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我国金融学教学改革的路径与模式分析

我国金融学教学改革的路径与模式分析

时间:2023-03-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目前我国高校金融学专业的教学,大部分还是侧重于理论教学模式,主要是教师在教室集中授课,多为专业理论的传授,或带有一些案例的教学模式。杜威的教学法在当时是富有开创性的,他的突出贡献在于提出教育教学重心的转移问题。而我国学者则有针对性地研究了“金融学”主要教学改进方法。

我国金融学教学改革的路径与模式分析

吴元波

摘 要 本文分析了国外金融学教学的特点与未来金融学发展的趋势,结合中国金融学教学现状提出:改革中国金融学教学要借鉴国外先进的教学经验与教学模式;要建立知识体系延展型教育模式;要建立教学方法创新型模式;全面与国际接轨,以现代金融学为核心规划金融学教育体系;注重金融学课程与其他相关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加强教学实践环节和教学实验基地建设;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

关键词 金融学;教学改革;模式;教学方法

目前我国高校金融学专业的教学,大部分还是侧重于理论教学模式,主要是教师在教室集中授课,多为专业理论的传授,或带有一些案例的教学模式。在这种模式下,学生所接受的金融知识很多是比较理性的。这种教学模式培养出来的人才将比较难适应当今金融业快速发展的需要。社会需要的是既熟练掌握专业知识,又具有一定实践创新能力的复合型应用人才。目前不少高校的金融学专业还停留在理论教学上,实施金融实务操作方面的实践教学环节仍相当少。即使有些高校具有试验实践的硬件条件,如金融投资方面的模拟应用软件,但使用率并不高。随着金融业的快速发展,金融产品的不断出现,理财需求的不断增加,以实践性教学为主的先进教学模式将取代单纯以理论教学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这也是为了适应社会对金融专业人才的培养需要。

同时,随着我国加入WTO后金融业的全面开放,中国金融企业不但面临着外资金融企业在国内的强大竞争压力,还必须走出国门参与国际竞争。显然,当前形势下国家必须加大培养适应未来需要的金融人才的力度。未来的金融业从业人员不仅要懂现代金融实务,熟悉国际金融市场惯例,而且要懂得金融投资管理和金融企业管理,能够进行金融创新产品设计,通晓英语、计算机、法律、电子商务等相关知识。金融网络化与工程化的发展,给新世纪的人才培养带来了挑战。我国的金融教育是一种建立在传统金融产业,特别是传统银行业基础上的金融教育,而现代金融学教育的开展还面临着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师资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导致高校培养的大多数金融人才难以适应社会经济和国际竞争的需要,最终必将影响我国金融业的业务水平和国际竞争力。因此,我们的高校迫切需要学习国外先进的金融学教育模式,在和国际接轨的同时改革金融学教学方法,根据自身情况探索和创造出新的适合中国国情的金融学教育体系。

1 金融学发展趋势与金融学教学改革的现状

1.1 金融学的未来发展趋势

从世界金融及其教育的发展趋势看,金融学未来的发展呈现出以下基本特点:

(1)金融不断向微观方向发展并从而占据了金融的主流。以银行、金融市场和企业为中心的金融活动把整个金融过程一分为三,微观金融则三分天下有其二。与此相适应,金融学科建设也应更加注重以金融市场和公司金融为中心的微观类课程建设,以保持与金融发展的方向和重点相吻合。

(2)金融发展出现了工程与技术化趋向。这起源于金融业务尤其是金融产品交易的复杂性。这种趋势要求在分析方法上必须坚持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的结合。传统上我们重视定性分析和规范分析,相对轻视定量分析和实证分析。这种状况的改变,一要靠每门课程教学内容和分析方法的潜移默化式更新,二要努力建设与此相关的课程体系,如“金融统计分析”、“公司金融”、“金融工程学”、“投资银行理论与实务”、“金融风险管理”、“经济学方法论”等新老课程,争取在课程内容、知识结构和学生能力培养上继续创新。

