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多元背后是理性

多元背后是理性

时间:2023-03-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 中国社会自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生的价值观发生了重大变迁。这无疑给大学生们的社会价值观的发展乃至于中国未来的文明进步指出了一条符合进化大道的道路。更何况是具有较高知识水平的大学生。另一方面,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越来越开放、宽松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环境,成为大学生价值观形成的外部条件。作为中国人民的一部分,而且是思维极为活跃的一部分的中国大学生来说,其价值观的变化当然也受到了价值观多元化的影响。

多元背后是理性——论21世纪初中国大学生价值观的生成和原则

付 辉[1]

【摘 要】 中国社会自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生的价值观发生了重大变迁。本文从马克思主义的视野出发,以整体化的思路和“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原则对这一变迁进行了一次梳理。通过对两个领域价值观的梳理分析发现,这次价值观的大变迁有一个基本的方向:原来在改革开放前或者在改革开放过程中相互冲突的价值观体系,在30余年的历史过程中正在逐渐走向融合,并且在新的理性原则指导下超越了原有的价值观。这无疑给大学生们的社会价值观的发展乃至于中国未来的文明进步指出了一条符合进化大道的道路。因为,当下的大学生就是中国未来半个世纪的主人。

【关键词】 价值观;大学生;多元;理性

之所以选择对大学生的价值观变迁进行阐述,根本原因有两个:第一,在这30年中,大学生在生活物质条件、身体素质、受教育方式等方方面面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而从历史眼光来看,在这些变化中,大学生在精神文明方面的变化是最深刻和最具有长远意义的,这其中,尤其以价值观念的变迁最为关键。第二,目前,教育部门和关心教育的人士对于现时代大学生价值观的变迁,还没有信心能够很好地把握和引导,从理论层面来说,根本原因就在于对于这方面的理论阐述还没有得到一个公认的令人信服的结论。正由于这个问题很关键、影响力深远而巨大,同时它还没有得到较好的解决,因此,笔者想在这方面略进绵薄之力,对这一领域进行一次梳理,以对有志于此的同仁有所帮助。

一、主体价值观是建构其理想的根基

高度重视人的全面发展,尤其是人的精神文明方面的发展,是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一贯的方针,也是他对马克思主义的忠实继承。在这方面,他指出:“现在我们要特别注意建设物质文明。与此同时,还要建设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最根本的是要使广大人民有共产主义的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1]由此,他提出了社会主义教育理论的核心论述——“四有新人”说,即“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有理想”处于“四有”之首的地位。1986年,邓小平在会见日本客人时说:“现在中国提出‘四有’,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其中我们最强调的,是有理想。”[1]由此可见,在邓小平同志的心目中,理想建设是整个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中之重,是关系到改革开放事业最终成败的战略性要素。

从概念上看,每一个主体,其理想都是指向未来的,是其对于未来的最高价值的追求,是其立足于现实又超越于现实,超越自我,追求未来最高价值的自我意识。因此,我们可以说,从逻辑顺序上看,主体的价值意识是优先于其理想的。所以,每一个主体,其价值观的状态,决定了其理想的状态。

当前,在许多人那里发出了大学生“丧失理想信念”等等论调。在笔者看来,这种论调仅仅是一种想当然罢了。因为,每一个主体都会具有自己的理想,即便其理想可能并没有完整或者清晰的显现在其意识中。所谓“丧失”,其实是人们从自己所拥有的价值观出发,选择了那些发出了“丧失”论调的人不希望他们选择的理想罢了。人如果有其精神世界的存在怎么可能没有自己生活的希望所在——理想呢?更何况是具有较高知识水平的大学生。

所以,真正的问题不是大学生的理想选择或者价值观变迁,而是教育工作者和学校管理者怎样看待这种选择和这种变迁。笔者认为基本的原则应该是这样的:不可以去轻视或者责备大学生们,而应去理解和引导他们。而在这之前,先要看看当代大学生们的价值观是如何生成的,以弄清这种选择和变迁的来由。

