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我校大学生就业压力应对方式的男女差异研究

我校大学生就业压力应对方式的男女差异研究

时间:2023-03-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结果表明女大学生就业压力显著高于男大学生,男女大学生应对方式不存在显著差异,但是男女生求助因子差异显著,说明女生比男生更倾向采用求助的方式。本文的目的就是通过大学生就业压力问卷与肖计划的应付方式问卷进行研究,探索大学生就业压力的来源,测量大学生就业压力的水平,并对男女大学生就业压力应对方式的特点进行对比

我校大学生就业压力应对方式的男女差异研究

董开莎 刘沂霖 刘保民

【摘 要】 本研究的目的是从实证角度来对男女大学生的就业压力应对方式进行对比研究,方法是使用大学生就业压力问卷与应付方式问卷进行调查,通过对问卷结果进行SPSS数据分析,测量大学生就业压力的水平,并对男女大学生就业压力应对方式状况和特点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女大学生就业压力显著高于男大学生,男女大学生应对方式不存在显著差异,但是男女生求助因子差异显著,说明女生比男生更倾向采用求助的方式。

【关键词】 大学生;就业压力;应对方式;性别差异

最近几年,随着高校大幅度扩招,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就业观念滞后,以及全球经济危机影响等原因,大学生的就业压力突显出来。有调查表明:就业问题已经成为引起高校毕业生产生烦躁、抑郁、敌对等不良情绪和心态的主要原因之一,也是毕业生中出现轻生行为的重要诱因。在新形势下,就业压力引起的心理问题日趋严峻,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因此,有必要关注大学生的就业压力,通过科学的研究,指导大学生就业,缓解就业压力,保持大学生身心健康。

通过文献发现,大多数的研究都是关于大学生就业压力的评述性的研究,或者是大学生择业中心理问题的分析,从实证角度来对男女大学生就业压力应对方式进行研究,并从心理学角度提出有效的改进办法的研究还很少。本文的目的就是通过大学生就业压力问卷与压力应付方式问卷进行研究,探索大学生就业压力的来源,测量大学生就业压力的水平,并对男女大学生的就业压力应对方式的特点进行对比研究,在此基础之上提出建议,为大学生应对就业压力提供帮助。

一、压力及应对方式的研究综述

(一)压力的定义

在科学文献中,人们对压力的理解很不相同。HansSelye认为(1956年),压力是指人或动物有机体对环境刺激的一种生物学反应现象,可由加在机体上的许多不同需求而引起,并且是非特异性的。具体来说,压力就是表现出某种特殊症状的一种状态,这种状态是由生理系统中应对刺激的反应,所引发的非特定性变化所组成的[1]。美国的心理学家Lazarus认为所谓心理压力(psychologicalstress)是指“被个体评价为可能威胁身心健康,需要动员自身资源承载或逾越的、个体与环境间的特殊关系”[2]。Lazuars的观点指出了人们对客观存在的压力源的感知过程,强调了客观环境与人之间的互动,具有更高的概括性,是压力理论中较有代表性的概念,而且这个观点更加全面和科学,是目前被大量采用的定义。我国心理学家车文博(2003年)对心理压力作了界定,心理压力是指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历的各种生活事件,突然创伤性体验、慢性紧张(工作压力、家庭关系紧张)等导致的一种心理紧张状态[3]

(二)应对方式及相关理论

关于应对的界定已明显体现出全面、深入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Lazarus和Folkman(1984年)认为应对是个体为了处理被自己评价为超出自身能力资源范围的特定内外环境要求,而作出的不断变化的认知和行为努力,Skilmer和Wellbom (1994年)认为应对是人们在心理压力状态下调节行为、情绪以及适应的过程[4]。Eisenberg等(1997年)认为应对指个体面对压力时的自我调节,包括情绪调节、行为调节和由情绪驱动的行为调节,而且应对是有努力参与的过程,但并非总是有意识和意志参与的,Compas等(2001年)认为应对是个体在面对压力事件和情境时,调节情绪、认知和行为的有意识的意志努力,而这些调节过程又依存于个体的生理、认知、社会和情绪的发展,并受它们的限制[5]。Joff和Bast(1978年)认为,应付反映了人对现实环境的有意识、目的、灵活的调整行为。Biilings(1983年)提出应对是评价压力源的意义、控制或改变压力环境、缓解由压力引起的情绪反应的认知活动和行为[6]