(3)宏观金融研究的一些基本问题,如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利率与汇率、货币政策与宏观调控、金融风险的防范与化解等,范围不断扩大,内容持续增加,早已超出狭义金融范畴而成为宏观经济与金融问题。这就逼迫我们既要加强微观类课程建设,同时还要加强对宏观金融的研究和该类课程建设,调整宏观金融研究的思路与方法,改革内容与结构,注入全球视角。

1.2 金融学教学改革的现状

在金融全球化的情况下,国内外研究金融学教育教学改革的学者很多,也呈现出很多不同的思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在“金融学”课程理论体系建设方面,学者们作出了大量的研究。旅美学者钱颖一(2003)详细描述了美国“金融学”课程体系的设置,根据培养对象的不同将金融学细分为两个方向:公司金融和资产定价,尤其是资产定价,更侧重于企业及证券或衍生物在市场上的价格如何确定,以及由此导出的投资决策。他们的金融学大都侧重于微观研究部分。国内学者赵何敏(2007)则认为应该让学生重点掌握与货币运动与管理相关的货币金融理论,诸如货币功能理论、货币需求理论、货币供应理论、利率理论和通货膨胀理论、货币政策理论与金融发展理论等,使学生基本了解货币金融与经济活动中的价格、产出、收入等重要变量间的关系,进而认识货币在现代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都红雯等(2002)则认为必须按照学校培养目标的不同确定不同的课程内容体系,尤其是商科专业学校更应该将学科内容放在应用知识的传授上。

(2)在学生能力培养方面,现有研究重点从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多角度研究,最著名的莫过于杜威、斯金纳和布鲁纳。杜威的教学法在当时是富有开创性的,他的突出贡献在于提出教育教学重心的转移问题。在他的教学方法里,他把学生“从教师的羁绊中解放出来了”,学生不但是学习的能动的主体,而且是教学活动的主动参与者,从而完成了使儿童“从外边静观的认识到变动不居的世界这幕话剧的积极参加者的认识”这样一个历史转变。斯金纳是美国新行为主义心理学的主要代表人物,他的操作性条件反射和强化理论成为程序教学法的重要基石。他把操作强化理论应用于教学,创制了教学机器,使教学形式多样化,并有力地开启了教学手段的现代化,为教学方法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布鲁纳是位国际知名的认知发展心理学家,他以儿童的认知过程——智力的发展为研究主轴,来构建他的教学理论与方法。他的发现教学法,实际上就是教师帮助学生经过“探索-发现”的途径,建立学生认知结构的方法。布卢姆和奥苏伯尔也都是心理学家,而且身兼教育学家,“掌握学习”教学法和意义接受学习也是从心理学的角度来寻求教学方法改革。而我国学者则有针对性地研究了“金融学”主要教学改进方法。例如,毛泽盛(2005)认为“金融学”讲课方法应强调提纲挈领,而不能泛泛而谈;蔡璟霞(2006)认为多媒体形式教学方法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 国外金融学专业教育教学的特点分析

西方高校的金融学教育特别强调本科层次的人才培养与社会的需要相结合,不少西方国家的高校就直接以“所培养的学生满足社会上各种组织不同层次的需要”或“能够在争取良好的职位时有足够的竞争力”作为培养的目标提出来,这其实真正体现了高等本科教育的实质目的。而反观我国高校的金融学教育,正是由于这个目标不够明确,才会过多地给学生灌输一些与社会的实际需要相脱节的无用的知识,而学生走上社会工作岗位以后也不能很好地发挥作用,实现自我价值。20世纪下半叶,西方许多国家的高等教育开始对金融学专业课程体系进行改革,主张以通才培养理念为指导,建立注重课程内容综合性、整体性、探究性为特征的课程体系,以使学生的知识结构趋向宽口径、厚基础。

