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巧妙处理班级偶发事件

巧妙处理班级偶发事件

时间:2023-03-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班级日常管理耗费班主任精力最大。班级工作计划是班主任为了做好班级工作,对未来一段时间内班级工作的目标、任务、措施等预先作出的设想和安排,是班级发展的蓝图,对管理班级、教育学生具有重要意义。一个合格的班主任必须具备制定班级工作计划的技能,以避免工作的盲目性,减少失误,提高教育效果。这是为开展某一项重大的教育教学活动而制定的具体计划。教师节之际开展尊师重教活动。

第二章做好班级管理工作

班级日常管理耗费班主任精力最大。这几乎是一个无底洞,任你有多少精力,也不足以应付联翩而至的学校检查评比和纷至沓来的班级琐事。日常管理工作像一个巨大的怪物,吞没了班主任。本章着重强调班主任在管理班级过程中需要注意哪些细节,从而帮助班主任从日常管理的泥潭中挣扎出来。

第一节 有计划地做好班级管理工作

马克思说:“蜜蜂建筑蜂房的本领使人间的许多建筑师感到惭愧。但是,最蹩脚的建筑师从一开始就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在用蜂蜡建蜂房以前,已经在自己的头脑中把它建成了。”班级的教育管理工作,内容庞杂,千头万绪,为了使班级工作有条不紊、井然有序地进行,必须加强工作的计划性,在班级工作具体实施之前,规范好工作的重点、实施的步骤、采取的手段等,以避免工作上的盲目性和顾此失彼的忙乱现象。

班级工作计划是班主任为了做好班级工作,对未来一段时间内班级工作的目标、任务、措施等预先作出的设想和安排,是班级发展的蓝图,对管理班级、教育学生具有重要意义。它不仅体现了学校的教育教学计划,成为学校工作计划的延伸和补充,更体现了班主任的创造性劳动。一个合格的班主任必须具备制定班级工作计划的技能,以避免工作的盲目性,减少失误,提高教育效果。

一、班级工作计划的种类

1.学期计划。这是在学期开始时制定的,是全学期教学工作的大纲。它是根据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要求和本班的实际情况而制定的。它往往体现着对学生德、智、体、美、劳等各方面的要求。学期计划包含的范围很广,如对班级基本情况的分析、学期的教育教学任务、各项工作的内容、时间的进程安排等。

2.周(或月)计划。这是根据学期计划和某一阶段的任务,在每周(或月)开始时制定的。周(或月)计划要制定出具体活动的内容、时间、措施,以便在具体实施时做到准确、有序。

3.具体活动执行计划。这是为开展某一项重大的教育教学活动而制定的具体计划。内容较为详尽,时间较为准确。它是学期计划和周(或月)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制定班级工作计划的基本要求

1.要以党的教育方针政策为指导,贯彻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总要求和规定,符合班级的具体实际情况,这样才能使计划既有针对性和现实性,又能体现出学校的总的工作要求。因此,在制定工作计划时,既要吃透上级和学校总的精神,又要深入了解和全面研究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这是制定好工作计划的前提和保证。

2.制定班级工作计划,必须是在总结前期工作的基础上进行和提高。上学期末完成的工作要继续抓,完成得不够好的工作要深入抓,已完成的工作要提出新要求。

3.班级工作计划不能只提出一些空洞的条文和一般化的口号,要有奋斗目标、明确的要求和切实可行的措施。制定计划时,应实事求是,反映班级实际和特点,把计划建立在积极稳妥、切实可行的基础之上。这是可行性要求。

4.班级工作计划要全面具体,而又中心突出。制定计划时,要兼顾班级各方面的情况,不可偏废。但每个班级都有自己的具体情况,都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因而,在保证计划全面性的同时,又要突出重点内容,要做到以教学为中心来安排全部工作计划,争取学生获得优良的学习成绩为重点,同时,也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

5.与团、队组织的工作紧密配合。在制定工作计划时,要考虑到与团、队组织工作的配合,广泛征求科任教师、团组织和班干部以及积极分子的意见,使计划更具完善性,以便能更好地调动各个方面的积极性,保证计划的顺利实施。

三、班级工作计划的一般格式

班级工作计划一般由四部分构成:

1.标题

标题或计划的名称直接反映计划的内容,其中包括制定计划的部门、时间和内容。例如:《××中学初一(1)班2009—2010学年度第二学期工作计划》。

2.正文

这部分是计划的主体。一般包括班级情况分析、奋斗目标、活动安排及具体措施等。

班级情况分析一般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新生班,分析的主要内容包括班级概况如班级总人数、男女学生数、独生子女数、学生年龄、健康状况、学生特长、家庭情况等。第二种是老生班,在分析班级情况时,首先要简略地回顾一下班级上学期的主要成绩,这部分可一带而过。重点要分析班级存在的问题,例如班级的舆论导向,学生德、智、体诸方面的问题及成因,班级干部的协调情况,班级管理,外部环境对学生的影响等问题。

奋斗目标是班级工作的预期结果,既要有激励性,能催人奋进,又要符合班级学生实际,留有余地。原则是蹦一蹦就可以摘到桃子。

活动安排和具体措施是班级工作的总体部署,是完成计划的保障,要写得翔实、具体、明确、便于操作。

3.自控措施

是指完成计划的保障措施。

4.落款

结尾部分要写明制定计划的时间。

范例:

初一(2)班2009—2010学年度第一学期工作计划

1.班级基本情况及分析

初一(2)班是一个刚刚入初中新组建的班集体,共有54名学生,其中男生30人,女生24人,独生子女占94%。学生大多数来自周围学区的5所小学。

根据原有小学教师和学生干部及有关资料介绍,有30名同学在小学时参加过书法班、美术班、乐器班和舞蹈班的特长训练;有13名同学成绩优秀;有8名同学纪律较差;有8名同学在小学做过班委或班长;有1名同学因患小儿麻痹后遗症而拄双拐上学。其家长情况是:有15名学生家长具有高等教育学历;有8名学生家长从事个体行业;有27名学生家长业余从事第二职业;有9名学生父母离异,其中6人随母,2人随父,1人随外祖母。

