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模式重构的几个理论问题
方学军[1]
【摘 要】 现代大学的思想政治教育应该是一种全新的符合社会时代发展的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是百年大计的关键,其重要性、艰巨性不言而喻。文章分析了传统大学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之“弊”,提出了现代大学思想政治教育模式重构之原则与途径。
【关键词】 大学思想政治教育模式;重构;理论问题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道德意识、行为规范必然发生变化,而道德意识和行为规范的变化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转变。本文拟对大学思想政治教育模式重构的若干理论问题作一探讨。
一、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诸种弊端
大学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之所以要重构,这是因为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弊端已阻碍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这些弊端主要表现在:
(一)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上的理想主义化
高等学校在整个精神文明建设中处于高层次,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要求应比社会一般要求更高,但不能片面强调高层次。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水平还比较低,市场经济不发达,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发展水平也极不平衡,这就决定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多层次的。这种多层次性不可避免地反映到高等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来。由于大学生各自素质不同,各自利益关系、个性特征不同,存在着多种不同层次的精神风貌。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上不能简单划一、一概而论,必须分有层次,划台阶。
(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单一化、片面化
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共产主义道德教育,是我们区别于其他阶级思想政治教育的标志之一。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上,我们常常脱离社会实际,在强调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的原则时往往唯书、唯上,缺乏创造和发展,往往简单地把一些新的提法、思潮、观点都视为“非马克思主义因素”而加以排斥和防范。把资本主义世界,特别是把资产阶级在发展资本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中所作出的努力,统统斥之为腐朽的东西。在伦理观念上,重个人牺牲原则,轻个人正当利益。
(三)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上简单化、机械化
突出表现有三:
1.“灌输法”。马克思主义并不排斥灌输,甚至认为它是必要的一种方法,但传统的做法则使之绝对化,忽视了学生的自我选择教育,正像作家巴金所云:“崇高理想,豪言壮语,遍地皆是;人们相信,拿起课本反复解释,逐句背诵,就可以终生为四化献身,向共产主义理想前进了。”
2.“净身法”。一是使学校与社会隔离,忽视让学生在社会环境里锻炼,忽视了“德”的培养有一个在实践中“内化”的过程。二是理论与实践脱离,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假、大、空、套话多,使学生感到教师课题讲授与现实中存在的反差太大,从而产生抵触情绪。
3.“堵塞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对学生偏激错误的思想要大胆予以纠正,但却常常借助于堵的办法、禁的方法,唯恐出现非正统思想言论,一旦出现与教育者要求相违背的观点,则简单批评,缺乏深刻的说服教育。
(四)从总体上讲,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带有滞后性
其表现有二:
1.未能及时反映社会发展变革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由此对于帮助学生去分析和解决这些新情况、新问题就无从谈起。
2.未能及时地反映学生思想发展的时代特点。就内容而言,其滞后性主要表现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及其内容,深深地印下了计划经济体制烙痕,不能从容及时地随经济体制的转轨而发生相应的变化。就教育方法而言,重灌输、轻交流;重说教、轻训练;重外律、轻自律等。
二、思想政治教育模式重构的基本原则
思想政治教育模式重构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培养大学生思想素质教育之根本所在。要消解旧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重构新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必须站在理性的高度,去确定重构之原则。这些原则应该包括:
(一)理想性与现实性相结合的原则
理想性包含两层含义:方向性和终极性。方向性是指重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要考虑社会主义大方向,使重构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与社会主义的理想目标保持一致性。终极性是指重构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要体现出对最高理想的信念和信仰的追求,也就是要给学生一种精神支柱,使学生在一生的追求上,以一种高境界去获得形而上的终极关怀。现实性是指在建立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时,要从现阶段的可能性出发,要考虑到受教育者即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心理、接受程度和水平。理想性与现实性相结合,就是既要考虑到坚持用共产主义理想去教育学生,特别是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去要求那些思想道德觉悟较高的学生,又要考虑到大学生的广泛性,即用最基本的道德原则和规范去要求一般的大学生。
