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大学研究性学习中的师生关系

大学研究性学习中的师生关系

时间:2023-03-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学术自由、研究与教学相结合是开展大学研究性学习要遵循的重要原则。以知识为基础,大学研究性学习中的师生关系表现为是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是民主和谐、对话合作的师生关系。学术自由是维系大学研究性学习中师生关系的纽带。克拉克认为要在大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将教师的科研活动、教学活动和学生的学习活动有机融合。研究型大学的发展证明,教师参与科学研究活动可以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

第二节 大学研究性学习中的师生关系

大学教师和学生是高等教育教学过程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两个要素,他们之间的关系直接影响着大学生的发展和教学的质量。学术自由、研究与教学相结合是开展大学研究性学习要遵循的重要原则。研究和教学都是大学生掌握知识的方式和手段。以知识为基础,大学研究性学习中的师生关系表现为是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是民主和谐、对话合作的师生关系。

一、师生关系的特点

传统教育中的教师角色是威严的智者,师道尊严。师生关系是以教师为中心而建构的。在信息社会,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垄断者和权威,学生可以通过多种渠道进行学习,教师成了学生学习知识的合作伙伴、组织者、指导者,而不是知识的唯一拥有者。建构主义重视师生关系之间的“协作”与“会话”,主张建立一个民主自由、合作对话的学习环境,这是建构新型师生关系的理论依据。

(一)以学术自由为基础的民主和谐型的师生关系

学术自由是维系大学研究性学习中师生关系的纽带。学习自由是学术自由的重要内容。“学习自由包括选择课程内容的自由。在具体学习过程中独立思考、理解、表达、免于被作为灌输、训练和宣传对象的自由……质疑教师观点和教材的自由……”[21]在大学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学术自由意味着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师生彼此和谐共处。

大学生乐于探究高深知识,勇于追求新思维,自我意识很强,好奇心和学习动机也强,学习自由给他们提供了学习研究问题的空间;同时,这对大学教师的知识和能力也提出了挑战。当今社会,获取知识的手段、途径丰富多样,当大学教师与学生进行学术交流时,大学生可能具有强于教师的知识资源优势,这势必会促进教师进一步追求知识,从而形成教师与学生的学术共同体。这样,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在自由的学术交流中得到了和谐发展。

(二)以研究和教学为基础的对话合作型的师生关系

后现代主义强调师生之间积极对话。与现代主义的主客观论不同,对话促进了师生的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的发展。由于不存在预先的结论和标准的答案,假设和传统观念将在对话中不断得到检验和形成新的解释,师生之间的探究活动也就具有了意义。知识断裂是造成师生关系畸变的重要因素。[22]在研究和教学中,大学教师要注重对大学生进行学习思路和学习方法的引导,精炼地组织教学,以课程的核心内容和前沿内容为基础,让大学生广泛阅读、深入研究,教给大学生怎么样去思考问题。

二、新型师生关系的建构

英国大学以高质量的本科教育著称于世,其中以导师制为基础建立的亲密师生关系对世界高等教育的积极影响功不可没。弗莱克斯纳在比较了美国、英国和德国的高等教育后指出,牛津大学、剑桥大学的本科生和导师之间建立的个人关系,是世界上最有效的教学关系。[23]

(一)研究与教学相结合,确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

教师要确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教学理念指导着教学行为,良好的教学效果与教师先进的教学理念是分不开的。教学情境和教学行为复杂而鲜活,不同的教学情境适用不同的教学策略,教师应该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指导下,选择使用最合适的教学策略,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

1869年,查尔斯·艾略特在就任哈佛大学校长的演讲中宣称,大学教授的首要工作是“系统而认真的课堂教学”,“应当以最大的诚实和通俗易懂的方式把新的知识教给愿意学习的所有人”[24]。大学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接触真正的求知过程,而不只是简单地传授让学生仅凭借记忆就可以获得的僵死的知识。[25]没有学生,可以有科研院所;但没有学生,就没有大学。无论是研究型大学还是普通的高校,本科生的教学是最基本的。研究型大学有着丰硕的科研项目成果和广泛的社会服务,占据着排名前列的位置,而优质的本科生生源是其赢得良好声誉的基础。本科教学能够激发师生的研究灵感。本科教学“是一种有效的教学,能使学生受益匪浅;但教授们还是最大的受益者,因为他们的研究兴趣借此机会就能够得以激发和改变”[26]

在本科阶段,科研与教学能共生发展、相互促进吗?伯顿·克拉克提出,从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初期,高等教育领域的学者们开始质疑教学和科研能否相互促进和相互融合?[27]通常人们认为,科研与教学是相互促进的,应该在同一机构、由同样的人同时进行。[28]这种看法容易把研究生的培养方式直接移植到本科生的培养过程中,将两者在本科生培养过程中的关系简单化、理想化。其实,它们的关系很复杂。克拉克认为要在大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将教师的科研活动、教学活动和学生的学习活动有机融合。[29]教学与学术紧密相连,互相促进,二者之间不是对立的关系,而是要有适当的平衡。因为教学和科研是学习的两种不同的表现形式,最有效的学习环境是鼓励师生都参与到教学和科研中来。

