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培养实用人才

培养实用人才

时间:2023-03-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既然中专学校定位在培养中等专业人才上,市场又亟须这样的专门人才,学校教育就应认定“专”而舍弃“广”。职业教育是面向人的教育,要使更多的求职者能够谋求到发挥自己专长、提炼自己潜能的学习环境,只有如此才能使学校和学生均能攥紧拳头“打”进市场,也才能扩大中职教育的社会关注面。

更新职教理念 培养实用人才

赵 健

自国务院作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两年以来,我国的职业教育形势呈现出空前良好的发展势头。各级职教行政部门和各类职业院校对职业教育工作已经高度重视,对职业教育应用的管理模式、方略和办学理念也进一步明晰,高、中等职业教育的规模、结构也不断趋于合理。同时,不断推进和深化职业教育也逐渐成为社会共识。可以预期职业教育的职业性、社会性、人民性特征也会不断地显现出来。职业教育的人才资源开发、落实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就业和再就业以及提高国民素质、提升综合国力等预定目标一定能够实现。作为中等职业教育从业者,我们应该对职业教育事业饱含热情,充满信心,鼓足勇气,看好前景。但是在驱动“职教快车”的同时,我们还应该看清前进道路上的艰难坎坷和阻滞发展的症结所在,着力解决一些实实在在的发展中的难题,特别是要不断更新我们的职业教育理念,做理性的职教工作者。

一、要具有前瞻目光,从战略的高度思考设计职业教育教学工作

国家已对职业教育从战略高度予以明确定位:发展职业教育,旨在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走工业化道路、解决“三农”问题、促进社会再就业、提升综合国力、构建和谐社会。作为中等职业教育单位应该始终遵循这一战略安排,把就业和再就业作为职业教育的目的,把技术培训作为职业教育的主要内容,从学校大门敞开的那一刻起就应该意识到走进学校大门的都是未来的高素质劳动者,都是前来求得一技之长且动手能力强的谋求就业者。学校应该是技能训练场,应该是素质养成所,走出学校大门的毕业生应该是生产第一线的德才兼备的业务实干者,技能杰出者。从长远目光看,我们培养的人才应具备快速适应市场的专业技能,并且具备学后进一步发展的潜能和后劲。只有明确了这一战略性办学思路和教学设计,才能确保我们的中等职业教育为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服务,为国家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增长方式服务。

“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教方针不是一句空话,我们作为中等职业教育的从业者应该毫无折扣地遵循“从计划培养向市场驱动转变,从传统的升学导向向就业导向转变”的职业教育战略部署,办学方向、办学理念、管理模式、教学方法以及专业课程设置都要围绕职业教育就是为“职业而教育”的原则进行设计。唯其如此,中等职业教育的办学路子才会越走越宽。基于此种设计就要彻底改变传统的管理模式和教学方法,特别是要彻底摈弃以往的重理论概念教学轻实践实训教学,老“三基”平分秋色、等量齐观的旧套路以及在教学方法上采取的“课堂教学为主,适当结合第二课堂”的“倒三七”比例安排的施教方式。真正实施实践教学为龙头,牵动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教学的教学方案设计,加大实训比例,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使学生在素质养成、基础知识掌握的同时,能较快地掌握一项或几项实用专业技术,实实在在适应市场,脚踏实地服务社会,这既是中等职业学校的办学指导思想,也应该是中等职业学校的办学特色和唯一办学出路。

二、打造精品学校,彰显办学特色

无论高等职业学校还是中等职业学校都具有鲜明的“职业性、社会性、人民性”特点,职业学校办学的目的既然旨在“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那么就应该毫不犹豫地在“职业”二字上大做文章,要想使无业者做到有业,就要想办法使该谋业者具备一定的谋生手段,要想使有业后还能乐业,就要想办法使该就业者的操业手段精到出色。作为业前教育和业后培训的中等职业学校,如果在谋业教育和精业教育方面没有出色作为,其教育成果和办学效果则可想而知。在当前中等职业教育面临诸多办学困惑,市场竞争又异常激烈的形势下,我们就更应该意识到谋业手段教育和精业教育的重要性和现实性。对我们的中等职业学校来讲,所谓谋业手段就是学生职业技能,强势的专业技能是我们的学生走入社会的立身之根、强身之本,学生能否自信地步入市场,进入职场,服务人民,贡献社会,从而实现自身价值,完全取决于学生是否具备了这种“技能资本”。俗谚“腰缠万贯,不抵博技在身”说的正是这个道理。

