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对高校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启发
罗 娇
摘 要 新教改呼唤高校培养具有良好素养的创新型人才,而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在教学设计、学习策略以及多元评价过程各方面都为创新型人才培养提供理论与实践支持。
关键词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创新型人才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健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改进高校教学评估,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着力培养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由此可见,高校中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已从原先的呼吁变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1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的基本思想
从世界教育发展来看,近二十年来,把学生作为知识灌输对象的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受到越来越多的质疑,而将学生看作信息加工主体的认知学习理论备受重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作为认知理论的重要分支,在西方逐渐流行,并对当今世界各级教育教学改革产生了深刻而广泛的影响。皮亚杰和维果斯基是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的杰出代表,为建构理论的发展及应用作出了重要贡献。建构主义者认为,知识无法通过教学直接灌输给学习者,学习不是简单的信息输入、储存和提取的过程,也不是简单的信息累积,而是学生主动参与整个学习过程,根据先前的经验,与他人协商、会话、沟通,在交互质疑的过程中建构知识的意义。因此对学习的评价不应以学习者记住知识的多寡来衡量,而应以学习中主动参与的程度、协作学习的能力与贡献、意义建构的水平等因素来综合衡量。建构主义强调知识应用的情境性,认为知识不可能放之四海而皆准,不可能适用于所有的情境。人们面临现实问题时,不可能仅靠提取已有的知识就能解决问题,而是需要针对具体问题对已有知识进行改组、重建。知识的高度主观性和情境性决定了学习是终身的活动,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善于对知识进行质疑、检验和批判。近些年,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在不断研究与实践中得到了丰富和完善,为指导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2 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是教育改革的重点和难点
创新型人才,是指具有强烈的创造意识和创造激情,富于怀疑性批判性的追根究底的求索精神,而又有着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能力,能在经济、科研、军事、文化等领域不断有新发明、新发现、新创意、新开拓。作为一个全面发展的创新型人才应具备什么样的素质条件呢?一是要永远充满新知识的渴望,并善于获取知识,具有较宽广的知识面。二是要有提出问题、发现问题的能力。三是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在科学研究和生产实践中涌动着强烈的创造欲望和激情。四是要有科学研究的素质和创造性思维能力。五是要有脚踏实地、不惧艰难、勇于攀登的精神和严谨的学风。
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通过实证研究,提出了成就型人才的八项特征并得到许多研究者的认同。这八项特征是:①有高度的自主性与独立性,不肯与他人雷同;②有旺盛的求知欲和刻苦钻研精神;③有强烈的好奇心;④知识面广,善于观察,记忆力强,对日常琐事却漫不经心;⑤条理性强;⑥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和直觉能力,同时又喜欢抽象思维;⑦富有幽默感;⑧面对疑难问题能全神贯注。
无论创新人才的具体表现形式怎样千差万别,高校本质上都应当以这样一种普遍时代精神去总揽人才培养过程。
高校在我国虽然一直是培养人才的重要场所,但是过去很长一段时期内并没有把创新型人才和人才的创新能力置于人才培养目标的核心地位。创造力是一种包含认知活动、人格活动、社会活动诸多层面的综合产物,涉及人的心理、生理、思想等基本素质的状态,教育活动通过影响人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消长及其相互作用,可以促进人的创造性的发展。在不同的个体之间,创造力的发展存在着不平衡性,通过教育活动可以减少、改变或是消除先天或环境所造成的发展不平衡性。最近几年来我国高校创新人才的培养工作已经起步,各地高校都在积极探索,也都取得了一些经验,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取得突破性进展,也没有寻找到特别有效的培养方法。
3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连接
3.1 开发“以培养学生能力为主线”的教学设计,创建良好学习环境
建构主义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环境下进行教学设计,一般分为两大部分:一是学习环境的设计,二是自主学习策略的设计。包括教学目标分析、学习者特征分析、学习内容特征分析、设计学习任务、情境创设、信息资源设计、自主学习资源设计、协作学习环境设计、学习策略设计、学习效果评价设计和强化练习设计等。
明确教学目标是提高教学效果的前提,它使教师按目标要求认真备课、设计任务情景、采取有效办法组织实施。心理学家认为,人们一旦有了明确合理的学习目标,会将时间和精力更多地集中在目标的实现,获得更大的动力。相反,没有明确合理目标的学习只能是盲目低效的。在教学设计及具体实施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学生专业特点和课程要求,进行灵活的设计,打破千篇一律的教学设计模式。建构主义不仅强调对学习者个性的尊重,而且强调对学习对象不同特点的区分和把握,并根据不同的学习类型在教学设计中选择不同的教学模式。如采用动作技能的学习就必须有真实的任务驱动,在讲解、操作及反复训练中掌握技能,并能在真实的场景中自如地应用所学技能。了解技能学习的特点和规律,我们就可以避免套用知识学习的方法来进行技能学习,提高技能学习的效果。从各种教学理论的适用范围来看,建构主义对提高动作技能的学习能力和教学效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高等教育教学中注重学生创新的技能培养有重要指导作用。
