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我校大学生同宿舍人际关系状况的调查与分析

我校大学生同宿舍人际关系状况的调查与分析

时间:2023-03-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进入大学,会遇到各个方面的人际关系: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同乡之间,以及个人与班级、学校之间的关系等等。随着高校学分制,行政班级逐步被课程班所代替,“班级”的概念逐渐被淡化,而学生宿舍却具有人员相对固定、流动性不大的特点。综上所述,目前国内对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的研究主要局限在宿舍文化与宿舍管理方面,其中理论阐述多,实证研究少,干预研究更少。共发放调查问卷150份,回收120,有效回收问卷80%。

我校大学生同宿舍人际关系状况的调查与分析

程利娜 孔东波 郑宽明

【摘 要】 本研究随机抽取150名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质量调查问卷,对寝室同学之间的人际关系状况进行调查,结果发现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类型以封闭性居多,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在性别、年级、独生与非独生子女之间都存在显著性差异。

【关键词】 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结构;原因

对于一名学生来说,大学是人际关系走向社会化的一个重要转折时期。进入大学,会遇到各个方面的人际关系: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同乡之间,以及个人与班级、学校之间的关系等等。如何处理好这些关系,对于大学生的生活和未来事业都至关重要。随着高校学分制,行政班级逐步被课程班所代替,“班级”的概念逐渐被淡化,而学生宿舍却具有人员相对固定、流动性不大的特点。因此,宿舍就成为大学生过集体生活和相互交流的一个重要场所,在这个同辈集体中,彼此之间通过言语、思想、情感和动作等有形无形的交往方式,对学生价值观、态度、志向和行为习惯产生的积极或消极影响,对教育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起着不可忽视的重大作用。因此,对大学生宿舍这一重要的、具有特殊性的集体的研究,很有现实意义。

(一)宿舍人际关系概念

在以往的研究中很少有人给宿舍人际关系下一个明确的定义。国外的ThomasE. Joine认为宿舍人际关系是宿舍成员在共同的学习和生活中结成的以精神关系为主要内容,以语言、思想、知识、情感为媒介的交往中相互结成的关系[1]。国内的杨荣在其硕士毕业论文中指出:宿舍人际关系是指学生在校期间与室友在宿舍里交感互动中形成的心理关系[2]。根据下定义的标准来看,第一个定义比较繁琐,而且表达的意思不够清晰,而第二个定义仅仅将宿舍成员之间的联结限定在宿舍。其实,不仅仅是在宿舍这一特定的环境里,同宿舍成员共同上课、上自习、吃饭和上街等等都会有利于建立宿舍人际关系。综合以上定义,宿舍人际关系是指:学生在校期间与室友通过交往互动而形成的一种直接的心理联系。

(二)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研究的现状

1.国外对宿舍人际关系研究的现状

由于国外与我国在大学生宿舍管理制度、宿舍学生来源、宿舍人数构成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因此对宿舍人际关系的研究有其自身的特点。综合所查到的外文资料,国外对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早期研究比较关注抑郁症学生与其室友的关系。Sue Ann Ludwig Burchill等的研究表明,室友对抑郁学生表现了更多的拒绝、厌恶和避免接触。抑郁学生与室友之间的互动不如非抑郁学生与室友之间的互动积极[3]。JackE.Hokanson等的研究表明,与抑郁症学生有关的精神社会特征包括:与室友较低的社会交往;在这些社会交往中体验到较低的满足感和喜悦感;具有较高的生活事件压力[4]。Sharon J.siegel等的研究表明,患抑郁症的男生受到了来自室友的消极评价和情感反应,而患抑郁症的女生却报告了她们对正常室友的更多的消极反应。有抑郁症的学生认为他们的人际影响是负面的,而他们的室友却认为自己的人际影响是完全积极的[5]。Thomas E.Joine等的研究表明,在男生中,如果轻度抑郁的学生强烈地寻找认同并具有较低自尊时,他们就会受到室友的拒绝,反之则不会。不会给予别人帮助、不会容忍别人或缺乏移情能力的室友会对那些有较低自尊、寻找认同的抑郁学生表现出更多的拒绝[6]

