂知识不是自学。其次,学生的自学前提是教师的指导,是明确学习目标的自学。

“我的学习方式以自学为主。学习时间充裕时,我会针对一些较难的课程先进行预习,再将老师上次课堂上所讲的内容进行补充学习和巩固,尤其是课堂上不能较好掌握消化的知识,我会在课下抽时间自己看书理解。遇到问题时,我通常选择和成绩好的同学讨论、寻求帮助,或者阅读参考书获得答案。”

“我认为学习包括:课堂学习+课外自学+师生交流。”

“我认为:老师系统地讲解知识之后,再自学相关内容,并拓展实践,应该更适合自己。学习主要靠自己,但也离不开老师、同学和各种资源。”

在学习实际中,由于缺乏有效的学习指导和督促,学习自由度大,大学生常常感到学习力不从心。大学生任何方式的自学都应该在教师引导、组织和支持下进行,或者在一个学习集体中进行。大学生需要通过彼此之间交流思想和讨论问题来实现自学,自发的、闭门造车式的自学难以取得好的效果。

“大学学习主要是自学。比如高数课,老师把知识内容一股脑地往我们脑子里塞,不管有没有消化,每次课都有新的内容,只有自学才行,才能跟上老师的进度。老师适当发些资料、适当引导也很重要。”

“缺乏对已有资料的挑选整理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展望前景的综合能力。”

“学习迷茫,没有方向。缺乏自制力、毅力与恒心。”

4.大学生认识到学习方法的重要性,但对学习的支持系统利用不够

表4-5的数据显示,许多学生认识到学习方法的重要性,认为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比掌握知识更具有价值。但他们在课外的阅读和延伸学习中对学习方法的运用还不够灵活,在利用学习工具进行学习时,只有一半的大学生会利用网络查找学习资源,对于信息技术带来的方便快捷的网络学习方式,还有一半的学生尚未意识到。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大学生对图书馆的利用率不高,大部分学生不知如何合理地利用图书馆。

表4-5 大学生的学习方法

img6

接受访谈的大学生也认为掌握学习的方法很重要。“我知道主动学习的重要性,但实施起来有困难。我感觉学习的动力不足,学习的效率不高。我认为学习的重点是构建一个学习网络的学习方法。”

“我信奉的是‘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学习中也较喜欢全面地看待问题,先学会方法,再追本溯源。”

在学习过程中,大学生会及时地查阅资料。“一般遇到问题时会上网查阅资料,也会在学到该课时,准备有效的参考资料来寻求灵感。就目前的学习状况而言,我能及时提交作业,会和同学讨论交流问题。”

“学习方式主要是参阅资料,自学研究为主,我喜欢观察身边的事物,同时与老师进行沟通。我喜欢交流式的学习方式,通过交流,彼此的知识面就变广了,因为每个人的思维方式都是不一样的。”

访谈发现,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关注学习方法,也希望在学习过程中能有同伴之间的思想交流。

(二)大学生对研究性学习的认识与参与度、面临的困难等

对大学研究性学习的认识与参与度、面临的困难等方面情况的调查,问卷采用的是复选题,被调查者可以多选,问卷的结果统计采取了频率百分数的方式来衡量选择人数的多少。

1.大学生对大学研究性学习的认识不深入,参与度不高

表4-6表明,在“你认为研究性学习是什么样的学习?”一题中,大学生选择“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以项目为中心的学习”、“围绕课题进行研究学习”、“以学生探究为主的学习”频次百分数分别为33.3%、23%、59.8%、60.4%。频次统计百分数的结果表明,大学研究性学习是“围绕课题进行研究学习”和“以学生探究为主的学习”的看法较被学生认可。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是从字面上来理解“研究性学习”的内涵,“项目研究”对大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学生来说,还比较陌生;大学生的“问题”意识也不是很强。

表4-6 大学研究性学习的内涵

img7

有学生认为:“研究性学习是以某个兴趣点为中心进行深入探索,进而会扩展到相关专业或者其他领域以支持自身论点的学习。研究性学习不是停留在事物的表征上,更多的是关注事物背后的东西,如事物产生的背景和发展过程。这样的学习方式将加深对学习内容的理解,为发掘事物本质,为创新之路打下坚实基础。”

有老师说:“我不知道研究性学习是什么……我们学校有的教师在开展研究性教学。我理解的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应该是在课堂之外、学有余力的学生跟着老师做项目课题。”

在高校教学实际中,大学研究性学习活动主要是部分优秀大学生围绕问题、项目、课题进行的,以课外创新实践活动居多;而大部分学生并未参与过研究性学习,问卷调查结果也证实了此现象。调查问卷中设置了“在大学学习过程中,你做过课题(或项目)研究吗?”结果表明:学生在课程学习过程中参与过项目学习、在课外兴趣活动中参与过项目学习、自己单独做过项目研究、根本没有参与过项目学习的频次百分数分别是28.7%、28.3%、8.2%和44.9%。

