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品味玉文化

品味玉文化

时间:2023-03-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而玉文化本身则作为中国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几千年文明史中有着不可估量的深远影响。同时,将玉文化引入其他各学科。将中国古代玉器发展的五个高峰时期向学生逐一介绍。学生通过资料搜集,确立玉的专题系列,认识玉文化与中华民族的不可分割的文化情结,学会通过网络、书籍查找相关资料形成研究课题的方法。通过讲座,让学生对玉雕工艺有初步了解。第一讲,玉的产地。

▶6.2 品味玉文化——《玉缘》课程的创设与实施

田荆和

一、《玉缘》的由来

研究性学习是国家教育部2000年1月颁布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中综合实践活动板块的一项内容。它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活动。而上海早在1998年“二期课改”开始时就提出了以功能立意为主干,多维交互的课程结构,“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即为主干。

研究型课程不同于综合课程,也不等同于活动课程,它是以科学研究为主的课题研究活动,是以研究性学习为主要学习方式的课程。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实践性较强的教育教学活动;研究性学习强调知识的联系和运用;研究性学习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当然,高中属于基础教育阶段,高中的研究性学习和大学、科研机构的“研究”在内涵和要求上有着根本的区别。它仍然是一种学习,只不过是“像科学家一样”的学习。它形式上是“研究”,实质上是学习,一种综合性的学习。通过学习从根本上改变教师传授知识的方法和学生学习的方式。

2008年,我校成为上海博物馆文博教育基地,为了能充分利用和发掘博物馆资源,紧紧依托上海博物馆这个资源库,结合学生特点,结合学科知识,我校开设了《玉缘——中国古代玉饰文化初探》研究型课程,课程分为三个研究模块:博物馆中的玉、学科中的玉、生活中的玉,涉及的学科包括:历史、语文、政治、物理、化学、地理、艺术等。

开设这门课的另一个原因是:中国有着7 000年的用玉历史,2 500年的玉器研究历史。而玉文化本身则作为中国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几千年文明史中有着不可估量的深远影响。不同时代的玉器体现了不同时代的审美观念和艺术风格。通过学习,使学生纵向知道中国玉器发展的历史,了解不同时期玉器的特质及艺术风格;通过专家讲解,使学生了解玉器背后蕴含的深远故事,一起追溯中国漫长的玉饰文化;通过实地考察,让学生知道玉器的使用与作用,深刻体会古代玉器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通过制作“古玉”,让学生了解玉的制作工序,并学会赏玉。同时,将玉文化引入其他各学科。

二、《玉缘》的概况

1.课程基本设置

(1)博物馆中的玉 新石器时代晚期的玉器,反映并体现了材质的美感;夏商周时期的玉器主要采用象征主义手法;春秋战国时期的玉器装饰唯美;秦代的玉器突出了现实主义的因素;汉代的玉器采用了现实与夸张的创作手法;隋唐的玉器,颇具浪漫主义色彩;元代的玉器神态生动,且不拘小节;明清时期的玉器追求精雕细琢的艺术风格,达到了中国古代玉器艺术的顶峰。

我校开设了:

专题一:中国古代玉器概述。让学生初步了解中国玉器发展历史的概况。

专题二:中国历代玉器特征。将中国古代玉器发展的五个高峰时期向学生逐一介绍。第一讲,玉文化序幕(新石器时代的玉器)。第二讲,礼器时代(夏商周时期的玉器)。第三讲,从娱神到娱人(春秋战国时期的玉器)。第四讲,丧葬用玉(两汉时期的玉器)。第五讲,精雕细琢的明清玉器。

专题三:带领学生参观上海博物馆玉器馆,请专家介绍博物馆的馆藏玉器,让学生身临其境,增加感性认识。

专题四:让学生参加上海博物馆组织的“中国古代玉文化”考察活动中的良渚遗址考察。通过实地参观玉器精品与出土遗址,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当时背景下玉器的制作与使用,深刻体会古代玉器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

(2)学科中的玉 中国几千年的玉文化,不仅仅是一部历史书,更是一部百科全书。学生通过资料搜集,确立玉的专题系列,认识玉文化与中华民族的不可分割的文化情结,学会通过网络、书籍查找相关资料形成研究课题的方法。

我校开设了:

