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陕西理工学院女大学毕业生主观幸福感与心理健康水平的相关研究

陕西理工学院女大学毕业生主观幸福感与心理健康水平的相关研究

时间:2023-03-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尤其关于女大学毕业生主观幸福感与心理健康水平的相关研究,国内外根本未曾涉及,在本土化的研究工具的开发上更为鲜见。我们认为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与心理健康水平各因素之间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因此本研究除了使用总体幸福感量表对女大学毕业生主观幸福感进行测量以外,还将运用SCL-90量表调查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考察主观幸福感与心理健康水平及其各因素之间的关系。

陕西理工学院女大学毕业生主观幸福感与心理健康水平的相关研究

井军弟 陈赛娜 刘保民

【摘 要】 本文运用总体幸福感量表和SCL-90量表,对我校100名女大学毕业生进行调查研究。采用SPSS数据处理技术对所采集的数据进行分析,结果发现:女大学毕业生主观幸福感总体状况比较好,生源、是否独生子女的差异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不显著,但专业差异影响显著,心理健康总体水平比全国常模(1.823± 0.62)略高,主观幸福感与心理健康存在显著相关,而且心理健康各因子对主观幸福感有显著影响;建议从针对女大学毕业生开展的心理咨询、培养健康心态、开展丰富的校园文化三方面着手,帮助当前主观幸福感比较差的学生提高幸福感,并使主观幸福感比较好的学生继续保持和发展幸福状态。

【关键词】 女大学毕业生;主观幸福感;心理健康

一、问题的提出

(一)研究现状

1.主观幸福感与心理健康的概念

主观幸福感(SWB),专指评价者根据自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的整体性评估,是衡量个体生活质量的重要综合性心理指标,反映着特定群体对生活状况的满意程度。对于SWB,心理学界认为主观幸福感具有三个主要特征:(1)主观性:指对它的评定主要依赖于行动者本人设定的标准,而不是他人或外界的准则。即从个体自身的角度来关注幸福问题,因此不管别人的看法如何,只要你认为自己的生活是美好幸福的,你就有高的主观幸福感;(2)整体性:指主观幸福感是一种综合评价,它既包括认知评价也包括情感体验,是一种综合性的心理指标,是对生活的总体满意感和享乐感;(3)相对稳定性:尽管人的心境会受新事件的影响,但瞬间快乐的心境不一定能够导致长期的幸福感。主观幸福感涉及的不仅仅是一时的心情与感受,更重要的是关注长期的幸福感情况。研究者认为,主观幸福感并不随时间的流失或环境的一般性改变而发生重大变化。从长期看,主观幸福感有一个相对稳定的量值。

1989年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WHO)对健康作了新的定义,即“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而且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由此可知,健康不仅仅是指躯体健康,还包括心理、社会适应、道德品质相互依存、相互促进、有机结合。当人体在这几个方面同时健全,才算得上真正的健康。一般而言,心理健康是指:个体的心理活动处于正常状态,即认知正常,情感协调,意志健全,个性完整和适应良好,能够充分发挥自身的最大潜能,以适应生活、学习、工作和社会环境的发展与变化的需要。

2.主观幸福感与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

近年来,国外对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已经进入了第三阶段,即运用主观幸福感的测量理论来整合各种方法,开展大规模的跨文化研究。我国关于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研究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具体研究涉及主观幸福感状况调查及主客观影响因素,主观幸福感作用机制的解释理论在研究中有所提及,但基本都使用国外量表,较少对主观幸福感进行深入分析,且研究结论间存在很大差异。总体看来,研究的深度和广度有待扩展,需要更多的研究者对主观幸福感展开深入探讨。尤其关于女大学毕业生主观幸福感与心理健康水平的相关研究,国内外根本未曾涉及,在本土化的研究工具的开发上更为鲜见。我们认为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与心理健康水平各因素之间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