3.2 积极探索建构主义学习策略,提高教学指导过程中的驾驭能力
建构学习理论有效的方法包括主动学习、基于问题的学习、合作学习、做中学习等多种,每种方法都有其内在的理论体系、操作方法和步骤。建构学习理论指导下的教学,教师更应具备驾驭教学过程的较高技巧。因此,必须加强理论研究,根据课程特点,合理选择和设计教学方法,及时给予组织和引导,这是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因素。
一方面可注重基于问题的学习与讨论,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讲解过程中应经常提出探究性问题让学生讨论,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探究在课堂上应得到充分体现,鼓励学生提出新观点或不同的见解,并给予及时的肯定。这种肯定也是对学生积极正向的回馈。基于问题的学习是建构教学理论倡导的一个重要学习理论,它鼓励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积极的问题探究、讨论和交流,要求教师通过对学生提出一些富有思考价值和有一定深度的问题激发学生进行批判性思维和质疑,使学生在调查分析、查阅资料、论证结果的过程中提高学习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提高创新能力。
另一方面,可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倡导合作学习,培养其做事能力。在课堂中鼓励学生做中学和合作学习都是培养学生实际能力的有效方法。课堂中,教师应将更多教材中学生能读懂的一般性任务布置学生课后自学,提供其他材料或网址让学生学习参考,并按时完成学习任务,上课时再结合所学内容,重点提出问题。可通过大家共同讨论来解决问题,或根据老师布置的任务,分组进行讨论学习,在此过程每个学生必须参与活动,并分工完成任务,之后集中上课时间面向全班同学展示,教师与学生可以相互提问,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过程的主体。
在采用这些方法指导学生学习中教师要明确,如单纯从学生所获知识的量上看可能不如直接地传授给学生收获大,但如果教学重在知识建构的过程,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以及学习能力,则实施基于建构学习理论学习策略所花的时间就是有价值的有效率的。建构主义学习策略倡导学习的目的不是仅为提高学生分数,而是为了帮助学生提高达到目的之能力,这是我们当前教学改革中所必须转变的观念。
3.3 完善实施多元化过程性考核体系,在评价过程中提高学生能力
“教育评价”这一概念是20世纪30年代美国著名教育家泰勒提出的,目前深受教育界重视,已成为西方教育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课题。不少国内外教育专家在研讨当前教育改革问题中呼吁,评价方式不变就很难能改变教学的方式与过程。可见,教学评价对教学起直接的导向作用。我国传统的评价方式以“终结性评价”为主,由于过度强调应试能力的培养,影响了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和学习过程中能力的培养。传统评价方式的另一严重问题是,对日常教学中的问题不能及时发现、有效改进,达不到有效促进教学的目的。如何将评价过程作为促进教学的手段,是进行教育评价改革的一个核心问题。教学评价应作为促进教学的手段,通过测试、作业、任务完成情况等多种形式评价学生全部学习活动的过程。优秀教师会将评价作为教学过程的丰富内容,有效的教学评价能促使教师按课程教学计划目标组织教学,从开始选取有价值的教学内容,设计能够指导和检查学习效果的试题和作业,确定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教学方法等都得到体现。过程评价要求整个教学过程中对评价有明确的标准,创建科学的课程评价标准体系,这样会对学生学习提供明确的目标要求。另外,过程性评价中一个重要的环节是对评价结果的总结和反馈,教师要及时向学生反馈考核情况及评价成绩,使学生及时了解存在的问题,明确努力的方向。有经验的教师会将评价过程中获得的信息作为促进今后教学的重要依据,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完善考核体系,最重要的是有效的评价都应以围绕促进学生学习为目的。这对我们如何实施有效的过程评价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由此可见,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有其独特性,很多方面值得我们学习借鉴。教学中对其系统的理论、方法及实践进行深入研究,在领会其内涵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课程教学特点灵活运用,可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克服“满堂灌”的弊端。同时,也要避免机械套用,忽视教师的作用的倾向。建构主义教学设计的每一个环节要真正落到实处,都离不开教师的重要作用的发挥。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不是让学生去盲目地自学、讨论和构建知识,而是在新的教育教学体制中,为学生设计和创造一个适合学习、能力发展的良好环境,通过学生的认知改变,激发创新思维的生成。当然,这个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教师的改变以及学习环境的改变都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但只要坚持在这个既定方向上,那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就更加接近,最终形成中国教育改革的亮点和成果。
参考文献
[1]王丽.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在美国的应用以及对教改的启示[J].潍坊高等职业教育,2009(4):33-37.
[2]姜传菊.论创新人才的培养与信息素养教育[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5(2):83-84.
[3]蔡永红.对多元化学生评价的理论基础的思考[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1(5):34-37.
[4]桑新民.建构主义的历史、哲学、文化与教育解读[J].全球教育展望,2005(4):50-55.
[5]谢丽娜.多元智力理论观照下课程评价目的的失落与复归[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10(3):11-13.
[6]周啸翔.浅谈课堂教学中的素质教育特征及课堂教学模式构建[J].教育探索,2001(11):46-47.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