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民办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系
(一)学校的定位和人才培养模式
一所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取决于诸多的环节和因素,民办学校的办学定位与人才培养目标模式,是首要环节。根据办学定位与人才培养模式开展的教学活动,是第二个环节,是保证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因素。
目前,我国民办高校的办学定位是以培养现代制造业、服务业及各种行业职业所迫切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或应用型人才为宗旨的实用型高校。这两类高校的办学定位是不同的:一类是高职高专,他们的办学定位就是面向生产、管理、服务一线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的高等职业院校。同这一办学定位相适应的人才培养模式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根据人才市场设置专业,以“产”、“销”对路的原则,校企合作,订单培养。另一类是民办普通本科高校,教学型、地方性、应用性高校,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同这一办学定位相适应,其学科专业应按国家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目标的要求设置,但必须按人才市场的需要调整学科专业方向与专业内容,重点加强本专业应用能力培养,同时也须加强实用技能的训练。
(二)学科专业的设置与建设
1.民办高校要打造自己的骨干品牌专业。
品牌专业应该是民办高校的优势专业,即办学时间长,教学资源(师资、设备、经验)充足,社会需求量大,适应经济发展需求,保持长期稳定,短时期内不会有大的波动,发展前景好的专业门类,如机械制造、汽车、船舶海洋、商务、物流管理、土木工程等专业。这些专业可作为民办学校的主体专业与支柱专业予以重点建设,使其长期保持在水平高、实力强的平台上,它们是支撑民办高校长期稳定发展的骨干专业。
2.民办高校要适时增设热门专业。
热门专业,即市场需求短缺的专业,如电子商务、学前教育等专业。这种专业是源于对某种新兴产业和利益驱动而形成的,人才供给少,瞬时需求量大。民办学校应密切观察与注意市场产业的升级与变化以及由此带来的对人才需求热点,适时增设热门专业。
3.建设特色专业。
有所为,有所不为,利用民办高校灵活的办学机制,抓住区域经济战略发展机遇,努力做精、做强一批优势特色专业,特别是别的学校没有或一时难以设立的专业,立足长远,整体优化民办高校专业结构,凸显民办高校学科和专业的品牌优势。
4.完善民办高校学科专业建设机制。
制定专业建设评估指标体系,加强专业建设的质量监控。对照各专业培养目标和培养要求,制订本专业五年建设规划。按照规划完成建设任务,做好中期检查和验收工作。对重点建设专业,建设期满时严格按指标体系进行评估验收,以期对其他专业建设起示范作用。对新建专业,按照专业建设标准,经常督促检查,待第一届学生毕业时,进行全面评估验收。
加强学科专业的市场预测,成立由校领导、专家、企业家共同组成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经常召开学科建设专项研讨会,广泛征求专家及企业家的意见。深入社会,调查各种产业升级、变化及不同企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并针对市场需求的变化适时提出专业调整与增设的意见。建立健全专业设置、调整和退出机制,巩固、提高专业建设质量。待建专业要做好前期准备工作,在调查研究和严密论证的基础上制订好本专业的建设规划。条件成熟一个申报一个,决不以牺牲质量为代价而盲目设置新专业。对连续2~3年毕业生当年就业率不到50%的专业进行撤并,对连续2年无第一志愿生源的专业进行专业培养方向调整,对社会需求小、办学条件和教育质量差、缺乏社会竞争力的专业进行关停。
(三)课程体系建设
各专业的课程设置、课程结构与课程内容是民办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内核与知识基础,是构成人才培养质量最基本的单元与细胞,是教学的微观层面,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质量的规格、内容与水平。
1.准确把握民办高等教育课程体系的价值取向。
在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今天,“功利主义”、实用主义的价值取向已在广大高教界出现,民办教育更显突出。不言而喻,公正地看民办高校,在趋利的市场机制下争取生存与发展的空间,如果不功利、不实用,钱从哪里来?培养的人才又有谁要?学校靠什么生存下去?因此,在市场机制下,没有任何外来财源的情况下,完全依靠自我积累、自主发展的民办教育,不实行“功利主义”、实用主义的价值取向,学校是不可能生存与发展的。所以,不能一味排斥教育价值走向的“功利主义”与实用主义,而是要在承认与实行“功利主义”、实用主义价值走向的同时,妥善处理好“功利主义”价值观与人本主义价值观的关系,把“功利主义”、实用主义与大学传统人文价值、人文精神二种价值取向融合起来,优势互补,相得益彰。民办高校的课程体系在构建上就要坚持“二元融合”的价值取向,即一方面必须主动适应“功利主义”、实用主义的价值取向,按照“订单教育”模式,对准就业岗位开设课程,以就业为导向,根据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对口设置专业课程结构,满足职业岗位群的需要设置课程体系。这样做,符合教育经济学关于高校办学人才培养的专业、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必须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这一基本原理的要求,是无可厚非的。但另一方面,课程体系构建,又必须兼顾人本主义价值观,兼顾设置文化性与通识性内容的课程,这样做有利于把高教大众化从单纯追求“功利主义”、实用主义的一元价值取向提升至追求“功利主义”、实用主义与追求人文主义、文化精神“二元融合”价值取向的崭新平台上来。这是民办高校今后课程体系价值取向的基本走向。
2.民办高校课程体系的构建。
坚持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原则,课程体系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坚持课程体系以全面实现办学定位与人才培养目标为宗旨的原则,课程体系突出技能性和应用性,强化实践教学;坚持近期实用功利目的和远期大学终极人文关怀二元融合的原则,课程体系突出实用性和人文性,培养学生能力与素质并重;坚持学生发展需要和社会现实需要相结合的原则,课程体系从学生实际和需求出发突出学生本位,并从服务区域经济出发突出社会本位,自主创新,学以致用,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
民办普通高校不能照搬照抄公办高校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照搬照抄,跟在别人后面亦步亦趋没有出路,没有创新,没有特色,民办普通院校必须改革传统的理论知识本位观,破除传统的学科体系与教学内容,按照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培养的要求对教学计划及教学大纲进行深度调整与重组。要删繁就简,压缩理论课内容,打牢理论基础,强化实践教学。改革以学科为本位的传统“三段式”高校课程结构模式,进行“以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本位”民办高校课程结构模式探索。如有的民办高校实施“三平台+三模块”的课程结构体系,即每个专业的课程结构由公共基础平台、学科基础平台、专业核心平台加上选修课程模块、集中实践模块、第二课堂模块构成。在学好专业的基础上,突出专业特长,以集中实训、实习、实践和毕业设计(论文)强化应用能力,以第二课堂拓宽实践素质,加强文理渗透,工管结合,实现高素质、重应用、强技能的人才培养目标。有的民办高职院校针对岗位群设专业,根据岗位设课程,把课程体系分为职业基础课和职业技术课两类,以必需和够用为度,以有用、有效和无后续学习障碍为课程和教学内容取舍的原则,突出职业岗位能力训练。也有的民办高职院校根据国家职业分类标准整合课程体系和课程设置,把证书课程教学计划纳入课程体系之中: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列出专业技能核心课程,课程教学大纲与职业技能鉴定考试大纲互相衔接,参照职业资格标准,使用教学、技能鉴定一体化的教材,推行以职业技能鉴定取代该门课程的结业考试方式。有的民办高校以工学结合、学训结合为切入点,探索课堂与实习、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程结构,形成了订单培养、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的教学模式。这些都为民办高校课程体系的构建积累了经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