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 高中政治课批判性思维培养浅谈
徐 珍
一、问题的提出
1.背景
当前人类早已进入了信息大爆炸时代,因特网的出现和迅猛发展,大大增加了人们获得各种咨询的方式,网络媒体的出现使人们每天都处于海量信息的包围中,而微博等大众留言平台的出现则在传递信息的同时,也让人无法辨别真伪。“世界以更快的速度变得越来越复杂,我们越来越容易成为被动的信息接受者,越来越不加批判地全盘接受我们所看到和听到的东西”。唯独没有“我认为”,即没有从“我”的认知角度对信息、观点进行分析、筛选和评价,因此从这个角度而言,我们每个人的日常生活中需要批判性思维。
环顾当前我国所处的时代背景:2008年至今的金融危机使我国的制造业受到严重影响,环境资源问题日益严峻,人力资源红利正在逐渐减少……这些现实状况和问题更加急切地要求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模式,而怎么转变,需要从以往的经济发展模式中继承些什么,又需要摒弃些什么,这就需要我们社会的建设者要具有批判性思维和能力。
综上所述,无论是从时代背景还是从我国实际的社会背景出发,批判性思维是人们日常生活和工作的必需品和必备思维之一。
2.厘清概念
批判性思维是英语Critical Thinking的直译。Critical Thinking在英语中指的是那种能抓住要领,善于质疑辨析,基于严格推断,富于机智灵气,清晰敏捷的日常思维。
在借鉴了前人对批判性思维的种种陈述之后,笔者认为,所谓批判性思维是指:对所接触到的知识、观点、现象等进行质疑、思考、分析、推断和反思,从而对所接触的东西进行合理判断和评价的一种思维。
3.高中思想政治课与批判性思维
从社会背景中我们知道社会的建设者需要具备批判性思维,而高中思想政治课的任务就是要为党和国家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在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中需要培养国家未来建设者的批判性思维。
高中阶段,是一个人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逐渐清晰、逐渐建立和形成的关键时期,所以高中阶段的教育教学需要对学生的“三观”有一个正确、积极的引导。思想政治课以其显性德育功能的学科特点,在帮助学生形成正确“三观”方面具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要起到重要的引导和教育作用,首先就需要帮助学生学会从众多的信息中选择对自己有用的信息,其次要帮助学生全面地看待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而要能真正做到上述两点,就少不了需要学生具备批判性思维及其能力。因此,高中思想政治课自身的学科功能也决定了思想政治课的教育教学过程中要努力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二、课程的设计
1.课程目标
依托思想政治学科的文化知识、时政热点等多元化的载体,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让批判性思维的培养贯穿于整个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活动的始终。帮助学生树立批判性思维的意识,锻炼批判性思维的能力。
2.课程设计原则
(1)统一性和发展性原则 思想政治课的开设是为了培养国家、社会需要的人才,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逐步形成正确“三观”,培养良好的思想道德和公民意识。据此,思想政治课要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要与社会发展相统一。当时代和社会都呼吁需要具备批判性思维人才的时候,思想政治课就需要与实际相结合,在教学过程中,思考如何进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同时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思想政治课中融入批判性思维训练的目的是期望学生不仅能更好地掌握书本知识,更重要的是学生在拥有了该思维后能成为一个有思想力、判断力和创造力的有用人才,在踏入社会后,能为社会主义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从这个角度而言,在思想政治课中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更是从学生和社会的长远发展考虑的。所以在本课程的设计中要遵守与社会发展相统一和为了学生和社会长远发展的原则。