从以上观点来看,尽管对应对作为心理调节机能的观点已越来越趋于一致,但对应对界定的争论仍然存在,主要反映在几个方面:应对是自主的、有意志努力的行为,还是包括非自主的、自动的行为与认知,是适应性的还是非适应性的,或者说是健康的还是包含有不健康的,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是有意识的还是同时包括潜意识的。

(三)国内大学生就业压力应对方式研究现状

目前大学生应对研究主要采用特质取向问卷,情境取向的应对研究很少,针对大学生就业压力探讨应对方式的研究更不多见,在近三年内仅检索到以下几篇。

陈曼蓉、张欢华(2005年)翻译了应对策略指标量表(CSI),该量表在国外被广泛用来测量情境性应对,采用CSI对上海一所大学的硕士毕业生进行了职业选择中的心理应对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研究揭示:面对就业压力,毕业生所采取的应对方式以积极的问题解决型应对策略与寻求社会支持型的应对策略为主,被试对求职优势的自我评价越高,则其越倾向于采用问题解决型的应对方式,面对就业压力,女性更善于利用外部的社会支持来寻求社会资源,即个体的自我效能越高,则其越倾向于采用直接的问题解决型应对方式[7]

舒晓丽(2006年)也采用自编的大学生就业压力问卷和肖计划的应对方式问卷对大学生的就业压力应对方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应付方式各因子中,解决问题、求助等积极应付方式与就业压力源呈负相关,自责、幻想、退避、合理化等消极应付方式与就业压力源呈正相关,也就是说就业压力源水平低的情境中,毕业生较多采用解决问题与求助等积极应付方式,但是随着就业压力源水平的不断增加,毕业生采取积极应付方式的频率减弱,倾向采用退避、合理化等消极应付方式[8]

王新馨(2006年)采用自编的大学生就业压力源问卷和肖计划的应对方式问卷对大学生就业压力应对方式研究发现,当前上海的大学生面对就业压力,其应对问题的方法主要以成熟型的应对方式为主,其中解决问题的使用者所占比率最高为48.7%,使用合理化应对与解决问题应对程度相当的人数比例为33.2%,合理化应对的使用人数占7.7%,其他四种应对方式的使用人数总共占10.4%[9]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目的

现阶段大多数的研究都是关于大学生就业压力的评述性的研究或者是关于大学生择业中心理问题的分析,从实证角度来对男女大学生的就业压力应对方式进行研究,并从心理学角度提出有效的改进办法的研究还很少。本文的目的就是通过大学生就业压力问卷与肖计划的应付方式问卷进行研究,探索大学生就业压力的来源,测量大学生就业压力的水平,并对男女大学生就业压力应对方式的特点进行对比研究,在此基础之上提出建议,为大学生应对就业压力提供帮助。

(二)研究对象

以陕西理工学院四年全日制大学本科生为主,涵盖了文史、理工等不同专业。共发放问卷200份,收回有效问卷194份,构成见表2-1。

表2-1 被试的构成

img11

(三)研究工具

1.大学生就业压力问卷

采用国内专家编制的大学生就业压力问卷,编制的理论是建立在Lazarus(1984年)提出的应激认知交互作用模型的基础上,一般多用生活事件作为客观存在的压力项目,问卷共有36个题目组成,每个项目按4级计分制:从“没有压力”到“严重压力”,分别记为0、1、2、3分。问卷得分越高,说明被试所感受到的压力越大。问卷正式施测的α系数为0.915,从总体来看问卷的信度、效度,能够达到测量大学生就业压力现状的目的,并且项目的表述符合我国大学生的具体情况。

2.应付方式问卷

由于需要测量大学生就业压力的应对方式,同时要探讨男女大学生就业压力及其应对式的相互关系,通过查阅国内外的相关文献,通过对查找到的文献整理和分析,从中确定采用由肖计划等修订的应付方式问卷。

该问卷是肖计划等参考前人研究应付和防御时所用的问卷内容以及有关“应付”的理论思想所编制。问卷包含共有62个条目,六个维度,分别是解决问题(12道题)、自责(10道题)、求助(10道题)、幻想(10道题)、退避(11道题)与合理化(11道题)。采用是否记分,选“是”得“1”分,选“否”得“0”分。该量表为单个量表的分别记分,记分方法为:分量表因子分=分量表单项条目分之和/分量表条目数。各题目的因素负荷值均在0.35以上,六个应付因子重测相关系数在0.62到0.72之间,此问卷有良好的信度、效度,曾多次被研究者使用。

