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管理专业教学改革思路探讨
鲜于丹
摘 要 本文通过分析信用管理专业的教学现状,结合目前我国经济形势的发展状况和上海市新形势下人才战略构架,以及本专业发展特点,对目前信用管理专业的课程教学内容与能力培养方向进行探讨,提出从构建互动式教学模式、利用案例教学、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改变考核方式等多方面进行改革的思路。
关键词 信用管理;专业发展;教学改革
1 信用管理专业发展前景及存在的不足
信用管理专业以金融专业为基础,以管理学、经济学、法学等多学科相互渗透为特征,属于典型的应用型交叉学科,主要培养具有扎实的经济学和信用管理理论基础,掌握数理统计和计量经济基本分析方法,在信用分析与管理方面具有深厚理论基础和应用能力,能够在企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从事信用管理、教学、科研等方面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信用管理专业是我国短缺而急需的专业,目前,几乎所有企业都将建立起信用管理制度和信用管理部门,另外像银行风险管理、政府的中间服务机构也需要大批信用专职人员。伴随着我国信用体系的建立与完善,以上众多机构将会成为未来信用管理人才的极大“消费群”,很大程度上助推了对信用管理专业高素质人才多极的社会需求。
作为国际经济、金融、航运、贸易中心,上海已成为国内跨国公司集中度最高和经济国际化程度最高的城市,金融、保险、法律、会计等现代服务业集聚度高。目前上海市正处于创新型城市建设、经济结构产业转型和升级的阶段,根据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求,需要大批信用管理方向的高层次人才,努力培养和造就一支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层次人才队伍和高技能信用管理专业人才队伍,实现信用管理专业人才结构优化提升,加快信用管理人才培养的推进速度,以满足我国特别是上海实现全方位尤其是金融领域对外开放对信用管理人才的需求。
面对新的形势,信用管理专业发展面临着一系列挑战,也存在着发展的机遇。一方面,这对我国信用类专业人才素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高等教育面临着严峻挑战。另一方面,信用管理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其内容和领域处于不断拓展之中,基于目前信用管理专业学科定位、培养方向、课程设置和教材内容等方面存在的不足,结合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及社会信用体系对信用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状况,探讨符合新世纪信用类人才素质和能力要求的信用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内容体系改革及教学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由于我国信用管理专业起步较晚,教学中尚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现有的课程体系中,课程设置主要是与专业相关度较大的课程为主,随着社会需求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要求的不断扩展,课程内容拟尽量覆盖所需要的知识范畴;二是在课程教学方式上,主要以传授理论形式出现,缺乏操作技能培养,而信用管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需要大量的实际操作训练,才能获得技能,更好地适应未来的工作。因此,有必要对信用管理专业的教学内容和方法进行必要的改革,以适应新形势发展过程中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2 信用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的思路探讨
2.1 改革课程体系
改革课程体系,即进行课程建设的内容改革,以满足新形势下社会对信用管理专业的现实需求。
2.1.1 培养方向
基于我国企业、金融服务业等领域和信用服务行业快速发展对信用管理专业人才的内生性需求。我校针对性地设立了企业和金融信用管理两个培养方向,为企业、金融和信用服务机构培养经济领域信用管理的专业人才。
企业、金融机构信用管理的目标是规避交易违约风险、控制信用风险损失,其信用管理的对象是与其交易或将与其交易的客户(组织或个人);信用管理工作的主要内容是客户信用调查、分析、评价、交易和授信决策、客户信用跟踪、风险控制和处理;信用服务机构是帮助企业、金融机构完成部分信用管理职能和工作的商业化专业机构。因此,我们信用管理专业在培养方向方面应更注重客户信用调查、信用分析评价、信用风险识别与控制、商账追收等微观管理技术课程,注重培养掌握客户信用分析和风险控制理论、技术和实践技能的专业化学习和研究,使学生成为不仅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而且能够成为在信用企业和企业信用领域进行实际策划、管理和运营工作的高级复合型人才。
2.1.2 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是一个专业建设最为核心的问题,它决定培养的学生能否具备从事相关专业工作的基本素养,包括专业视野、基础知识和创新能力。目前信用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主要包括三类:一是经济学类,包括经济学、信用管理、投资学等;二是财务会计类,包括会计学、财务分析、审计学等;三是信用管理技术类,包括信用管理学、信用风险分析与度量、资信评估、企业征信、资信评级等课程。
信用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的根据是市场经济和社会发展对信用管理人才的需要,对学生进行专业知识和技能教育、岗位从业能力的培养。专业课程的设置应该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注重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强化专业和岗位技能训练。因此,有必要增加如中国信用思想研究、中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理论等专业理论方面知识的培养和商账追收、信用管理案例分析、市场调查与预测等专业拓展类课程。
2.1.3 课程建设内容
信用管理专业课程内容构架的设计要满足实际工作中对跨学科的复合型人才的要求,打破学科界限,加强学科渗透,拓宽课程内容的涵盖面,充分结合现代社会对信用管理人才需求特点。由于信用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与许多相关专业课程体系是紧密联系的,但本身教学内容中的每一环节又是相对独立的特点,这就要求在组织教材中应注意各个环节之间的衔接,特别是在与后读课程的关系上。教材内容与体系的取舍方面既要介绍信用学知识,保持课程自身体系的完整;又要明确与后读课程的相互关联,兼顾相关课程的特点及知识体系,充分注意课程内各个环节之间的逻辑关系以及与前后课程的衔接,保持教材体系的独立性、完整性以及与其他课程的贯通性。同时,要对更新知识有所体现,适当增加更新内容以丰富知识信息量,为学生今后从事信用类专业的学习打下扎实的宽专业口径的理论知识基础。
2.2 创新教学方法与手段