(2)有效性和创造性原则 之前笔者已经提到批判性思维是指:对所接触到的知识、观点、现象等进行质疑、思考、分析、推断和反思,从而对所接触的东西进行合理判断和评价的一种思维。也就是说我们进行批判性思维,最终目的还是要得出一个判断和评价的,而在高中思想政治课中贯彻批判性思维培养的目的,也是希望学生在学会质疑、思考、分析、推断和反思后,能得出一个符合社会进步、有意义的判断和评价,从而能更好地认识社会现象,了解社会发展状况。不希望学生经过培养后的思维还只停留在质疑、分析层面上。得出的判断,能为之后的进一步行动提供更有力的指导和更坚实的基础,这才是更有意义的,而这也就是进行批判性思维培养的有效性原则。
时代要进步,社会要发展,的确需要批判性思维,但只有批判性思维还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有创造性思维和行动。批判性思维作出判断和评价后,能为下一步行动提供指导和帮助,但真正推动社会前进的还应该是“下一步行动”。因此在高中思想政治课堂上,还要以批判性思维为基石,进一步激发和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思考,即在质疑、分析的基础上能找到相对应的解决问题的策略或是减少、避免发生问题的方法等。诚如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伟大之处,不仅告诉我们世界是什么,更重要的是给人们如何改造世界的方法,在思想政治课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过程中,要继续思考,能否再往前走一步,继续培养学生创造性地思考、创造性地提出解决问题的能力。笔者认为批判性思维还需继续上升至创造性思维也正是批判性思维本身所要求的思考。因此,在本课程的实施过程中还要坚持创造性原则。
三、课程的实施
1.实施前提——提高教师的批判意识
教师是课堂的灵魂,一堂课有效与否,全在教师的掌控之中,从这个角度而言,教师在课堂中起到主导作用。既然教师在课堂中发挥的是非常重要的主导作用,那么教师自身是否具有批判性思维的意识、思维和能力,对于能否培养学生具有批判性思维及其能力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因为只有教师自身先具有批判性思维,才能在课堂设计的各个环节中有意识地运用各种方法来引导学生逐渐树立批判性思维的意识,只有在平时的教学中一如既往地坚持用批判性思维来教学,才能让学生经过不断地训练而最终真正掌握这种思维方式。
那么教师该怎样将批判性思维运用到日常教学中呢?笔者有两点浅显的建议:
第一,教师可以先从对教材的重新整合来培养和锻炼自己的批判性思维。教材是思想政治课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素材,这一点毋庸置疑,但是在实际的教学操作过程中,是否一定要按照教材的顺序按部就班地进行授课呢?这个问题的提出,其实就已经开始具有批判性思维的意识了。那么这个问题的答案呢?笔者通过实践后可以回答:不一定。
教材编写教师有他们的逻辑思考,于是有了教材的编排顺序,但是当教师拿到这个教材进行上课时,上课教师是否更需要在备课前想一想是否有更好的逻辑顺序呢?尤其是每位教师所面对的班级学生都是不尽相同的,那么是否可以有更好的适合自己班级学生实际的逻辑顺序呢?据对上述问题的思考,笔者在上高一年级“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一课时,就通过一个消费者维权的案例,先将第三框“消费者要善于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的内容提到第一课时,因为这个案例是与学生生活最贴切最直观的,学生看了这个案例后不用教师多讲,他们就能凭借生活常识得出一些书本上的知识点,这种由学生自己归纳总结出来的内容会比教师一味讲授来得更容易让学生识记。在学习完所有的消费者维权方式后,笔者再通过设置问题,如问:在消费过程中,除了有消费者一方,还有哪一方呢?经营者(一般学生都能回答)。在学生说出答案后,继续提问“为什么从刚才所学的内容中,我们都只看到对消费者提供那么多的维权方式,而不见对经营者呢?”引导学生得出第一框“依法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即消费者和经营者之间存在地位不平等、信息不对称等知识点,而作为案例的一个拓展和延伸,引出第二框“消费者依法享有的权利”,告知学生作为消费者还能够享受哪些权利等知识点。通过这样的教材内容的重新排列整合,从教学效果来说是比较适合我校学生认知水平的,这也是符合哲学中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一个认知过程。而这就是教师在本身具有批判性思维意识后的一个实践操作。