从社会知觉的角度研究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Shawn E.McNulty等对大学新生与其室友进行了两项纵向研究。在研究中,被试最初的自我看法能够预测观察者对他们评价的变化,观察者最初的评价能够预测被试自我看法的变化[6]

研究同伴效应对大学生的影响。RalPh stinebrickner的研究结果表明,大学生第一年的学业成绩和退学决定在某种程度上依赖于学生投入学习的精力、学习时间的质量和他对接受教育重要性的认识,而上述这些因素在短期内会受到同伴行为和信念的影响[6]

研究不同种族室友间的关系。Tamara Towles-Schwen等的研究表明随机组合在一起不同种族的大一新生的室友关系具有以下特征:相互之间共同活动少;与那些随机组合在一起的白人学生相比,他们之间的关系更不稳定。当白人新生和黑人新生被随机分配到一起时,预测他们之间关系长短的因素是白人新生自动激活的种族态度,而不是他们用来控制具有偏见性反应的动机[6]

2.国内对宿舍人际关系研究的现状

国内学者关于宿舍人际关系的研究主要从理论上探讨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的特点、意义、形成原因、影响因素、冲突的原因以及对策。比如,曹加平的大学生宿舍人际冲突原因与对策探析一文中大学生心理上的不成熟、不健全,大学生之间存在的利益竞争,大学生匮乏的人际交往知识技能以及大学生群体在价值观念和生活习惯等方面存在的差异,是导致大学生宿舍人际冲突的主要原因[7]。黄成茂、陈勇等人在大学生宿舍文化建设的探讨中指出健康向上的宿舍文化有助于同宿舍学生培养良好的宿舍人际关系,健康向上的宿舍文化活动既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组织、活动能力和培养集体主义精神,又有利于他们学会与他人共处,学会沟通,学会理解和宽容,提高适应社会和环境的能力[8]。孙西军在大学生同宿舍人际关系结构及形成原因分析中指出当今大学生宿舍中存在五种人际关系结构,即:和谐型、弱和谐型、友伴群型、孤立单个成员型和失控分裂型,并强调在宿舍生活中,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是建立成员间友好接纳关系的主要心理影响因素,而纯粹能力方面的表现、性格与气质方面的表现则处于次要方面[9]

综上所述,目前国内对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的研究主要局限在宿舍文化与宿舍管理方面,其中理论阐述多,实证研究少,干预研究更少。并且,在当时这些研究所调查的对象基本上是出生在80年前的学生,但是现在的大学生所处的生活环境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网络的普及、信息的多元化以及独生子女数量的增多,使得大学生在处理人际关系方面都会有所变化,从而大学生的人际关系结构也会发生变化。因此,本文运用调查的方法来研究当代或现在大学生的人际关系结构,为学校采取合适的教育策略提供理论依据。

二、研究过程

(一)研究对象

受试来自于陕西理工学院南校区的在校大学生,从中随机抽取来自大一、大二、大三、大四4个年级150名同学,组成结构见表2-1。共发放调查问卷150份,回收120,有效回收问卷80%。