探讨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与心理健康之间关系的研究在国内外都非常少见,已有研究只是表明心理健康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具有良好的预测作用。影响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因素很多,但探讨其中一些影响因素,如心理健康水平、健康水平各因子、生源、专业、是否独生子女等指标是如何影响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以及它们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影响作用的不同权重的文章则很少。以往运用的测评方法比较单一,没有通过更成熟的方法,如:非自我报告、纵向法、因果模型等,促进主观幸福感研究的深化。此外,测量工具没有注意本土化的拓展。大多数主观幸福的心理模型是根据个人主义文化国家的研究建构的,但跨文化的幸福感的研究却发现不同文化中存在着差异。

(二)问题提出与研究意义

1.提出问题

通过对已有研究的综述和分析,我们发现:虽然关于主观幸福感的理论、测量及其与心理健康之间关系的研究已取得了一些进展,但也存在着问题。主要表现在:第一,就研究工具来说,在以往关于心理健康与主观幸福感的相关研究中普遍采用国外量表,而很少采用适合本土的、经过国内专家修订的总体幸福感量表与SCL-90症状自评量表,所以这些研究结论就存在文化方面的限制,得出的结论还有待进一步的检验;另外,虽然已经有采用本土化的测量工具对心理健康何以影响主观幸福感的研究的出现,但还缺乏相当多的实证研究材料来支持和验证。第二,就研究样本来说,主观幸福感研究的对象多是老人、大中学生和教师等群体,虽然女大学毕业生也是大学生的一部分,但在以往关于大学生的研究中,样本多为大学生,很少将女大学生考虑进去,特别是针对女大学毕业生的主观幸福感研究更为匮乏。

2.研究意义

主观幸福感,国外研究多是建立在成年被试基础上,而专门针对女大学毕业生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在资料搜集过程中并未发现。国内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不同研究者使用了不同的测量工具。本文研究价值在于:(1)目前国内关于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研究数量很有限,更何况是对女大学毕业生主观幸福感与SCL-90的相关研究。因此,本研究成果可以丰富和深化这一领域的研究。(2)本研究使用总体幸福感量表和SCL-90量表作为测量工具,是因为目前国内学者使用它研究女大学毕业生主观幸福感的报告极少,而且他们也并没有使用该量表对女大学毕业生主观幸福感作出比较全面系统的研究。本研究将考察主观幸福感与心理健康水平(SCL-90)及其各因素(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之间的相关关系。(3)其他研究者一般都是只使用幸福感自陈量表进行直接测量,而自陈量表自身的缺陷决定了它不可能深入、细致地了解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特点。因此本研究除了使用总体幸福感量表对女大学毕业生主观幸福感进行测量以外,还将运用SCL-90量表调查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考察主观幸福感与心理健康水平及其各因素之间的关系。(4)目前我国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研究虽已起步,但有关提高女大学毕业生主观幸福感的干预研究尚未充分展开。在如何提高女大学毕业生的主观幸福感这方面的研究无疑会对当代女大学毕业生的生活有着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国内有些学者虽然对如何提高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进行了一些探讨,但是一般都是从大学生以外的因素出发,通过学校、家庭、社会等途径来改善和提高大学生的幸福感。然而人具有自我创造性,能在一定程度上创造自己的幸福生活,因此本研究在对女大学毕业生主观幸福感状况调查了解的基础上,提出提升女大学毕业生主观幸福感的一些策略,其特点在于这些策略主要是从女大学毕业生自身着手,通过调整自我来达到比较良好的精神状态,笔者认为这是更为方便快捷的方法。总之,女大学毕业生作为社会中的一个重要群体,她们正处于人生发展的重要时期,精力旺盛,充满着强烈的好奇心,即将步入社会。同时,她们又缺少磨难,处事幼稚。因此,了解女大学毕业生的主观幸福感状况,一方面可以丰富和深化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另一方面可有助于改善女大学毕业生的生活质量,提高她们对各生活领域的满意度,令其体验到更多的积极心理状态,这无疑会帮助她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塑造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她们身心的健康成长,对使她们能以健康的心理状态步入社会工作环境具有积极的影响作用。