入学5天以来,学生逐渐打破了陌生的局面,开始出现了不遵守纪律的行为。

2.学期工作指导思想及目标

指导思想:以教育行政部门的各项政策方针为指导,坚持从初中一年级学生的实际出发,开展多渠道的有效教育,积极探索初中班主任工作规律。

目标:短期内形成优良班风;培养学生远大理想和情操,充分发展个性特长;学期末夺下“三好班级”流动红旗。

3.主要教育内容、措施与时间安排

九月份:组建班集体,进行优良班风的教育,召开“我将这样起步”的主题班会。安排代理班干部,开始酝酿选拔班长和产生班委会。适时召开讨论会,主要话题是:班风建设中你有什么好建议;谁是班级的主人;靠近老师、喜欢与老师沟通好不好。由班主任首先做起,组织学生帮助有残疾的同学,解决她的困难。教师节之际开展尊师重教活动。筹备参加学校秋季运动会。

十月份:开展爱国主义和远大理想的教育。发挥优秀学生的带动作用,选举产生班委会,组织一次就职演说。组织制订个人学习规划,开展帮教活动,有针对性地进行家访。

十一月份:强化学习目的教育,进一步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进行期中考试前的学习动员。发挥学科代表的作用,举办一次各科优质作业展评。设立学习方面的质量答疑专栏,有疑难者,写条贴在专栏内,答疑者也写条贴栏内,互相帮助,增进团结。

十二月份:在进一步抓各科学习的同时,狠抓冬季体育锻炼活动,协助体育委员组织有益的课外体育活动,举行冬季长跑比赛。筹备新年班会,召开班委汇报会,总结经验教训,改进工作方法。

一月份:组织迎新活动,搞好期末考试和学期总结,举行一次规模较大的联欢活动,丰富学习生活,增进同学之间的了解与友爱,培养学生热爱大家庭的情怀。搞好期末考试动员。

期末考试后,搞好学生的操行评定。召开班委会制订假期活动计划。召开家长会,汇报学期工作和学生状况,争取家长和多方面的教育力量。

4.自控措施

(1)每项工作和活动开展后及时总结、评比,找出差距,再接再厉。

(2)各项活动结束的较长阶段内,注意收集反馈信息,检验教育成果巩固与否,使今后的各项教育活动更有实效。

2009年9月1日

班级工作计划好比班主任工作的施工图,开展班级活动必须依计划行事,不能只定计划,不去实施。当然,计划写好以后,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要根据学校和班级实际情况,适时、适度予以调整、修改,确保计划的可行性。

第二节 制订并执行班级规范

一个集体要维护自己的统一,必须有步调一致的行为准则。我们把以规章制度、公约、纪律等为内容,班级全体成员共同认可并自觉遵守的行为准则称为班级规范,简称班规。一份完整的班规,既有对学生思想、行为的正面引导,也有对教师的要求,涉及学习检查、纪律监督、体育锻炼、清洁卫生、物品维护等各个方面。

一、班级的日常规范

班级的日常规范有班级公约、一日常规、一周常规、一月常规等内容。具体如下:

(一)班级公约

班级公约是全班共同信守的制度,包括文明礼仪、学习常规、考勤常规、卫生值勤等各个方面。班级公约具有权威性,是每一个人自我监督和规范的准则。有的学校的班级公约值得借鉴,比如:

1.要有集体意识,规范穿校服,讲礼仪;不要带饰品,涂指甲、留长发、染头发。

2.要按时、准时到校,按时出操,预备铃响做好上课准备;不要无故迟到、早退、缺课、旷课。

3.要遵守课堂纪律,尊敬老师讲课;不要在上课吃东西、讲闲话、做琐事、看书报、听CD、玩手机、离座位。

4.要爱护学校、教室公物;不要损坏公物,不在课桌、墙体乱涂写。

5.要专心上课,认真听讲,有问题就提问;不要抄袭或代做作业,考试作弊。

6.要惜阴勤学,做好预、复习,讲究学习质量;不要浪费时间,放弃自己。

7.要关爱同学,珍惜友谊,维护集体荣誉;不要做出有损集体利益的言行。

8.要讲卫生,做好包干值日,做到桌内、地上洁净;不要在校舍、课堂、画室乱扔垃圾,随地丢弃口香糖。

9.要有礼貌,见老师应主动问好,进办公室先报告;不要无理取闹,顶撞老师,有错不改。

10.要讲社会公德、学生道德、家庭美德,做精神文明新人,不要进网吧浏览、制作、传播不良信息。

(二)一日常规

一日常规是指根据《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学校规定和本班的具体情况制定的学生在学校生活的具体要求,具有可操作性。它包括:学生早晨到校的时间、早读的安排、课间的休息、午休的安排、作业的发放等。这些规定十分具体,且操作性强。

(三)一周常规

根据学校值周检查评比的要求,班主任要确定本周主要的工作、一周中每天的班级活动,如周一开早会,周二下午开班会或者团会,周四下午开展体育或文娱活动等。

(四)一月常规

班委会月底进行班规量化综合个人评比活动,表扬先进,触动后进;学生根据本月的表现制订下月计划和目标。月底还要对班级卫生和个人承包情况进行检查,把评选结果记入学生个人的学期总评。

二、班规的制订与执行

1.制订班规

班主任在制订班规时,应着重考虑以下两方面:

第一,制订班规不能忽视班主任的主导作用,因为班主任是学生成长的引路人,是学生和谐发展的直接责任人。班干部制度、班级的日常管理等对学生的影响很大,班主任在这方面要精心构思。制订班规的时候,既要实行民主,给学生充分的发展空间,调动学生参与班级事务的热情;又要有一定的集中,坚守班主任的权威地位,行使决策权,不能大事、小事都让学生决定,尤其是低年级学生。有些班主任尊重了学生的意见,却忽视了教师在其中的作用,结果导致班级管理混乱。

