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性高校学风建设的现状分析与实践
袁博源[1] 张国海 李海龙
【摘 要】 学风反映了一所学校的文化,是一所学校人才质量的重要标志,是人才培养的重要手段。高等学校的学风建设是保证高校人才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加强学风建设是高校在新时期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人才工程,是高校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永恒主题。尤其是当今我国高等教育已经进入了激烈的生源竞争阶段,加强学风建设更是关乎一所学校的存亡。本文结合我校实际情况,从学风建设所面临的问题出发,以院系作为推动学风建设的前沿阵地,通过学生生涯规划引导、制度创新、树立典型、营造良好育人环境等多种途径,就全面推进学风建设,促进学生全面成长成才的方法和途径作以探讨。
【关键词】 地方性高校;学风建设;分析;实践
学风既是高等学校人才标准、治学理念、治学态度、治学方法、教学管理水平、育人环境的综合体现,也是学习者在求知目的、治学态度、认知方法上长期积淀而形成的学习风气,具有一定稳定性和持续性的精神倾向、心理特征及其外在表现。学风是一所学校文化积淀的反映,一所学校的学风充分反映了这所学校的风气。对群体而言,它是一种学习氛围和学术空气;而在个体上则体现为一种学习态度和治学精神。学风主要包括学习的内在积极性、学习勤奋与治学严谨的程度、对不良倾向的抵制行为和由此产生的学习效果。只有学风好的学校才能培养出更多的有用人才。一个学校是否有生命力,是否被广大家长学生认同,学风的好坏也是重要参考指标。因此,加强学风建设是关乎一个学校发展的大事,关乎学生成才成人的大事,关乎教职员工发展的大事。尤其在当今我国高等教育已经进入了激烈的生源竞争阶段,加强学风建设更是关乎一所学校的存亡。高校只有在正确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治学理念等的指导下,才能逐步形成有利于学生个性和潜能充分发挥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优良学风。院系是高等学校的基层教学单位,学校的学风是各院系学风的集中体现,院系学风的好坏,直接影响着该院系各专业学生的健康成长,关系到能否实现专业培养目标和最终实现学校的办学指导思想。
一、当前地方性高校学风建设的现状
学风是学校的灵魂和生命线,是培养和造就高素质人才的关键。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迅速推进和大学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办学资源不足、师资力量匮乏、生源素质下降、毕业生就业困难等问题逐渐凸显。大学生学习态度端正,学习目的明确,学习气氛较浓,学习热情和积极性高是主流。广大教职工在工作岗位上教书育人,辛勤耕耘,教风优良也是主流。然而就目前学风建设而言,笔者认为尚有诸多消极因素,存在一些误区和深层次问题。当前地方性高校的学风存在的问题:
(一)扩招和社会因素的影响,学生素质有所下降
1998年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实行了扩招的政策,地方性高校身负为本地培养建设型人才的重任,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和民众素质的提高产生了许多积极的作用。但随之出现的问题是高校生源质量普遍下降,这一现象对二批本科地方性院校影响更为突出,而工科类专业对基础教育阶段学生的知识和能力要求更高,否则学生将无法顺利完成学业,或者培养质量不高影响以后的社会竞争力。现在的大学生绝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他们先天就有一种优越感和自豪感,加之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家庭的娇惯,大多责任意识淡漠、好逸恶劳、以自我为中心,甚至出现个别学生缺乏最基本的文明道德和法制观念,玩世不恭,举止轻浮,不注重大学生应有的礼貌和风度。以上现象的存在,使得地方性高校的生源质量在逐年下降。
(二)学生学习现存问题,带来诸多负面影响
1.认识有偏差,学习态度不积极。近年来,一些就业相对容易的专业,报考人数多,录取学生的高考成绩普遍高于其他专业,这些学生进校后心理上产生一种优越感,放松了对自身的要求;另外每年对新生专业介绍时,为了宣传的需要,往往只讲专业正面的东西,对专业面临的困难和不足涉及很少,使学生产生错觉,感觉上了该专业将一劳永逸,从而学习动机不明确。另一些就业相对不好的专业,学生大多抱着转行的态度学习,专业思想无从树立,学习动机更不明确。很多学生因为以上几种认识误区导致学习态度不端正。要么心存抵制长期应试教育的思想产生厌学心理,放任自己的心态;要么对所学专业不感兴趣,迫于现实心理上想学,行动上却放松对自己的要求;要么受到寝室、社团、班级的学习风气的影响,慢慢开始厌学。
