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探讨
程丽萍
摘 要 在概述金融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及必要性的基础上,分析当前高校金融实践教学在教学方式、师资以及实验课程设置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金融实践教学模式改革应从设计全面的金融实践教学框架、改革金融实验内容、在理论教学中探索有效的金融实践教学方式、加强同金融机构的合作、加强金融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入手,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金融人才。
关键词 金融;实践教学;实验
金融学是财经类院校的经济类主干专业,金融学院(系)在国内不少院校都是重点发展和建设的部门。随着中国国内金融业的全面改革和国外金融业的陆续登陆,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加强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操作能力,成为金融专业教育发展的方向。为此,必须充分认识到,大学的理论教学固然重要,然而金融专业的实践教学亦不可或缺。在一定程度上,当前的中国金融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改革更凸现出其重要性与紧迫性。
1 金融实践教学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实践教学在金融教育中的应用不仅能够提高学习效果和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而且是顺应当代金融学科发展的必然要求。
1.1 金融活动国际化和专业化的要求
回首中国金融业近20年的发展历程,可以发现,金融活动越来越市场化、金融交易越来越国际化。从短期融资到长期融资,从资本市场到同业拆借,从银行管理到企业资金活动,都体现了供求决定价格,价格反映价值的市场经济规律;从现货到期货,从股票到基金,从外汇到保险,各项金融交易、多种金融产品层出不穷,逐步与国际接轨,为企业和民众提供了多样的融资阶梯和投资渠道。面对这样一个新兴而繁荣的市场,它呼唤复合型的基层从业者和高层次的管理者。所以,金融专业教育教学工作也应该顺应这一市场趋势,及时让学生了解并掌握纷繁复杂的金融活动和金融交易。然而光靠教师在讲台上向学生说明和幻灯片演示,都不能充分体现金融活动的真实性,无法令学生真正体会到金融交易时分秒对财富价值的重要性。因此,金融实践教学的推出成为当务之急。
1.2 金融知识的应用性和技术性的要求
金融教学内容具有很强的应用性和技术性,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以及金融业务的不断创新,金融业务操作的技术含量越来越高。数学、计算机技术和工程技术在现代金融业务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金融学的发展正越来越趋向于技术化、工程化、实证化及微观化。这些特点决定了金融学未来的教学和科研趋势不能仅仅局限于各种经济理论和模型,而应该更加注重学生实务操作能力的提升和学生利用模型和理论对具体问题的分析能力的培养。学生在课堂上所见所闻都是教师的说教,很难想象出现实社会中的金融工具交易情景,也就无法很好地掌握金融理论在实务中的应用。因此,金融实践教学的开展对于学生发现金融问题、思考现实问题具有很重要的作用。
1.3 现代金融学科建设的要求
随着金融行业以及金融学科的发展,强调实践环节的教学已成为西方各国金融学专业教学的通行做法。一方面,现代金融理论与实务的微观化发展趋势赋予了金融实践课程越加丰富而深刻的内涵。资产定价、风险管理、公司金融等以数学模型和计算机技术为基础的定量分析方法为主的微观金融课程本身所具有的应用性和操作性,决定了实践教学环节的重要性与实践意义。基于实时金融交易数据系统、计算机模拟及仿真技术的模拟投资实验,不仅为学生提供了一种可供体验和观测的市场环境,而且使学生通过实践操作得以了解金融市场的基本原理、基本内容以及交易程序。另一方面,现代金融学科的发展表明,金融教学的任务不只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和创新精神。实践教学正是在强调素质教育和创新人才培养的大背景下应运而生的一种教学模式。
金融实践教学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变抽象的说教为直观的、有趣的、身临其境的社会实践,不仅能够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而且将逐渐确立一种有利于开发创新能力的自主性学习模式,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则成为学习活动的设计者和管理者。同时,建立在一些数理模型基础之上的实验设计,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这些数理模型在金融实践中的运用和理解,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对新型金融工具的设计和开发能力,这将为金融学科未来的发展提供活力和动力。