二、研究方法与过程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中的被试取自陕西理工学院在校女大学毕业生,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共抽取100名学生,统计中剔除无效问卷5份,最后获得的有效问卷为95份(有效回收率为95%)。问卷中抽取的女大学毕业生被试的有效样本构成如表2-1所示。

表2-1 女大学毕业生有效被试分布表

img20

(二)研究工具

1.总体幸福感量表(GeneralWell Being SChedule,Fazio,1977,简称GWB)

该量表为美国国立卫生统计中心制定的一种定式型测量工具,共33个题目。本研究中采用国内段建华[1](1996年)对该量表的修订,即采用该量表的前18项对被试进行施测[2]。单个项目得分与总分的相关在0.48和0.78之间,内部一致性系数在男性为0.91,在女性为0.95,重测信度为0.85,效度指标较好[3]。国内常模平均得分在男性为75分,女性为71分,得分越高,主观幸福感越强烈。

2.90项症状清单(SCL-90)

90项症状清单(SCL-90)[4]共包括10个因子分别为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敌对、恐怖、精神病性和其他。

(三)研究程序

测试时间约为30分钟左右,以专业为单位,施测于被试。测试前由主试讲解指导语,根据指导语向被试说明注意事项,并告之该测试为匿名测试,回答的问题也无所谓对错,以保证测试结果的真实性。在学生完全理解要求之后,在问卷上回答,所有问题一次完成。

(四)数据处理

统计方法主要包括:配对T检验、方差分析、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数据的录用采用Excel,数据处理采用SPSS11.0软件进行统计处理。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女大学毕业生主观幸福感与心理健康水平总体状况

1.95名女大学毕业生的主观幸福感接近正态分布趋势(skewness为-0.045,kurtosis为0.633),总体情况比较好,75.9>71(全国常模)。她们主观幸福感和症状自评量表上的平均分和标准差(见表3-1),主观幸福感和心理健康总体状况(见表3-2)。生源、是否独生子女的差异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均不显著,但专业差异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显著(P=0.025<0.05)。

表3-1 女大学毕业生主观幸福感的总体描述性结果(N=95)

img21

表3-2 女大学毕业生在量表上测试的主观幸福感与心理健康总体状况

img22

在心理健康方面,总体水平分数比全国常模(1.823±0.62)略为偏低,心理健康水平与全国常模相比较好。整体分布正偏(skewness为1.032>0),心理健康水平低的人占比重大一些。主观幸福感在心理健康总体水平上主效应显著,主观幸福感越强,心理越健康,结果见表3-1。

表3-3 主观幸福感与心理健康总分的相关分析

img23

2.不同生源、专业、是否独生子女状况对女大学毕业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

(1)不同生源对女大学毕业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分析

测量结果显示,女大学毕业生被试在总体幸福感方面的得分城镇都略高于农村(见表3-4),但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见表3-5)。其他研究者所得结论互不一致。张雯、郑日昌(2004年)研究表明:大学生幸福感指数在总分上存在显著的城乡差异,城镇高于乡村。何瑛(2000年)的研究表明,城乡差异对大学生的总体幸福感方面没有显著影响,这与本研究一致。

表3-4 不同生源主观幸福感比较

img24

表3-5 不同专业、生源、是否独生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

img25

** Correlation is significant at the 0.01 level(2- tailed).

* Correlation is significant at the 0.05 level(2- tailed).