专题一:玉质文心——玉与文学。

“玉”字始于我国最古的文字——商代甲骨文和钟鼎文。汉字中用“玉”字造出的字有近500个,而用玉组成的词更是不计其数,“玉”字在古人心目中是一个美好、高尚的文字,在古代诗文中,常用玉来比喻和形容一切美好的人或事物。成语中的“玉”、历代名人名家的咏玉名句、文学作品中的“玉”都反映了中国人对玉深深的爱。

专题二:玉成其美——玉的美学特征。

第一讲,玉器的制作工艺。通过讲座,让学生对玉雕工艺有初步了解。再带领学生参观博物馆,请博物馆老师指导学生制作“古玉”,让学生在“做中学”,既了解玉的制作工序,又了解它们在当时背负的重要职责。

第二讲,玉器的审美特征。玉,因其质美,色美,触美,音美,而在石中称王。通过对不同时代、不同地区玉雕风格的介绍,让学生学会赏玉。

专题三:玲珑玉心——玉与美德。

让学生理解玉与中国文化的密切关系、玉与中国传统美德的密切关系,感受中国人对玉深深的爱。玉不仅表现外在的美,更表现人的精神世界和自我修养的程度。古人以玉的温润色泽代表仁慈,坚韧质地象征智慧,不伤人的棱角表示公平正义,敲击时发出清脆舒畅的乐音反映廉直美德。通过“和氏璧”、“完璧归赵”等历史故事,通过“玉不琢,不成器”、“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等历代名句,让学生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培养学生坚忍不拔的精神和不屈不挠的意志,使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

专题四:荆山之玉——玉石分布及其鉴赏等。

分析我国玉石资源分布情况及特点,知道玉的种类,初步学会玉器的鉴赏。

第一讲,玉的产地。请学生结合地理知识,搜集资料,分析我国玉石资源分布情况及特点,并对世界产玉地有大致的了解。

第二讲,玉的种类。玉材有两种,即角闪石和辉石类。也就是我们通常讲的软玉和硬玉。帮助学生了解玉石的成分及结构,并请学生在生活中观察玉有哪些颜色,结合化学知识分析,为什么会有不同颜色、不同种类的玉石。

第三讲,参与博物馆开设的“玉器的矿物学鉴定”互动讲座,让学生知道不同的地质孕育了不同的玉种,能将矿物学上的“玉”同中国文化上的“玉”结合起来,对古玉进行鉴赏。

(3)生活中的玉 如今,玉器作为礼品、信物、吉祥物等广泛应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各种交往之中。如何在观赏中得到精神和文化的享受,如何创造典雅的文化氛围、如何鉴定玉器、如何保养玉器、如何收藏玉器,都大有学问。一方面,通过专家的介绍让学生学到这方面的本领;另一方面,让学生进行社会调查,了解人们对玉器、玉文化的认识,写一份关于“玉器的价值和功能”的调查报告。

最后,开一堂“玉器展示课”,请学生将身边的玉器(可以是家中收藏的,可以是商店中出售的,也可以是公共场所中展示的)拍成照片或制成PPT,全面介绍该玉器及自己的观点,向大家展示自己的观点和成果。

2.教学活动设计如下表所示:(以博物馆中的玉为例)

img275

三、《玉缘》的收获

1.开放式学习是问题解决能力培养的基础

开放式学习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学生自主搜集资料,独立思考;二是学生学习资源的开放性。

(1)自主搜集资料、独立思考 心理学家、教育家梅耶对“问题”下的定义是:当问题解决者想让某种情境从一种状态转变为另一种不同的状态,而且问题解决者不知道如何扫除两种状态之间的障碍时,就产生了问题。他同时指出,一个问题由三个基本成分构成:第一,给定状态;第二,目标状态;第三,阻止给定状态转变为目标状态的障碍。

我们一般认为问题解决就是人运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去成功地寻找达到目标的手段或途径的过程。因此,研究性学习的任务就是通过引导学生经历问题解决的过程而掌握达到目标的手段,从而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在研究型课程中,问题是由教师提出的,即本课题的第二、第三研究模块。学生分组后自主选题,开始研究性学习。学生的学习收获是解决问题的办法或达到目标的手段。因此,对信息的搜集、使用成为解决问题的基础和关键。

学生在确定研究方向后,便开始自主搜集资料,并对自主取得的信息进行适当的加工处理,使之成为解决问题的目标。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独立性、敏锐性和探究精神都得到锻炼。因此,研究课对学生的评价不单纯是研究结果如何,其重点在于解决问题的过程。所以,即使最后的研究成果不够全面、深刻,甚至有错误,也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些都是学生独立思考的结果。“书中有玉”是玉缘文学小组为自己的研究成果取的题目,从一个侧面也反映了为了研究课题学生搜集了大量的资料。