(二)保持传统与借鉴西方相结合的原则
重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并非拒斥本土传统的和国外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而是要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方针。我国古代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尽管不可取,但儒家思想政治教育思想中包含着许多现代内容。例如孔子的学思结合、立志有恒、身体力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改过迁善、自省自克、重视身教等;孟子的扶正养气、以身作则等,都是值得我们继承的。西方许多新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也是值得我们认真加以借鉴的,这些模式包括道德认知发展模式、价值澄清模式、体谅模式和社会行为模式。道德认知发展模式是重视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体性,提供学生积极参与道德决策的机会,对发展学生的道德判断力有积极作用。这种模式的教育对于克服我国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无主体性有着重要意义。但这种模式的不足之处在于太过于强调道德认知能力的培养,忽视对道德行为的研究。价值澄清模式是美国道德教育理论家路易斯·拉斯等人所倡导的道德价值观教育模式。这种模式尽管主要是针对儿童的,但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也有启示。这一模式是指在人的道德观形成过程中,通过分析和评价的手段,帮助人们减少价值混乱,促进同一道德观的形成,并在这一过程中有效地发展学生思考和理解人类价值观的能力。它主张道德价值观的形成不是灌输而是通过澄清的方法,在评价过程中实现的,是通过选择、赞扬和实践过程来增进富于理智的价值选择的。这种模式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可操作性,在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中可加以吸取。体谅模式和社会行为模式分别从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的不同侧面揭示了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规律,也是值得我们去认真加以分析和借鉴的。
(三)道德知、情、意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道德“知”的教育是指道德的知识教育、道德推理能力培养。目的是使学生增加道德知识,提高道德推理和评价能力。道德“情”的教育,目的是使学生增强道德审美能力和审美意识,体验到一种道德的美感。道德“意”的教育,目的是使学生具有一种良好的道德心理和行为习惯。这三种教育是主动的。按道德教育理论家科尔伯格的道德认知理论,道德认知不是孤立的,它可以带动其他。反过来,道德的情、意也可以影响道德认知,但道德认知是关键的,之所以关键,是因为高科技社会要求个体自主,多元文化要求个体适应多变的社会,能自己解决面临的各种复杂的道德问题,作出明智的道德选择。我国大学要重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只有首先从道德认知出发,把道德的知、情、意教育结合起来,才能从客观上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从主观上适应大学生心理个性发展的要求。
(四)思想政治教育指导思想一元化和方式方法多样化相结合的原则
在重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中,必须是指导思想一元化即坚持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以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此要毫不动摇,这是关系思想政治教育模式重构的方向问题。但要允许在方式方法上多样化,允许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大胆探索出种类繁多的新方法。在西方各国中,即使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行国家统一管理的体制中,也能在相对统一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下,允许老师根据自己的特点和具体教育的需要,灵活使用不同的教育方法。教育方法的选择是由教育对象的主客观条件决定的。由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是具有一定思想文化层次的大学生,他们的心理个性趋于成熟。心理个性的不同决定了教育方法的差异,不能再沿袭传统的、单一的、满堂灌的方式进行教育。
(五)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和人性化相结合的原则
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首先表现在思想政治教育决策过程上,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从本本出发,沿袭万古不变的古贤教条,而当代思想政治教育从目标设计到实施都要经过科学的评估和实验过程,经过反复论证和筛选。其次,科学化表现在思想政治教育手段上,即要用各种较先进的科技来辅助教育,用电化教学演示各种不可能在课堂上展示的历史和生活情景等。道德科学化是当代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没有科学化,就没有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但只有科学化而没有人性化也不能构成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人性化也是世界范围内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大趋势。法国把人权和义务作为公民思想政治教育课的支点。在德国和日本,人性教育是教育的首要目标。亚太地区教科文组织综合各国公认的12个核心价值观,第一个就是“关心别人”。人本主义已成为世界思想政治教育以及全部教育思想和理论基础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本体已从知识本体转向智力本体又再演变为人性本体。这一世界发展趋势也要求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以及整个教育应把人性化纳入自身的教育模式,使之同科学化教育结合起来。
三、思想政治教育模式重构的终极目标
重构大学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最终落脚点是要找到具有可操作性的途径,否则重构只是一句空话。选择的途径应该包括以下几个特点:
(一)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模式的现实化、分层化
所谓现实化就是改变以前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模式的抽象化或虚构化倾向,使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具有现实的基础。换言之,首先就是要从现实的需要出发,即从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出发,去确定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模式,使之看得见,摸得着,做得到,既可望又可及。其次要从现实的可能出发,既要反对那种虚假的目标,又要反对那种抽象可能的目标。前者是不可能实现的目标,后者只是抽象的或观念性目标,这一目标即便可以实现,也是非常遥远的事。现实的可能,一是指道德目标实现的主体条件的可能。目标模式的设计,总是要考虑到大学生现实的思想状态、文化心理水平等。二是指道德目标实现的客体条件的可能,即可能的道德环境或道德赖以发生的物质生活条件。所谓分层化,包含两层含义:一是阶段性分层,即在不同阶段提出不同道德目标模式。过去在对大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时,所设计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既不区分年龄阶段,把对大学生的道德教育目标同中小学生等同,又不区分社会发展阶段,把将来共产主义阶段要求践行的道德目标拿到当下社会中来。二是主体性分层,即根据大学生不同的主体条件或觉悟程度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目标设计,改变以前那种只有目标高度,没有目标梯度的单一化、理想化的模式。这种新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设计必须针对不同的大学生,确定不同层次的具体目标和教育起点,依次选择相应的具体内容、方法和途径,做到因人制宜,把对全体学生的普遍要求和对其中优秀分子的要求区分开来,即把广泛性和先进性区分开来,这种有针对性的教育,才能促进个体道德的发展。
(二)突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性
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性可分为三个层面:认知的主体性、价值选择的主体性、价值评价的主体性。过去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往往缺乏这三个方面。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是一种灌输模式,之所以要改变,主要原因在于它忽视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体性。教育者习惯于“我讲你听,我说你通”,使学生被动接受教育,极大地降低了道德教育的效果。20世纪60年代,最具影响的道德教育理论如认知发展理论、价值澄清学说、人本主义道德教育理论,都强调不应再让学生盲目地接受和无条件地服从,而应让学生从认知能力、价值选择、价值评价上提高自己的道德判断决策能力。例如,科尔伯格的研究方法是一种道德上进退两难的故事法,其中最有名的一个是应不应该为救一个垂死的病妇而偷药的假设故事。在课堂教学中,老师可向学生提出这些问题:在无钱买药的情况下,病妇的丈夫应不应该偷药,为什么?在疼痛难忍的情况下,医生该不该让她自杀,为什么?这种课堂讨论的一个基本价值在于,它为学生提供了积极参与决策的机会,利用道德两难问题把学生引入道德问题的讨论,使每一个学生都能成为道德教育过程的主体。为此,我们重构的新的大学道德模式,就是要依据学生的心理和年龄特征,选择贴切学生实际的方法,将国家、社会提倡的主导性道德规范、原则体系传授给学生。在培养学生道德主体能力上,重点应放在认知能力方面。西方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表明,强调发展学生的道德认知能力,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就能发生根本改变。我国大学思想政治教育改革也应彻底改变旧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只注重背记道德知识,满足于一般行为训练的方法,要特别注重发展学生的道德认知能力,把它作为构建新模式的重点,作为学生适应多元化社会和促进自律、自主的重要指标。
(三)注重思想政治教育的渗透性
现有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有两个明显的缺陷:一是思想政治教育政治化。即把思想政治教育看做是政治教育的手段,把思想政治教育看做是政治课,结果使学生感到思想政治教育课就是一种政治说教,因而产生一种对思想政治教育课的排斥感。二是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的单一化。即单纯依靠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本身去进行道德教育,而从事思想政治教育课的教师就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当然主体。这就给人们造成了一种误区,似乎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只要开设了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和有思想政治教育的专职教师就可以了。其实不然,大学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应从多层面多学科去渗透。在西方,大学虽然没有单独设思想政治教育科目,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渗透在各学科领域,每门学科都贯穿一定的道德价值理念或取向。这样使学生在学习某门学科时,就自然接受了某种价值理念。当然,在西方除了一般课程渗透有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外,他们还通过宗教信仰和心理咨询的途径去影响学生内在的伦理信念。在我国,大学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重构,既应根据自身的国情,又应借鉴西方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经验。换言之,既要强化思想政治教育课本身的教学,又要把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其他学科领域;既要把思想政治教育同政治教育结合起来,又要防止思想政治教育走向政治化。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大学生道德认知能力、价值判断和选择能力的不断增强。
【注释】
[1]方学军,男,1975年生,陕西镇安人,研究生,经济与法学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