2 金融专业实践教学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1)金融实验课程设置较少,缺乏前瞻性。现代金融学越来越多地从微观方面对金融进行研究,在金融学科体系中以公司财务、公司融资、公司治理为核心内容的公司金融,以资产定价为核心内容的投资学等学科正日益成为核心课程。这些课程本身具有应用性和操作性强的特点,通过金融实践教学可以让学生进行仿真模拟训练,达到对学生进行超前意识和操作技能的全面培养。这些都使金融实验教学在实践教学改革中越来越重要。
近年来,各高校虽然纷纷开设证券投资、商业银行业务模拟等金融实验课程,但金融实验课程设置普遍没有一个完整的实验教学方案,各门课程的实验教学内容也往往各自独立,自成一体。同时各高校在规划金融实验教学时也往往缺乏前瞻性,不能伴随我国金融业的发展趋势有预见性地开设一些前沿课程,满足当代金融业一体化、微观化、工程化对中国金融人才的培养要求。
(2)实践教学方式单一。我国高校对实践教学采取的基本模式是:先学习理论知识,然后进实验室做实验;或者单独设置某些实验课程,加大课时量,变成单独的实训课程。在教学过程中,由于缺乏有效的实验课程指导教材,因此需要教师先熟悉软件操作再对学生进行指导,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很难提高,学生对实验类课程的兴趣也难调动起来。此外因为文科类实验课程固有的缺陷,学生的实验结果很难用一个好的方式来评价,教学方式的创新也就无法实现。
(3)实践教学安排与实际有脱节。金融专业学生认为实践教学课程体系设计中的问题主要集中在几个方面:一是即将毕业的学生在参加金融机构岗前培训时,感到学校实验课程设置不足,有的课程未开设实验课,有的课程实验课时太少,对于提高学生技能的作用不明显;二是当前高校金融学专业的实验类课程主要采取实验室教学的模式,校外实训、校企合作的方式非常少,而实验课程的设置容易受到市场上金融教学软件开发的限制;三是许多高校实验软件都是从软件开发公司购置的,软件开发公司与金融企业的实际业务脱节,影响了软件的实践可操作性。
(4)金融专业教师缺乏实践经验。优秀的金融实践教学师资是搞好金融实践教学的关键。长期以来我国金融教学重理论教学轻实践教学,实践教学从属于理论教学的现象比较突出。这种教学体系不仅影响了学生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也使教师在实践教学方面经验不足。各高校虽然十分重视金融实践教学改革,但往往忽略金融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没有整体规划,也没有对教师的定期进修和培训计划。目前各高校大多数教师往往是在自己所教的课程范围内开展金融实验课程,且多是各自为战。
我校金融学院现有教师27人,其中博士21人、硕士4人,教授、副教授共14人,可以说具有深厚的理论功底和丰富的教学经验。然而他们中绝大部分从学校到学校,虽有着较扎实的理论基础,却普遍缺乏社会体验与实践经验。对一些应用性强的课程,由于缺乏实践经验,只能是照本宣科或泛泛而谈,难以满足高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需要。
3 金融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改革探讨
(1)加大重视力度,设计全面的金融实践教学框架。金融实践教学是加强专业知识教育,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科研能力、创新能力的重要综合性训练环节。因此,在金融学专业的培养方案中一方面要加大实践教学环节的学分比重,另一方面要使金融实践教学全程化,不能局限于某几门专业课的课程实验或是仅将实践教学理解为毕业实习,要贯穿四年的大学时期,在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课程中都应积极推进实践教学。
从金融学专业的实践教学框架的设计看,建议可以围绕“一个中心,五个系统”进行安排和运作,即以提高学生综合能力为中心,建立课堂教学子系统、实验室仿真模拟训练子系统、实习子系统、社会实践子系统及毕业实习(设计)子系统。其中课堂教学子系统应通过案例分析、课堂习题训练、模拟学术会议讨论、辩论会、课程论文写作等多种形式,培养学生的查阅、分析思考能力;实验室仿真模拟训练子系统通过建立模拟室、安装各种先进适用的软件,为学生提供一个仿真环境,使之获得动手能力;实习子系统通过在实习基地进行专业实习,缩短理论与实际、课堂与实际工作的差距,缩短学生的社会适应期,也有利于学生在进一步的理论学习与技能培训中明确自己的优势与知识缺陷,进而有重点、有针对性地选择后续课程和利用毕业前的时间调整和补充知识与技能结构;社会实践子系统则是通过开展社会调查、基层挂职锻炼、开展社会咨询服务等方式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毕业实习(设计)子系统是全方位锻炼学生发现、分析、研究、解决问题的能力,对所学知识和能力进行总检阅。