笔者认为,本研究中女大学毕业生主观幸福感城乡差异不明显的原因可能是:一者城乡差异只是影响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一个因素而已,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受到多种复杂因素的影响,因此城乡差异可能有的时候就凸现不出来了;二者本研究对生源所作的分类很简单,仅仅包括“城镇”和“农村”两类。当把城市、县城、小镇全部并入“城镇”以后,城乡之间的差距就会缩小了;三者陕西经济欠发达,没有全国意义上的发达城市,因此,就省内范围而言,城乡之间的差异小于别的研究者选取的较大城市与落后乡村之间的城乡差异;四者能考上大学的农村学生,从生活经历来看,一直过着读书的生活,很多人从上初中开始就寄读在县城或者城市的学校,与城市学生和城市文明接触紧密,他们的生活方式、思维习惯、价值倾向、人格特征等与城市学生之间的差别逐渐缩小。还有,对农村学生而言,考上大学意味着跳出农门,可以告别“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成为城里人,而城市学生考大学的压力要大得多,考上大学普遍被认为是必须的,如果考不上,谋生就会有问题。因此同样是考上大学,农村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水平虽然一般低于城市大学生,但差异不显著。总之,女大学毕业生主观幸福感是否存在城乡差异,以及在何种方面存在何种差异,目前的研究无论从数量上还是从深度上都很有限,都还有待于更多、更深入的研究。

(2)是否独生对女大学毕业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分析

表3-6 是否独生的主观幸福感比较

img26

独生子女状况与女大学毕业生主观幸福感测量结果显示,独生女大学毕业生的主观幸福感都略高于非独生女大学毕业生(见表3-6)。独生女大学毕业生与非独生总体幸福感上不存在显著差异。以往从独生子女状况来比较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差异的研究数量较少,陈静、杨宏飞的研究表明,独生子女明显比非独生子女生活满意感高。郭锋、曹志辉的研究却恰恰相反,表明非独生子女大学生幸福感程度显著高于独生子女大学生(P<0.01)[5]。二者与本研究结论均不一致。笔者认为,独生女大学生与非独生女相比,他们在心理和行为方面确实显示出来某些特点,这些特点有优有劣,不能一概而论。但有研究表明:独生子女性格多是中间型和外向型,较非独生子女,其外向性格略多,内向较少;独生子女在性格特征上,境况和强度方面显著优于非独生,如自我评价、信心等方面;在智力水平上,独生子女的聪慧性、求知性、灵活性方面略优于非独生,这些特点都为独生子女获得幸福感提供了有利条件。但独生子女在情绪的稳定性上略低,自制力、果敢性和耐久性方面略低;在智力方面,独生子女的平衡感及利弊权衡能力稍差。这些又会妨碍独生子女获得幸福感。因此,独生女大学毕业生与非独生女大学毕业生在幸福感上虽然存在差异,但不显著自然可以理解。但由于相关研究较少,因此有必要进行更多、更深入的研究,才能得出更可靠的结论。

(3)不同专业对女大学毕业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分析

表3-7 不同专业主观幸福感比较

img27

专业与女大学毕业生主观幸福感测量结果显示,文史类女大学毕业生与理工类女大学生在总体幸福感上存在显著差异(P<0.05),且文史高于理工(见表3-7)。不同研究者得出了不一致的研究结果。李靖、赵郁金(2000年)的研究表明,文、理科大学生之间幸福感无显著差异。陈静、杨宏飞(2003年)的研究表明,文理科大学生生活满意感无差异。这些都与本研究结果不一致。而另有学者得出不同结论,何瑛(2000年)的研究表明,文科大学生总体幸福感显著高于理科大学生,这与本研究结果相一致。文理科大学生之间在心理特点方面存在差异,已被不同的研究所证实。张积家、陈俊(2002年)研究表明,理科大学生成就动机和追求成功动机均显著高于文科大学生,文科大学生的事业恐惧显著多于理科大学生[6]。徐长江、钟晨音(2001年)研究发现,理科大学生在学习、社交、自我发展与择业及总体压力感上高于文科大学生[7]。来自南京师范大学一项调查研究表明,高校文科生和理科生在思维及性格上存在着显著的群体差异。文科生较理科生而言更为细心、敏感,但其有依赖性,遇事优柔寡断,缺乏自信;理科生则比较自立、现实,遇事果断刚毅,处事冷静有警觉,并有进取精神,但常常过于现实、单一,忽视了许多生活情趣和浪漫[8]。虽然文科大学生与理科大学生之间究竟在哪些方面存在差异,还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但可以肯定的是:文理科学生之间存在一定的群体差异。笔者认为,文理科大学生各有利于和不利于主观幸福感提高的特点,但这些却可以造成他们在总体幸福感水平上差异显著。

