壁画《九色鹿本生故事》章法探微
丁仙玉
创作于北魏时期的敦煌莫高窟中的壁画《九色鹿本生故事》(根据《佛说九色鹿经》故事而绘),在敦煌莫高窟历代所有壁画中,有着独特的艺术价值,这个价值就是它的独有的章法。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艺术欣赏(试验本·必修本)教师教学用书》的第39页中对此壁画也谈了几句章法,但谈得过于简单,且不甚准确。笔者寡闻,至今未见有关此壁画何以采用独特章法的研究性文章,故试着说几句自己的感悟之言,以充“探微”,呈予同仁,作为引玉之砖,求得精辟的赏析。
壁画《九色鹿本生故事》章法(即布局)的独特之处,就在于完全打破了传统章法,独创出全新的章法,主要表现在两点上:一点是“启”(绘画布局中也可称其为起始)。传统章法(书法和绘画)都是从字幅或画幅的左边起始的(三代青铜器铭文就是这样布局的),由左向右依“启、承、转、合”的顺序排列,而此壁画《九色鹿本生故事》却是从画幅的右下角起始的。另一点是跳跃性构成。按常规说,即使从右起布局,依照“启、承、转、合”的顺序,叙事性的《九色鹿本生故事》布局,也应该是从右至左,最后将“合”安排在画幅的左边。可是这幅壁画不是如此布局的,而是跳跃性的,将“承”置于画幅的左下角(与“启”遥遥相对),又从左到右将“转”以较大的篇幅置于画幅中间最醒目的位置(见图),形成此画的主体部分;“合”则以静卧的九色鹿形象简约交代,故事中的其他结果,画幅中未作表现,让人去回味。如此布局,章法的运行路线便形成一个不甚规则的逆转的椭圆形,匠心独运,真可谓“前无古人”。诗文都在章法上重视一个“转”,“转”出来了,“合”自然带去,此壁画的重点也在“转”上,当国王说出了溺水者就是泄密者,当九色鹿道明真相之后,结果“合”也就不言而喻了。此壁画没有用多余的笔墨去刻画“合”,但“合”已不言而自明了,可见此壁画在运用章法上是十分老到而别有新意的。
此壁画如此布局,完全吻合《九色鹿本生故事》的内容需要。本故事叙述的是一个九色鹿从河里救起的溺水者,忘恩负义,引领国王及其捕捉队来到自己当时被救起的地方捕捉九色鹿。这个故事的“开始”和“结束”都是在同一处,就是我们通常所言的“首尾相合”。在绘画中要表现出这一点,就只能打破传统章法,同时还要打乱顺序,唯一的方式就是如同这幅壁画的布局,采用跳跃性的构成。如果按照传统章法的顺序布局,无论是从左到右,还是由右到左,画面上都无法出现“首尾相合”于一处的情景,因此,溺水者引领国王及其捕捉队前来捕捉九色鹿就成为不可能(这是绘画与文学的差别之处)。可见,这幅壁画在处理故事内容与绘画形式的关系上,既大胆又细致,既“玄妙”又恰当,既独特又合乎情理。
可是,此壁画布局为何要从画幅右边启呢?从左边启不是也一样吗?问题就在这里!为明白起见,我们不妨回忆一下此壁画《九色鹿本生故事》的大致内容:
九色鹿(佛经上说是释迦佛的前世)从河里救起一个溺水者,溺水者感激不尽,千恩万谢。九色鹿不图感恩,只嘱咐溺水者不要向他人透露他的住处,溺水者应诺而去。也在这时,王后梦中见一九色神鹿,双角如银、美妙无比。次日便将此梦说与国王,并请求国王下令捕捉九色鹿,欲剥皮取角为自己做服饰和扶柄。于是国王重金悬赏,下令捕捉。溺水者以为发财机遇已到,便向国王告密,并充当向导,引领国王及宫廷捕捉队进山捕捉九色鹿。九色鹿被重兵包围。九色鹿昂首挺胸,质问国王谁是泄密者,国王指溺水者,九色鹿愤怒填膺,当面揭露溺水者忘恩负义。国王明了真相,即刻释放了九色鹿,并下令全国,若有捕捉九色鹿者,诛灭九族。溺水者即遭报应,周身遍出毒疮而死,王后亦因阴谋未逞,气郁而亡。
不难看出,这个故事在赞颂九色鹿至善至尊的同时,宣扬了佛教“因果报应”学说。溺水者之所以“周身遍出毒疮而死”,就是因为他忘恩负义,逆神(佛)意而动(或称“逆天意而动”),佛教最强调的就是神(佛)意不可违,溺水者恰恰违背了这一“天条”。此壁画《九色鹿本生故事》正是为了突出这一点,故用逆转来安排“启、承、转、合”,用可睹的艺术形式来图解“神(佛)意不可违”。如果此壁画布局反过来(即从左启),则画面上的章法运行必定是顺转的不规则的椭圆形,那么,“神(佛)意不可违”不仅得不到隐喻性的图释,相反,溺水者的所作所为倒被隐喻为合乎天意(天意即指神意)的了。这幅壁画的独特就在这里,独特的章法构成(或称布局)充分表现了内容,又巧妙地暗示了高深而玄妙的佛教思想。
以上所言,有假说的成分,或许不免有臆测的成分,恭请教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