第二,教师要用批判性思维分析学生学情。时代和社会都在发展,处在时代发展中的学生当然也是在不断发展着的,因此,作为教师需要时刻紧跟时代步伐,从时代大背景中去分析学生出现问题的原因,研究学生的认知水平,并由此作为出发点去思考应对的方法。
在课堂上学生能够大胆地畅所欲言,教师应该予以肯定和理解,这是时代进步的体现。但是,有学生在课堂上提出了不同的观点,或者说是不太符合主流大众的观点时,作为教师又该怎么办?是摆出教师不可挑战的权威,要求学生立刻停止发表观点?笔者认为,这个时候最需要教师用批判性思维来处理。如果有这样的情况发生,笔者的建议是让班中其他同学共同参与,一起来分析这位学生有此观点的原因和理由。然后看看能否用现实生活中正面的例子来予以反证,如果一时间难以找到恰当的例子,可以继续引导其他学生朝着该学生的观点继续假设,如果任其自由发展,结果会如何呢?是否会影响社会其他公众的正常利益?如果是,那么大多数学生会通过常识来判断该名学生的观点是否正确。相信通过上述一系列的引导,在激发学生思考、分析、推断后,学生还是能够进行积极的反思,并最终作出回归主流的判断和评价。这个引导过程看似迂回曲折,但却具有两重意义:一方面可以避免教师权威压制学生发言热情的尴尬;另一方面这个过程也正是一次批判性思维训练的绝好机会。所以如果教师本身具备批判性思维意识,并能用来认真分析学生和学情,就能理解学生观点的由来,从而进行有效引导,最终既化解了课堂的生成性问题,又能进行批判性思维,真可谓一举两得。
2.实施载体与方法
俗话说“巧媳妇难为无米之炊”,要进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自然少不了必要的载体。同时还需要多种方法进行组合式的灵活运用,这样才能使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和训练更有成效,也更易于让学生接受。
载体之一:书本教材中的知识点。
实施方法:问题引导;案例分析;主题辩论等。
也许有人会觉得奇怪,教材中的知识点难道还需要批判性思维吗?那不是学生应该、必须要掌握的吗?其实不然,古已有云“尽信书,不如无书”,且在哲学教材上也有提到,不能盲目迷信书本,而是要以实践作为检验的标准。因此,在有些知识点的学习中,会用问题引导方法,通过层层设问来帮助学生树立起批判性思维的意识。
在哲学中提到“物质的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永恒的”。当学习这个知识点的时候,就提问学生:“这句话一定正确吗?”被教师这么一问,很多学生会很得意地用已有的物理学知识回答“不对”,然后各自陈述了很多理由,主要是关于“参照物”的。于是教师继续提问“那参照物都是由人们自己设定的,那在没有参照物的情况下呢?”于是有学生开始进一步思考。教师提示:“在座的各位同学,你们相对于教室来说是不运动的,但是那只是物理上的空间位置没有运动,那除此之外呢,你们是否还在进行其他运动呢?”经过教师这么一提示,很多学生就明白教师的用意了。并在师生共同的思考和寻找答案的过程中,得出结论:物质的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永恒的,静止是运动的特殊形式,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暂时的。
可见利用书本知识点来对学生进行批判性思维的训练,不是要学生完全推翻书本知识点,而是要帮助他们树立质疑的意识,要让他们通过自己的思考和努力来认同或是验证书本知识点的正确性,从而加深对知识点的认识和理解。当然,政治课是最讲究与时俱进的,因此用书本知识点进行批判性思维的训练,也需要引导学生用发展的眼光来看问题,看看书本上的知识点在时至今日是否又具有新的内涵。
教材上有一个知识点是——生活水平提高了还要提倡艰苦朴素。这也许不是重点,但是从德育角度而言,却是对学生今后生活会产生一定影响。因此,对于这个知识点可以采用案例分析和主题辩论的方法。
首先给出一组图片,是我国在经济不发达、物质资料比较匮乏的阶段,劳动人民坚持艰苦朴素的图片及说明,然后让学生讲讲“你所知道的国内外名牌有哪些?”并在黑板上进行记录,之后再给出一则视频资料:世界奢侈品协会发布数据显示,2010年中国内地奢侈品市场消费总额达到107亿美元(不包括私人飞机、游艇和豪华车),现在已经成为仅次于日本的全球第二大奢侈品消费国。预计在2012年的第一季度,中国将超过日本,成为全球第一大奢侈品消费国。让学生谈谈“你看到了什么?有何感想?”