(四)数据处理

采用SPSS13.0软件对数据进行管理和分析。

三、数据分析

(一)大学生就业压力性别差异

为了探讨大学生就业压力的性别差异,对男女大学生就业压力进行t检验,结果见表3 -1。

表3-1 大学生就业压力感性别差异分析

img12

注:*p<0.05 **p<0.01 ***p<0.001。

从表中可见,不同性别大学生在就业压力下心理压力感存在显著差异,女生心理压力感均显著高于男生。

(二)男女大学生就业压力应对方式性别差异

为了探讨大学生就业压力应付方式的性别差异,对男女大学生就业压力应付方式进行t检验,结果见表3-2。

表3-2 男女大学生就业压力应对方式分析

img13

注:*p<0.05 **p<0.01 ***p<0.001

从表中可知,除求助外,男女大学生的应对方式均不存在显著差异。相对于男大学生,女大学生多采用求助的应对方式,这与以往研究结果相一致。

同时,为了研究就业压力感大的男女大学生应对方式的差异与特点,从同第一个量表得出的结果中选出就业压力感最大的百分之二十七的男大学生与就业压力感最大的百分之二十七的女大学生的应对方式进行t检验,结果见表3-3。

表3-3 男女大学生就业高压力应对方式分析

img14

注:*p<0.05 **p<0.01 ***p<0.001。

结果表明,在感受到高就业压力的男女大学生所表现出的应对方式与所有男女大学生应对方式的特点和差异一样,即除求助外,男女大学生的应对方式均不存在显著差异。相对于男大学生,女大学生多采用求助的应对方式。

(三)大学生心理压力感与应对方式的相关性分析

为了探讨大学生就业压力与应对方式的关系,对大学生的心理压力感和应对方式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见表3-4。

表3-4 大学生心理压力感与应对方式的相关分析

img15

注:*p<0.05 **p<0.01 ***p<0.001。

从表中可知,大学生在就业方面的压力与解决问题、自责、退避、幻想、合理化之间存在微弱相关,与求助存在着显著正相关。

四、研究结果与讨论

(一)男女大学生就业压力感分析

关于压力的性别差异,文献回顾发现,西方文献中基本都认为女生的校园压力高于男生。Compas等的研究发现,女生报告的消极事件和日常烦扰均多于男生[10]。李明等人(2004年)发现男女生对就业前景的担忧有着显著的差异,女生的就业心理压力更大[11]。周东斌等人(2005年)的研究发现:家庭经济状况不好的大学生感受到较大的就业压力,女生感受到了比男生更大的就业压力[12]

本文中女大学生总体压力感显著高于男生,与西方的研究结果相符。男女大学生在就业危机压力下有显著差异,女生的心理压力感明显高于男生。该结果与车文博在大学生心理压力感特定研究中的结论相同[13]。导致这种情况出现的原因可能是现在社会的就业环境,自1999年起高校连续6年大规模扩招,在社会对毕业生的总体需求没有显著增加的情况下,毕业生人数的快速增长势必导致就业压力的增大。由于毕业生供大于求,也导致用人单位对求职学生的过分挑剔,有很多用人单位对求职的大学生不仅要看毕业学校、家庭关系、专业能力和项目经验,很多时候还对性别也有严格的限制。同时社会对女大学生就业设置了某些不公平的障碍(例如:招聘岗位的性别歧视),女生面对岗位聘用的男女差别,感受到了高于男生的就业压力。此外,女生感觉细腻、天生敏感,自尊心强,在同等条件下,也会比男生更容易体验到高压力。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女大学生造成了求职的心理压力。以此,有很大一部分女大学生会选择考研,以此来避免求职上的不利条件,而这种选择又加重了她们的负担。