课程体系设置是高校教育的精髓,建立科学、优化、合理的金融学课程体系是实现金融人才培养目标,提高金融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环节。国外高等学校十分重视金融学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国外高等学校金融学专业的课程设置及教学内容大体上都有以下几个特点:

(1)在进入专业课学习之前,一般均有十分严密的前导课程安排,以保证学生在修学高级课程之前已经掌握充分的理论基础和前导知识。比如,在学习金融经济学课程前,一般都要求学生修完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学习公司理财课程之前,学生一般都要将会计学原理、财务会计等课程修学完毕;学习金融工程之前,必须学完投资学等,这既能保证每门课的授课质量和教学要求的严格贯彻,又能指导学生在种类繁多的课程中进行选择。

(2)专业课程设置十分丰富多彩。国外高校在金融学课程的设置上一般分为两个层次:专业必修课一般只有3门到4门,尽管课程的命名有所差异,但基本上都是集中在货币经济学、金融市场、公司金融、投资学和期货期权这几个方面;而专业选修课可以根据客观实际的需要和本校在金融学教学和科研等方面的特长设置,这些课程有的紧密联系实际,有的紧紧扣住金融学前沿理论的进展,有的课程国际化色彩浓厚,都可以满足学生不同的需求,为学生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及专长提供广阔的空间,对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非常有益。

(3)在国外高校所有的金融学专业课程中,都十分强调实践环节。最为简单的就是强调通过课程作业,包括作文、小课题、案例分析等,强化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根据不同课程的特点,还会安排金融和统计软件的学习和练习、案例研究乃至社会调查等。比之课堂讲授,这些方式的优点都是强化对知识的理解和培养能力。与国外高校相比,我国高校的差距是明显的,课程体系不合理,教材陈旧,教学手段僵化,都是急需改进的地方,而其中的关键,就是对金融学这个学科的内容和办学目标的认识问题。

(4)国外高校金融学专业所开设的专业课的内容,一般都会涉及该课程应该涵盖的金融学理论和知识点,这一点对于保证金融学本科生完整的知识结构至关重要。但是与每一门专业课程所具备的广度相比,其所涉及的有关理论的深度则是参差不齐的。有的课程紧紧围绕现代金融学前沿理论,例如资产定价理论。而一般的课程,由于其出发点主要是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因此这些课程往往重介绍轻分析、重实践少理论,例如固定收益证券、房地产金融等。

目前,西方不同高校在具体课程体系的设置上存在差别,主要表现为经济学院模式和商学院模式的区别。

经济学院模式的金融学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的重点是:①侧重于宏观金融,经济学、财政学、货币银行(货币经济)学、国际经济学、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宏观经济政策、博弈理论、经济史等为其普设课程;②强调数学工具与实证分析,重视计量经济学、统计学等课程的开设;③兼顾微观金融,在重视宏观金融的同时,也开设了相关微观金融课程,例如哈佛大学文理学院经济系开设了金融市场、公司理财,加州大学经济系则开设了企业组织、资产定价与预期等。

商学院模式的金融学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的重点是:①侧重于微观金融,金融市场、投资学、公司理财、证券分析与组合管理、公司财务管理、期货与期权、房地产金融等是其核心课程;②重视开设专业性和实用性强的课程,如沃顿商学院开设了基金投资、风险资本与私人权益、固定收益证券、行为金融学、财务监察等课程,纽约大学商学院开设了债务工具、投资银行、风险管理与保险、行为金融学等课程。

虽然经济学院模式和商学院模式存在一些差别,但它们在金融学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上都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强调国际化。美国、日本、欧洲等发达国家在金融学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和教学内容中都十分重视国际化,强调以国际问题为主题组织教学内容。例如,1995年美国国际教育委员会(Commission of International Education)对高等教育机构提出了10条国际化要求:①所有毕业生至少掌握一门外国语;②鼓励学生至少了解一种异国文化;③了解全球政治经济体系;④改变课程设置,扩大学生对世界的了解;⑤增加学生到国外去学习或实习的机会;⑥加强与国际化教育相关的师资培训与奖励;⑦反思国际化教育的组织需要;⑧建立合作,共同增强国际化教育能力;⑨加强与其他国家高等教育机构的合作;⑩加强与地方中小学和社区的合作。