(2)金融实验内容的改革。传统的实验课依附在各门理论课程中,是以实验内容相对分散、孤立,关联性、系统性比较差的实验为主;教学运行机制以教师为主,在教师指导下学生按既定内容完成实验。致使学生很大程度上处于被动学习的状况,扼制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难以实现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和个性差异。实验内容的改革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用“整合”或“集成”的思想重建实验内容和结构,将原来隶属于各门理论课的实验课程从理论课中脱离出来,建构相对独立的实验课程体系,然后重新整合,优化实验教学内容;
2)将教师科研成果转化为综合性、设计性、研究性实验项目,增加现代化实验教学内容;
3)鼓励学生积极思考,重点是引导学生探索,教师提供给学生进行深入研究和具有创新意义的实验课题让他们先进行自主分析,再进行共同探讨,形成最终的方案,在整个过程中,既强调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团结协作精神,也发挥学生的思考能动性与课外自学能力,并利用课余时间持续学习,拓宽思维,使学生迅速提升综合专业知识与专业素养;
4)实验室应根据学科特点,面向全校学生开设公选的基础性综合实验课。
(3)在理论教学中探索有效的金融实践教学方式。金融实践教学的目的是要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最终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在传统的理论教学中积极探索有效的金融实践教学方式,加强与金融实践的接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每门专业课程的日常课堂教学活动中可以通过案例分析、多媒体演示、课堂讨论、课程论文写作等多种形式,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锻炼学生动笔、动口和动手的一般能力。如通过多媒体演示让学生了解金融机构的现实操作,对所学理论知识建立感性认识;通过典型的实务案例分析启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通过做课程论文让学生查阅有关文献,训练学生的学术写作能力。
(4)加强同金融机构的合作,创造良好的金融实践教学环境。创造一个良好的金融实践教学环境不能光依靠学校,学校与各种金融机构加强合作也是不可忽略的。通过与金融实际部门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不仅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一个较为固定的实践基地和实习场所,而且在金融实验室建设中可以获得金融机构在资金、软件等方面的帮助。此外,邀请金融机构有丰富实践经验的相关人员到学校为学生介绍金融经济动态,讲解实践操作经验,也是充实教学环节的一种形式。
(5)加强金融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提高金融实践教学水平。首先学校可以通过配置专门岗位或专项资金,用一定的激励机制调动教师对金融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的积极性;其次,加强教师之间的合作,共同总结实践教学经验,探讨如何改革实践教学方法;定期安排教师到金融机构实习、进修,以顺应学科发展需要更新教师的知识结构,为实践教学充实新内容;此外,还可以通过聘请金融机构的兼职教师扩大教师队伍,提高金融实践教学水平。
(6)将金融实验室打造成产学研结合的新平台。由于金融学科涉及的知识面宽、理论性强、应用性突出,而且新的理论与技术层出不穷,因此,在产学研结合方面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金融实验室的建设应当成为高校产学研结合的新平台。实验室可以与金融机构、企业等开展广泛的合作,让学生参与银行、证券等部门的调查分析,将业务部门的课题引入实验室。这样,通过实验室这个平台将有效地整合和利用各种科研资源,形成良好的科研环境。教师也可以通过实验室资源进行实证分析,快速获取金融方面的分析信息,加强基础理论和应用研究,为各级部门提供决策依据,为承接金融部门的高水平对策研究、高层次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提供保障,为国际国内金融界合作与交流提供基地。同时,还应加强院校相近学科及科研机构之间的合作与交流,积极吸引校外的优秀学者来实验室进行研究工作,促进金融实验、行为仿真等方面的研究,提高教学研究水平,更好地为学科建设和应用型金融人才培养服务。
参考文献
[1]陈莹,刘汉霞.独立学院金融专业实践教学模式初探[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1):182-183.
[2]杨林,颜金林.金融实验教学的定位模式与改革路径[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6(2):264-266.
[3]程英春.金融学专业实践教学环节改革的思考[J].价值工程,2010(16):176.
[4]王心如.浅谈以金融实践教学培养现代金融人才[J].北方经贸,2006(8):121-122.
[5]王旭,邹睿蓉.浅析金融学专业实验课程体系建设[J].今日科苑,2010(10):250.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