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探“裸读”
朱群英
很多时候,很久以来,许多中学语文老师都感叹教语文课太辛苦,自己口干舌燥,条分缕析地将一篇又一篇文章分析得淋漓尽致,但最终收获的不是学生不知所云,就是考试的成绩大大出乎自己的意料。作为教师,我们过低地估计了学生的发现能力,过高地估计了学生的强记能力。同时,错误地扮演了角色,我们在课堂上充当的应是引导、点拨、提升的导演角色。
成功的课堂绝不是教师讲得多么多,而在于学生自己能从文章中发现、寻找有价值的内容,让学生思考,让学生发现,让学生回答。教师应该尽量让每一个聆听的学生去回答,以便发现他们每一个不同的思维角度,关注他们虽然不怎么精彩但有某一个亮点的思考,并善于将其挖掘、提升。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高效学习,在长时间内都记住所讲内容,而且极大地激发了他们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热情度,甚至发现自身的潜能,同时又解放了老师,三者兼得。这样,“裸读”就势在必行。
“裸读”,即不在任何参考书的帮助之下,只是根据课本中的注释及课后练习对文章进行鉴赏,读出属于自己的东西,读出自己的能力,读出自己的价值。
在学习不同题材的文章前,教师先整体讲析如何鉴赏这一类题材的文章,抓住几个大的要点,授之以渔,让学生自己去寻找、发现,而不需教师一点一点地去代劳。在学生进入高一时,这些工作就必须着手去做,为学生自主鉴赏文章打好基础,真正地引导他们提高语文分析与鉴赏能力。如《必修一》《必修二》的诗歌单元中,抓住鉴赏诗歌的几个角度:一是观课题明含义,《归园田居》的“归园田居”不仅暗示出这是一首田园诗,而且已从中飘散出了浓郁的田家风味和诗人悟静又喜悦的山水情怀。二是知作者悟情志,如《沁园春·长沙》、《短歌行》,作者毛泽东和曹操虽处不同时代,但两人都具有博大的胸怀和高远的志向,这决定着他们的诗歌有着非同凡响的气质。三是析意象明主旨,诗中的景物、人都是融入了作者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渗透了诗人的审美意识和人格情趣,抓住关键意象,分析意象的特征,便在一定程度上可明诗人的情感,如《沁园春·长沙》中学生找出“山”“林”“江”“舸”“鱼”“同学”这些主要意象后,再去找各自的特征。学生先找出以上意象表数量的“万”“层”“漫”,表颜色的“红”“染”“碧”,表范围程度的“遍”“尽”“透”,并总结出整幅画面颜色的亮度,暖意融融;又找出“争”“击”“翔”三个动词,分析出其共同特点是非常富有冲击力,一种昂扬的生命力喷薄欲出,这种意象显示出事物的特征不就是诗人主观情感最明显的外化吗?
“景”和“物”都融入了诗人强烈的主观色彩,诗中的“人”不更是直接表现出来诗人内心的情感了吗?“同学少年,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真是“少年之心如拿云”,让我们感受到一颗爱国爱民的赤子之心在欢呼跃动,感受到一种伟大的胸怀所反映出的崇高之美。
抓住了诗歌中这三种最主要的意象,还用教师按条理地再教给学生时代背景吗?还用得着教师费尽口舌自己去讲析吗?学生自己寻找发现的,哪怕是教师讲授的三分之一,其价值还是远远甚过于教师的讲解。
诗歌中常见的表现技巧,教师不能碰到一个讲析一个,而是要将所有的方法先讲析给学生听,再拿出足够的时间和充分的耐心让他们自己来分析某一首诗歌。很多时候,学生的能力和给出的答案都会超出老师的意料,给我们带来巨大的惊喜。比如《归园田居》,他们依据“标题”读出了浓浓的乡土气息,一学生依据“作者”看到了陶渊明一贯的风格;一学生说他读到了作者对官场生活的厌倦,他是从“尘网”和“樊笼”这两个意象看出的;一学生说她看到了诗人对自由的无拘无束生活的喜爱,她从诗歌中一系列普通的农村之景物中看出,作者是满怀欢喜之情在一一罗列他的农村田舍,似是在向一位老友眉飞色舞地一一讲述,平常之景也难掩诗人无比轻松愉悦之情。《短歌行》中学生抓住“周公”的形象,挖掘出诗人内心的真实情感不仅仅是如“周公吐哺”般对人才渴望,还从周公的生平事迹中又挖掘出内在的深意:周公尽职尽责地辅佐其兄,又义不容辞地担当起托孤之重任,他的忠心“皇天后土实可明鉴”,汉武帝临终前有意让霍光看“周公背孤”图,霍光便明帝王之意,所以曹操借周公这一意象还暗示天下的人才要有如同周公一般对朝廷忠心耿耿之心,而非“贼臣逆子”,从而吸引更多的有正统思想的贤能之人辅佐自己完成统一大业。