国家发展职教事业,扩大职教规模,是一种宏观战略的考虑,是把职业教育作为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的考虑,是把发展职业教育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教育事业的战略重点考虑的。我们具体落实时,就要考虑到不同层次、不同性质的职业教育有着不同的教育目标和应采用的不同教育手段,自然也会有不同教育对象和不同的教学内容。我们的理解: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比较,因教育目标和教育对象有差异,自然应该在培养方向和教学重点方面也有不同侧重。中等职业教育又有中专和中技的区别,我们中专学校在办学特点和教学重点上更应该凸显一个“专”字。这个“专”字既体现着应有的专业的办学重心,又在强调着专业技术、动手能力的精深厚重。所以,中等专业学校应从办学方向、培养目标、专业设置、招生宣传和开辟就业市场等方面紧紧围绕“专”和“精”做文章。实际上每个成功的中专学校肯定都有一个响亮的专业招牌在吸纳着广泛的生源。同时,实践也证明中专学校在专业设置和吸纳生源方面采取全面开花、广种薄收的做法是极不可取的。既然中专学校定位在培养中等专业人才上,市场又亟须这样的专门人才,学校教育就应认定“专”而舍弃“广”。

职业教育是面向人的教育,要使更多的求职者能够谋求到发挥自己专长、提炼自己潜能的学习环境,只有如此才能使学校和学生均能攥紧拳头“打”进市场,也才能扩大中职教育的社会关注面。从我国国情出发我们应该办出“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从我们中职教育层面出发,我们每个学校也应具有各自的办学特点和专业特色。工科类学校有工科类的特色,文科类学校有文科类的特色,可以说特色办学应该是每个职业学校发展的原动力、驱动器,特色专业是每个职业学校的办学兴奋点,没有特色的学校是不会有强劲生命力的。就我们陕西银行学校来讲,我们锁定的办学特色是全力打造精品学校,优化内涵质量。从我们的实际出发,并没有盲目追求规模,跟风攀比。我们的专业特色是不断壮大金融、财会专业,拉动其他相关专业,从而以精品学校和精品专业扩大学校的社会影响,提高学校的知名度,精品学校和精品专业不断完善,学校发展前景自然看好。

三、强化技能训练,实施“手脑并用”

我国职业教育的先驱和倡导者黄炎培先生把职业教育的目的概括为:“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他的职业教育思想和职业教育理念曾经概括为:“服务社会,敬业乐群,注重实用,注重技能,手脑并用,做学合一。”这种早期的职业教育思想就特别强调职业教育的目的就是解决社会就业和再就业问题,而且明确了解决就业和再就业的职业教育必须采取“注重技能”、“手脑并用”的教育方法,这种突出技能培训的职业教育思想仍然适合我们今天的职业教育。大家知道,德国的职业教育国际领先,很多国家都在向其学习取经,德国职业教育的成功经验首先是重视做学结合、技能培训,学校和企业的联系极其密切。美国等国家也都在把职业教育作为全民教育的同时,还把技术教育技能培训作为科技立国的重要组成部分。毋庸讳言,我国现阶段的职业教育对象普遍文化基础相对较差,学习能力相对不足,学习积极性相对不高,由此形成日后就业和再就业就相对困难,这样的现实群体又占相当大的比例。国家计划到2010年中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要与普通高中招生规模大体相当,高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要占高等教育招生规模的一半以上,这样庞大的职业教育对象能否成功就业并且乐业,其决定条件就在于技能培训这一职业教育环节做得如何了。

作为我们这种中等职业学校更应明确技能训练的重要性,更应抓好“技能训练”、“手脑并用”这一教育环节,扎扎实实做到“搞好敬业和诚信为重点的职业道德教育,学习必要的基础知识”的同时,要坚持手脑并用,做学结合的教学原则,突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职业技能训练。同时我们也应该明确:技能训练的首选方式是“校企合作”和“工学结合”,重视学生的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大力开辟实习实训基地,加强学校与用人单位的联系,让学生尽可能多地到生产劳动的真实过程进行实践锻炼,熟悉掌握可靠实用的业务技能。另一方面,努力创造、充分利用校内条件,建设多种形式的模拟、仿真乃至真实的技能训练场地,加大实训比例,加强指导。只要真正做到这种“两条腿走路”,我们的职教改革步子就迈得开,跨度大,路子就越走越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