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我校金融学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性
首先,金融学是一门高技术、不断创新的学科,这要求金融从业者具有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现代金融的业务技术性很强,处理的问题面临各种不确定性结果,现代金融业务创新层出不穷,因此金融也是知识密集型行业,需要高创造力、高层次的专业人才,这是其能否充分发挥职能作用的最重要的前提条件。目前,我国高层次金融人才非常匮乏,无法适应我国金融业务快速发展和国际竞争的需要。而对从事简单的前台与销售服务等工作则由于替代性强,全国所有高校几乎都开设了金融学专业,因此从长期来看从事这类低端服务的人才必然供过于求,这必将会为金融专业培养的学生在未来的就业上带来压力。从近几年我国不少企业与国际金融机构签订的各种金融合约多数以失败告终的事实来看,我们国家非常缺乏能够真正参与国际金融市场的高端人才。而前不久美国爆发的金融危机除了说明金融业具有很强的风险性外,也为我国现代金融业的发展提出要求,我们需要高端的金融创新型人才,包括从业者和监管者。因此,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追求创新型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是必然选择。
其次,培养创新型金融人才是我校发展的需要。我校自复校以来已30年,由专科升为本科已逾7年。我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主要偏重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对金融专业来说,则主要针对银行、证券的前台、销售等工作岗位的人才培养。尽管这样的人才培养定位符合我校的历史和当前的现实,但从学校未来的发展和金融学本身的特点来看,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越来越重要,也越来越迫切:简单的金融服务人才的替代性太强,毕业生的就业压力会越来越大;另一方面,过度追求简单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固然适合目前我校金融学专业的大多数学生,但对其中有更高追求而确有潜质的学生来说却未能“因材施教”,而这部分学生恰恰具有创新精神的创新能力潜力。
可见,如何顺应我国金融业的发展和建立金融强国的需要,提升我国高等金融教育的水平,尽快培养出大批高层次的金融专业人才,已是摆在我国广大金融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重要而又紧迫的任务。由此,结合我校的自身特点,探求金融专业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模式,是从事金融学教育的人必须思考的问题。
2 金融学专业创新型人才的基本素质
金融学专业的创新型人才至少应具备如下基本素质。
(1)具有国际化视野而又熟悉国情。全球的一体化在金融专业中表现得特别明显,金融市场全球一体化的步伐越来越快,尽管各国有自己的交易规则,但各国的政策和经济事件可以迅速通过金融市场在全球迅速传递其影响。因此,具有国际化视野,站在全球经济和金融一体化的高度来分析问题是金融学专业创新型人才须具备的一个基本素质。具有国际化视野必须熟悉全球经济与金融的运行状况,熟悉主要国家的相关政策,熟悉不同国家之间的经济往来和政治关系。只有具备了这种国际视野,才能对全球经济状况迅速作出正确反应。
创新型人才除了具备国际化视野,还要熟悉我国的现实国情,只有熟悉国情,才能对我国的经济状况进行正确的分析、作出正确的预测、提出正确的建议,否则,我国金融业只需要大量从海外引进从业人才即可,但这显然是行不通的。
(2)具有创造性的思维方式和学习能力。金融业是一个创新性迅捷的领域,特别是在科学和技术革新的支撑下,新的金融交易方式、新型的合约创新层出不穷,说明金融业从业人员需要创造性的思维方式和很强的学习能力。
所谓创造性思维即发散性思维,指遇到问题时能从多角度、多侧面、多层次、多结构去思考,去寻找答案。既不受现有知识的限制,也不受传统方法的束缚,思维路线是开放性、扩散性的。它解决问题的方法不是单一的,而是在多种方案、多种途径中去探索,去选择。创造性思维具有广阔性、深刻性、独特性、批判性、敏捷性和灵活性等特点。例如,历次金融创新无不是创造性思维的具体体现,而过度的金融创新可能带来危害,也需要监管者具有创造性思维寻求解决办法。
由于金融制度、交易和产品几个层次的创新,使金融业飞速发展,要求从业人员具有很强的学习能力,能够迅速地接受新知识并加以应用。固守传统的知识和知识结构,从金融从业者角度来说使自己可能被很快淘汰,从金融行业角度来说,则成为行业发展的制约,特别是行业中从业者普遍存在学习能力不强的情况下尤其如此。对金融学专业的学生来说,学习的教材本身更新速度滞后于金融业的发展,因此即使是专业知识,走向工作岗位后迫切需要及时更新。