表2-1 被试的基本情况

img16

(二)研究工具

本研究运用由吴连海等人编制的《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质量调查问卷》[10]。问卷信度分析非常好,内容效度、结构效度和效标效度较高。问卷的题目结构主要包含被试的基本资料、被试对室友的事情、被试与室友的集体活动和被试对宿舍同学相处情况的整体认识等。该问卷共23道题1~5题A、B得分分别是1、0分;6~23题A、B、C、D得分依次是4分,3分,2分,1分。融洽型得分在59到68之间,封闭型得分在50到58之间,冲突型得分低于49分。得分越高,人际关系越好。融洽型是指宿舍成员能经常与室友在意见上相互沟通,彼此关系融洽,当某位同学有了缺点,能通过适当手段善意指出,还常常参加集体搞的一些有益的活动;封闭型是指宿舍成员与室友之间彼此交往只局限在生活、学习等一些表面问题上,而相互间思想沟通较少,无所谓感情淡薄或隔阂,只保持一般同学关系,表面上能和睦相处,但在理想、信仰、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却不与大家在一起交流;冲突型是指宿舍成员同较多室友之间思想观点存在较大分歧,有对立情绪,有很多不一致的生活习惯以及兴趣不能合作,使宿舍的其他成员时常笼罩在灰色的气氛里,相互之间筑起感情的“壁垒”,与同学彼此间缺少温暖,神情沮丧,紧张沉闷,这类宿舍成员虽数量少,但影响却不可忽视。

(三)施测过程

问卷采取无记名的方式,采用统一指导语进行问卷调查。

(四)数据处理

全部数据在PC机上用SPSS13.0数据分析软件进行分析。

三、研究结果

(一)大学生同宿舍人际关系状况

表3-1 大学生同宿舍人际关系状况分布情况

img17

结果显示:封闭型的人际关系占总人数的50%,其次是融洽型和冲突型,融洽型和封闭型共占总人数的83.3%,结果见表3-1。这说明我校大学生总体上人际关系良好,主要是因为大学生的心智相对成熟,交际面的拓宽使得人际交往的技能也越来娴熟,所以表现出能和舍友和平共处,人际关系相对和谐,宿舍关系基本稳定。冲突型的虽然人数比较少,但是这类学生的人际关系问题是最多的,更值得人们的关注。

(二)宿舍人际关系在人口统计学变量的差异比较

通过方差分析得出,人际关系得分在年级维度上存在显著性差异(F=10.844,P=0.000)。进一步两两比较分析,结果见表3-2。从各年级在人际关系上的平均分可以看出(M大一=51.9,M大二=54.06,M大三=58.97,M大四=58.12),大三学生的人际关系得分最高,大一学生的人际关系得分最低。从表3可知,大一和大二、大三和大四在人际关系上差异不显著(p>0.05),大一和大三、大一和大四、大二和大三在人际关系上差异特别显著(P<0.001),大二和大四差异显著(P<0.05)。

经过T检验,结果表明在性别维度上,人际关系得分差异不显著(p>0.05),在生源地维度上,人际关系的分差异显著(P<0.05)。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在人际关系呈极强的差异性(P<0.01),如表3-3。

表3-2 年级在人际关系上的差异比较

img18

注:*表示在0.05水平显著;**表示在0.01水平显著;***表示在0.001水平显著。

表3-3 性别、生源地和是否独生子女在人际关系上的差异比较

img19

注:*表示在0.05水平显著;**表示在0.01水平显著;***表示在0.001水平显著。

四、讨论

(一)大学生同宿舍人际关系状况的分析

本文通过调查得出,在大学宿舍中人际关系存在三种结构,即:融洽型,封闭型和冲突型。其中封闭型占总数的50%,其次是融洽型33.3%和冲突型16.7%。显然,高等院校人际关系的产生和发展有其自身的特点,首先,人际交往的主体文化道德修养较高,认知能力较强,心智相对成熟,社会交往技能比起以前也有了很大的提高,在人际交往中追求平等,注重精神,突出情感,其次,人际交往的客体要素受到社会不良因素的影响相对小,是一片难得的“绿洲”。相对于社会而言,同学之间人际交往的内容较为单纯,较少“铜臭”气味,情感色彩较为浓厚。这为大学生形成良好的宿舍人际关系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所以在宿舍人际交往中能和睦相处,较少有人际冲突,这可能是人际关系中以封闭型为主的原因,但是大学又不是完全孤立于社会的一个整体,实际上大学是社会生活的一个缩影,是未来社会生活的一个预演,是培养和形成良好人际关系的重要环节,社会上的不良人生观和人际交往观不可避免的会消极的影响部分大学生的宿舍生活,加上各种主观因素的消极影响,使得部分学生与舍友在思想观点上存在较大分歧,有很多不一致的生活习惯和兴趣,这些都可能是形成冲突型人际关系结构的主要原因。

