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大学课程改革的实践悖论
以上针对当前我国大学课程改革的现状与问题所作的不胜烦琐的阐述,旨在说明我国大学课程改革的思路、方法和着力点可能存在的偏差,会导致改革的效果与我们主观意愿的偏离。人文教育课程改革,其思想的核心是“使人成其为人”,教育的目的是完善人性。在改革实践中,人文教育提倡者强调要读经典,要重视传统文化,要发扬民族精神与文化,等等。于是,在大学人才培养计划之中,我们有意识地增加这方面的选修课程,在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中也注重这方面的内涵,力求创造一个有利于学生养成完美人性的氛围。但是,改革的效果如何呢?在有的大学,日益喧嚣的校园已经难以放下一张平静的书桌,大学也不是往日人们心目之中的“象牙塔”圣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情境难现,反倒是“大学人文讲座”、“大学人文课程”、“读经典活动”等成为了校园里一场场热闹的活话剧,此情此景让人唏嘘不已。“通识教育”课程改革,其本质是我们在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行动中自觉地向西方大学学习、看齐而采取的一种战略行为。我们大力提倡学分制改革、采用选修制课程制度、引进导师制和研讨课等课程教学形式,但最终的实践效果,就笔者所获取的反馈信息来看是不理想的。大学素质教育课程改革,其本意是要扭转我们长期以来形成的单一知识教学的弊端,解放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和实践能力,让学生能够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但是,实际状况又如何呢?在服务社会发展需要、强化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意识和学校发展战略之下,“应试教育”开始出现在一些大学校园内,狭窄的专业教育再次获得青睐。这种大学教育发展现象值得我们警醒。
当我们的政府、大学和学术精英们都认识到我们的大学教育出现了这样那样的问题需要改进乃至革新时,改革进度和力度不可谓不大,实践中也不乏创新之举。[38]但是,作为顶层制度设计,在教育教学改革项目、质量工程建设项目、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等的推进之下,大学教育的积弊并未得到有效“医治”,反而是在良好的主观愿望之下出现了高等教育质量的“异化”现象。现实中的“悖论”应该引起我们的反思和警醒。
造成这种现状与问题的根源在哪里呢?我们对当前大学教育问题的认识是否有失偏颇?大学课程改革的着力点是否抓住了关键环节?我们对大学课程基本元素的认识和把握是否符合我们当前的实际和时代要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