由此,从高等教育角度来看,创新型金融人才的培养是创造性思维和学习能力的培养。
(3)掌握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并具有一定的动手能力。金融学的专业性非常强,需要掌握扎实的宏微观经济学和金融学基础知识,还需要掌握较强的数学知识和一定的信息技术,既要进行理论分析,也要进行一定的计算分析,因此对动脑和动手能力都有较高要求。
以国内金融市场为例,分析某只股票,既要关注微观层面,也要关注宏观层面。微观上需要关注发行该股票的公司的财务状况、公司业绩、行业前景,这需要基本的财务分析和计算能力;从宏观上,需要关注国家的产业政策,更关注国家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再者,从国际视野来看,还需要关注世界经济状况,关注全球主要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分析由此带来的各种影响,而关注全球主要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又需要熟悉主要国家的经济现状,了解其国内政治因素(如美国不同政党所奉行的经济政策)等。由此可以看出,一名金融业从业者需要掌握足够多的知识,没有这些知识,就谈不上创造性思维。而要让学生具备这些知识,除了学习外,更需要学生自己平时多练习多应用,特别是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在国内外经济和金融网站,对国内外主要经济数据的搜集和整理。
3 金融学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创新型金融人才的基本素质要求在人才培养中,要从重视传授理论知识转向传授金融理论和实务知识并重;要从培养单一的专门型人才转向培养适应能力更强的复合型人才;要从只注重为国内金融业培养人才转向重视培养外向型人才,不仅要面向本国金融业,也应当面向国际金融市场。为此,需要在如下几个方面进行适度改进。
3.1 课程设置
培养目标的定位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最终需要落实到课程的设置和教学内容的调整上。我校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具有创造性思维和较强学习能力的复合型金融人才要求改革和更新金融教育课程体系以及教学方法。
(1)课程设置适度微观化,使金融教育更接近于现实和服务于社会,提高金融专业人才的适应性和就业能力。目前我校金融学专业的课程设置普遍较为理论化和宏观化,这些课程是金融学专业的基础,非常重要,对学生找到分析问题的起点来说非常关键,但是除了国际结算等较少课程偏重微观与实务外,其他进行较微观分析的课程比重相对偏少,使不少学生只能停留在泛泛的分析上,而不能进一步深入分析,甚至有的学生的分析呈现出媒体化倾向,严谨性较为欠缺,而这样的分析能力不应该是受过严格高等教育训练的专业人士应有的。为了改变这样不足,需要在课程设置上适度微观化,除了宏观和理论的分析基础,更需要相关课程培养学生具体的分析和动手能力。
(2)教学内容尽量综合化,重视多学科综合知识的通才教育,使金融业从业人员在学生时代就从狭隘的专业中走出来,开阔视野,拓宽知识面,增强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正如前文所述,创新型金融人才需要创造性思维和学习能力,而这两者的基础是具有国际化的视野和综合型的知识结构,除了学生自身兴趣外,更需要在教学中加以引导,加强学生对综合知识的应用,使学生既会用标准的金融知识展开分析,也能从其他角度探讨同一问题。更重要的是,学生知识结构的综合型有助于为培养其走上工作岗位后的学习能力打下坚实基础。从当前的现状来看,我校(也包括与我校相似的不少二本院校)的金融学的学生在知识结构方面仍存在结构较为单一、思路过于同质、知识面较为狭窄等不足,而且由于金融专业本身需要的数学工具掌握也不够扎实,或即使掌握却不善应用等,需要进一步加强。由于教材编排的内容总体上与现实相比总是存在滞后性,这要求在教学中对内容的安排要综合化,讲求时效性和科学性。
(3)教材选用应逐渐国际化,重视跟踪当今国际金融理论与实务的最新发展动态,在教材的选用上要尽量采用能反映现代金融理论最新研究成果的原版教材,力求教学内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除了基础理论部分,国内的教材总体上有一定滞后性,特别是金融学中偏重微观分析的内容尤为如此。由于金融服务的方法和手段发展很快,仅靠国内教材远远跟不上步伐。选用国外原版教材有利有弊,但总体上看是利大于弊。从短期来看,教材的国际化会增大教与学的难度,但从长期来看,是让学生真正具有国际化视野的重要途径,也是让学生有机会成为具有国际化水平人才所必须,可为部分有出国准备、考取国际资格证书的学生打下较坚实的基础。
3.2 实践教学
创新型金融人才除应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外,还应具备较强的动手能力,因此在培养中还应有实践教学环节的辅助。实践教学主要包括校内实习和校外实践两方面内容。