教学与科学研究具有内在的本质联系和相互促进的作用。研究型大学的发展证明,教师参与科学研究活动可以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教师通过致力于高水平的研究活动尤其是基础研究活动,实现知识的更新,能加深对科学的理解,引导学生了解学科知识的最前沿。教学是科学研究的基础,科学研究是教学的发展和提高。教学是对人类已知领域由不知到知的特殊认识过程,它是以人类已知领域为认识对象的;科学研究主要是对人类未知领域由不知到知的认识过程,是以人类未知领域为认识对象的。教学与科学研究相互转化。科学研究认识和探索人类未知的成果,可以转化为教学过程的认识对象;教学过程对人类已知的认识和继承,又为科学研究探索人类新的未知领域打下基础。高校教学中的许多问题,需要通过科学研究认识、深化和解决,这样也使科学研究拥有源源不断的研究课题。

习明纳极好地体现了研究与教学相结合的教育思想。大学不是职业教育,是学术机构;科学研究是它区别中小学校、职业学校的本质特征。大学是学术组织,研究也是教学,柏林大学“研究与教学相统一”的理念之所以被不断诠释,就在于它将研究融入到教育过程中,学生不单纯是知识的接收者,还是教师指导下的真理的探究者。教学不再是照本宣科、简单地传授事实,而是进行研究、讨论等理智活动。

现在,大多数学校开始认识到本科生是研究型大学的宝贵财富。从前自然科学领域的教师很少积极主动参与教学改革活动,但现在对于指导本科生研究却很有热情,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资源。事实也表明,研究性学习的开展在理工科领域比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更受重视,参与的学生比例也更高。

(二)积极开展师生之间的对话与沟通

建构主义课堂在保持和增进学生的兴趣与动机、讨论互动式学习等方面颇有成效。教师应该善于创设一种能促进师生对话、增进生生相互理解的课堂社会环境。在班级中,教师要适当地授予学习者自由学习的权力,尊重每一个学习者,让学习者之间互相帮助,在讨论中逐渐达成思想的共识。“根据杜威的说法,学习新观念的最好方法就是‘与其他人进行正常沟通’——在沟通的过程中,学习者会与教师以及同学,在有目的的活动中,或在共同兴趣的探索下,进行互动。”[30]可是,笔者通过观察大学课堂的教师教学行为发现,一些大学教师上课没有交流的意识和愿望。他们为了赶教学进度,完成教学内容的讲授,没有时间提问,没有时间等待大学生思考给出回答;有些大学教师上课缺乏热情,问题的提出往往会为了提问而提问,缺乏用心的设计,问题没有触动大学生的思维发展。其实,教师要明白有时候大学生的问题和想法可能对自己的研究就是一种启发,大学生的思想也是好研究的源泉,大学教师不能仅仅对着书本独白,要善于挖掘学生的潜力。

好的学习效果并非来自教师找到的更好的教学方法,而是来自给予学习者更好的机会去主动建构。促使教育发挥有效作用的关键,“在于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平等交流。……方法之一是把教育环境设计成对话的场所,而非被动地安静地听课的地方”[31]。促进学生参与讨论,让他们学会表达自己的情感和观点,以及教师对学生的表扬,都是课堂教学顺利开展所必不可少的。例如,教师肯定或者重复学生的答案;对学生的冗长繁琐答案进行解释,使之清晰、重点突出;教师采纳学生的观点,进一步阐述与之关联的想法,总结时回顾学生的观点;教师指名道姓地肯定和赞扬学生;将讨论对话与学业总评成绩挂钩;这些都是很好的教学策略。

在“批判性思维”的课堂上,任课教师不是空洞地使用专业术语,也不是枯燥地讲解概念原理,而是让同学们围绕一个核心问题,积极思考,相互交流思想,分享观点。在讨论问题的过程中,针对某个话题,也许一个同学觉得没有讨论的必要,但经过小组内或班级中其他同学的论述,尤其是当某位同学从不同的学科角度提出了颇有见地的观点时,听者往往会眼睛一亮,大脑中闪出新的思想火花,引出新的思考。从观摩课上学生的表现和学生们的课程总结中来看,这种互动教学方式受到学生们的热烈欢迎。“在老师的引导下,同学们都非常投入地展开课堂讨论。老师对于我们的讨论非常宽容,以至于当老师自己想发表一下自己的观点时,经常被正在激烈讨论的我们打断。当我们对于某个问题有争议时,老师不会轻易地下论断,而是让我们保留自己的观点。”与生动活泼的互动教学方法相伴随,教师鼓励学生和相信学生的做法不可或缺。“老师在整个课程当中,一直都是对我们肯定和鼓励。例如,当某个同学的观点没有得到多数人的认同时,老师就会说,这个同学的观点还是有些道理的。再比如,当我们对一个话题做了比较激烈的讨论之后,老师会说我们同学想到的问题比他的要好得多,再做一些评价。我觉得这样的鼓励和表扬很大程度上调动了我们的积极性,我们不会因为害怕说错、被批评而不敢发言。我们每个人都能够直接说出自己的观点。”在观摩课上,研究者观察到,任课教师一般不会轻易断言某个观点的对错,而总是在可以接受的范围内欣赏和赞美学生的观点,甚至感谢学生表达了自己的观点。

“教学的第一要旨不是简单地教,而是想办法运用各种手段来调动学生参与的兴趣。交互式教学是首要方式。”[32]课堂小组讨论教学的开展不仅仅实现了师生之间思想的双向互动沟通,还促进了生生之间观点的互动交流,有助于活跃思想,培养创新性思维。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也表明,学习者在同伴的帮助下可以获得更多的发展。学习者需要积极的帮助,从帮助中获益,慢慢地提升解决问题的技能,循序渐进地从解决初级问题到完成高级问题,从而完成一系列的自我挑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