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大学人才培养目标的现实困境

大学人才培养目标的现实困境

时间:2023-03-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依照该政策的界定,国家精品课程是指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等特点的全国示范性课程。截至2008年年底,全国共评审出2439门国家精品课程。[2]自国家精品课程项目实施以来,经评审发布的精品课程逐年增多,已经形成了国家、省市、学校三级联动局面。

第一节 大学人才培养目标的现实困境

当高等教育质量问题成为大家的共识,如何提高质量便成为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目标与方向。根据笔者在高校教学一线的亲身体验,我们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改革方案与保障措施无外乎以下几点。①调整人才培养目标。在当前的教育教学改革中,各高校都强调基于自身特色,或强调培养人才的创新创造能力,或强调培养人才的实践动手能力,认识到了要把人才培养目标落到实处,具体地说,就是培养能够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现实需要的各级各类人才。②调整课程结构。针对专业教育的专门化和狭窄化倾向,许多高校都强调“通识教育”在大学本科教育阶段的地位与作用,纷纷加大了“通识教育”课程模块的比重,并强调要基于学校特色开发“通识教育”课程,注重校本课程的建设与发展;强化实践课程的教育教学,基于课堂教育教学的局限性,对应课堂教学加强校园课程开发与社会实践课程的开发,注重多个形式课堂间的互动互助。③强化教学管理。为了保证人才培养的效果,一些高校采取了对应的硬性措施,如到课率、保持率、缺课率等,具体到每位学生,即强化监管力度,与学生的系列奖项挂钩;教师备课、上课和课后评价的管理,各类教学事故的界定与惩罚;学生评教、教学督导成为教学管理工作的常态。④注重教材编写。针对各个高校的本科生,及时编写教材、突出知识的发展与更新是许多高校作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⑤加大教学奖励的项目与力度,如各类教学改革项目、各种促进教学质量的奖励措施等。这其中,以“国家精品课程”为标志的项目建设影响最为深远。

2003年4月教育部出台《教育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启动了全国高校精品课程建设项目。依照该政策的界定,国家精品课程是指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等特点的全国示范性课程。作为质量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先期启动项目,国家精品课程建设主要包括教师队伍建设、教学内容建设、教学方法和手段建设、教材建设、实验建设、机制建设六个方面内容。[1]按照政策制定者的设想,教育部将用五年时间(2003~2007年)建设1500门国家级精品课程,以网络为载体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向社会大众免费开放共享,以缓解不断增长的教育需求同优质教育资源供给不足之间的矛盾,最终全面提高中国高等教育的质量,并希望通过国家精品课程的辐射作用从整体上推进中国高等学校学科建设和教学改革。截至2008年年底,全国共评审出2439门国家精品课程。[2]自国家精品课程项目实施以来,经评审发布的精品课程逐年增多,已经形成了国家、省市、学校三级联动局面。有学者初步估算,一门国家精品课程,国家、省市、学校各项配套经费以及分批维护费用大致为30万元,并认为如此规模巨大的投入,应该强调其效率、效益问题。[3]实践的效果又如何呢?据周光礼等人调查,国家精品课程的网站资源存在“闲置”的现象。在调查的350名理工科学生中,经常浏览的学生仅占9.1%,偶尔浏览的占51.4%。[4]这一结果与丁兴复等人调查的结果是相符的:只有6.32%的学生研修精品课程和28.17%的普通学生知道并访问过精品课程资源网站。[5]另据调查,36.4%的学生认为网上精品课程内容过于简单,还有45.7%的学生选择不确定;34.2%的学生认为有些精品课程内容没有什么实质性的改革,选择不确定的有38.6%;只有26.6%的学生认为精品课教师进行的是实质性教学。[6]这些都说明,某些精品课程在内容上缺乏针对性和前沿性,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兴趣、爱好,也没有反映学科的最新成果,总体质量有待提高。还有一种值得注意的情况是,自从被评为国家精品课程后,很少有课程开发单位对课程内容及时更新。重申报、轻建设,重形式、轻内容,可见国家精品课程建设在使用效率上是不高的。[7]

可以说,从高校人才培养的过程化管理出发,各个环节、各个方面我们都在力图进行全方位的、细致化的、目标明确的工作。但是在实践中,这种严密的人才培养计划、严谨的工作措施对大学生的实际成长效果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笔者在与一位同学们眼里都看做优秀的学生交流中,从她不经意的话语中笔者感到很震惊。接下来的交谈中,我们曾涉及下面一些话题。①学习没有主见。“学校安排什么就学什么,努力门门功课考高分(在当前的大学课程学习中,做到这点并不难),争取年年拿奖学金。”②学习没有判断。“课程学习就是为了考试,老师怎么要求就怎么学,课程学习的结果与效果是为了达到老师的课程评价要求。”③学习没有兴趣。“为什么学习,主要是基于学校管理制度的考虑。在形式上与学校人才培养计划保持一致就行了。”④学习没有计划。当我们的谈话涉及学习计划方面时,该生的学习计划竟然是关于英语四六级、各种资格证书、第二学位、考研和考公务员的相关准备等的计划。听着从该生口中说出的名目繁多的学习安排,笔者不经意地问了句:“你自己将来准备干什么呢?”“不知道。”在干脆的回答中,该生不忘反问一句:“老师,你认为这是我们能决定的吗?”这种对话的结果让笔者无言以对。[8]学生能自己决定将来干什么吗?各种关于就业困难、大学生弱势地位的说法,在当下大学自身的各种流行口号中表达出来,如“先就业、再择业”、“以就业为导向”、“创业带动就业”等,这些使少数大学生对于将来是迷茫的、无奈的,他们在学习中麻痹自己,在迷茫中消磨自己,在无奈中消极自己,更有甚者开始了在叛逆中放纵自己。

不能不说,我们人才培养的主观意愿与一部分大学生成长的实际状况已经发生了偏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