2.目标失落,学习目的不明确。有很多学生在思想上没有明确学习的目的。学生在高中阶段的学习目标是为了考上大学,在他们进入大学后没有了学习目标,或者说学习目标不明确,缺乏正确的学习动机,有的学生对未来失去信心,放纵自己,有的学习缺乏长期目标,取得一定成绩或遭到一些挫折就会失去学习动力,出现厌学情绪。
3.调整失当,学习环境不适应。学生从高中进入大学后,在学习上有了很大的变化,由封闭式转变为开放式,由以督促为主转变为以自觉为主,由被动转变为主动,部分学生未能迅速从长期应试教育形成的学习观念、学习方法中摆脱出来,实现角色转换,反而简单地将大学生活理解为自由、作业少、考试少、学习轻松、无竞争压力。这些原因导致学生不能迅速适应大学的学习,造成成绩下降又未能及时调整,造成厌学导致留降级和退学,甚至被开除学籍。
4.诚信缺失,考试舞弊较严重。一方面作弊学生人数增多,成绩好的学生想拿奖学金,成绩中等的想考好,成绩较差的想及格,引发学生私下串通,共同作弊。还有个别学生考试后向老师求情,更有甚者给老师送礼、走关系,争取让自己及格,逃脱学籍管理规定对自己的惩罚;另一方面,老师监考尺度不一,导致隐性考试弊案。监考严格的老师让学业不过关的学生闻之色变,监考不严格的老师成为学业不过关学生的纵容者。这二者均造成考试公平性的缺失,从而引发考试舞弊的恶性循环,使学风建设陷入进退失据的两难境地。
(三)部分学生学习功利化,影响了人才核心竞争力
地方性本科院校毕业生的核心竞争力是具有较为扎实的专业基础理论和较强的实践能力。学生是在完成繁重的学习任务(如技术性课程和实践性教学环节多,需用大量课外时间来消化吸收课堂内容,同时要完成大量的作业)的过程中不断提高其核心竞争力。目前虽然学生在学习目的上,主动适应社会挑选的认识提高了,但是由于就业市场上部分用人单位过分强调持有外语、计算机证书,忽视对专业技能的考查,加之考证产业化环境几乎天天对学生进行铺天盖地的考证信息轰炸,致使学生中出现了片面追求“实用”的倾向,在外语、计算机上倾注了过多精力而忽视了专业课程的学习,导致教育资源和个人精力的实质性浪费,最终影响了学生自身核心竞争力的提升。
(四)育人环境有所下降,社会文化影响学风建设
在育人环境和氛围上,随着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学校对外开放程度的日益加强,加之校园周边环境受社会低层次、低品位娱乐场所包围的现实。造成社会上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功利主义等不良风气和思想乘机通过各种渠道渗透到学生中来,给学生道德观念、价值观念的形成造成不良影响。尤其是现在随着网络的普及,各种信息良莠并存,各种错误思潮、观念混杂其间,极易感染学生,混淆学生的视听,致使学生迷恋网络,难以自拔,无视校纪校规,长期旷课,甚至退学或开除。这无疑加大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难度,学风建设工作也因此受到较大阻碍。
二、当前地方性高校学风建设现状的原因分析
(一)校区分散对学风建设带来的负面影响
校风是学校成员所处的精神心理环境。学校是育人的核心性场所,总会沉淀下或多或少或好或坏的风尚,这些风尚无时无地不在影响学校师生的精神面貌和学风,以至于形成一种稳定的共同心理特征,从而得以在学校内部不断潜移默化的传承,进而形成一所学校学风的固有特质。优良的校风形成之后,就会成为一种控制力、感染力和规范力,从学校成员的思想感情和行为习惯等方面表现出来,不仅对不符合校风传统规范的言行是一种控制,而且还对新加入成员有耳濡目染的作用,会成为激励行为的一种内驱力,使学校每一个成员在良好风气的熏陶下,积极向上、不断进步、勇于进取。然而学校区域环境的变化给学风的统一性和同一性带来负面影响。学校校区分散,不同校区之间教学、管理、文化等各方面的差异难以融合,各学科所需要的不同学风之间相互交融的良性互动成了奢望。这种状况不利于综合型地方性高校多元化学风、校风的形成和稳固。给学风建设所带来的困难也是巨大的。
(二)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给学风建设带来了较大阻碍
大学生处于成长发育的过程,思想、意志还不十分的稳定,部分学生自我控制和自我约束能力差,意志力薄弱,经不起诱惑,一旦校园外的吸引力大于校园内的吸引力,必将对学风产生较大的消极影响。随着学校对外开放程度的日益加强,社会上一些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功利主义等不良风气和思想乘机通过各种渠道渗透到学生中来,给学生道德观念、价值观念的形成造成了不良影响。尤其是现在随着网络的普及,各种信息良莠并存,各种错误思潮、观念混杂其间,极易感染学生,混淆学生的视听。这无疑加大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难度,学风建设工作也会因此受到较大阻碍。
(三)学生学习心态失衡现象比较严重
面对竞争激烈又纷繁多变的严峻形势,部分学生无法摆脱各种因素的干扰,不少学生无法承受来自学习、就业、经济、心理等各方面的竞争压力,产生畏难和厌学情绪;有的热衷于谈恋爱、做兼职而荒废学业;有的整天沉迷于上网、玩游戏而旷课、逃学;有些学生不喜欢所学专业或者感觉就业前景黯淡而产生了消极、逃避思想,学习热情不高;还有一些学生因为学习方法不当没有取得理想的学习效果,甚至发生学业失败现象,因而失去继续学习的信心。这些现象可以概括为一个问题,即学生学习心态的失衡。这个问题在近年来表现得越来越突出,给学风建设带来了现实的困难。