在这个阶段中,教师不能放任自流,应该扮演参与者、调控者、指导者的角色。通过研究性学习,使学生自主地开辟获取知识的多种渠道,通过知识的综合性应用,深化学科知识,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达到研究性学习目标。

“玉缘”紧紧依托上海博物馆,因此去博物馆参观、了解、搜集资料是非常重要的环节。每次,笔者都和学生一起利用休息日来到上海博物馆玉器馆,一起学习,适当引导。在下一次上课时学生分组交流,其他小组成员和笔者都会分别加以点评,每一次都会有新的感悟和收获。

搜集完信息,就要求学生必须在通读、理解所有信息的前提下,提炼信息中的有效部分,判断其价值,并对其进行分析整合,形成综合性的信息解读。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准确把握有效信息的能力;运用所学知识、揭示事物发展规律的能力;最后形成自己的见解,如“生活中的玉”研究小组,将研究成果分为古代和现代两方面,尤其指出在中国古代,玉在国家产生的过程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起过极大的推动作用;同时也是中国古代文化的象征之一。而现代玉便于佩带和陈列,符合现代人的审美观念,容易被人所理解。

实际上,学生自己搜集资料,并用一段时间进行研究,所以其“开放”程度很高。学生脑海中没有所谓的学术“定论”,所以往往有让人意想不到的想法。有学生就得出这样的结论:古人很早就开始很认真地把美玉和美德联系起来,并加以哲理化。如果没有这样的阐发和重视,玉石的价值恐怕会大打折扣了。

为了保护学生难能可贵的探究精神,教师要对敢于发表自己见解的学生给予肯定和鼓励,激发其进一步学习的动机和愿望。同时,学生的自信心得到不断培养,自我效能感也会得到增长。

(2)开放的学习资源 学习资源是指在教学系统和学习系统所创建的学习环境中,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以利用的一切显性或隐性的条件。即可用于学习的一切资源。包括信息、人员、资料、设备和技术等。通常讲的学习资源,仅仅局限于教科书、实验室,抑或是图书馆、互联网;而在研究型课程中,学生的学习资源还在公共文化教育机构、文化遗址、博物馆、档案馆、商场,甚至街道、企业、家庭,学生能最大限度地获取信息,完成课题研究。

为了“玉缘”,学生主动走出课堂,面向社会,积极寻找和发现任何可供研究性学习的资源。比如,关于玉的图片,因特网上有很多,在博物馆中也很方便拍摄,但研究小组成员为了“生活中的玉”,走访了亲朋好友,还去了多家玉器商店拍摄了大量的玉器照片,再进行分析、研究。而在学习过程中,最让学生兴奋的莫过于去博物馆亲手雕琢一枚玉蝉。虽然,对高中生而言,这项手工劳动过于简单,但亲自实践的收获是最幸福的,而且学生对玉器的制作工序有了更直观的了解,也有助于他们了解中国古代玉器的功能。今后,如条件允许,还将和学生一起寻访历史遗址,发掘文化内涵。

走向社会搜集资料,可以拉近时空距离,容易使学生增加亲切感,心理上比较容易接受和认同。走向社会搜集资料不仅内容丰富详实,而且更能体现事物的复杂性和多样性,由于就在身边,更能加深学生对事物的理解,增强说服力,减少与研究对象的隔阂,拓宽视野。

本课程的内容紧密联系生活,使历史不再成为过去的史实,而能为现实服务。通过历史文化的熏陶,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教给学生一种历史思辨的能力。在“玉与美德”小组的成果中,学生写道:“玉不琢不成器”见于《韩诗外传》,普通百姓都十分熟悉,中学生也都熟知这个成语。此成语说明玉器都是经过了既琢又磨的多道工序,方能成器,不是轻而易举的,告诉青少年,一个人要想成才、对社会有益,也要像制玉器那样经过磨砺,要长期地刻苦学习、提高文化素养、掌握专业技能,才能成为建设社会的栋梁之材。