在讲析现代文时,同样遵循其原则,不必苛求学生什么都知道,他能在教师讲的范围内有所发现就有收获了,你就成功了。现代文讲析前,先让学生掌握三大要点:一、人物,二、景物,三、写作手法,这三者都是在大范围内为文章的主旨做服务的。
如《小狗包弟》中,学生虽不知文革的具体情况,但是从文一朋友被残害时周围熟悉的、不熟悉的人都掉转头对他不理不顾中,学生读到了人与人之间的冷漠,读到了虽为动物的小狗却对曾经的朋友友好热情;当小狗因此而伤哀死去时,学生读到了小狗身上散发的光辉,也读到了“文革”让人战栗的气息。学生从文中的“意象”入手,寻找出不同的人,如“艺术家”“我”“我的儿子”“萧姗”“瑞典旧主人”“日本主人”“日本朋友”“附近小孩”,还有两条狗,其中一条即小狗包弟。在这些意象中,学生们发现了几组对比手法:一是人与狗的对比,突显出在人人自危的险恶环境中人性的漠然、动物让人汗颜的纯净;二是日本朋友和我对包弟的不同态度的对比,让我们反思曾制造过骇人听闻的南京大屠杀惨案的大和民族的人尚且对小狗如此关心,我们有着千年文明的礼仪之邦到底怎么了?我们还称得上礼仪之邦吗?人和人之间没有了基本的同情,人与人之间就没有了感情的黏合剂,中华民族就严重缺乏凝聚力,我们还拿什么和别人比?巴老的《随想录》穿透时空看到了许鹤云,看到了躺在地上痛苦地扭动身体的可怜的小悦悦,他如果还活在人世,他一定想用这把曾经解剖过自己道德的手术刀重新解剖我们这个让他深沉地爱过又疼过的社会吧;三是“萧姗”在“文革”前与后对包弟的不同态度,三年困难期,人吃饭都有问题,但是还会想着包弟,“文革”一来,便要将包弟送走,可见让人恐惧的不是物质,而是政治,尤其是只剩下野蛮与暴力的政治;四是“文革”前我的儿子和“文革”中“附近的孩子”对比,对小动物的爱是孩子最原始最本真的爱,是什么让纯真的孩子也失去了天然之爱,而要将上天赐予我们的尤物打死杀死。孩子,有着健全的人格的孩子可是一个民族的未来、民族的根基,“救救孩子”吧,鲁迅先生沧桑厚重沉痛的话语又一次在耳边响起。暴力是摧毁人性的毁灭性的力量,良好社会制度对每一个生存的人来说都是多么重要,尤其对我们的孩子。
一篇厚重的文章,学生通过几组意象的对比便纲举目张、清清楚楚,这些老师在备课中都未发现的手法,着实给了我巨大的惊喜。我的惊喜传递给学生的是更大的对语文学习的乐趣,他们还将这一手法运用到其他课文,如《纪念刘和珍君》,学生同样抓住几组不同的人来清晰地分析文章内在的情感:一是“所谓的学者文人”(也即有恶意的闲人),二是“真的猛士”(即刘和珍等烈士们),三是执政府(即当局者),四是“无恶意的闲人”(也即庸人),五是苟活者(包括我),再在此基础上,从文中找到作者对以上不同的人运用的不同的词句所表达的不同的褒贬颂斥的态度。这样,可以将繁文简化,思路便简单清晰明了。
写作技巧是鉴赏的难点,学生只需能抓其一鉴赏便可,如他们抓住《包身工》和《奥斯维辛没有新闻》中对居住条件的数字介绍这一细节,看到了他们如同猪狗一般的生存环境;从《故都的秋》中脚踩在落蕊只能想到一点点极细微的触觉的细节描写中,读出了郁达夫细腻但又敏感的性格;从《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痛哭流涕不能自已的描写中读到了先生深沉的忧国伤己之心;从《囚绿记》中“魔念在我心中生长了”到“临行时我珍重地开释了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的心理过程的变化,发现了人性的回归。
不用一步步地扶着学生的思维,放开我们的思想,大胆地让学生去发现去寻找,将三分之二的时间留给他们寻找发现,我们只留三分之一帮助他们润色、提升,学生和我们都将受益匪浅。这是我尝试“裸读”的一些收获,相信随着时间的流逝,学生的能力会越来越让我们惊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