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科生学数学的行为探讨
王长书
本人这几年一直担任高中文科班的数学教学,发现文科班的数学是教师难上,学生难学,成绩偏低。在很多家长、学生的心目中,一直认为他们之所以选择文科,就是因为他们在数学上薄弱。对此,我有一些自己的见解,并对此做一些探讨。
一、行为表象
1.从课堂看,“动手不动心”。多年以来,本人在上数学课时,发现老师讲解例题、习题时,很多学生只会机械的抄黑板上的“东西”,动手不动脑。不会去听老师讲解每一个步骤的原理,更不用说思考了,只会把黑板上的“东西”一字不落的抄下来,还美其名曰“超男”“超女”。长此以往,将会形成什么样的状况呢?这是我作为一名文科数学老师多年思考的问题。
2.从晚自习看,“动眼不动手”。文科学生一般阅读能力强,在学数学时,他们喜欢看课本和资料的例题。至于做习题时,他们一般只对照答案像看文学作品一样浏览的看,不愿亲自动手算,期望能望眼欲“穿”,一不小心就和周公约会去了。醒来一看,书上豁然一幅抽象派“高山流水”。(高山即昏睡中的“艺术字”,流水即学生的口水。)
3.从课外看,“动心不动行”。文科生不是不想把数学学好,他们也认识到数学的重要性。这样经典的一幕上演了:某位同学发誓要学好自己的数学。于是跑到各大书店去买数学辅导书,回家之后认真且慎重的写上自己的大名,心血来潮时还题个名人名言以此来鼓舞自己。然后翻开辅导书的第一页开始做题,但热情不超过五分钟。于是,每一本辅导书除了第一章的第一节,其他都是白白净净的。
二、问题分析
1.数学理解力差。文科生习惯死记硬背,对概念、定理、公理的本质属性缺乏正确的认识,并且记得慢、忘得快,知识零乱,似是而非,不求甚解,缺乏系统。他们往往不能从多角度、多方面的进行思考。做题时只看到一些孤立的、零散的、无关紧要的材料,“死盯着”具体的数据,注意不到它们所体现出来的数学意义及关系。因此,他们常常在材料的胡同里转不出来了。
2.数学概括能力、抽象能力、空间想象能力不强。文科生偏重形象思维,离开具体内容就很难思考,难以把握事物间的内在联系。如对函数内容难以理解,抽象不出事物的本质。数与形对不上号,有明显的脱节现象,没有形成较合理的概念的图形意向,空间中线线、线面、面面的关系难以想象和分辨,形象描述数学材料差,对数学对象,在头脑中构不成完整的图像,对于空间图形提供的形象信息处理困难。
3.数学推理能力、联想能力、思维转换能力薄弱。文科生对自己的推理能力没有信心,在推理时常常顾此失彼,思路容易中断,类比推理困难,一般只是被动的模仿。解决问题时联想的内容经常与所要解决的问题毫无关系,即便是有老师指导,也只能够形成对某一问题的孤立的具体的联想。
三、走出困惑
1.课堂上。
(1)分享思维过程。首先,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必须要求老师充分展示自己的个人魅力,让学生喜欢你,敬重你,这样学生就情不自禁地走进你所设计的课堂中来。
其次,鉴于文科生接受数学知识慢,注重条理性,在讲评题目的时候我总要把自己拿到题目时的第一反应是什么,是怎样审题,如何把关键的条件挑出来,怎样把条件进行转化和重组,在这过程中遇到了什么困难,又是如何使问题得到解决的,都一一告知学生。让学生体验成功之路,也让他们知道解题中会遇到很多困难,应该用策略去解决问题和困难。经过一定时间的训练,学生就能学会分析问题的性质、特点,找到解决问题的策略。
(2)“空白”艺术。每道题讲解完后,留2~3分钟,让学生整理笔记和思考问题,要求学生只写关键步骤,而不是一字一字地记。这样,他们就有时间充分思考课堂上遇到的每个问题,慢慢地他们也就养成了自觉思考的习惯,而不是只会做“复印机”。我认为,数学课不能满堂灌,讲解之后,要留下一部分时间给学生思考、提问,老师也会有充分的时间和差生交流,来解决他们上课时遇到的困惑。这样,学生们渐渐就养成了主动学习的好习惯。
2.课外。
(1)抓基础,起点要低,减小坡度。在讲解例题时,尽量把例题习题都作适当的分割,减少每一步的推理难度,让他们“跳一跳就能够摘到”,尝到甜头,体验数学成功的满足感。对一些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必须循序渐进,多次反复,这样,她们才能对所学的知识内容逐渐加深理解,直至完全掌握。
(2)建立错题本。将作业、试卷中最基础的知识错误,或一些典型性错误摘抄下来,分四部分:原题、错解、原因、对解。要求她们常翻常看,时刻提醒自己哪个知识点需要补缺漏,在哪里常犯的错误是可以避免的。老师定时抽查学生的错题本,从错题本上可以看到学生差在哪一方面,这样就会有针对性地帮助他们重新构建哪一方面的认知结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