(四)部分学生对学校的素质发展测评体系理解片面
“合格+特长”人才培养模式是我校经过多年的实践摸索出的一套大学生素质发展模式。在实际操作中,有的学生甚至片面理解“合格”的内涵,认为“合格”就是降低人才培养标准,“特长”就是鼓励学生在学习以外领域冒尖,从而降低了专业学习在素质测评中的分量和比重。现实中影响了一批学生,有的学生虽然学习成绩优异,却成了偏才,接人待物、为人处世等基本的素质都不具备。以至于出现了在人才市场上“省级优秀毕业生”连一家单位都签不到,最后通过老师的一再推荐才被不太好的单位勉强接收的怪现象。也有学生虽然在课外取得了不小的成绩,却面临得不了学位证甚至毕业证的尴尬局面。面对这两类极端现象,对我们评价标准的片面理解是导致这些问题的根本性原因。
三、针对地方性高校学风建设的几点建议
(一)明晰教与学的主客体,搞好教风学风建设
1.坚持教学上以教师为主导,狠抓教风建设。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是主体,学生是客体。教师的言传身教、人格魅力、学识学养等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示范作用,严谨规范的教风具有启动、导向、激励和约束功能,对良好学风的形成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学生思想中产生的问题,需要老师去排解;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态度不端正,需要老师去引导;学生取得成绩时,需要老师的表扬和鼓励;学生遇到困难时,渴求老师的关心与帮助……“授业、解惑”的是教师,与学生接触最多的教师是学生心中的“楷模”,教师的“传道”作用很大,教师的一言一行,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学生,学生的勤奋品德、科学的学习方法和良好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主要靠教师的影响和培养。教师的作用无人能够取代,教风对学风建设的作用也毋庸置疑。因此,要抓好学风建设,就必须高度重视教风的先导作用,认真抓好教风建设,以教风带学风。
2.坚持学习上以学生为主体,实现以人为本。在学习活动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客体。大学的主要任务是培育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学风建设的主体是学生,学生既是学风建设的主人和主要参与者,又是学风建设的对象和主要受益者,因此要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原则,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和积极性,调动其主人翁意识和参与意识,使学习真正成为学生自身发展的一种内在需求。每位学生都有自己的长处,都是可塑之才。但是,由于个体差异,不可能千人一面。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引导他们尽情展示自己的长处,挖掘学生的创造力,教育学生在扬长补短中全面发展。对人才的评判标准应该与时俱进,树立多样化的人才观,真正做到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所以,我们一定要根据发展变化的形势,正确地看待不同性格、不同个性、不同特点的学生,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激励人、教育人、保护人,充分开发人的潜能,因材施教,实现学生与学校的共同发展。
(二)健全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形成体系化的教育计划
健全的规章制度是保证学校日常教育教学工作的正常运转和其他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的基础。学生的学习、生活必须要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这是对学生最基本的要求。加强制度建设是开展学风建设的基本保障,因此,学校必须制定各种规章制度,并根据形势需要不断改进和补充。进行学风建设,要形成相对稳定的教育计划。例如我校对新生入学之后一段时期的教育,教育时间集中、内容充实、组织形式明确、活动方式多样、易于操作,效果显著。其中的教育内容包括有理想信念教育、专业思想教育、校规校纪教育、诚实守信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安全防范教育等;组织形式有迎接新生报到、开学典礼、军政训练、规章制度考试、观看展览、签名宣誓、签订承诺书、学习经验交流等。从组织领导到具体实施,都形成了详细、具体、易操作的方案。笔者认为,这就是学风建设的一个典型的个案。一个好的学风建设的做法,就应该优化、简化、固化下来,形成常规。说得更直观一些,就如同教学工作要有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学风建设,也需要不断探索和逐步形成学风建设的计划、大纲。