另外,专业对总体幸福感影响显著,这也是社会人才需求结构、数量、质量和专业知识结构、特点及其就业口径上的差异对女大学毕业生的要求和影响所致[9]。不同专业学生的学习经历、生活态度、职业定向的不同特点使其在总体幸福感上存在显著差异,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条件下,双向选择、公平竞争、自主择业的市场化人才配置机制给毕业生带来了机遇,同样也带来了挑战,激烈的就业竞争,给大四学生造成了巨大的心理负担。

总之,由于以往研究所得结论具有分歧,因此,本研究结果是否由于测量工具的影响或者取样的影响尚未可知,需要做进一步的深入研究。另外,即使这些因素从整体上对主观幸福感不产生重要影响,但是它们可能在具体的领域对主观幸福感产生重要影响,这也同样需要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二)女大学毕业生主观幸福感与心理健康水平相关分析

在此基础上对主观幸福感与症状自评量表各个维度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主观幸福感在躯体化、强迫、人际敏感、抑郁、焦虑等心理健康的各个维度上的主效应都存在显著性差异(见表3-8)。女大学毕业生主观幸福感与心理健康存在显著的负相关(见表3-9)。SCL-90分数越高,心理健康水平就越差,主观幸福感水平越低。以上的结果表明,总体上,主观幸福感与心理健康水平(SCL-90指标)之间内部具有显著的负相关。

表3-8 有关配对样本的相关分析结果

img28

表3-9 女大学毕业生主观幸福感与心理健康水平之间的相关系数

img29

为了进一步分析心理健康各因子对女大学毕业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运用逐步回归分析的方法发现,SCL-90中的抑郁在主观幸福感构成显著的回归效应(见表3-10)并对研究结果用配对T检验进行验证(见表3-8、3-11)。

表3-10 方差分析

img30

表3-11 有关配对T检的结果

img31

从回归分析的方差检验表中显示:F比为5.809,其相伴概率为0.000,即检验假设“H0:回归系数为零”成立的概率等于0.000,从而应该拒绝H0,说明回归效果显著。即检验出心理健康各因子对因变量主观幸福感的预测效果显著。

从配对T检验结果可以看出:各配对均达到显著负相关,对它们的相关系数进行的双侧显著性检验结果(见表3-8)均小于0.05,有显著的相关。而对于Sig.(2-tailed):双侧配对T检验的结果,本研究均为0.000<0.05(或者0.01),差异有显著意义。所以,女大学毕业生主观幸福感与心理健康存在显著的相关。心理健康各因子对主观幸福感有显著的影响。

四、讨论

上述调查统计数据和分析结果表明:女大学毕业生主观幸福感总体情况比较好(skewness为-0.045<0),为负偏,即幸福感水平较低的人稍微多一些,而峰度(kurtosis为0.633 >0),表明幸福感水平分布比正态分布陡峭。在心理健康方面总体水平比全国常模(1.823 ±0.62)略高[10],整体分布正偏(skewness为1.032>0),即心理健康水平较低的多一些,其峰度(kurtosis为0.543>0),表明比正态分布更加陡峭。主观幸福感在心理健康总体水平上主效应显著,主观幸福感越强,心理越健康。

