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研究性学习对大学生的素质要求

研究性学习对大学生的素质要求

时间:2023-03-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研究性学习对大学生的素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即大学生在从事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必须具备积极主动的学习行为倾向,具有一定的学习能力如提出问题和思考问题的能力,还要掌握基本的科研方法,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教师如果仍然采取灌输的方法进行教学是不妥的,教师需要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来组织课堂教学,引导大学生发挥自身的主体性,积极地进行研究性学习。大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要具有研究的问题意识。

第二节 研究性学习对大学生的素质要求

研究性学习对大学生的素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即大学生在从事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必须具备积极主动的学习行为倾向,具有一定的学习能力如提出问题和思考问题的能力,还要掌握基本的科研方法,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

一、学习观念:发挥主体性

传统教育观在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上,过多地强调适应社会的价值,而不太关注个人的发展价值。这反映在教学过程中,即认为学生只是教育的客体,只是接受知识,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压抑了学生的创造性。建构主义将大学生视为学习的主体,重视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要求大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能主动、积极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如果大学生在学习活动之前,能够确定学习目标、制订学习计划、作好具体的学习准备;在学习活动中,能够对学习进展、学习方法进行自我监控、自我反馈和自我调节;在学习活动后,能够对学习结果进行自我检查、自我总结、自我评价,那么,这位学生的学习就是主动的。任何学生对亲自体验和探索获得的知识理解的深刻性远远高于被动获取的知识结论,探索性学习对学生的认知发展影响更大。

学习自由思想要求大学生具有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具有较强的学习进取心和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学分制给大学生提供了学习时间的灵活性,选修制给大学生提供了选课的自由,它们的基本着眼点是要突破学年制下刚性的教学计划、刚性的教学进程和刚性的评估标准,力图使教学计划、教学管理和教学质量评估柔性化,其主要目的是让大学生在学习上有更多的自主权和选择权,让大学生根据个人兴趣和社会需求来构建合理的知识与智能结构,强调大学生的个性发展。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大学的学习内容是高深的、专门的科学知识,大学生要充分地发挥其主体性,强调自学和学习的主动性,逐步提高自身独立学习的能力,深入理解和掌握复杂的科学知识;扩大知识面,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进一步,还可以像科学家一样进行深入的探索,事实上,大学生也希望有更多的时间让自己去广泛涉猎科学领域并探究问题。与大学研究性学习方式的推行相适应,教师有重点的讲授、师生之间具有学术性和启发性的讨论变得十分必要。教师如果仍然采取灌输的方法进行教学是不妥的,教师需要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来组织课堂教学,引导大学生发挥自身的主体性,积极地进行研究性学习。

二、学习能力:养成问题意识

大学研究性学习的核心是问题,研究性学习围绕着问题而展开,研究性学习的过程是研究问题的过程。问题应该是高层次的、有待解决的问题,而不是低层次的事实问题。大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要具有研究的问题意识。问题意识即一种质疑精神,一种探索意识,它是创造的起点,没有问题意识就没有创造性。研究性学习活动一方面强调通过问题来进行学习,把问题看做是学习的动力、起点和贯穿学习过程的主线;另一方面大学生通过学习来生成问题,把学习过程看成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大学生能逐渐学会思考判断,并逐步提升自己的非认知能力。

问题来源于与课程密切相关的概念原理及其实际应用,问题的形式既有理论的,也有实际的。问题应该是符合建构主义特征的,是结构不良的、开放的和真实的,问题要促进个体知识意义的生成。一般而言,问题是稍高于个体的认知能力水平的,问题带来的挑战会刺激个体的大脑,让个体朝着“最近发展区”前进;而过于困难或者过于简单的问题只会让个体丧失学习的兴趣,压抑思维,阻碍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问题是使个体产生学习动机和探索兴趣的源泉,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对知识掌握的牢固和灵活程度、对推理思维和学习技巧策略进行评价的过程,也是提高预测未来和价值判断能力的过程。