(三)抓好大学生涯设计活动,引导学生全面成才
大学生涯设计与辅导需要把学生作为积极的、自觉的、能动的主体,实现充分发挥学生成才的主动性、自觉性与导向明确、全面系统、扎实有效的成才指导有机统一,实现系统细致的课外辅导与内容丰富的课堂教学的有机统一,实现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与促进和引导学生健康成长的有机统一。以此为指导,通过新生入学教育、举办讲座、座谈会、课内外实践、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大学生素质教育课和就业指导课等多种形式做到课堂教学、课外辅导和学生事务管理三结合,引导和帮助学生切实解决好从中学到大学的转变、对未来人生目标做出选择时的思想心理困惑和价值追求的迷茫,使学生树立奋斗目标、端正学习态度、克服自身弱点、排除发展障碍、发挥自身优势、提高自身素质、确立成长成才方向,让学生科学合理地进行大学生涯设计,做好人生和职业规划,促使大学生全面成才。
(四)畅通信息反馈渠道,及时有效解决学风建设存在问题
树立全员教育思想,进一步加强学院领导、任课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联系和沟通,及时解决学风建设存在的问题。制度化下列工作:学生班级、班主任和年级辅导员每学期进行1次学风建设工作小结;班主任每月至少深入学生宿舍和课堂1次,及时了解学风状况;各班长或学习委员每月向班主任、年级辅导员报告1次学风情况;成立由各年级、专业同学组成的学风信息调研小组,每学期集中反馈1次学风建设情况。
(五)以班级学风、宿舍学风建设为重点,大力促进学风建设
学生班级和宿舍在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地位十分重要,健康向上的学习风气往往是以班级和宿舍为单位进行传播扩散的。借助学生工作办公室、学生支部、团委、学生会、辅导员“五进公寓”的有利条件,开展学风建设工作。把班级学风建设和宿舍学风建设纳入班级和学生综合素质发展测评体系,有利于营造积极进取、好学上进的班级和宿舍文化氛围。以“组织生活”“团日活动”“主题班会”和“文明宿舍评比”等活动为载体,不断增强班集体的凝聚力,努力营造积极向上的班级氛围。以学生宿舍为阵地,认真落实学生宿舍各项管理规定,坚持辅导员入住公寓、“创建文明宿舍”和“宿舍联谊”等特色活动,实质性做到“五进公寓”,增进宿舍成员之间的团结,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有力地促进学风建设。
(六)加强实践环节,提升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着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是提高我国教育质量的紧迫任务。要在继承和弘扬我国教育传统优势,夯实学生科学文化基础知识的同时,借鉴先进经验,加大教育改革与创新的力度,进一步提高教育质量,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加快开放性实验室建设,积极鼓励学生参加“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和“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等第二课堂活动,在科技创新活动方面为学生搭建平台,大力支持学生参与“挑战杯”“智能汽车设计大赛”“电子设计大赛”“机械创新设计大赛”、数学建模大赛、“力学大赛”等课外科技活动。使学生在实践中提升自身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适应人才竞争日趋激烈的社会大环境。
(七)加强考风考纪教育,进一步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
严格考试制度,狠抓考风考纪是加强学风建设的重要内容。专业技术基础课完全实行教考分离,专业课尽可能实行教考分离;坚持集体阅卷、流水作业制度;完善监考机制,加大巡考力度,发现考试作弊的学生及教师,按有关规定坚决处理,决不姑息迁就;把考试诚信教育作为长期的学风建设重要环节来抓,广泛宣传与动员,让学生从思想上杜绝作弊、舞弊意识,行动上互相监督,从而达到严肃考风,减少考试违纪,进一步端正学生学习态度的良好效果。另一方面,在开展考风考纪宣传教育和加大处罚力度的同时,改革过去单一的考试形式,从科学评价学生综合能力的角度出发,改革考试内容和考试方法,注重对学习全过程的评价和对学生全方位的考查,从而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学习与考试。
(八)大力宣传和表彰先进典型,营造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