二、教条的消失和多元价值时代的来临

应该说,当代大学生开始形成具有自身群体特色的价值观,是从改革开放之后。一方面,1977年恢复高考,大学生群体本身得以出现,这成为大学生价值观出现的主体条件。另一方面,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越来越开放、宽松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环境,成为大学生价值观形成的外部条件。其中,各种外来思潮的流入,使得整个社会思想领域摆脱了原有教条主义的统治,成为大学生形成自身独特价值观最为重要的思想来源。第三方面,大学生群体在社会中自身地位和前途的变化,是大学生价值观变化的根本动力。

“教条”本字引自希腊文的dogma,其字根为dokein,是指那些认为好的,与那些可以想象到的真善美而言。教条也可以指那些我们所相信的对象,或某些意见上的观念而言。在本文中,“教条”是指:不加思考而盲目接受或引用的原则、原理、论断以及预测。

从“教条”的含义可以看出,我们通常所说的“教条主义”其实就是一种僵化的态度。其外在表现:要么是用形而上学的观点,僵化地对待某种既成的精神产品(某种理论、观点、教义乃至只言片语);要么是用某种既成的精神产品,僵化地规矩和剪裁不断发展变化的现实实践。两种表现所内含的本质,是一以贯之的,那就是“僵化”。

“僵化”是与整个人类社会的“大道”——“进化”相敌对的!凡是不“与时俱进”地改造自身的事物都是僵化的事物,其最终结局只有一个:消亡。也正是由于这个理由,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旗帜鲜明地宣告了中国共产党要做到“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十六个字,这16个字,字字千钧,意味深远。

现在看来,在改革开放之前,中国人民在和各种教条的斗争过程中,并没有真正找到克服其的思想武器。然而,随着邓小平“解放思想”这一思想大旗树立起来,中国人民找到了这一最重要的思想武器。“解放思想”就是“进化”这一“大道”在人类精神领域内的最高原则,它正是克制“僵化”最佳的也是唯一的思想手段。也正是由于有了这一思想武器,处在改革开放大潮中的中国政府和人民才有可能超越由于教条所带来的“价值冲突”。价值多元时代逐步来到了。由于中国人民已经基本上摆脱了教条主义在价值观选择方面的束缚,能否满足社会发展、人民幸福生活的实际需要成了真正的价值评价标准。而社会发展和人民幸福生活的最基本条件就是“人的存在”,即“生存”。生存是人在物质世界的存在。

作为中国人民的一部分,而且是思维极为活跃的一部分的中国大学生来说,其价值观的变化当然也受到了价值观多元化的影响。各种思潮从20世纪80年底开始,不断地进入大学生们的视野,给了一代代大学生们进行学习、比较和选择以及实践不同价值观的机会。这样一来,给教育工作者的印象就是:大学生们的价值观进入了一个多元时代。

如果说,20世纪后20年,我们还能说大学生们的价值观呈现出多元的形态,那么,到了今天,21世纪10年代,面对中国大学生们的价值观,人们还能仅仅用“多元”这一概念去理解它吗?

这,需要事实来说明。

三、多元的背后是理性

进入新世纪第二个10年,中国大学生基本上就是由人们所说的“90后”构成了。这一代人的价值观如何,成为当下人们关注的焦点。

粗略地望去,随着各种教条束缚的消失,多元价值观的来临,似乎21世纪初大学生的头脑中,各种价值观在其中跑圈占地、彼此冲突不休。然而,实质上是不是如此呢?这个,只能通过调查分析才能得知。

2010年1月14日的《文汇报》刊登了这样一则报道——“大学生价值观调查显示:90后比80后更加理性”。内容概括如下:最新完成的《80后与90后大学生价值观变化原因与教育对策研究》课题报告对90后大学生的价值观给出了一个基本描述。主持这一课题的上海师范大学学生工作部部长蒋明军表示,该课题组在全国十几所高校的2000多名大学生中展开调查,结果显示,相比80后,90后更加理性。比如,在择业方面,90后大学生已认清了严峻的社会形势,也因而逐步接受了“先就业,再择业”的观念。又比如,在消费方面,大学生们并不崇尚奢侈消费,而是奉行“量入为出”的原则。