创新教学方法与手段,即实践多元化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构建培养创新型、应用型人才的教学方法体系。
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改革与创新,是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措施,通过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创新,可以加强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在原有教学方法的基础上,建议更多实施案例教学法、研究性教学法、实验模拟教学法、实践实训教学法等教学方法,重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以利于学生个性和才能的全面发展。
2.2.1 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是通过给学生提供一种仿真的情景,让学生在模拟现实中进入角色,从而启发学生独立思维的能力,加深学生对信用基础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案例教学中,案例的选择和设计必须体现课程内容体系的系统性,应充分实现课程不同章节的综合演练,将案例教学系统划分为单个案例课、整门课程的综合案例课两个层次实施,要实现不同章节间的有机整合,以取得最佳整体效果。
为了让学生不断更新对信用管理专业知识的认识,可请一些信用管理行业的专业人士,将最新的发展形势和面临的新问题讲解给学生,使他们的知识不断更新,了解最新动态,开阔视野,进一步加强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2.2.2 研究性教学法
研究性教学法是指教师以课程内容模块和学生的学识积累为基础,选择相应的学术界和实业界的前沿问题,拟定研究课题,引导学生查阅相关资料,并进行必要的实际调研,培养学生科研能力和创新思维。具体方法有以下几种方式可选择:
根据教学内容和要求,由教师创设问题情景,提供相应的研究方向让学生自己拟定研究方案、实施步骤,在授课时间内通过选题、搜集资料、分析、研究、小组讨论、全班交流、总结等一系列活动,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以课程论文为依托实施研究性教学法,通过指导学生课程论文提高学生的学术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引导学生创造性地学习,锻炼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和进行科学研究的能力。
开设学科专业学术前沿专题讲座,拓展学生的学术视野和创新能力。
将自己科研工作中的一些成果、科研论文中的主要论点、自己的一些研究体会引入课堂教学中,以此启发学生独立思维与专业思维。
2.2.3 实验模拟教学法
实验模拟教学法是在教学中将专业知识学习和专业实践有机结合,通过模拟信用管理流程的各个环节,培养学生创造性管理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信用管理专业的学习实践性很强,要加大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培养,多为学生提供实验条件,通过实际操作,使学生在理解理论知识的基础上体会真实的操作感受,熟悉业务操作技巧,培养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掌握探究问题的科学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基本职业素质。
2.2.4 实践实训教学法
传统的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中心,以传授书本知识为主要任务,表现为单一的课堂教学形式。用这种模式培养学生,只能让学生被动地接受理论知识。实践性教学环节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分析问题能力的重要环节,信用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具有实践性很强的特征,学生完成基础理论知识后能否胜任信用管理岗位的实际工作,这是检验教学工作成效的标准,这就要求构建科学合理的实践实训教学体系,通过依托实习基地进行信用管理课程阶段实践、实训教学以及课程综合实习,加强学生的实践技能训练。强化学生的基本技能和职业技能训练,使学生能够独立地处理工作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
在进行实践环节学习过程中,应该尽量安排学生顶岗实习,强化学生的动手能力,使学生更多地了解信用管理机构的运行、管理体制和操作流程,锻炼学生在错综复杂的场合多方位思考的能力及独立处理实际问题的应变能力,增强他们适应社会、适应市场的竞争能力。与此同时,学校还可从信用管理机构聘请一些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高级专家参与专业和学科建设,对专业设置、课程安排等方面提供咨询和建议,为提高教学质量献计献策。
2.3 改革考试测评体系
改革考试测评体系,即进行考试内容与考试形式改革,全面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
考试是检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衡量教师教学效果的主要形式。它可以督促学生全面系统地复习和巩固所学的知识和技能,是评价学生成绩的主要手段。基于教学内容体系的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根据对应用型和实践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要改变传统的单纯注重对书本知识记忆的考试方式,进行考试内容与形式的改革,使考试过程更注重学生创新意识和实战能力的考查,全面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在考试过程中,增加能力考核的比例,考试内容做到知识和技能并重、理论和实践结合、继承和创新并举。应结合课程特点,确定灵活的考试形式,加大平时成绩的比例,将课程论文、课程设计、课程实验、课程实践、课堂讨论等形式引入学生考核方式中,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考试内容,以培养提高学生的综合业务素质。
信用管理专业作为我校金融学科的主要专业之一,也是我校比较新的专业,再加上该专业知识更新迅速,在理论和实践中新观点、新问题层出不穷,因此,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都必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只有不断创新,不断探索新的方法和体系,才能提高教学质量,实现我们对信用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职业教育:课程与教材辨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19):1-2.
[2]徐国琴.国内信用管理专业教育综述[J].天津电大学报,2007(2):14-16.
[3]吴晶妹.对信用管理专业建设的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07(6):85-86.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