(二)宿舍人际关系在人口统计学变量的差异分析

1.年级在宿舍人际关系上的差异分析

不同年级在处理宿舍人际关系中差异显著,通过对三个年级两两比较发现:大一、大二在人际关系上的得分显著低于大三、大四,三个年级中大三得分最高。这说明年级是影响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的重要因素,即大学生宿舍生活心理适应有年级差异,一年级问题最多,二、三年级次之,四年级最少。大一新生在刚入学的时候,远离家乡、亲人和昔日的朋友,容易产生孤独感、焦虑感,刚入大学交往面又非常狭窄,而且彼此之间都不了解,都努力给舍友一个好的印象,努力维持一个良好的宿舍人际氛围,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彼此之间都有了比较深的了解,这时个体自身特有的民族、地域文化背景开始与宿舍群体其他成员所具有的文化背景产生撞击、冲突。还有一些同学因为环境的变化而表现出了人际关系适应不良等,这些原因可能是导致大一学生人际关系低的原因。而大二学生经过一年的适应以后,彼此之间也有了更深的了解,加上学长、老乡和老师通过各种途径传授给学生的知识、经验等,使得学生在与人交往的技能上有了很好的发展,故而大二学生在人际交往上要优于大一学生,大三学生由于心智的成熟,人际交往也越来越广泛,使得交往技能够也越来越擅长,使得他们能够正确对待宿舍成员间的民族、地域文化背景之间的撞击与冲突,进而达到融合,最终形成群体共同接受,这一时期宿舍的人际关系就达到了最高。到了大四,面临毕业,同学们即将天各一方,产生恋恋不舍的情绪,他们都彼此珍惜四年来的缘分与友谊,使得宿舍人际关系质量相对稳定。

2.性别在宿舍人际关系上的差异分析

如表3-3显示,人际关系在性别上差异不显著,但女性平均分略高于男性。在现代,男女两性不仅是人类繁衍生殖所必需的生物实体,而且也是精神和人格的社会实体。男女两性互为基础,相互依存。研究表示,女孩的大脑发育较男孩要早一年半至两年,尤其是大脑左半球很早就开始成熟,这种成熟使得言语中枢得到较早发育,因此女孩的语言能力具有优势,由于左半球发育较早从而对右半球的发育产生限制,而支配空间想象能力的大脑中枢位于右半球,因此与女孩比较男孩的语言能力显得稍逊一筹,但空间想象能力却超过女孩;在情感、意志活动过程中,男子的支配欲强于女孩,而女孩的忍耐心和依赖心比男孩明显[11]。在人际交往中,男孩喜欢成群结队,女孩偏好三三两两;女孩交往过程中的情绪色彩比男孩更为浓厚;在语言交往和非语言交往中,女孩对人际关系更为敏感,表现为语言温柔,情感细腻,表情丰富,善于亲近。而且女孩比男孩更爱笑,且用微笑表示友好,快乐和歉意。男孩则更多用来表示自己的自信与大度。综上所述,男女两性存在自身的一些差异,而这种差异往往对于异性之间又是一种互补,正是这种差异和互补使得男女在人际关系上差异不大。