使学生进入历史,走入社会,走近生活,有助于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原理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对于玉文化学生也有自己的理解:玉文化对我国古代文明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正是由于人们对于玉的喜爱才使得有更多的能工巧匠投身于玉工艺,使得我国的文明逐步向前迈进,也让我国的工艺有了长远的发展。古人常常把人长得漂亮称为:美如玉;尊称别人的女子为:玉女。常把佩戴玉器作为一种身份和品格的象征。这虽然是玉的一种传统文化,但是也反映出了我国传统美德中对行为之美的赞颂。同时,玉的雕琢过程很繁杂,考验的是人们的耐心和毅力。吃苦耐劳也是我国传统美德之一。因此玉文化成为了一种象征。

2.合作学习是问题解决能力培养的手段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合作学习鼓励学生为集体的利益和个人的利益而一起工作,在完成共同任务的过程中实现自己的理想。

本课程主要采取“调查模型”合作学习方式中的一种。即按兴趣爱好分组,分组后,教师给学生介绍课堂所要学习的内容,每个学习小组选一个命题,并把这一个大命题划分为若干个分支问题分配给小组内的每个成员。每个成员负责研究自己的问题,将研究结果写成报告。把小组每个成员的报告汇总起来,形成总报告,再与全班同学共享他们的研究成果。每个小组陈述自己的研究结果之后,全班进行讨论。班级评价使该小组获得有价值的反馈信息,以便纠正自己的观点。

合作学习能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学习小组要想在整个班级中取得优异成绩,就必须精诚合作,将个人融入这个小集体中,一切以集体利益为出发点,经过长时间的培养,学习的合作能力肯定会大大提高。

合作学习能培养学生的交往能力。小组合作学习是同学之间互教互学、彼此交流知识的过程,也是互爱互助、相互沟通情感的过程。此过程促进了学生交往能力的提高,又能规范、约束和指导自己的行为。

合作学习同样能进一步激励学生主动学习。在合作讨论中,学生或多或少会得到一些结论,如果有没有完全解决的问题,教师稍加点拨,学生对方法、结论会留下深刻的印象,因为这里有学生自己的学习成果。因此当学生出现困惑时,教师应及时地在操作方法、思维方式和思路拓展上给予帮助,让他们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学习目标,从而达到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某小组中学生的体会是:第一次小组合作进行资料搜集整理,由于时间上有些仓促,我们小组将每人从网上搜集的资料进行整合,再加上博物馆的一些资料,但由于没有经过筛选而显得凌乱不太切合主题,经过老师的点评,我们对原有资料进行了取舍。虽然这是一次有瑕疵的交流,但是在交流中,我们不仅仅了解了玉的传统文化,也明白了它在古人眼中的地位和意义。我想这是我们在实践过程中感触比较深的一件事情,毕竟当我们为了学业而奔波,各人自扫门前雪的时候,有了一次彼此交流,彼此合作团结的机会。

由此可见,通过学生或师生之间共同的探讨、交流可以扩大知识的辐射面、发掘知识的深度,合作学习可以补充自主学习的不足。

在合作学习阶段,通过学生自主讨论,能促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增进相互间的信息交流,并相互启发;通过交流也可以让学生在讨论问题的过程中加深对所搜集资料的理解,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合作学习也可以让学生多角度全方位地看待问题,并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建立起一种友爱、合作的人际关系。

有学生说:上课的时候我们处在一个相对比较轻松的环境,在这样的一个环境中我们彼此交流,相互合作。我们是独立的个体,有着倔强的个性,不轻易屈服,觉得什么事情自己都可以搞定,但是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课题研究中少不了分工合作。有过分歧,有过不满,或者还觉得有时间不如多做一些函数证明,但是,我们都走过来了,无论是否更加成熟,至少我们收获了成果。

四、《玉缘》的延续

研究型课程《玉缘》虽然只开设了短短的3年,但非常成功,作为教师更多的应该考虑如何让她走得更远更好。虽然说研究型课程也不是什么新鲜事物,但作为教师要研究的还很多很多。

在研究型课程中,教师是指导者、组织者,同时也要参与研究性学习,做一个学习者;和学生共同开发教学资源、共同经历情感体验。教师首先要学会合作。研究型课程打破了学科界限,教师指导的内容只涉及自己的专业知识,因此只有相互合作,才能指导学生的研究型课程,教师自身的知识结构才能得到更新。

教师应该以合作者的身份参与研究型课程,并尽可能为学生的研究性学习创造一个良好的合作、开放的学习环境。更重要的是在合作中给学生及时正确的引导。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