不同心理健康水平的女大学毕业生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心理越健康,主观幸福感越强。SCL-90与主观幸福感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R=-0.544,P<0.01)。这与国外的一些研究参考文献[11]~[16]和国内刘仁刚等对老年人的研究结果一致,说明心理健康确实是影响主观幸福感的一个因素,因为它们存在显著相关性,也说明主观幸福感是心理健康水平的一个影响因素,提高女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水平有利于提高她们的心理健康水平。但以往研究资料表明主观幸福不是心理健康的充分条件[17]。一个患有依赖型人格障碍的人可能会对其生活感到幸福和满足,但是他或她的心理并不是健康的。主观幸福也不是心理健康的必要条件。有些人生活得似乎很好,但他或她并不感到幸福。可见,主观幸福和心理健康并不是一回事。主观幸福只是心理健康的一个组成部分。由于主观幸福取决于人们的生活体验,因此心理健康专业人员无法为主观幸福设定一种标准。换言之,主观幸福的概念蕴含着个体的主观参照体系,或者说是以个体的内在体验为基础的,所以,心理健康专业人员认可的一些幸福标准,不一定适合每个具有主观幸福体验的个体。不过,尽管我们不能说主观幸福是心理健康所不可或缺的,但是,我们可以说,主观幸福的体验是一种值得向往的心理健康特征。积极心理学对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已取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18],包括对提高人们幸福度的各种方法的实践,因此,在大学生的心理辅导系统中,加强主观幸福感的培训和训练,应能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和主观幸福感水平。

调查也发现:SCL-90各因子的相关都在0.6以下,这说明主观幸福感与心理健康是有区别的。主观幸福感是个人内心的一种主观感受,而心理健康既有主观感受的一面,也包括自己感受不到的一面。感到幸福的人并不意味着心理一定健康,心理健康也不一定使人感到幸福。所以心理健康只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主观幸福感,主观幸福感也只反映心理健康的一个侧面,这与国外的一些研究结论一致[19]

国际心理学大会提出心理健康的标准中有一条就是具有幸福感,有关的研究也证明了心理健康对主观幸福感具有良好的预测作用[20],心理健康状况越低下,主观幸福感水平越低,这与研究中结果相一致。结果还显示女大学毕业生主观幸福感在生源、是否独生方面差异无显著性,而在专业上存在显著差异,这与以前的某些研究结果一致,但也有研究结果不一致的,这可能与调查对象的来源不同或抽取被试的选择性不同有关。

大学环境为学生们提供了良好的竞争氛围,对学生的评价不再是单一的模式,学生们大多希望能在各方面有所发展和突破,但对自己的能力又缺乏清晰的认识,担心失败,对挫折的承受能力有限,对来临的机会不能很好的把握,这造成学生对自我接纳程度不高,有的还有一定程度的抑郁症状,这些原因都可能造成他们在主观幸福感上分数偏低。本研究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与症状自评量表各个维度进行相关分析,结果也表明女大学毕业生的主观幸福感与SCL-90的各个因子存在显著的负相关。

五、结论与建议

(一)研究结论

1.女大学毕业生的主观幸福感接近正态分布趋势,总体情况比较好。存在负偏,幸福感水平较低的人稍微多一些,而峰度(kurtosis为0.633>0),表明幸福感水平分布比正态分布陡峭;

2.生源、是否独生子女的差异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均不显著,但专业差异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显著(P=0.025<0.05);

3.心理健康总体水平比全国常模(1.823±0.62)略高,整体分布正偏(skewness为1.032 >0),心理健康水平较低的多一些,其峰度(kurtosis为0.543>0),表明比正态分布更加陡峭;

4.心理健康各因子对主观幸福感有显著的影响,主观幸福感在躯体化、强迫、人际敏感、抑郁、焦虑等心理健康的各个维度上的主效应也都存在显著性差异;

5.主观幸福感与心理健康存在显著的负相关,主观幸福感在心理健康总体水平上主效应显著,主观幸福感越强,心理越健康;但主观幸福感与心理健康是有区别的,主观幸福不是心理健康的充分条件,主观幸福也不是心理健康的必要条件,心理健康只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主观幸福感,主观幸福感也只反映心理健康的一个侧面。

