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民办高等教育教学质量标准

民办高等教育教学质量标准

时间:2023-03-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考察和分析民办高等教育教学质量要有一定的衡量准则,即标准,没有标准等于没有依据和框架。对民办高等教育的质量评估是“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争议较大,因为从不同的民办高等教育质量标准角度出发,对民办高等教育质量有截然不同的评价。教学标准体现民办高等教育质量标准的个适性价值取向。

一、民办高等教育教学质量标准

考察和分析民办高等教育教学质量要有一定的衡量准则,即标准,没有标准等于没有依据和框架。尤其在今天进入了以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为中心的教育时代,制定符合我国民办高等教育实际的质量标准,促进民办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一)民办高等教育质量标准的类型

对民办高等教育的质量评估是“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争议较大,因为从不同的民办高等教育质量标准角度出发,对民办高等教育质量有截然不同的评价。

1.学术标准。

传统的学术标准以学科为中心,质量的概念是附属学科的,是由学术决定的,不同学科是有差异的。它强调学科专业权威和科研水平,通过学术人才的培养和教师的科研水平提高学校服务社会的能力。学术标准体现了民办高等教育教学质量标准的内适性价值取向,关注的是民办高等教育机构提供的教育服务在多大程度上满足了教育系统根据高等教育自身规律而制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的要求,其实质是知识本位价值观的体现。学术标准引导民办高校不断提高办学层次,同时向国办学术型高校看齐。和国办高校在同一个平台上,用同一把学术尺子来衡量,目前民办高校多是本科及以下的办学层次,很难谈得上科研学术水平,由此得出的质量评价显然较低,也显失公允。学术标准虽然不断遭到质疑,但在政府权力评估和人们舆论评价中仍占举足轻重的作用。

2.市场标准。

民办高校作为改革开放的成果和市场经济发展的产物,从其诞生之日起就具有很高的市场灵敏度;根据社会需求办学校,根据市场需求设专业,根据企业需求定课程,根据岗位需求练技能,着眼点在国家经济社会动态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强调考生和家长的心态和用人单位的需求,强调毕业生的特色和学业上与社会市场的认可度;以就业为导向,体现社会服务至上的价值观,用就业率、就业质量来衡量教育质量,起主导作用的是市场调节。这也是民办高等职业教育的兴起缘由,民办教育兴起与高等教育扩招导致的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同步,与国家制造业(中国制造)大发展同步,与职业教育发展同行,具有很高的市场适应度。但教育有其内在的规律性,教学质量是教育教学活动长期积淀和不断历练的结果,急功近利的跟风使民办教育浮躁、肤浅甚至会昙花一现,基础性、长期性的百年育人工程很难落到民办高校肩上。百年老字号名校需要历史的检验和人们普遍而长期的认可及民办高校默默无闻扎实的教育基本功。

3.权力标准。

即国家行政上的标准,意味着民办高校依赖着国家行政权力,靠政策和制度的制约,强调政府的评估作用和政策杠杆力量。这实际上是以行政权力为中心,体现国家至上的观念。就中国国情而言,政府的调节力度决定了民办高校生存空间,民办高校依赖国家政策而应运而生,靠政府的扶持而乘势发展,靠国家的评估制度而得到充分认可。目前教育部下发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和《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方案》就是民办高校教育质量衡量的重要指标,在对民办高校评估的过程中,确实起到“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的作用,极大促进了民办高校办学条件的改善,在民办高校教学条件达标上起到不容否认的推动作用。然而用和国办高校统一的评估标准来衡量不同层次、不同类型、不同规格的自力更生的民办高校是不公平的,民办高校在办学投资的硬件条件上与国办高校是不具有可比性的;短期的统一的量化指标对教学质量的评价也具有失误之处,短期无法用数字表达的内在东西,何为优秀,何为良好?评价难以全面细致而又灵活界定,只留下造假和人际关系的漏洞。笔者认为可只评办学条件达标与否,深入长期的评价留给社会,避免千校一面的现象,这有利于民办高校教育创新和自主发展,促进民办高校办出自己的特色和亮点。

4.效益标准。

这是相当普遍实用的评价民办高校的教育质量标准,人们常说某一个民校高校不错,因为发展很迅速,规模越来越大,从无到有,从弱到强。这就是指办学效益不错,也无形中用办学的经济效益来代替民办高校办学的社会效益。可以理解民办高校自筹经费、自负盈亏的经济现状,虽然多数办学人不求合理回报,但要滚动发展,需要资本的积累,办学效益成为民办高校领导、教师和上级主管评价教育质量最主要、最流行的方式。于是多元化办学、大规模经营、以经济为中心、努力提高办学效益的现象甚嚣尘上。

市场标准、权力标准和效益标准体现民办高等教育标准的外适性价值取向。外适指的是高等教育机构提供的教育服务满足国家、社会、办学者需要的程度,强调的是教育对外部需求的满足程度,即教育是否契合了社会和办学者的需要。外适性取向的实质是社会本位价值观的体现,其功利意识非常明显。一旦出现过分追求某一领域的外适质量如政治价值或经济价值时,则极易导致“经济化”、“政治化”或“产业化”的倾向,甚至违背教育规律,扰乱教育的育人活动。