第二,重视课程设置的综合化。西方高校课程设置十分强调基础科学与技术、工程科学相结合,人文科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相互渗透。不同课程间的融合逐渐成为课程体系改革的一大趋势。

第三,注重课程设置的实践化。为了加强学生能力的培养,西方高校普遍重视实践教学,除了开设实践课程外,还增加理论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

第四,突出课程体系设置的弹性化。西方高校强调以开放性和弹性化的课程体系设置来提高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例如,美国高等教育院校每年都要淘汰5%左右的课程,同时增加约9%左右的新课程。

第五,扩大选修课的范围,关注学生个性发展。西方高校规定的必修课程较少,而选修课的范围较宽。

3 我国金融学教育教学改革的路径与模式思考

21世纪的金融教学如何改革与发展,是每一个从事金融教学与研究工作的人都不能不深入思考的问题。问题的关键不能不归结为教育思想观念。从我国金融教育这十多年发展的情况看,虽然在学科建设方面跨越差距的努力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在世界经济、科技和金融迅速发展的冲击下,在培养目标的定位、课程设置同社会实际需要之间,在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的结合等许多方面,都还不能说有了较为圆满的解决。在现代教育条件下,培养目标如何定位,知识、能力、素质三者之间怎样结合,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如何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教学内容怎样同教学手段与方法之间有机结合等诸多问题,都需要在教育思想观念转变的条件下进行。在此,笔者提出以下思路与发展模式。

3.1 金融学高等教育的改革必须借鉴国外先进的教学经验与教学模式

通过借鉴国外先进的教学经验与教学模式,在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和培养目标上实现根本性的突破。具体而言,就是在教育观念上要实现从以传授知识为主到以能力培养为主的转变,在培养目标上要实现从以培养专门人才为目标到以培养综合素质以及能够适应社会各种需要的金融学通才为目标的转变。

3.2 要建立知识体系延展型教育模式

现在,单纯地用传统的金融学理论解释金融现象已大大落后于新型金融理论的发展,因此,我们除了用传统的均衡理论解释货币运动规律、货币供求均衡与货币控制等问题以外,更应注重运用现代经济学理论,如交易成本理论、信息经济学理论、契约经济学理论来分析金融中介机构功能的演变及其在金融运行中的功能以及金融监管的必要性,并分析创新金融与传统金融的区别,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大胆求索的精神与能力。除了向学生传授成熟的经典的金融学概念、原理与理论外,还要向学生介绍相关领域的最新研究动态和研究方法,适当在基于课程知识体系的基础上运用行为金融学、试验金融学等新型金融学的研究成果多角度比较分析现有金融事件,在教学内容上适当引入金融学理论的最新研究成果或动态、金融实践的最新发展,使课程理论体系的设计跟随金融学知识体系的更新和发展,与国际教学知识体系发展融合。以此推进教学改革,调动学生创造型学习的能动性。

与此同时,在课堂教学的同时,适当为学生提供延展阅读的途径,和提出相应的课后阅读要求。通过提出关乎当前经济金融事件现象,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适当解释的方式,给学生提供研究对象和给予适当的研究压力,促进其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最后,以专题的形式,集中讨论数名同学的研究方案,类比教学为同学们提供多角度思考方式,开阔眼界,丰富知识,提高自主研究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3.3 要建立教学方法创新型模式