(二)提升女大学毕业生主观幸福感的建议

从前面的研究结果与分析可以看出:影响和制约女大学毕业生主观幸福感的因素除了以往研究的思想观念、社会经历和内在心理外,更多的是与她们自身心理健康水平有关。因此,培养符合社会要求的女大学毕业生主观幸福感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培养健康的心态和面对生活的正确态度,科学准确的确立人生目标和发展理念。对她们进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引导她们树立科学观念,把自身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结合起来,在发展中不断的正确认识社会和自身,从而对社会有科学的预测、评价和理解,更好、更快的融入社会。

2.开展丰富的校园文化,建立积极向上的班集体,满足多种心理需求。开辟第二课堂,多开展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引导她们自己设计各种具有挑战性的任务,开阔视野,活跃业余文化生活,同时提供求职、社会交往、认识社会、服务社会的机会,创设生活的良好情境,从而使她们对生活的主观认识达到一个新的水平,促使她们在活动中进行动态的、相互的适应,从而获得彼此之间的协调,这样才能达到最终提升主观幸福感的目的。

3.积极开展心理咨询和生活辅导,鼓励她们关注自我的愉快体验,学会自我调节。开展专门为女大学毕业生服务的有针对性的心理咨询,结合高校心理咨询的实际开展。对她们而言,学习和生活压力加大,以及面对就业、恋爱婚姻等诸多问题,但自身社会经历欠缺,世故性和独立性不高,所以对她们开展针对性强的心理咨询,激发她们关注自身心理健康的热情,十分必要。

总之,女大学毕业生由于身心发展尚不成熟,情绪上容易出现波动性、可变性和冲动性等特点,因此,这一阶段更易出现各种情绪情感问题,如自卑感、焦虑、抑郁、孤独等。这就需要教师和家长根据学生情绪情感发展的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疏导和调节,帮助她们分析自己的需要,做到了解自我,培养积极的情感体验,调动她们的主观能动性,学会自我调节,拥有良好的心理健康水平,最终提升主观幸福感。

参考文献

[1]段建华.主观幸福感概述[J].心理学动态,1996,4(1):63-66.

[2]汪向东,希林,马弘.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M].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出版社,1999:38-41.

[3]段建华.总体幸福感量表在我国大学生中的适用结果与分析[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1996,3 (1):56-57.

[4]张明园主编.精神科评定量表手册[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16-25.

[5]吴惟一.独生子女的特点[M].北方教育出版社,2005:43-45.

[6]张积家,陈俊.大学生的成就动机和成就恐惧研究[J].应用心理学,2002,(2):3-6.

[7]徐长江,钟晨音.大学生压力感的研究[J].心理卫生杂志,2001,(4):23-25.

[8]王琦.文科生太敏感理科生欠浪漫[N].江南时报,2000-10-30(1).

[9]何树华,黄蕾,周云祥.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与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J].茂名学院学报,2007,4(2):1-4.

[10]钱宇凤.女研究生主观幸福感与人格特征的相关研究[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11-16.

[11] Diener E,Haviland JM.Subjective. Emotional Well- Being Lewis Handbook of Emotions[M].2nd ed. New York:Guilford,2000:325- 337.

[12]Greenspoon P J,Saklofske D H.Toward an integration of subjective well- being and psychopathology [J].Social Indicators Research,2001,54(1):81- 108.

[13]张兴贵,何立国,郑雪等.青少年学生生活满意度的结构和量表编制[J].心理科学,2004,27(5):1257- 1260.

[14] Diener E,Suh EM.Culture and subjective well- being[M].Cambridge,MA:MI TPress,2000:87 - 112.

[15]汪向东,王希林,马弘等.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增订版):31- 35.

[16] Argyle M,MartinM,et al. Happiness as a function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encounters[G]//Forgas P,Innes JM. Recent advancesin social psychology:An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 Amsterdan:Elsevier North Holland,1989:110- 115.

[17]周金艳,向小军,胡烨.医学生主观幸福感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7,15 (3):279-281.

[18]李儒林.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相关因素的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7,15(10):865-867.

[19]杨宏飞,吴清萍.小学教师主观幸福感与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2,11 (3):316-317.

[20]刑占军.主观幸福感测量研究综述[J].心理科学,2002:336-338.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