在制订班规前,班主任要引导学生对一些问题进行深入讨论,比如本班的学生有什么特点?长处是什么?不足是什么?班级氛围怎么样?未来目标是什么?全体成员应该在哪些方面实现突破?只有这样,才能制定出符合教育规律和师生要求的规章制度。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能够代表师生的愿望和利益,使学生在校内外教育活动中得以遵守。这样制订的班规,有效地促进班级成员的和谐发展,促使班级整体朝着预定的方向发展。

第二,制订班规应体现民主性、规范性和发展性。民主性首先体现在班规产生的程序上。班主任指导班干部及学生代表先拟出讨论稿,全班共同讨论后再定稿。让学生参与制订规范,是有效实施规范的保证。学生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外在的规范必须得到其内在思想的认同,才会产生约束力。其次,体现在对班主任权限的规定上,班规中写明师生人格平等这一条。规范性指制订班规时,要考虑能用量化的标准来考核学生的行为。规范切实可行、具体细化,学生才好遵守,教师才可以评估。制订班规,可以避免管理要求的随意性、盲目性。班规是对教师主观印象的一种补充和校正。发展性则是指班规应该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和心智的发展而变化。同一个班级在不同学期、不同学年的情况是不一样的,因此,班规需要不断调整,进行补充或删减。

2.执行班规

有些班级制定了规章制度,却如一纸空文:班主任不依据规范要求学生,学生也不按照规范的要求去做。这样,规章制度就失去了意义。因此,班主任在班级常规管理中,务必按照规章制度办事。具体做法是:

(1)解读班规

理解班规是班规发挥作用的前提。班主任要和学生共同解读班规,提高学生对班规的认识:班规不是用来约束学生的,而是为自己创造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的需要。因此,应当把遵守班规内化为自觉的行为。大家对班规的意义取得共识后,班规才能发挥其特有的价值导向作用。有些班规,学生虽然能理解和接受,但在具体的情景中却不知如何去做。这时,班主任不妨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以小品、讲故事、情景剧等让学生展开讨论,给学生以明确的指导。

(2)重视检查和评比

检查和评比是班规发挥作用的关键。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个体行为具有不稳定性。检查和评比如同一面镜子,可以及时发现学生的优点,予以鼓励和表扬,以强化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也可以及时发现学生的不足,予以提示和批评,以纠正不良的行为习惯。形成良好的习惯,要经历从认识向行为的转化,从行为向习惯的转化。通过检查和评比,对学生良好的行为进行强化,这是形成良好习惯的中心环节。没有训练就没有习惯。常任班委、临时班委每周或每个月要统计出学生考核情况,总结公布。检查和评比要以教育学生为目的。

(3)运用奖励和惩罚

运用奖励和惩罚是班规发挥作用的手段。没有奖励的教育和没有惩罚的教育都是不完全的。班主任恰当地运用奖励和惩罚,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与行为习惯。严厉不等同于惩罚,惩罚也不能代替管理。惩罚是基于教师对学生的关爱。惩罚的目的是给学生以良好习惯的引导,而非对学生身体和精神的摧残。有些班规奖罚失谐,罚得重而奖得轻,不值得提倡。有些优秀的班主任将学生基分定为零分,只要学生没有违纪,按时完成学习任务,就可加分。这种方法有激励作用,值得提倡。

(4)协调班级教育环境

教师集体和家长的支持也是班规发挥作用的前提。任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班规的应用与支持,会影响到班规贯彻与执行的水平。因此,班主任要与其他教师进行协调,让他们也接受班规,并自觉遵守。有人说,五天的学校教育抵不过两天的周末。这句话说明,家长的支持和理解可以促进班规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班主任要主动和家长取得联系,倾听家长的意见与建议,争取家庭、学校教育的一致。

第三节 老师与学生共同管理班级

为什么有些班主任搞不好班级管理?重要原因之一是:本该让学生去做的事情,他一百个不放心,偏要自己抢来做;本该亲自去处理的难题,他却幻想小孩子替他解决。也就是说,事必躬亲不是一个好班主任,高高在上也不是一个好班主任,一个好的班主任应该在班级建立一个管理网络,层次分明,责任分明,做到“事事有人做,人人有事做,每人都知道该怎么做”。

要想建立这样的网络,可将班级管理者分成三级:

一级管理者是班主任。班主任的主要管理职责是:选定(有时用选举的办法,有时用指定的办法)二级管理者(班干部)和三级管理者(组长);和学生共同商定他们的管理职责和工作方法;监督二、三级管理者的工作;处理二、三级管理者确实处理不了的“疑难杂症”。

二级管理者是班委(或团队干部)。他们的主要职责是:做好自己分内的工作,监督、帮助三级管理者(小组长)的工作,处理小组长解决不了的问题,自己解决不了的,报告班主任。

三级管理者是小组长。他们的主要职责是做好分内工作(比如收作业),提醒本组同学做该做的事情,不做不该做的事情。

小组长可以分两类,一类是常务小组长,一类是专项小组长。专项小组长专门负责一个单项工作。比如:有一个人专门负责收作业,交科代表,其他事情不管;另一个人专门负责组织值日,对劳动委员负责,其他事情不管;第三个人负责记录考勤,其他事情不管。这样可以把事情分得很细,让每个学生都有负责的事情,每个人都可以做专项小组长。那么常务小组长干什么呢?他的任务是提醒各位专项小组长做好自己的工作,万一有某个人忘记了,或者不负责任,常务小组长就要临时替他一下,也就是说,常务小组长是照顾全盘的和“保底”的,他要保证本小组的工作都能完成。

班委也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常务班委,一类是专项班委。专项班委是负责班级专项工作的,比如可以安排一个“座位班委”,他专门负责了解全班同学对座位的意见和要求,及时向班主任提出座位调整建议,成为班级的“座位专家”。像穿校服、做眼保健操、放学排队这些事,都可以安排专项班委来做。常务班委主要应该抓小组长和其他的非专项工作,还有就是处理小组长和专项班委遭遇的难题。比如某个同学总是不穿校服,专项班委劝他不听,这时常务班委就该出马了。