(二)男女大学生就业压力应对方式

男女大学生应对方式不存在显著差异,但是女大学生更多采用求助的应对方式,这与以往研究结果相一致[14]。因为女生更容易寻求一种情感支持,通过与他人建立一种亲密关系,来缓解压力感,所以女生更多采用求助的应对方式,这也许可以归因于性别的社会化结果不同。女生面对压力问题,产生了压力反应更倾向于表达出来,而男生更倾向于压抑,以避免给人一种虚弱的印象。这种性别差异可能与我国传统文化对性别社会化的影响有关。在中国传统文化里,女性往往被赋予弱者的角色,遇到不如意可以抱怨、寻求他人帮助。一方面抱怨、求助可以维护自己的控制感,另一方面还可以增加别人对自己的担心,获得重要的社会支持。而对于男性,则是另一种情况。自古以来就要求“男儿有泪不轻弹”,如果遇到挫折一味抱怨、求助,会让人觉得是无能的表现。所以,女生更易以抱怨来宣泄自己的情绪,如果需要还会积极寻求他人的帮助,男性较多采用压抑也是符合现实情况的。这一现象说明,女生虽然在双向选择的就业市场上面临比男生更大的困境,但她们能够正视困难,能够主动地应对压力。

(三)大学生就业压力感与应对方式的相关分析讨论

由结果可知,大学生在就业方面的压力与解决问题、自责、退避、幻想、合理化之间存在微弱相关,说明就业压力大时人们通常并不以这些维度作为应付方式,而与求助存在显著的正相关,说明人们在解决就业压力问题上人们更多采用求助的方式来解决,表明大学生更多地采用成熟的应付方式来对待就业压力问题。

五、总结与建议

(一)小结

结果表明,女大学生总体压力感显著高于男生。男女大学生心理压力感在就业压力下有显著差异,女生的心理压力感明显高于男生。男女大学生应对方式不存在显著差异,但是女大学生更多采用求助的应对方式。因为女生更容易寻求一种情感支持,通过与他人建立一种亲密关系来缓解压力感,所以女生更多采用求助的应对方式。相关结果表明,大学生就业方面的心理压力感与求助等应对方式呈显著正相关。

(二)建议

男女大学生应调整就业心态,正视就业压力,作为大学生,既没有必要忽视就业压力的存在而无谓地碰壁,同样也没有必要过分夸大就业压力而恐惧它。同时对自己做好符合自身的职业规划,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在此方面加强意识与努力;不同男女大学生应着眼长远发展降低就业期望而低调就业,着眼长远发展而摒弃功利的索求心理;养成积极习惯,应对就业压力。如果能够养成积极的思维与行为习惯,在应对具体压力时采用积极的模式,其压力感也会随之减小;挖掘自身潜力,从自身找原因,加强自身素质,提高个人的抗压与综合能力,才能真正有效缓解各种压力。

参考文献

[1]李虹,梅锦荣.大学生压力量表的编制[M]//应用心理学,2002(1):27-32.

[2]Lazarus.R.S.Psychological stress and the coping process[M].NewYork,cGraw-Hill,1966.

[3][13]车文博,张林,黄冬梅,张旭东(2003),大学生心理压力感基本特点的调查研究[M]//应用心理学.

[4][5][10]CompasB.E.etal.Coping with stess during children and adolescence:problems,progress,and potential in theory and research.Psychological Bulletin,2001,127:87-127.

[6]MarkR.Somerfield&RobertR.McCrae,Stress and Coping Research:Methological Challenges,Theoretical Advances,and clinical applications.American Psychologist,2000,55(6):620-625.

[7]陈曼蓉,张欢华.职业选择中的心理应对及其影响因素[J].社会,2005,2(8).

[8]舒晓丽.大学毕业班学生就业压力源、应付方式与焦虑的关系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6.

[9]王新馨.心理应激与应对[D].上海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6.

[11]李明,杨欢,彭小波,郭军海.大学毕业生就业行为与心态调研分析[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20-21.

[12]周东斌,罗嘉文,林伟英.大学生就业压力与家庭关怀状况调查[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5):30-32.

[13]张林,车丈博,黎兵.大学生心理压力应对方式特点的研究[J].心理科学,2005,28.

[14]陈宇红.大学生就业压力及其应对方式的调查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6,7.

[15]封丹裙,石林.应对方式的测量与评价新进展[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4,18(3).

[16]樊富珉,李伟.大学生心理压力及应对方式[J].青年研究,2000,6.

[17]陈庆红.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性别差异研究[J].闽江学院学报,2003,12.

[18]陈俊.大学生就业压力、应对方式与自我概念的关系研究[D].苏州大学硕士研究生论文,2008,10.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