从当前的校内实践教学环节来看,大多数二本高校同类专业主要偏重于银行、证券和国际结算的较为基础的操作实践,总体而言,先分析后动手的试验训练较为欠缺。此外,校外实习往往较为分散,主要是由学生自行寻找实习单位,这固然具有诸多优点,但不足之处也比较明显,即学生往往只对银行或证券公司的某一个部门的情况有所了解,对总体运营概况则知之不多。针对这样的情况,应在校内实习和校外实习两个方面作出适当改进。在校内实习环节中,应适度增加分析环节的训练,将分析与动手两个环节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既运用了纯教学课堂学习的知识,又训练了动手能力。在校外实习环节,应充分利用校外实习基地(如银行和证券公司等),可由教师定期带领学生到实习基地,由相关部门人士对基地的概况、主要部门等进行介绍(这方面,国内许多高校的工科专业多年来就采取这种模式),增进学生的感性认识。
3.3 国际联合培养
培养创新型人才,除了学校自身的努力,还要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和外部力量。目前,国内许多高校采用国际联合培养的模式。结合我院现有状况,可以在每届成立一个国际班,在三年级或四年级与国外高校联合培养,让这部分学生在国外接受金融学的系统训练,增大他们的选择面,也为他们未来的进一步发展打下较坚实的基础,而这部分人成为我校培养的创新性金融人才的可能性会比较高。
3.4 教师力量的培养
良好的师资力量是培养优秀人才的重要条件,很难想象缺乏国际视野、缺乏创造性思维、学习能力不足的教师能培养出多少创新型人才。针对我校金融专业教师队伍尚存在的不足,应着重抓好以下几点加强教师力量的培养。
(1)从海外引进杰出人才。许多身在海外的优秀人才在国外高校受过严格系统的训练,或有在国外著名金融机构担任职务的经历,具有扎实的现代金融理论知识并比较熟悉现代资金运作规则,作为学术骨干加盟能在较短时间内迅速提升金融教育师资队伍的学术层次和整体实力。
(2)大力培养现有教师。由于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大多数高校金融学科的师资主体仍将是在国内高校受过教育和训练的教师,因此金融专业师资队伍建设应当实行引进与培养相结合、重在培养的方针,培养在国内受过教育和训练的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由此必然带动师资力量的显著提高,完善创新性金融人才培养的必要条件。
(3)加强与金融机构之间的联系。让专业教师与金融机构的有关人员合作从事项目研究,邀请金融机构专家到学校担任教职,通过与金融机构有关人员的频繁接触和紧密联系,提高专业教师对现代金融实务知识的熟悉程度,使教师的知识结构及教学和研究能力紧跟金融发展的客观实际,与金融业的发展同步前进。例如,可以与金融机构进行合作,让对实务不甚熟悉的教师以实习的方式接受实务培训,提高教师对实务的了解的同时,也必有助于其教学能力的提高。
4 结 论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从现实的国际经济形势来看,创新型金融人才的培养非常迫切,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我校近几年发展速度惊人,其中金融学院的发展尤为突出,根据现有条件,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创造性思维和学习能力,能在工作中积极进取、不断学习的创新型人才的基本条件已经具备。但是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真正的创新型金融人才培养并非朝夕之功,需要所有从事金融教育的人脚踏实地去努力。
参考文献
[1]同鹏英,王彬,周相玲.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之教师必备素质探究[J].科技创新导报,2010(27):251.
[2]陶军.强化实践教学促进本科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J].价值工程,2010(25):9-10.
[3]白宇飞.外语院校金融学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经济师,2010(8):127-128.
[4]吴志华,廖志豪.创新型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与建议[J].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2010(5):9-11.
[5]曹胜利.创新型国家的建设与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0(1):25-30.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