大学生问题意识的产生以自身的生活知识经验为基础。不管问题是来自现实生活,还是来自学科专业,问题的提出是需要以学生原有的知识为基础,对事物有了一定的了解,才会产生疑惑,如果对事物没有任何概念,不了解不熟悉,谈何问题呢?传统教育观以学科为中心,遵循学科逻辑组织学生的学习过程,这是必要的,是基础性的。但如果这些高深的学科知识的学习变成了强化训练,如做题、死记硬背等,教师为了让学生掌握知识,采取灌输的手段,就不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不能吸引学生对知识的深入探究。以作业、考试作为评价方式来衡量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只能停留在记忆的再认和重现层面,激发不了学生的深层学习。

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活动在高等教育系统的医学院、理工学院中被广泛应用。大学生具备高度的自主精神,大学图书馆资源提供了支持学习系统,还有教师的精心指导和同伴影响,这些综合因素为大学生们解决问题提供了基本条件,便于大学生高效学习。在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大学生要调动自身已有的一系列知识对一些重要的概念进行整合,获得深入的认识和理解,从而解决问题,获得成功的体验和享受。

三、学习方法:掌握批判性思维

大学研究性学习要求学生个体积极地以研究的眼光看待学习,有了研究的问题,还要掌握研究的方法,具有研究的思维技巧策略。杜威在著作《我们怎样思维》中提出:“学习就是要学会思维”[15]。学会思维,就是学会如何解决问题。学习是在一个问题疑难情境中,通过理性的思维,提出问题的假设,然后在行动中验证假设。学生不仅要“知道是什么”,还要“知道怎么样”,知道如何学习。内在的思维过程是复杂的,有时无法言说,需要在学习中进行训练,通过“做中学”来达到目标,因此,在要求大学生要学会像科学家一样思考问题时,思维的训练过程变得十分重要。在研究性学习中,发散思维比集中思维、演绎思维比归纳思维更有利于创新性地解决问题,大学生的创新思想与批判性思维紧密相连。批判性思维的养成需要科学研究方法的训练。

什么是批判性思维?从字面上理解,是专门挑别人的毛病吗?是对别人的想法不经分析思考就批评一通吗?批判性思维不是同意或者不同意的简单线性思维,它要求在掌握充分论据的基础上进行分析、判断和推理,尽可能使结论或判断客观公正。罗伯特·恩尼斯认为:“批判性思维是理性的、反思性的思维,其目的在于决定我们的信念和行动。”[16]批判性思维是有目的的、自律性的判断,是一种评估、比较、分析、批判和综合信息的能力。简单地说,批判性思维就是“大胆质疑,谨慎断言”。

批判性思维经常与高阶思维、元认知换用,作为同义词使用。高阶思维是复杂的,如创新思维、问题求解、决策制定,它不是机械的学习。高阶认知水平包括分析、创造、评价等。高阶学习是运用高阶思维进行有意义的学习,是主动的、建构的、反思的、真实的和合作的,需要个体的意志努力。元认知是对自己所掌握的知识的认知,以及理解、掌控和操纵个体认知过程的能力,它是个体对思维和学习过程的有意识的反思。批判性思维的过程包括分类、解释语句、反思,还包括提出设计方案、假设、判断前提和推理的可接受性以及推导出结论等,不再仅仅是记忆、理解和应用。批判性思维的培养不仅仅是学会如何思考问题,而且是如何更好地思考问题。

一些中国大学的本科教育缺乏对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17]现行教学法大多是一种生搬硬套的模式,大学生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他们一般不会去挑战权威的观点,总的来说,大学生是把注意力放在知识要点的掌握上,没有去开发自我的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大学生要逐渐培养批判性思维习惯,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达到能够主动进行立论、辩论或者对于自己的论点进行修正的水平。因为“正是批判性思维使我们批判性地阅读世界并理解各类事实背后的理由与联系”[18]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