在访谈中,研究者了解到:学生希望在日常教学中改变传统的学习方式,希望提供研究性学习的氛围和环境。“我认为,目前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氛围并没有提供给我们更多研究讨论的机会,学习过程比较死板。”

大学生感觉大学研究性学习更贴近社会和生活实际,收获也更大。“我曾在老师的课程中做过研究性项目作业,是老师让我们做策划书,是大家合作共同完成的。真实的项目让我们更早地接触和了解社会,这样的学习比较接近社会要求。”

2.大学生参与研究性学习面临着一些困难,教师的指导作用不到位

大学生在参与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面临的主要困难有:学习参考资料不易获得;同学间缺乏学习交流;缺乏老师及时的指导和学习反馈;没有学习的环境和氛围;缺乏学习动力和兴趣等,它们被选择的频次百分数分别是42.3%、40.0%、54.2%、35.7%和40.0%,见表4-7。

表4-7 大学生学习中的困难表现

img8

大学生渴望得到教师的学习指导。有学生说:“我觉得平常的学习太缺乏反馈了,大学的教育不仅没有氛围,而且知识的获取都是一次性的,完全由一次考试取决成绩的好坏,而且,学习根本没有反馈,不知道自己错在哪里,同学、老师之间也缺乏交流,学习缺乏热情。”

在研究过程中,学生反映的学习困难还有:物质条件方面如学习自习室太少、图书馆缺乏资料;高校社团事务太多,学习投入不够,时间不充足;等等。

大学生解决问题的手段,首选利用网络、图书馆等查找资料,频次百分数是72.8%(977人次);然后选择与同学交流讨论,占67.2%(902人次);还有38.7%(519人次)的学生是选择请教老师;有5.5%(74人次)的学生选择放弃,听之任之。研究数据表明,教师在学生的心目中并未发挥积极的作用。“我现在主要采取比较独立自主的学习方式。有时遇到问题,也会问老师。在大学里,我觉得老师与学生交流太少了,比如有时我通过发邮件的方式询问事情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但好像都未得到回复和帮助,可能是他们太忙了吧。更多的时候,我会转向求教室友和同学,虽然收获很少,但比零收获好。”

与同学一起学习交流,形成学习的氛围是学生的愿望。“我认为跟同学在一起、群体性的学习适合我,这样既有竞争力,也能很好地发现自己的不足。”

(三)大学生学习情况的差异性分析

1.大学生的学习行为在高校之间差异显著

运用独立样本T检验,研究者选取了研究对象中的一所“985工程”高校和一所普通高校为样本,在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的维度中抽取部分指标,从探索未知事物、利用网络资源学习、小组讨论问题、自学、与同学交流思想和合作学习等方面进行对照比较,发现重点高校大学生的这些学习行为均多于普通高校大学生的学习行为,而且高校之间大学生学习行为的差异性很明显,见表4-8。

在重点高校,大学生的行为倾向于“我大部分时间是自己安静地思考问题,有时与大家或老师们交流,倾向于独立学习”。

“我正在转变学习的状态,由原来的盲信课本到现在批判性地对待课本和老师,以自学为主。但学习中缺少讨论和合作,缺乏学习的氛围和环境。”

表4-8 高校之间学生学习行为的差异性

img9

注:**P<0.01。

调查发现,不管是“985工程”高校还是普通高校,本科生的学习行为在上述方面都表现出较强的倾向性,但在实践中还有待加强。

2.大学生学习行为在年级之间差异显著

从大学生学习态度的积极性和能否有效利用图书馆资源学习的情况来看,分析数据显示,虽然大学生的水平和能力不高,但随着年级的升高而有显著的改观;大一新生在与教师交流思想、讨论问题、利用图书馆资源的能力方面均弱于其他年级的学生,见表4-9。

表4-9 不同年级的学生学习行为差异

img10

注:﹡﹡﹡表示P<0.001;﹡﹡P<0.01。

现实观察和访谈结果也表明,大一新生明显对大学学习有着一个适应期,大一新生的学习往往延续着高中的学习方式。大一学生普遍认为,上课认真听课,课后自主复习和预习,能应付考试就是好的学习状态。因此,在初入学阶段,对大一新生进行学习指导十分有必要,而且是必需的。在访谈中,有些大一的同学认为,“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时间真的很短,尤其对大一新生而言,感到大学的课程比高中难多了,而且老师讲得也很快”。“我的学习就是预习和广泛采集相关资料,包括历史背景、著名论说、相关人物等,上课就是跟着老师的思路走,并做好笔记,记下值得研究的问题,课后梳理知识的逻辑思路,并做好专题总结。”

也有大四的学生认为,“课前预习、课上认真听讲,课后及时并反复复习是比较好的学习方式。当遇到问题要及时解决,不能拖延。平时自学是大学及以后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还可以通过网络、报刊等获取相关知识”。

由上述分析得出,研究原设想大部分学生不满意目前的学习状况成立,“985工程”院校的学生比普通院校的学生表现出更多的大学研究性学习行为方式成立。另外,总体数据表明:文科、理科、工科大学生的学习行为现状差距不大,对比不明显;男生、女生的学习行为现状差距也不明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