总之,一是尽可能把各种管理任务层层分解,调动更多的人去做,而不要压在少数人身上,二是凡属下一层能解决的问题,上一层就不要越俎代庖,这样班主任就可以集中精力抓大事,抓“疑难杂症”。

班主任需要注意,最困难的事情、最难缠的学生、最得罪人的事情,一定要亲自抓,只把比较好办的事情交给班干部去做。千万不要让小干部冲在前面闯难关,那是不公平的,时间长了,势必挫伤孩子的积极性。比如让纪律委员维持全班纪律,有问题唯他是问,这担子就太重了。有些学生连班主任都管不了他,怎么能要求学生干部管住他?不合情理。所以在这件事上,小组长要做的只是“提醒”,班委要做的一般只是“规劝”,不要让学生干部批评学生,更不要让学生干部惩罚学生。就是说,班主任在维持纪律方面应该多做一点。破坏纪律的主要是问题学生,他们的工作主要应该由班主任去做。而且,纪律问题最好班主任自己去看、去侦查,尽量少靠学生干部的汇报了解情况,以免学生之间闹矛盾,班干部被孤立。

这种分层次下放权力的管理方式,开始肯定没有班主任事事亲临效果好,孩子办事没有大人细致、牢靠,这是不言自明的。但是这种管理方式有后劲,因为它能切实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而每个学生的真实发展,是班集体发展的真正可靠的前提。为了避免分权可能带来的弊端,班主任一定要注意把每个人应该做的事情规定得清清楚楚,而且一经确定,就不要任意改动,还有就是要做好各种预案,保证哪个环节出了问题都有事先准备好的补救措施。这是一个相当复杂的系统工程,很需要班主任动一番脑筋。

第四节 努力创建学习型班集体

所谓学习型班集体,就是以知识和信息的获取为前提,在目标管理的基础上实现自主管理,并在这个过程中使班级成为学会学习、学会发展的班集体。学习型班集体实行目标管理,其成员能够实现“自我学习、自我发展和自我调控”的自我管理,从而为终身学习、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一、与学生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和谐的人际关系有助于集体成员在愉悦的心情下取得对团体的认同并使个人潜能得到充分发挥。班级基本的人际关系包括:任课老师与学生的关系、学生与学生的关系、班主任与学生的关系、班主任与任课老师的关系,这是班级内部基本的四对关系。

在班级内部的四对关系中,班主任与学生的关系是关键。良好的班主任与学生关系是学习型班集体形成的重要条件,也是教育获得成功的保证。教育的过程是师生之间不断交流的过程,既有各种信息的发出和反馈,又有情感的相互交流。这种互动构成教育、教学的氛围、背景,在师生之间形成了知识场和心理场。而班主任与学生关系至少包括:教育内容上的授受关系、人格上的平等关系、道德上的相互促进关系、发展上的同向关系。为此,班主任在师生交往中应随时注意调节双方的心理距离,做到既有教师的尊严,又要努力形成自身的凝聚力和让学生指向教育者的向心力。这就要求班主任必须有对学生至诚至爱的真挚情感和态度,从而引起学生的心理认同和情感共鸣。正如古人所说,亲其师才能信其道,从而行其训。“现在还有学生替你考虑吗?”

已经毕业的一位原班级生活委员有一次回校看我时,突然问我:“现在还有学生替你考虑吗?”细细查问才得知,原先班上有一部分学生对我当初所采取的一些措施虽不认同,但从我的角度出发认为也可以理解,因此大多都照做了。(当然肯定有益无害)

事后我也想,现在班上有没有学生替我着想呢?没过多久,学生徐××的家长打电话询问孩子在校情况。末了,她讲她家孩子十分认可我,认为我是她遇到的最好的班主任,很多事都替我考虑。有一次,徐××要求她妈妈晚上洗校服并烘干,理由是不穿校服班级又要被扣分了,吴老师会被扣奖金的。

所以班主任与学生的关系处理好了,其他三对关系也就能顺利解决了。

二、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中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黄金时期。班级里的舆论氛围对每一个学生都具有关键性的影响,《孟母三迁》的故事早已说明环境的重要性。学习型班集体的创建必须重视班级舆论的建设,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具体做法如下:

1.班主任注意平常自身的言行,引导舆论导向。

2.班干部带头文明履行职务。

3.制定班级语言。比如:(1)只有付出100%的努力,才能将1%的希望变为现实。(2)一个人,如果希望,那是一生最大的财富;一个人,如果失望,那是一生最大的失误;一个人,如果绝望,那是一生最大的错误。(3)人人都应具有竞争意识、合作意识、学习意识、发展意识和创新意识等。(4)态度+方法+效率+策略+健康=成功,等等。

4.班会课抓住某个问题集中讨论等。

5.充分利用班级的“讨论版”,就一些现象展开讨论。

比如“一则广告现象”:

甲:你有多少学习工具?

乙:多着呢,快译通、计算器、复读机、随身听……

甲:我只要一台××牌电脑就够了。

讨论:

(1)我有多少学习工具?前人有多少呢?

(2)学习工具全用在学习上了吗?

(3)学习只靠工具就行了吗?该怎样看待和利用学习工具呢?

(4)学习靠什么?我们应该如何学习?

6.教室文化建设。教室的物质文化应当包括几个基本方面:教室卫生——干净,任何时候都干净;教室桌椅——整洁,任何时候都整洁;教室板报——引导,班级舆论的引导;教室墙壁——协调,与学生身心的协调。

7.图书角的利用。书籍类别力求丰富,不可以仅仅限制在学习辅导资料上,比如可以摆放一些古籍文化丛书、礼仪丛书、心理辅导书籍以及青春励志方面的书籍。

三、与学生分享学习的快乐

学生讲的“PK”、“东东”、“酱子”、“PRWT”、“干巴爹”等,你是否听懂了?