3.生源地在宿舍人际关系上的差异分析

研究显示:城市与农村生源地在人际关系上得分差异显著,城市高于农村。这与陈青萍的研究:农村大学生在宿舍生活中照顾体贴他人方面强于城市大学生结论不相同;与许传新的研究:城市的大学生人际交往状况要好于来自农村的大学生相同。这可能与城市、农村对孩子的教育环境不同有关,农村学生到城市求学,由于生活环境、文化背景、家庭教养等方面的差异,农村学生特别是农村的贫困学生在适应、人际交往方面的问题与城市学生相比相对多得多。城市的学生由于经济条件总体相对较好,在与其他同学或老师的相处过程中容易产生优越感,而这种优越感在某种程度上也会影响与他人交往时的心态,农村学生在陌生的环境里体验到的更多是孤独,甚至无助感。

4.是否是独生子女在宿舍人际关系上的差异分析

在独与非独生人际关系的比较中发现,非独生子女在宿舍人际关系显著好于独生子女独生子女。这可能是由于家庭环境的原因,独生子女在家中往往是家庭关注的焦点,家人习惯把爱、重心与家庭资源全部放在独生子女身上,很容易使孩子以自我为中心,甚至有的家长因为爱而不注重培养孩子人际互动的能力及扩大孩子的生活体验。生怕孩子吃苦,因此父母的照顾太过周到,几乎是有求必应,长久下来,孩子容易形成养尊处优、以自我中心与任性的性格,缺乏与他人合作和分享的经验,不懂得为人着想。进入学校与同学相处很容易产生宿舍生活不适应。而非独生子女从小就与兄弟姐妹一起长大,在成长的过程中自然就较早的学习与他人相处,他们也可以向兄弟姐妹学习与人交往的能力,因此在大学的生活中能较好的与人相处。

五、结语

大学宿舍是大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场所,大学生在校期间的大量课余时间都是在宿舍中渡过的。由于天长日久的相处,宿舍之间出现摩擦是在所难免的。要处理好这种宿舍中的人际关系并非一件易事,宿舍关系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他们的学习生活。所以,学校首先应该通过多种形式和途径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和人际交往的技能。其次,学校应该建立分级的人际冲突干预机构,及时发现并妥善解决大学生宿舍中出现的人际问题。最后,大学生应该学会乐观地对待宿舍人际关系,学会建设性地解决人际关系中出现的问题。

参考文献

[1]ThomasE.Joine Jr.et al. When DePression Breeds ContemPt:Reassuranee Seeking.Self-Esteem.and Rejection of DePressed College Students by Their roommates[J].Joumal of Abnormal psycholog 2002,101(1):165-173.

[2]杨荣.师专生宿舍人际关系及干预研究[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05,4(1):21- 25.

[3]Sue ann ludwig burchilletal.Interactions of Depressed College Studentswith Their Roommates:Not Nec-essarily Negative[J]. Joumal of Personality and Soeial Psyehology.2005,55(3):410- 419.

[4]Jack E.Hokansonetal. Interpersonal Coneomitants and Anteeedentsof DePression Among College Studentsl [J].Joumal of Abnormal Psyehology. 2006,98(3):209- 217.

[5]Sharon J.Siegel et al. Iterpersonal PercePtions and Consequenees ofDePressive-Signifieant other Relation shiPs:A Naturalistie Study of College Roommates[J].Joumal of Abnormal Psychology. 1990,99(4):361- 373.

[6]ThomasE.Joine Jr.et al. When DePression Breeds ContemPt:Reassuranee Seeking.Self-Esteem.and Rejection of DePressed College Students by Their roommates[J].Joumal of Abnormal psycholog 2002,101(1):165-173.

[7]曹加平.大学生宿舍人际冲突原因与对策探析[J].江苏大学学报,2006,9(2):27- 30.

[8]黄成茂.大学生宿舍文化建设的探讨[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2008,11(4):104- 106.

[9]孙西军.大学生同宿舍学生人际关系结构及形成原因[J].青年研究,2006,4:30- 38.

[10]吴连海等.当前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基本因子特征调查分析[J].中国海洋大学报,2008,5:671 - 672.

[11]陶国富等.大学生社会心理[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6:236- 240.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