借鉴著名学者的教学方法的经验总结,促进金融学课程的教学方法改革,建立教学方法创新型模式。例如,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的教学方法最根本的要求便是在活动中进行教学,也就是“做中学”,重视从活动出发,提出教材与教法是“联络贯穿的”,教学法应是对教材的运用,二者不能分割。教法不需依据认识规律,归结为通过学生直接的、能动的活动过程来获取个人经验。因此,我们需要通过学生的主动表达来促进教学方法的改革,因材施教。针对性教学可以举一反三,适合不同专业和年纪的学生。因此,在授课同时建立通畅高效的师生沟通渠道,是建立教学方法创新型模式的关键。

通过问卷分析,我们发现学生非常欢迎多方式教学模式。例如主观问题“你认为课堂上采取哪些形式的活动(例如辩论、主题演讲等)更能促进个人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学生们回答非常踊跃,同学们集思广益,纷纷提出适合自己的开放式学习方式:播放最新有关金融的新闻报道视频、相关电影;采取辩论赛、主题演讲、分组讨论的形式;增加案例分析,尤其是目前的时事案例;加大作业的开放性,课堂可以采用知识抢答等多种学习方式。从学生的回答来看,90%以上的同学认为教学方式的多样化更能促进其学习动力,提高个人实践操作能力,以及增强学习兴趣。再如,主观问题“为了更进一步完善课程教学,提高学习能力,你的建议是什么?”学生们的回答多种多样:推荐一些相关金融方面的资料,适当布置一些需要自己查阅资料的作业,加强课后的练习等建议。

可见学生对于金融学习的兴趣是相当浓厚的,只是专业知识缺乏,学习渠道单一,使得其自主创新能力和实践运用能力较弱。因此,针对金融学专业学生,我们应该适当加大专业知识学习量,并更多地采用以学生主动参与性较强的案例分析比赛、学术专题演讲5分钟、每周重大金融事件回顾等教学方式,将专业知识讲解与案例分析、学术专题和金融事件分析等活动相结合,以此将知识体系在实践分析活动中得到回顾和强调;另一方面,增强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实施知识延展型与方法创新型的教学模式过程中,还需做好一些基础性的工作,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在指定教材的章节大纲基础上,教师应将教学进度、讲授方式及课外阅读资料获取途径告知学生,并可在每个新章节讲解之前,采用给出相关关键词的方式,要求学生课外自主搜寻相关信息,了解相关知识和相关金融事件,为即将接触的新知识点做好预习准备工作的同时,调动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二是坚持重点、难点讲授与一般基础知识自学相结合,在讲解的时候,可以引入多样化教学方法,结合当前金融实情概况,分析实际金融问题的实例讲解,采取视频评论、案例分析、小专题的方式开展教学。

3.4 要创新教学管理方式

在教学管理方式上,要把课堂多媒体教学和课堂讨论、课后作业有机结合起来。课堂讨论可以有效地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与归纳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这种互动式教学可比较有效地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可以及时检验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情况。由于课堂讨论的时间是有限而宝贵的,应事先就研究主题、发言方式、发言人选及个人发言时间长短等问题做好完善的设计,通过多样的互动方式,解读课程中重要的理论问题。课下作业的练习则强调灵活运用能力,以分析当前金融事件为主。课程小论文的写作则有利于提升学生收集资料、独立研究的学习能力。同时,将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和课后讨论活动的表现作为其学习成绩的重要参考,以鼓励同学们积极参与讨论、主动学习的能动性。这些都是两型教学模式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

3.5 全面与国际接轨,以现代金融学为核心规划金融学教育体系

彻底转变我国金融学科以货币银行学和国际金融学为主的教学思路,突出微观金融学为主的办学方向,强化微观金融类课程建设。根据金融学与社会实践密切结合的特点,在注重金融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养,使学生通过本科阶段的学习,建立起全面的金融知识结构体系的同时,建立起通识教育的培养模式,让学生不仅仅是学到多方面的知识,而且能培养出优秀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为未来个人发展和工作打下厚实的基础。

