瞄准现代服务业 做大做强职业教育
刘胜辉
一、从“创新工程”到“培养培训工程”到“决定”:备受重视的现代服务业
近几年,职业教育迎来了极好的发展机遇,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加强职业教育的政策。2002年,国务院批转、教育部制定的《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提出“职业教育与培训创新工程”,提出要以培养技能型人才尤其是高级技能型人才为目标,加快制造业、软件业和现代服务业紧缺人才的培养和培训。2003年,教育部与劳动保障部等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实施“职业院校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工程”的通知》,正式启动了“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工程”,该项目拟选定500多所职业院校,优先在数控技术应用、计算机应用与软件技术、汽车运用与维修、护理等四个专业领域建立培养培训基地,力争在2003~2007年向社会输送紧缺专业毕业生100万人,并提供短期技能提高培训300万人次。“培养培训工程”提出培养培训技能型人才是职业教育的根本使命,是当前职业教育面临的紧迫任务。职业教育必须面向市场办学,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提高能力为本位,实行产教结合和校企合作,注重加强对学生职业道德和职业技能的培养,造就生产、服务和管理一线的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2005年11月,国务院作出《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05]35号),提出职业教育要为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增长方式服务。实施国家技能型人才培养培训工程,加快生产、服务一线急需的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特别是现代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紧缺的高素质高技能专门人才的培养。
从“创新工程”到“培养培训工程”到“决定”,时间过去了几年,社会形势和条件也发生了许多变化,但对于职业教育来说,有一条没有变,不但没有变,而且还一再被重视和强调,那就是培养技能型人才,特别是对现代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紧缺的高素质高技能专门人才的培养。
二、从内涵到发展:深刻认识现代服务业
(一)深刻认识现代服务业的内涵
现代服务业是相对于“传统服务业”而言的,它伴随信息技术的应用和信息产业的发展而出现,是信息技术与服务产业结合的产物。现代服务业既包括伴随信息网络技术高速发展而产生的新兴服务业,也包括运用新技术改造和经营模式更新的传统服务领域。参照国际产业划分标准,现代服务业可划分为四大类,即基础服务、生产和市场服务、个人消费服务和公共服务,涵盖现代金融、社会服务、现代物流、会展、房地产、教育培训业等行业。
与传统服务业相比,现代服务业既强调为生活消费服务,更主要的是强调为生产需求服务,它具有智力要素密集度高、产出附加值高、资源消耗少、环境污染少等特点。从当今经济发展的走势来看,一些发达国家和一些发达地区之所以经济增势强劲,一方面他有雄厚的经济基础,另一方面是他有完善配套的经济综合服务系统。也就是服务业在促进农业、制造业发展中,发挥了“助推”甚至是“引擎”作用。
现代服务业既不能简单的理解为“第三产业”,也不同于我们认识的“传统服务业”。应该说它比“第三产业”囊括的内容更加宽泛,比“传统服务业”的科学性和技术性更高,在整个经济运行中的职能作用体现了更进一步的拓展和延伸,服务的质量和成效体现了更进一步的精准和提高。比如信息咨询业、中介服务业、金融服务业、旅游服务业等等。因此,我们研究现代服务业既是立足现实的,更是面向未来的。
(二)正确把握现代服务业的发展
从社会发展的整个历史进程来看,农业社会消耗的是地表资源,是“吃地球利息”;工业社会消耗的是煤炭、石油等不可再生资源,是在“吃老本”,使能源、资源处于耗竭的危险境地。怎样处理好经济发展与资源消耗的关系?专家认为,降低单位产值的能源消耗,把有限的资源合理配置到社会生产之中,是解决这个问题的根本途径。而要降低单位产值的能耗、优化社会资源配置,就要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在信息社会中,在物品位移之前,只有先经过充分的信息交换,才能使社会资源得到最佳配置,信息交换是现代服务业的一个重要特征。因此,加大现代服务业的投入,就是用“软性投入”替代工业经济模式中能源、资源等“硬性消耗”,这才是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国民经济以9%左右的速度高速增长,但增长方式是粗放型的,高产出是以高耗能、高污染为代价的。实践证明,这种增长方式是不可能持续的。正因为如此,国家才越来越重视服务业的发展,中央反复强调要把发展服务业放在优先地位,逐步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十五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发展现代服务业,改组和改造传统服务业”;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要“促进服务业加快发展”,努力提高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和水平;在日前公布的我国“十一五”规划中,更是对服务业进行了专章论述,并对金融、商贸、旅游等服务业进行了具体的规划,同时第一次明确提出,“大城市要把发展服务业放在优先地位,有条件的要逐步形成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在国家发布的《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暂行规定》中,也明确提出要提高服务业比重、优化服务业结构、促进服务业全面快速发展。中央这一系列的战略举措,目的就是要促进服务业的快速发展。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必须要有现代服务业作支撑,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能够在更高层次上为推动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提供强有力的保证。随着工、农业的不断发展,为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无论工、农业产品本身还是组织形式都将从单一的大规模生产变得越来越精巧和个性化,需要各类服务的支持;水、土地等资源枯竭问题的突显使工、农业生产将尽量减少对不可再生资源的消耗,服务将更多的作为中间投入融入工、农业生产中;信息技术在生产中的普遍应用也增加了工、农业对相关服务的需求,“产业服务化”的现象将不断出现在工、农业以及高新技术产业中。这一切都将使现代服务业成为第一、二产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成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主要带动因素。因此,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必须把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放在突出位置。