现在的学生怎么回事啊?你是否抱怨过?

老师为什么要这样啊,我们那样不行吗?你提出的要求是否被学生质疑过?

生活在信息时代的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日益多元化,因而他们的知识面越来越宽,价值观念也趋于多元化,学生的自我意识、维权意识与经济意识比较强,他们独立,有主见,不盲从权威。因此,班主任要想对学生的学习加以引导,首先自己要成为一名真正意义上的学习者,才能与学生在同一个平台上进行对话和交流。为此,班主任必须成为一名学习者。唯有学习,才能获得日新月异的信息与知识;唯有学习,才能把握现代学生的思想脉搏;唯有学习,才能让学生切身体会到班主任与他们是处在同一起跑线上,拉近彼此的距离;唯有学习,才能适应学习型社会的需要。

既然班主任是学习者,那按理说有资格向学生传授学习方法了吧?大多数班主任一般都会在班会课上向学生传授他认为较好的学习方法,有时还会请学习好的学生介绍他们的学习方法。但效果呢?你讲你的,他们还是坚持自己的一套。班主任如何才能有效地引导学生学习呢?

谁背古诗快

一次在本班早自习上,无意间问一个学生早上30分钟背了几首古诗,学生答4首。我很是惊讶,于是又问了两个学生,最多的也就是5首。我让班上的学生都静下来,将刚才三位学生的情形说了一下,本以为他们也会嫌少的,哪知道他们认为差不多,有个学生还嘀咕着:“6分钟背一首了,你还要背多少?有本事试试。”好啊,试就试,好歹我也是学文科出身的。于是喊了大家比较公认的两位成绩好的与两位成绩不理想的学生,说明时间有限,就以学生任选的律诗《临洞庭上张丞相》为例,看谁先背下来。学生一下子来劲了,议论纷纷。结果我用不到3分钟的时间第一个背了下来,而且又一字不漏地默写在黑板上,比第二名领先了2分钟多一点,学生一下子呆了。有个学生在下面喊老师以前肯定背过。为此我又与另5位学生比试了《送魏万之京》,结果还是我赢了。看着他们信服的目光,我说:“你们想知道我背书快的诀窍吗?”我将背书的诀窍教给了他们,然后让他们尝试。从此以后,我们班的背书及默写都比其他班要好,还经常受到任课教师的表扬。

从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学生们更倾向于接受他们伙伴的意见。所以,作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班主任同时还要扮演好参与者的角色,参与到学生的学习中去,参与到学生的活动中去,参与到学生的生活中去,与学生共同分享学习的快乐、成长的快乐!

第五节 对学生操行作出准确评定

操行评定是对学生的思想品德发展状况的阶段性的总结和评价。它以学生行为表现的基本事实为依据,在日常考查的基础上,通过科学的分析和判断,达到对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状况的准确描述和概括,是记录学生发展轨迹、发挥教育主导作用的一个重要手段。

一、学生操行评定的意义

1.操行评定是学生全面正确了解自己的一种重要形式

学生都十分注重别人对自己的评价,特别是班主任的评价。操行评定是班主任根据学生平时的表现,对学生进行的一种综合性评价,被学生认为是权威、全面、公正的评价,所以,学生都十分看重。通过操行评定,学生可以了解自己在班级的位置,了解自己的优点和不足,了解班主任对自己的希望和要求,从而产生动力,发扬优点,克服缺点,为今后学习生活找到新的目标。所以,操行评定就成为学生了解自己的重要渠道。

2.操行评定为家长提供了解和教育子女的依据

从家长的角度出发,他们十分重视班主任对孩子的操行评定。因为操行评定集中地、全面地、准确地反映了孩子的品德状况,为家长提供了子女在学校学习生活的种种表现。所以对孩子的操行评定,家长都十分重视。

通过操行评定,家长还可以了解班主任对孩子的看法,这些看法直接影响家长对孩子的再认识,为家长教育子女提供可靠的参考意见。

二、学生操行评定的基本形式

操行评定的基本形式有写操行评语和评定操行等级两种。

1.操行评语

操行评语一般由班主任执笔,具有概括性强的特点,但这种形式对班主任平时的观察、考核和班主任自身的业务素质有很高的要求。在写操行评语时班主任应注意防止出现下列问题。

第一,“千人一面”的形式主义。这个问题的出现与班主任工作责任心不强有很大关系,表现为将其作为一种“应付差事”式的工作或平时对学生缺乏了解,写评语时自然会“套话”连篇,不分甲乙,千人一辞。

第二,主观随意性强。这种问题的出现与班主任过多地从经验和印象出发,个人感情用事的工作作风有很大关系,写出的评语或片面强调某一个方面,或评价不准确。

第三,评价内容偏离操行评定的要求,有些班主任受“片面追风”的影响,往往将学业成绩的评价作为评语的主体,对思想品德则给予忽略,使操行评定成了学习成绩分析。

班主任评语例举

郝忠瑜,你是个文静的女孩,从不多言多语,但你的眼睛却那样地关注班集体:三角柜脏了,你把它擦得那样干净;黑板擦儿坏了,你让家长把它修好;同学有困难了,你悄悄地伸出温暖的手,送来了本子,递过铅笔。老师多喜欢你呀!可惜,你的字写得不够好,相信你经过努力一定会写好的。

陈谦,你真懂事,是老师的好助手。平时能维持好班级纪律:上音乐课时,你能把同学们安静地带到音乐教室;你是同学们的好榜样:学习中认真、刻苦,劳动时,重活、脏活抢着干。如果读课文时,声音再大些那就更棒了。

孔祥楠,你认识那么多的字,读过那么多的书,多让同学羡慕呀;班会上你能绘声绘色地讲故事,课堂上你声音洪亮的发言,多让老师高兴呀。你整洁大方的字迹,你优秀的学习成绩,都是你不懈努力的结果。今后对班级的工作再主动积极些,当好老师的小助手,好吗?