在这一调查中,细心的人们可以通过一系列的统计数据发现一个关键词,那个伫立在“多元化”帷幕背后的“主角”:理性。大学生们用理性的目光认识自己面对的世界,用理性的行为获得自己的生存,用理性的观念去评价自己的人生。理性成为当代大学生“筹划”和“操持”这个世界以及自我的根本方式,也成为他们安身立命的根本能力。由此可见,“多元背后是理性”。理性的态度、思维方式和实践准则才是这缤纷的价值观画卷背后的真实。

综合以上的论述,我们可以说,自新中国成立以来的60年,大学生价值观的原则经过了这样的生成路径:从单一价值观走向多元,又逐渐从多元回归到了理性。因此,从总体上来说,当前大学生们不论有何种具体的价值观,其建构这种价值观的根本原则是理性。

从哲学的视角来看,“理性”就是人根据事物的实际状态、运用自身所具有的基本常识进行思维和行动的状态。这样看来,大学生们的价值观之所以从多元共存演化为以理性为根本原则,其实恰恰是因为大学生们对一些基本事实进行了思考,认清了形势,从而做出了这样的选择。这些基本事实和大学生自身紧密相关。

因此,造成这种情况的根本原因应该就是前面所说的“第三方面”——大学生群体在社会中自身地位和前途的变化,它恰恰是大学生价值观变化的根本动力。这种剧烈的变化对大学生的基本需要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使其变得更加现实。“任何人如果不同时为了自己的某种需要和为了这种需要的器官而做事,他就什么也不能做。”[3]而从满足需要的实践意义上来看,价值观就是人们用来指导自己如何看待其自身需要、社会对自身的需要以及自身为了满足这些需要而做的相关事务的最高理念。因此,这种变化自然会引起大学生们对价值观构成原则的调整,使其越来越现实化,从而将理性作为构成一切具体价值的终极原则。

而在这个时代,对大学生们来说,一切现实乃至虚幻需要的满足,都和“就业”直接相关。只有得到了能够给自身提供衣食住行所需生活资料的工作,大学生才能在社会中独立地生存下去。没有这个,一切都无从谈起。

当前的就业大环境不佳,并且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中国国内的就业形势都不很令人乐观。“当代大学生承载着经济、学业、就业等多方面的压力,其中最大的压力来自就业。仅就业而言,大学生毕业生已经成为社会新的弱势群体了。”[4]由此可以预见,大学生们对自身在整个社会中的地位以及自身的未来期望只会越来越远离虚幻和空洞,而只能从更为基础、更为现实的方面调整自己的理想,使自身的生存和生活能够在现实中得到保障。这样一来,相对应的价值观,也自然褪去了多元、浪漫的色彩,而回归到理性和现实。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当代中国大学生的价值观:严肃地面对社会大环境的压力,大学生选择了理性作为构建自身价值观的原则:正视现实、正视自身的需要,用自己的努力来获得基本的生存能力,从而满足自身的需要,并获得社会承认,从而顺利地使自身成为独立的社会人。大学生是未来中国社会的主力军。从这个意义上说,理性作为大学生构筑自身价值观原则的确立,可以看成是一个“理性的中国”即将屹立于世界的重要前提和征兆。也许,我们也因此能够对未来中国的繁荣和进步投入更大的希望!

行文至此,笔者想起了美国著名高等教育哲学家布鲁贝克的话:“对普通教育持广阔的观点是必要的,因为一个人必须不仅为工作做好准备,而且要为工作变化做好准备。普通教育必须和职业教育携手并进。”[5]以此为鉴,我们的德育也要有“广阔的观点”,理性的原则和职业的需要将成为我们与学生共同构建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两大基石。我们可以期待,在此基石上构建的价值观将帮助大学生们在其大学生活和未来的生活中起到重要而良好的指导作用。

【注释】

[1]付辉,男,1976年生,新疆伊犁人,研究生,经济与法学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