三、瞄准现代服务业,大力推动职业教育办学模式的转变
(一)培养培训技能型人才是职业教育的根本使命
技能型人才是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成为“世界制造中心”,没有一支高素质的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队伍是不可能的。培养培训技能型人才是职业教育的根本使命,是当前职业教育面临的紧迫任务。职业教育必须面向市场办学,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提高能力为本位,实行产教结合和校企合作,注重加强对学生职业道德和职业技能的培养,造就生产、服务和管理一线的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所以,作为一个中等职业教育工作者,首先必须明确,中等职业教育的定位就是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因此,中等职业教育一定要坚持以就业为导向,而不能以升学、学科、文凭为导向,办出特色;要采用多样、灵活、开放的人才培养模式,把教育教学与生产实践、社会服务、技术推广结合起来,拓宽学生的就业渠道,增强劳动者的就业针对性,提高他们的就业能力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其次,必须重视职业教育办学理念、课程设置、教学内容的改革。再次,必须强调的是,从事中等职业教育的学校要加强与行业、企业联合办学,推行“订单式”、“模块式”培养模式,探索针对岗位群需要的、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模式。
(二)瞄准现代服务业,大力转变职业教育办学模式
1.改变传统观念,明确办学定位
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一些文科类中专学校由于专业老化,面临着招生困难,于是纷纷转向,或者争取升格为高职,或者开设理工类专业,出现的问题是缺乏行业依托,实训设备昂贵,师资困难。而现代服务业为文科类中专学校的发展找到了出路,改造现有专业,加强学生素质培养,为第三产业的发展培养市场急需的各类人才。我们应当认识到,现代服务业涵盖了现代金融、社会服务、现代物流、会展、房地产、教育培训业等很多行业,社会需求潜力很大,而文科类中等职业学校的专业相近,能够较快的适应需求,如财会、金融、计算机维修与应用等专业,都能向现代服务业转化。
2.积极应对挑战,深化教学改革
职业教育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这就要求教学必须从原来的知识本位向能力本位转变,加强素质教育,提高技能水平,教学改革是必由之路。
在陕西银行学校,我们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连续三年召开教学工作会议,向教师提出改革思路和方向,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上弱化专业,弱化课程,强化服务理念。弱化专业对教师而言是要提高培养宽度,解放思想,对学生而言是拓宽知识面,提高素质;提出改变授课方法,注重实践教学,增加实训内容,每门课程实训内容至少达到三分之一;改革教师评价体系,建立教学评估体系,对教师的教学效果进行全面量化检查,并采取高职低聘、低职高聘的后位激进制度,引导教师关注学生的学习实际,提高教学效果;改变对学生原有的知识评价标准,注重综合能力运用。建立技能鉴定站,对金融财会专业学生开展普通话、计算机汉字五笔录入、点钞、珠算、计算器翻打传票等技能鉴定,每个学生建立技能课学习档案,督促学生不断练习,提高水平;经过市场调研,开展课程改革,新开设礼仪、形体、心理健康、普通话、商务英语等课程,并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培养学生兴趣,按照现代服务业的要求,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2005年学校成立教学指导专家委员会,聘请计算机公司、商业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财政厅及实业界有关专家担任指导委员会成员,广泛征求社会专家对我校专业拓展、课程设置的意见,拉近学校和企业的距离,力求实现学校面向市场要求组织教学,培养出企业满意的学生。
3.坚持开放办学,加强横向联合
为做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支援贫困地区的建设,陕西银行学校与米脂、榆林、南郑、延安市宝塔区、凤翔、定边等职教中心联合建立学校的招生基地和教学基地。
学校注重培养专业教师参与企业实践,2005~2006年来,已经选派17名骨干教师到西安交通银行、民生银行、西安协同软件产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西安文理学院、会计师事务所、西安永安保险公司、西部证券公司、米脂职教中心、镇安职教中心等多家单位进行企业实践。他们在实践中了解到企业需求,学习兄弟院校职业教育的经验,增强横向联系,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参加实习的教师已占到专职教师的20%。选派工作已经形成制度,也得到教师的积极响应。
通过以上举措,我校招生规模和就业率都有了较大增长。三年间,在校生规模扩大一倍,就业率一直稳定在92%以上。
4.未来的打算和方向
金融、财会专业是我校的传统专业,也是陕西省的骨干示范专业,我们对其进行了改造和提升。在重点调研本地区各种所有制商业银行以及保险、证券等金融服务体系建设情况后,提出培养针对银行柜员、保险代理人、收银员等具体岗位的中等技能金融人才,积极开展订单培养,收到良好效果。
2004年,陕西银行学校被教育部命名为计算机应用与软件技术专业紧缺型人才培养基地。除继续做好该专业的建设外,我校还将开设:物流管理专业、饭店管理与服务专业、保安专业、电子商务专业等,总目标是面向现代服务业,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强化学生技能训练,培养适应市场需要的劳动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