3.6 注重金融学课程与其他相关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

面对金融全球化、网络化、技术化的趋势,金融学本科教学必须做到与法学、数学、外语、计算机等多门学科的交叉融合。这既是金融学科发展所需,也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知识再生能力。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调节市场运行和交易行为的最重要的制度基础就是法律。因此,在经济全球化、金融国际化背景下,学法、懂法、用法、守法,对培养金融人才尤为重要。

金融活动通常以数理模型为基础,缺乏较高深的数理知识,不仅很难登其堂奥,更不用说去设计和开发新型金融工具。金融的高科技化又使得传统方式的融资和支付业务,为电子化、信息化、系统化、工程化的现代金融所取代,使金融学科成为融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为一体的新型边缘科学。外语和计算机更是跟随金融学科发展成为不可缺少的工具性技能。知识再生能力指的是一种学习能力。我们不可能在本科教育阶段解决学生未来发展所需要的全部知识和技能,重要的是在向学生传授基本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知识学习能力。注重金融学课程与其他相关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使学生文理交叉,理工结合,知识结构合理化,有利于提高他们走向社会后的再学习能力,增强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

3.7 加强教学实践环节和教学实验基地建设

实践教学是现代远程教育的薄弱环节,加强金融学专业实践教学应在今后一至两年有突破性进展。一是结合经济、金融发展的实际以及地方客观条件,建立若干较为稳定的教学实验基地,开展教学实践活动。二是发挥系统优势,优选并推荐若干实践教学的课件,以弥补实践教学的不足。为了进一步加强教学实践环节,拟对集中实践环节进行改革,即将原来的社会调查下放到课程,代之以“专业操作实践”课程。如果可能,该课程将采取购买软件的方式解决,并配以文字教材指导。三是修订有关课程的教学大纲,在专业课程教学中强化调查研究的内容。

可以借鉴学习德国FH(应用技术大学)“企业主导型”实践教学模式,由企业主导整个实践教学过程。企业负责组织学生在入学、主要学习阶段、毕业前的各阶段以不同的形式深入企业实习。企业是FH实践教学经费的主要来源。FH的学生和企业签订实习合同后,以企业“准员工”的身份接受企业实习,企业为学生支付每月约300欧元~500欧元的培训津贴。企业视接受和指导FH学生实习培训为己任,把这种校企合作看做企业自身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3.8 高质量的金融学教育需要有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作为保证

由于现代金融学的引进是很晚的事情,国内高校金融专业的师资队伍不是很完整,水平更有待提高。从事金融学教学的教师,需要对各种金融经济理论有非常深刻的理解,同时对社会对各类金融人才的需求状况也有着深刻的理解。正是通过教师与社会及学生之间的直接交流,各种符合实际的培养目标和教学计划才能得以酝酿并付诸实施。建设高素质的师资队伍,需要从海外引进人才,更应该立足于师资的培训,以及通过加大高水平的研究的支持力度促进师资队伍的整体进步。

参考文献

[1]张亦春,蒋峰.中外金融学高等教育的比较及启示[J].高等教育研究,2000(5):69-73.

[2]高岩.高校金融学本科专业实践教学的开展计划与实施设想[J].科技创新导报,2008(8):234.

[3]虞丽娟.国际视野下我国大学课程体系的改革和重构[J].中国高等教育,2006(3):25-27.

[4]王聪.提高金融学科教学水平的思考[J].暨南学报,2001(6):91-95.

[5]赵汕.构建新的金融学高等教育课程体系:基于中美的比较[J].现代教育科学,2008(5):108-111.

[6]黄达.金融、金融学及其学科建设[J].当代经济科学,2001(4):1-11.

[7]刁节文.基于范式转变下的金融学教学改革探讨[J].金融经济,2008(9):67-68.

[8]孟雅杰.面向21世纪中外高校本科课程设置的比较研究[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2006(1):71-75,89.

[9]孙伍琴.金融范畴发展与金融学本科教学[J].宁波大学学报,2003(5):100-102.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