2.评定操行等级

操行等级一般分为优、良、中、差四个等级,它是建立在制定等级标准基础上的。因此评价的准确合理与否,关键是能否确定科学的等级标准。标准过于简单则不容易把握,过于繁琐又会使考核工作复杂化,因此标准力求科学合理,使考核能有较强的可操作性,这是保证等级评定质量的重要原则。

三、班主任做好学生操行评定工作的基本要求

操行评定是一件严肃而又复杂的工作,同时也是一件学生很敏感的工作。进行得好,会极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否则,容易伤害学生的自尊心,使之精神萎靡不振,甚至出现逆反心理。一个好的操行评定通常具有以下特点:

1.讲求评价的客观性

操行评定往往是将学生自身的主观性评价与教师、同学们的客观性评价相结合进行的。在这个过程中,主观性评价有其积极意义,但也应看到主观性评价有一定的局限性。如个体品德的差异会导致主观性评价失去准确性。因此,从多角度进行的客观评价应成为评价的主体,从而有效地保证评价的全面、准确,同时也能使学生本身的自我认识水平得到提高,达到教育目的。

2.强调评价的动态性

动态性评价的特点是将学生置于不断发展变化的背景下,以特定的年龄特点、个性差异、文化背景及教育要求为参照物,用具有比较性和动感的描述达到评价目的。动态性评价更能使学生明确自己的位置差距及今后努力的目标,指导性更强,更能调节学生的心理活动,使之产生适当的满足和焦虑,有利于形成内部动机。

3.发挥肯定性评价的积极作用

在评定时把肯定性评价与批评性评价结合起来,但要以肯定性评价为主。因为在一般情况下,表扬比批评更能发挥教育的主导功能。特别是学生,他们思想品德发展的主流是好的,在评定中把肯定性评价放在主要地位,能帮助学生树立进取心,激发他们接受教育的主动性。

4.在全面评价的基础上抓住“特色”

在评定时,要写出每个学生的个性,突出每个学生的特点。一个好的评价,能使旁观者“见字如见其人”。一般来说,班主任给学生写评语时,都是从思想政治、道德品质、学习态度、文明礼貌等方面归纳整理。这种评价是必要的,但必须避免格式化、内容雷同、千人一面,缺乏针对性和个性化弊端。所以,教师既要对学生进行全面评价,又要抓住学生的特点进行评价,以保证评价的准确性。

5.讲求整体性

在评定时要对学生德、智、体各方面情况进行整体分析,不以偏概全。从时间上说,要反映学生在学期或学年的综合表现,不搞先入为主或“舍近求远”;从横向看要尽可能地反映学生课内课外、校内校外各方面的情况,不以点代面。班主任应尽可能地通过多种途径,全面地收集、积累学生的有关材料,在评定中尽可能全面反映学生各方面的优缺点,反映其发展变化的状况。

四、操行评定的步骤和方法

1.动员与准备

组织学生学习评定标准;班主任向全班同学作动员讲话,讲明评定的目的、方法,使学生有充分的心理准备;通知各科任教师,准备好有关数据、事实材料;要求学生写出自我表现的总结;成立由班主任、科任教师、学生干部、学生代表组成的评定核心小组;准备好评定的表格,对评定小组组长进行必要的培训。

2.学生个人自评

要求对照《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小学生守则》等,从德、智、体各方面进行自我评价,写出自评评语。

3.学生小组评议

以小组为单位,在进行个人汇报和自评的基础上,逐个开展互评,并由小组长组织人员对每位受评者写出初步的评语。

4.征求意见并进行修改

征求师生意见,作出必要的修改,防止评语的主观偏见和偏差。

5.写出操行评语

班主任汇总,填写在家长通知书的操行评定栏内,并留一份存档。

第六节 巧妙处理班级偶发事件

一、对偶发事件的认识

偶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在教育教学活动或学生的日常生活当中,严重影响学生个体或班集体的利益与形象,扰乱正常秩序或危及学生安全的事件。由于偶发事件事出偶然,没有预先的思想准备,也往往没有充裕的时间仔细思考处理的对策,因而偶发事件往往都是些棘手的事件。

把所有的偶发事件都看作“偶然”的、意料之外的,其实并不完全确切。因为确实有些偶发事件有其“必然”的因素,对此,班主任要有较全面深入的认识。偶发事件有的是发生在人际间的,有的是因为一些始料不及的因素,或是某种已有的矛盾的爆发,或是本已缓和的矛盾的突然激化。偶发事件的矛盾起因可能是由学生引起的,也可能学生在被动中引发的,甚至是某些恶作剧和学生性格异常所造成的。总之,偶发事件的特点是成因的不定性、出现的突然性、后果的严重性和教育处理的紧迫性。

一般在比较正常的班级集体中,偶发事件发生的频率较低,但却不可忽视。偶发事件处理得当,可以迅速有效地平息事端,化干戈为玉帛,变坏事为好事,能有效地教育全班学生,提高班主任威信;反之,如果偶发事件处理不当,则极易使局面失控,导致师生冲突,甚至发生难以挽回的恶性事件,伤害学生身心健康,损坏班主任形象。每一位中小学班主任都要认真学习和探讨处理偶发事件的技巧,做好处理偶发事件的心理准备。

二、处理偶发事件的原则

班主任在处理偶发事件时应注意:

第一,控制感情,沉着冷静。偶发事件发生后,往往出现极端情况,这时学生十分激动,同学们十分关注班主任的态度和情绪。面对偶发事件,班主任要冷静沉着,尽量做到态度积极,憎爱不形于色。班主任冷静沉着,能够稳定“军心”,临危不乱。遵循冷静沉着的原则,班主任要迅速果断处理偶发事件,化解矛盾,稳定当事人的情绪。

