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多媒体教学课件的制作及运用
袁玲珍
教育信息化的时代气息已经扑面而来,今天的教师已经深深地感觉到现代教育技术作为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制高点的巨大意义。随着信息技术在各级各类教学活动中的推广和应用,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教学以其丰富的媒体表现形式、强大的教学交互功能、可无限扩展的知识信息链接和方便自由的自主性学习特性,对于高效率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有着传统教学所无法比拟的优势。从目前的实践来看,教学课件的制作和运用成为发展多媒体和网络教学的主要“瓶颈”,制约着现代化教学的前行。本文主要探讨课堂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及运用,以求教于方家。
课堂教学课件,是指用于课堂教学中,辅助教师讲授某个知识点的教学软件。它可以帮助教师讲解某个抽象的概念、道理、规律,给学生以形象、直观的说明。它的作用好比“动态挂图”,其制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一般要经历下面几个阶段。
一、课题的选择
选题即是明确课件开发的课题,是课件设计的第一步。由于选题本身要影响到课件的教学内容、教学活动安排、信息呈现方式等,因此选好课题对于提高课件的助教促学效果具有重要的意义。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可以提高效率,但它并不适合于所有的教学内容,所以进行选题时需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作为课堂用多媒体课件的选题,其内容必须是传统教学手段不能或不能很好地解决的重点、难点,观察不到的宏观、微观现象等。如我校制作的“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这个多媒体课件,通过地球自转、公转动画的演示,比较直观形象地模拟地球运动的过程,让学生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所产生的地理意义,突出了重点,化解了难点。
2.作为课堂用多媒体课件的选题,其内容必须适于用多媒体表现,能突出多媒体的特点。课堂用多媒体课件不应是复习大纲或黑板的搬家等,也就是说,多媒体课件的选题应能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的优势,使相应的课件能有效地突破学习难点,激发学习兴趣,提高教与学的效率。
二、脚本的设计
多媒体教学软件是团队合作的成果。有学科老师、美工人员、电脑制作员参加。这么多人一起工作,大家对最终的产品必须有共同的认识。所谓“对最终产品的共同认识”的具体表现就是脚本,课件脚本主要由有经验的专业课教师来编写。首先应画出知识结构的层次、顺序及其相互之间的逻辑关系,最好能够给出形式化的知识结构流程图,以便为教学课件的教学内容、知识点、教学序列及教学过程的选取提供重要的依据。例如我校制作的“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这个课件的知识内容结构图:
其次,把知识点进一步具体化,用若干个逻辑屏幕来描述,而每一个逻辑屏幕又可以包括多种媒体数据,要详细写出每个知识点的所有屏幕所要呈现的内容,对于图像和图形要给出草图或原始资料(如底片、照片、音像教材、磁盘及光盘等),对于要进行采集、编辑、制作的内容(如动画、录音、影像等)要描述详尽以便美工、电脑制作人员制作。
最后,要详细描述画面设计,描述屏幕设定的文字区、动画区、交互区、反馈信息区和菜单按钮或图标的草样,以供软件开发人员参考。
具体设计时,可参见下图(多媒体CAI软件脚本设计卡片):
多媒体CAI软件脚本设计表
三、多媒体素材的准备
根据设计要求,采集、编辑、制作课件所需要的多媒体素材:
1.可能用现有的原始数据库,如多媒体的数据库或光盘等,从中取材,并经剪辑、加工、处理,可缩短开发时间,降低开发费用。
2.利用扫描仪录入图片、画册,并由图像编辑软件进行编辑处理。
3.利用绘图工具软件制作图形、图像和动画。
4.利用现有录像资料,通过视频捕捉卡转化为AVI动画文件。
5.音响、音乐、语音的制作。
四、素材集成
主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把已做好的素材或小课件集成到自己的教学流程中去。老师没有必要每堂课都运用大型课件创作工具来开发课件,但有可能每堂课都要讲授一些适于用多媒体来表现的知识点。因此,教师必须灵活地把一些素材有机地融合到自己的教学中去,或者普通的教案教学,或者运用如Power Point2000等一些简单的课件集成工具来完成。
五、教学课件的运用
对于课堂多媒体课件教学,有的老师可能存在这样一种心态:有了课件就可以代替自己的教学工作。这种思路不仅不对,反而有害。对于任何教学媒体,重要的是运用(to use),而不是占有(to be)。对于这种教学媒体运用观念,施拉姆先生(Schramm)在1977年就指出:任何一个媒体,在其自身的限度内,都能完成任何教育任务,一个学生是否能从一个媒体中比从另一个媒体中学到更多,似乎既有赖于使用什么媒体,更有赖于这个媒体如何被使用的。因此,良好的多媒体课堂教学必须依赖良好的多媒体课堂教学设计。这里参照刘儒德先生(1997年)的归纳,提出多媒体课堂教学实施的五个步骤,简要谈一下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课件:
1.试演软件。教师必须检查好教学软件各部分内容的科学性、技术性等,特别必须完整地检测各种链接是否到位,声音、视频播放是否正常,播放是否流畅,是否有教学噪音,画面是否正常,各部分衔接和过渡是否自然等等。一般必须亲自试演一次,以防止在课堂上出现难堪的情况。
2.试讲实习。试演软件后,老师应当练习几次,至少一次。面对假象中的学生,考虑这样几个问题:第一,自己在整个教学中说什么,怎么说,什么时候说;第二,教学过程中,学生会有什么反应,如何应对学生的反应,学生能否理解软件的内容表现,教师应如何处理学生的反应;第三,如何处理师生交流和人机交流的时间分配、内容分配,如何在计算机参与教学的情况下,体现教师的教学风格和学生的学习风格等。
3.准备环境。不管在什么地方上课,普通教室或多媒体教室,都要检查有关设施的运行情况是否正常。应及时与相关的管理员联系,以保证硬件的正常运行。教师应该熟悉相关设备操作,掌握操作技能,以组织好教学工作。
4.准备学生。在教学中,让学生预先进入准备状态同样很重要。在呈现软件之前,应对学生做一些简单介绍,告诉学生软件与所学知识的关系;另一方面,对学生做一些激励机制,告知学生注意教学过程中会出现的多媒体表现形式,唤起学习动机,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5.教学实施。前面的一切都是为了这一步。在课堂中正式呈现教学内容必须做好三方面的工作:一、控制学生的注意力。多媒体的形声俱在、强交互性很容易使学生的注意力发生偏移,教师应该及时根据教学进度和内容表现重点,引导学生的学习注意视线。二、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现代教学的特点之一即强调学生对学习的自主参与,参与的形式很多,诸如回答问题、反复操练、作品创作、人际对话、学习网络等,老师必须根据学生的反应,及时引导、调整和控制学生的参与行为。三、课堂教学组织与管理。一堂课往往由许多教学活动组成,如演讲、问答、呈现、练习、讨论、交互等,活动不同,学生的学习状态和教师的教学状态也不尽相同,因此,对不同教学活动的管理和组织就显得非常必要。
参考文献:
1.黄宇星.多媒体写作系统与CAI课件开发综述.中国电化教育,1999(3)
2.项国雄.计算机辅助教学原理与课件设计
(原载《教育信息化》2004年第7期,注:国家级杂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