5.教学标准。

这是教育学上的标准,强调教育的重心在人——教师与学生,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教与学为中心,体现了教学服务至上的观念和以人为本的理念。民办高校教职工和学生的素质和水平就代表教育的质量,强调教职工的培训和进修,使教师得到发展,产生教育上的影响力,强调教学手段和课堂教学的效果,大学即大师,名师才能培养高徒。“衡量高等教育质量高低的标准应该是‘价值增值’”[1],所谓“价值增值”是指考虑到实施高等教育前的初始水平,来衡量高等教育前后的质量增值,它其实是一种相对的质量标准。要想让学生得到价值增值,依据多元智能理论、生源素质和学生个体需求,只能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为学生提供可主动选择的教育超市,满足不同学生教育服务需求,为其终生学习、终生发展奠基,真正实现教师自治、学生自治。当然学校不是与世隔绝的象牙塔,不是空中的理想国,尤其是民办教育受到现实的许多因素困扰,在提供教育服务方面存在很大欠缺,学生客户存在相当大的意见。教学标准体现民办高等教育质量标准的个适性价值取向。所谓个适,指的是教育满足学生的个性完善与主体性的主动构建、弘扬与完善的程度。依据个适性取向制定的民办高等教育质量标准,强调的是学生导向和人文导向,考察高等教育服务在多大程度上适应了受教育者个体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需要。

表1 民办高等教育质量标准类型

img33

(续表)

img34

(二)民办高等教育质量标准的特征

1.多样性与基础性的统一。

对于不同类型、不同层次、不同科类的民办高校不能用统一标准来衡量,不能用国办同一把尺子来评价所有的民办高校的教育质量。不同民办高校的确实存在多样化的教育质量标准,几乎不存在单一的质量标准:学术标准、市场标准、权力标准、教学标准、效益标准,体现个性化,有一定的特色,但不是绝对的,也不可能界限分明。具体到每个民办高校都是多种教育标准的综合和有机的统一,只是某方面的色彩更强一些,特点更突出一点。但多样化不是随意化,不能没有基本的质量标准。在当前民办教育界,国家权力或隐或显制定了统一性的基本质量标准。国家统一的教学质量要求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教育教学方针符合国家要求;二是人才培养规格符合高等学历教育学业要求和学位要求;三是办学条件达到国家规定的最低要求。它反映了高等教育的基本学业标准、基本办学标准,是对民办高等教育提出的宏观的基本质量要求。

2.稳定性与发展性的统一。

民办高等教育质量标准具有发展性的特征,其内涵随着时代、环境、民办高等教育系统本身的发展而发生变化。民办高等教育质量标准又具有稳定性。不管如何发展,民办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结果必须符合社会的满意度,符合高等教育的特征要求,达到国家、社会、受教育者对高等教育的期望水平,即社会各界对民办高等教育教学所提供的服务和成果的满意程度是衡量其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

3.定量与定性的统一。

民办高等教育质量标准要以结果为导向,教学质量信息结果具有可测性,可借鉴对照《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方案》等国家教学工作评估标准,采用量化的指标来显示。当然民办高等教育质量标准应以学生为中心,学生在校期间及离校后定性而非定量的感受最能说明质量问题。教育质量标准涉及教育的全过程,包括硬件、软件、师资、教材的建设等,但关键要以人才培养质量为标准核心建立民办高等教育质量标准体系。毕竟民办高校主要任务是人才培养而非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人才培养质量的好坏由社会和市场来进行定性而非定量的评价。关注公众的满意度、群众的口碑、社会信誉度是民办高等教育质量标准的重要着眼点。

(三)民办高等教育质量及标准确定的影响因素

从表1可以看出民办高等教育质量及其标准确定的影响因素。民办高校所在区域的经济发展,企事业单位人才需求,考生和家长求学需求,可看作是市场的需求状况;国家针对民办高校的法律政策规定,当地政府对民办高校的态度及支持力度,教育主管部门对民办高等教育评估导向,都是政府权力因素的内容;公办普通高校办学现状,包括办学条件、办学思路、教学策略、师资和生源状况,都无形中对民办高校有引导、效仿功能;市场需求、政府权力和公办高校都归结为影响民办高等教育质量的外部因素。民办高校的教学设施、设备、场地,教师业务素质和教学能力,招收生源的状况,学校的校园文化和学习氛围,可统称为教学因素。民办高校的科研平台建设情况、学术能力和科研水平,是影响质量及标准的学术因素。民办高校财务状况,经济运作模式,学校经营模式,办学人是否真的不要合理回报,是经济因素。对民办学校而言,出资人办学理念和办学者办学能力是影响民办高校教育质量和质量标准的隐性因素,也是决定性的因素。

表2 民办高等教育质量影响因素

img35

从民办高校自身的视角看,有些影响因素是可控的,有些是不可控的。在可控的范围内,民办高校应扬长避短,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准确把握市场信息;依法办学,依据政策,争取政府支持;采用拿来主义向普通公办高校学习教育经验,改进办学条件,改进教学设施和科研条件,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合理预防资金风险,健全经济运行模式,不以营利为目的,坚持育人的公益性原则,努力提高教学水平、科研水平、服务社会的能力和整体办学实力。

img36

图1 民办高校视角层面的教育质量影响因素

从民办高等教育质量影响因素关系看,教学、学术和经济相互影、相互制约,构成学校内部质量管理的闭环系统。作为民办学校,其法人单位尤其是法定代表人、董事会、院委会的办学理念、思路、定位、策略直接影响学校内部教育质量,市场需求、政府权力、公立高校共同构建学校生存的外部环境。学校法人和外部环境是民办高校健康发展两个支点,是教育质量的保障。

img37

图2 民办高等教育质量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