第二,了解情况,掌握分寸。偶发事件发生后,学生一般都处于不冷静的状态,从而会形成一种紧张的气氛。这种气氛常常会影响到班主任的心理,使班主任容易冲动和急于解决矛盾,从而忽视对偶发事件成因和来龙去脉的认真了解,班主任也就难以把握处理偶发事件的分寸,造成处理不当或处理失误。所以在偶发事件发生之后,班主任要注意调查研究,了解事件发生原因,然后根据情况采取灵活的处理方式。

第三,依靠集体,尊重学生。班主任要善于依靠集体的力量,运用集体舆论来处理偶发事件,使全班同学从偶发事件中受到教育。

第四,借题发挥,重在教育。偶发事件多半是比较孤立的事件,也多半发生在少数学生身上,但处理偶发事件却要着眼于大多数,提高教育的效能。除了极个别的偶发事件涉及个人隐私、不宜公开处理外,大多数的偶发事件都可以用来“借题发挥”,作为教育的内容。就是说班主任处理偶发事件,不仅仅是要解决某个具体矛盾,不仅仅是为了平息某处矛盾,而是要通过对偶发事件的处理,使学生总结教训,学会如何处理生活上的、思想上的矛盾,使大多数学生受到教育。

三、偶发事件的处理方法

1.变退为进法

有许多偶发事件都是这样发生的:课堂上,学生忽然提出一个难题或怪题,或老师发生“暂时性遗忘”,忘记了某问题该如何解答。遇到这类情况,班主任可以不必急于解答,而是巧妙地反过来把问题抛给学生思考,发动大家一起开动脑筋,自己也争取宝贵的时间来考虑对策,然后再综合大家的意见来得出结论。

有一位老师上《朱德的扁担》一课,正讲到红军战士们看到写有“朱德记”的扁担,再也不好意思藏朱德总司令的扁担,从而更加爱戴朱总司令时,课堂气氛达到了高潮。突然,一个学生站起来问道:“老师,那时人们都很穷,读不上书,怎么认得‘朱德记’三个字呢?”这个精细的问题,也许连教科书的编者也没有想到。怎样解释这突然冒出来的问题呢?这位老师毫无准备,不能立即回答,却也没有束手无策,而是机敏地将这个问题抛给学生:“是呀,谁来回答这个问题?”

一个“是呀”,有惊讶,有肯定,有赞赏,更有对全班学生思维的激发。全班同学都随着老师的反问陷入了沉思。这样既为老师赢得了思考的时间,也启发了学生的思维。最后,老师综合大家的意见,得出了问题的答案:当时,红军战士们是一边打仗,一边学文化的。

2.言语感化法

对班主任来说,班级里发生失窃事件是极为头疼的。对失窃事件的处理,也是对班主任工作能力的一种考验。稍有不慎,便会陷入尴尬境地。比较常见的做法是用言语感化。比如说:“同学们,今天,某某同学的什么东西丢了,而拿东西的人就在我们当中。在老师眼中,我们班的每一个孩子都是纯洁可爱的。我不相信有人会故意做这样的事情。我想,一定是有人觉得某某同学的东西好玩,就借去玩了,但是后来却忘了还……”言语感化之后,再告诉他们还东西的方式:第一种是规定一个截止时间,在这个时间前希望这个同学来找老师,这个办法比较困难;第二种是让这个同学自己悄悄地把东西放回去;第三种是比较绝妙的办法:准备一个只开一个小口的大箱子,每个学生在教室外面排队,每个人轮流进去一次,到最后,打开箱子,东西便会在里面。请看下面的案例:

小光的好译通被人偷走了。这个好译通是他妈妈花2000多元买的。晚自习快结束时,老师宣布:“我们班的小光同学丢失了一个很贵重的好译通,这个好译通可能现在还在我们教室里。我们今天晚上要好好地找一下,争取把它找出来。第一,每个同学先把自己的抽屉和书包找一遍,然后到教室外面去排队,由老师和几名班干部在教室里再找一遍。”这一步保证好译通会在某个同学的口袋。第二步,老师再宣布:“5分钟后,准备搜身。现在想要上厕所的同学先上厕所。”这时候,有个学生说要去上厕所。老师同意。另一个学生也要去,老师说,等一等,一个个地去,等前面的人回来了,下一个再去。很多学生上厕所之后,有一个从厕所回来的学生大声喊:“老师,好译通找到了,在厕所的窗台上。”

3.问题转移法

班主任处理偶发事件时,有时会遇到这样的情景,当时所要完成的任务和时间都不允许着手进行偶发事件的调查和处理,而不进行处理又无法平息个别学生的情绪,或是这样的事件原本也不必搞得水落石出,过了一段时间,这样的事件就不再成为“事件”。对此,班主任可用问题转移的方法,利用学生身上的某个“闪光点”,巧妙地把对偶发事件的处理转移到另一件事情上去。

课间两个学生发生口角,上课铃响了,班主任劝他俩进教室。一个学生很快进去了,另一个学生因吃了亏,不愿进教室。班主任没有硬拖他进去,而是根据这位学生平时乐于助人的优点,亲切地对他说:“你看我双手拿着这么东西,你能帮我把小黑板拿进教室吗?”这位学生看了看老师,就接过黑板走进教室。老师马上对大家说:“刚才两位同学吵了架,但是有的同学顾全大局,为了让大家上好课,还帮老师拿黑板进来,我相信他一定能上好课,有问题课后解决。”后来,那位同学回到了自己座位,比较安心地听课了。

像这样的偶发事件,班主任经常碰到,其实事件的演变已从学生之间打架,转为一个学生不愿进教室。中小学生中的纠纷,是中小学生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且大多数纠纷是可以让学生自己排解的,班主任不必事事插手,插手过多反而影响学生交往能力的形成和社会化进程。但这个例子中的事件恰恰发生在上课之前,造成尴尬的局面。这位班主任这样处理,应是最佳的方案。采用问题转移的方式,关键是要找准一个“支点”,转化要非常自然,不露斧凿的痕迹。