完善先进班集体、优良学风班以及各类优秀学生的评选办法,进一步规范“奖、贷、助、补、减”和各种评优活动,加大对学生专业成才和个性发展的奖励。每学年对学风建设情况进行一次总结,表彰奖励在学风建设中取得显著成绩的班级和个人。加大对“学生标兵”“优秀学生”“优秀学生干部”“优秀学生党员”等的表彰和宣传力度,利用举办先进事迹报告会、座谈会、学习经验交流会等活动,切实发挥先进典型的导向作用,树立可见、可信、可学的学习榜样,充分调动学生勤奋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励广大学生寻找差距、迎头赶上,营造比、学、赶、帮、超的学习氛围。完善学生评价机制和激励机制,不以成绩作为单一标准来评价学生,因材施教,激发动机,鼓励学生的全面发展,让广大学生充分认识到学风建设的重要性并转化为自觉的行动,使学生积极投身学风创建,学风建设才不至于流于形式。
(九)加强校园环境的治理整顿,创造良好的学习气氛
优良的学风必须有良好的学习氛围来塑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必须有良好的校园环境作保障。当前校园象牙塔这块土地不再那么纯洁,经常受社会大环境的冲击,校园周边环境质量也呈下降趋势。学校一方面要不断加大投入力度,建设校园内部环境的软硬件,另一方面应积极协调地方政府加大校园周边环境综合治理力度。只有校园内的吸引力大于校外的吸引力,再加上对学生的正确导向,优良的学风才能形成。
(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突出育人主题
建设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是高校学风建设的需要。学校要坚持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不断拓展校园文化领域,规范校园文化活动,优化校园文化环境。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积极开展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教育,繁荣校园文化,不断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教师的文化水平、大学的文化品位。针对学生特点和我校实际,以大学生各类科技、文化活动为重要载体,以第二课堂为有效途径,以素质教育为主要目的,构建能够满足广大学生精神文化需求的大学生校园文化活动体系,用精神文明熏陶人,用先进文化培育人,用校园精神激励人,用文化氛围感染人。开展学风建设活动,必须要找准活动载体,大学校园丰富多彩,活动载体较多,因此必须注意,搞活动要突出主题,切忌盲目;搞活动要数量,更要精品;既要注重形式,更要注重实效。否则,劳民伤财,失去“民心”,适得其反。搞活动要有充分而详细的规划,集中体现思想性、教育性、学习性、科学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自觉性,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大力倡导敢于创新、勇于竞争的精神。发挥校园文化的熏陶功能,创建健康向上的文化环境;发挥校园文化的教育功能,积极营造奋发向上的校风;发挥校园文化的引导功能,建立规范有序的管理机制;发挥校园文化的凝聚功能,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发挥校园文化的积淀功能,传承学校的优良传统。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学风建设,突出育人主题。
综上所述,地方性高校学风建设问题是一个系统工程,是师生教学行为和学习行为的综合,是学生所处客观条件与主观努力的综合,是校园物质环境和文化环境的综合。是高校现今工作的主旋律,是实现学校战略性跨越式发展、提升办学水平、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保证人才质量的重要措施。院系是推动学风建设的前沿阵地,我们应该给予足够的重视,树立长期建设的思想,调动全体教职员工的积极性,形成全员意识和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不断消除教学管理工作中的弊端,完善学分制、导师制和师生评价标准,制定可持续发展计划,大力推进学风建设,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从根本上推动学风建设水平的不断提高,最终实现全面提高地方高校人才各项素质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周济.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促进教育事业优先发展科学发展——在教育部2009年度工作会议上的讲话[R].2009,1,6.
[2]李恩广.浅谈高校学风建设[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8,9.
[3]赵沁平.在全国高校学风建设研讨会上的讲话[R].2004,5.
[4]程样国,舒涛,韩艺.加强和改进高校学风建设的思考[J].南昌大学学报,2005(5).
【注释】
[1]袁博源,男,1979年生,陕西周至人,研究生,经济与法学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