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模块式教学法实施举例
以模块一“机器的组成、机械设计准则”为例。
(一)模块的细分
(二)子模块的教学实施
子模块名称:平面机构
1.教学目标:平面机构运动特征的理解;
运动副与约束的关系;
机构自由度的计算;
机构具有确定运动的条件。
2.重点分析:运动副分析、机构自由度的计算。
3.难点分析:机构自由度计算时,几种特殊情况(复合铰链、局部自由度、虚约束)的处理。
4.教学过程:
(1)资讯 教师下发本次课程中和结束后,学生应该完成的任务(5~8种机构自由度的计算任务);
教师提供若干组平面机构教学模型;
教师指明教材中,本子模块所涉及知识的范围。
(2)计划于决策 学生分组、平面机构教学模型分组;
学生小组根据机构的复杂程度,制定完成任务的先后顺序,制定应重点解决的共通性问题的方法。
(3)实施过程 教师演示PPT课件,展示不同机构的运动状况,让学生形象直观地了解典型平面机构;
教师讲解运动副特点、分类、自由度和约束的关系;
教师请学生上讲台计算几种简单平面机构的自由度;
师生共同分析在计算几种简单平面机构的自由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师生共同归纳几种特殊情况(复合铰链、局部自由度、虚约束)的处理方法;
学生小组经过讨论,共同计算2~3个复杂机构的自由度,形成本小组结果;
学生独立完成一定数量的机构自由度计算,并提交所属学习小组评价。
(4)检查与评估 学生小组选代表,上讲台演示本小组计算过程和结果,提出疑问;
其他展示本小组结果、评价、补充、答疑;
教师评价、答疑,给出各学习小组的本子模块学习的建议成绩。
(三)课程效果
没有实行模块式教学前,“机械设计”课程教学存在的主要弊端是:
1.没有考虑到各专业对机械设计技能的各自重点要求,所有专业都学相同的内容,都同一个课时计划。高年级上专业课或毕业设计时,专业课老师普遍反映,该学的内容蜻蜓点水,不需要学的内容课时不少。
2.在相关内容的教学过程中,没有对教师提出明确的技能培养要求,教师授课着重于讲解“知识”,“知识”讲完,学生还是不会简单的机械设计。
3.没有将“机械设计”课堂教学与“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有机地结合起来,课堂教学的内容没有与课程设计内容环环相扣。其结果是在“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时,学生茫然不知如何下手,老师叹气从头又讲一遍,浪费时间,工作效率低下。
4.相关内容学习完毕后,没有检验、评价环节,所有学习内容的检验,全部堆积到期末一张试卷上。学生死记硬背为过关,老师评分并不真正知道学生学习效果,考试没有起到督促学生认真学习的作用。
我们将模块式教学法应用于机械设计课程教学后,取得的主要成果是:
1.企业专家和任课教师们充分研究和分析,反复多次地划分课程模块,对每一模块的“学习目标、技能要求和学生应该完成的工作任务”有了明晰的界定,为教师针对专业需求,“点菜配席”提供了基础平台。
2.随着技术的进步,需要添加新的模块,弱化或删除一些模块。例如,对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我们正在考虑添加“计算机辅助设计”模块,对电气自动化专业添加“电柜机械开关机构”模块。模块式教学法提供了一个弹性、开放的教学平台,为适应行业、企业和教学需求构建了一个可伸缩的框架。
3.教师根据专业需求或企业订单要求,从上述模块中选用一定的模块,构成该年级该专业的机械设计课程学习内容。每一模块的教学要求对所有专业都是一样的,体现出对教学质量的统一标准;不同模块组成的课程体系,体现出不同专业对机械设计课程要求的深浅和侧重。例如,我系的工程机械运用与维护专业,对机械设计课程的主要要求是:能读懂工程机械的传动系统图,以便分析和查找机械故障;熟悉平面连杆机构、带传动机构、链传动等机构的工作原理,以便对这些易损机构维修或配制;熟悉齿轮、销柱、螺栓等机械零件的设计规范,以便在维修现场购买或配作。由此,我们在该专业的专业培养计划中,只要求该专业选学一、二、三、四、六、八、十模块。
4.对学习效果的检验和评价,贯穿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每一模块都设计了具体、可测量的工作任务。学生通过老师的引导、示范,自己的学习、模仿或小组的共同努力,完成了学习任务,就可以以“自评和互评”相结合的方式,获得该模块的成绩。该专业若干模块成绩的积累,就是学生“学习过程成绩”。学生的“学习过程成绩”在课程成绩中占有相当大的权重系数,甚至就以“学习过程成绩”取代课程成绩。模块式教学法为改变课程考核“一张卷纸定终身”的模式提供了可能。
5.在模块式教学法应用于“机械设计”课程教学实践中,我们注意到课堂教学与课程设计专周内容上的环环相扣。在模块体系设计时,根据企业专家的建议,我们以一项中低难度的机械设备(带式输送机、齿轮减速器、链式输送机、磨盘机传动装置或企业所需的中小型工艺装备、技术改造项目)的分析和设计为教学主线,开展相关知识的讲授和技能培养。课程设计专周的设计任务,已经分解到课堂教学中;在课堂教学中习得的单项技能,综合起来运用,就足以解决课程设计专周面临的技术问题。
参 考 文 献
[1] 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2] 赵志群.职业教育与培训学习新概念.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3] 陈宇等.职业资格证书(技术与实践)[M].北京:海洋出版社,2006
[4] 黄先琪等.工程机械运用与维护专业及专业群建设方案.四川交通职业技术学院,2008
[5] 颜伟等.基于职业教育课程特点的实训基地建设[J].实验科学与技术,2008(03)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