教育案例

我们班的《群言》

蒋念祖

我这里所说的《群言》,是我们的班级日记。我们班从高一年级开学后第二周开始,每天都有一个同学当值日生,除扫地、擦黑板、关窗锁门外,同时负责写班级日记。日记的内容,当初规定记载《学生在校一日规范》执行的情况。后来,内容越来越丰富,大至议论国际国内的时政新闻,小至反映班级这个“微社会”中有关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其中有的言辞犀利,有的妙语连珠;有记叙说明,也有议论抒情,真可谓形式不拘,风格多样。它成了同学们的钟爱之物,辗转相传中,有时封面破损、脱落,随即有人装订好,用玻璃胶纸贴上。有人在封面赫然题上“群言”二字,于是我们的班级日记就有了一个响当当的恰如其分的名字。

我班学生多数来自农村,但是任课老师普遍认为他们思想活跃,具有较强的自我意识和民主意识。从高一开始,我班就连年被评为文明班级。之所以如此,《群言》在其中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群言》及时反映了学生在学习、生活等方面的困难和他们的思想感情,成为师生之间交流信息的重要途径。“大市班”学生远离家乡,学习、生活、娱乐等几乎所有活动都在学校,难免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如宿舍里门窗坏了,玻璃碎了,楼梯口要安装电灯,某某同学身体不好,食堂要添置些板凳,周末生活太单调……诸如此类的意见,两年来不下两百条。这些问题,能够解决的,及时地解决了;一时难以解决的,及时作了解释。学生从这里感受到学校的温暖,增强了对集体的信任和热爱。由于高年级学生性格渐趋成熟,一般不愿轻易袒露自己的内心世界,所以更容易掩盖存在的矛盾。在《群言》上,教师往往可以觉察到学生的某些思想动向,为有的放矢地开展思想教育提供了条件。比如有的同学在《群言》上画了一幅漫画,题目是《宿舍—食堂—教室》,流露出对“三点一线式”的学校生活的厌烦情绪。于是,我们组织学生写了一次作文,要求学生谈谈对学习生活的看法。这样,就进一步了解到,不少学生虽然在努力学习,但受到社会上知识贬值、“脑体倒挂”等现象的影响,心理上处于相当矛盾的境地。从《群言》上学生的片言只字中,我们还看出了少数学生对学校搞卫生大扫除、班级搞团队活动存在逆反心理,以为这是“装门面”、“形式主义”等。有些学生在教室里循规蹈矩、安分守己,在宿舍则表现得比较自私,为一点鸡毛蒜皮的事儿和同学争吵。这些问题,如果不及时了解,就根本谈不上解决;不解决,则很可能影响班集体的建设,对学生的成长也极为不利。在反映问题方面,《群言》给我们提供了极为宝贵的第一手资料。

《群言》上,每天除了值日同学做记录外,其他同学也喜欢拿来看看,在上面补充内容、添加批语,使它无形中成为班级里重要的舆论阵地。这当中有同学之间的相互批评,如“报纸被少数同学垄断,总要等到新闻变成‘旧闻’大家才能看到”;“请不要熄灯以后很晚才回宿舍”;“物理老师提问后三分钟,才有人挺身而出”等。当然,也有对好人好事的赞扬和肯定,如“陈××同学生病,同学们踊跃捐款”;“门锁坏了,几个同学热心修理”;“这次文娱晚会别开生面,有重大突破”等。赞扬的对象,不仅有学生,也有任课老师,如“昨天听说张老师生病,今天见到张老师拄着拐杖来上课”;“范老师请假几天,今天提前来了,课堂气氛格外活跃”。虽然只有三言两语,却也是真情实意。舆论的影响是很大的,健康的舆论能够为全班同学指引方向,激励良好的个人行为,改变个人不正当的行为。有时候,它的影响力在某种程度上甚至超过老师的直接教育。

《群言》的内容到后来已经远远超出了建议、要求、表扬、批评的范围,出现了对时事政治的评论,对学校、班级建设的建议等。有的长达三四页纸,俨然是大块文章。有时为某个问题争论不休,你一言,我一语,唇枪舌剑,“火药味”甚浓。这中间,有对我们班在运动会上始终只拿到“精神文明奖”的原因分析;有对改变学校食堂买饭拥挤问题的议论。这些文章,文字自然有高下之分,但是就内容而论,都是有感而发,它反映了我们班同学的民主意识和创造精神。

总而言之,记好班级日记有助于师生之间的信息交流,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健康的班级舆论,从而增强班级集体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当然,师生之间存在着多种信息交流的方式,但通过班级日记交流,具有速度快、接触面广等优点,而且见诸文字,容量较大,能够很快形成舆论,这是其他信息交流方式所不可取代的。

以前,我们也曾要求学生记好班级日记,但是或者半途夭折,或者流于形式。对比之下,我觉得,记好班级日记尤其要注意两点:①明确指导思想。班主任应当怀有培育“四有”新人这个远大目标,不能把记班级日记看成是控制学生的手段。否则学生就会把班级日记看成和自己“作对”的东西,甚至称之为“阎王簿”,其命运、效果可想而知。②尽快反馈信息。记载班级日记,是学生自我教育的重要形式,同时又是师生之间信息交流的重要渠道。发现问题要及时处理,使学生很快得到反馈信息,从而提高他们记录班级日记、参与班级事务的积极性。对班主任来说,还必须搞好与其他教育形式的配套工作,使思想教育和班级管理工作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的“系统工程”。资料来源:《中学班主任工作优秀个案》,有改动

班级信息管理与沟通很重要。做好班级信息管理与沟通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如班刊、班报、班级信箱等。在这个故事中,班级日记形成“轮型”滚动,速度快、信息量大、传播面广,十分有利于信息迅速交换,形成积极正面的班集体舆论,这恐怕是其他形式所不及的。要做好它很不容易:一是要有明确的指导思想和出发点;二是要及时反馈信息;三是要小心维护,持之以恒。许多中规中矩的班级信息沟通方式之所以半途而废、流于形式,恐怕就跟班主任做不到以上这几点有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