在学生谈完感想后,由教师带领学生一起开始用批判性思维进行分析,先分析为什么长辈都能坚持艰苦朴素,再问为什么时至今日我国的人均GDP并不高,但却能成为第二大奢侈品消费国。有学生开始注意到时代的变迁及经济实力的增长。继续再引导学生思考,当时劳动人民的艰苦朴素对于家庭和国家而言是否有利?现在我国成为奢侈品消费第二大国说明了什么?这已经成为事实,既然是事实就会有其存在的合理性,请分析这对中国经济的发展有推动作用吗?如有,体现在哪些方面?对于中国整体的经济社会发展而言属于正常现象吗?如果不是,那是由什么问题造成的?能购买奢侈品的人都是靠自己的劳动付出的吗?如果不是,那么请推断长此以往,结果会是怎样呢?至此,通过分析、思考和推理等过程,对上述两个例子进行案例分析。通过思考,学生对该现象有了自己的判断,且会形成正反两种观点,此时就可以运用第二个方法——主题辩论。辩题“面对这样的现实,我们还需要艰苦朴素吗?”让持有不同观点的学生分成正反两队,进行主题辩论。
通过案例分析和主题辩论,学生会逐渐清晰,由于时代的发展和我国经济总量的增长,物质资料比起以前的年代已经丰富了很多,所以当前的艰苦朴素已经不完全等同于以往的年代,不必什么都省,也可以适度追求名牌,提高生活品质。但是,过度的奢侈浪费,尤其是用“啃老”来炫耀拥有的奢侈品则并不利于社会经济的长远发展。作为中学生还是需要提倡艰苦朴素的。因此,学生不仅理解了书本上的知识点,更重要的是他们已经通过批判性思维的训练,自己对艰苦朴素的内涵注入了更符合时代发展的新解释。
载体之二:时政新闻、热点事件。
实施方法:热点讨论;设置情景等。
时政热点是在高中开展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素材,自然也成为批判性思维培养的重要载体。
“老人跌倒了,该不该扶?”这个问题在南京彭宇案后逐渐成了社会讨论的热点话题,也在社会中引起了不小的反响。高中学生也关注这个热点,而且很快反馈到思想政治课的“时政热点”环节中。对于学生选取的这个让很多中小学德育工作者都觉得两难的时政热点,该怎么样在我们思想政治课堂上通过批判性思维来加以引导呢?为了能让学生更好地投入这个热点的思考中去,可以采取热点讨论和设置情景相结合的方法。
首先,面对这个问题,学生中很自然地就会有两种声音出现,一种声音说该扶,这是中国的传统美德;另一种声音说不该扶,要学会保护自己,这也是当前不能回避的现实。接下来就以小组的形式让学生充分地讨论,寻找支持自己小组观点的理由和依据,每组只能支持一种观点,并作好记录。之后再进行全班交流。小组讨论的目的一是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理由,可以锻炼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二是学会倾听别人的理由,在倾听的基础上寻找彼此观点的共同点和不同点,而寻找异同点的过程也是学生用批判性思维在思考、分析和判断的过程。全班再汇总交流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能找到更多的理由和依据来支持本小组的观点,并在黑板上做好记录。以通过理由的多少来了解学生对这个热点问题的看法,以便为下面的引导教育做铺垫。
其次,在热点讨论的基础上,有些学生往往还是坚持自己的观点,并企图说服对方加入自己的队伍,在这个时候就需要用设置情景的方法来引导了。让支持不扶老人一方的(以下简称甲组)学生扮演跌倒老人的家属;让支持扶起老人一方(以下简称乙组)的学生思考“当你真的遇到有老人跌倒时,你可以采取哪些方式既扶起老人,又可以避免不必要的麻烦”。当双方都领到任务后,给学生一些时间准备和思考,之后再全班交流。在这个环节中,甲组学生开始用批判性思维思考和推测跌倒老人家属的心情,通过表演,可以看得出很多学生还是流露出了希望有路人能扶起自己的亲人。对自己之前的选择开始有所犹豫。而乙组学生在集体讨论后也得出了可以邀请第三方的介入来共同扶起老人,或是直接拨打110和120进行求助,还有学生提出可以通过多安装城市监控摄像头,通过视频记录来证明自己的善举等办法来有效地保护好自己。可见,通过让学生扮演特定的角色,可以让他们从情感上获得更多的东西,可以依靠集体的力量来引领自己今后的实际行动。这也体现了批判性思维的有效性原则。
我们还可以用批判性思维把这个热点挖得更深一点。教师可以继续提问引导:“同学们,有句歌词写得好,‘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那么面对当前的现实状况,我们怎样才能让好人继续毫无顾忌地做好事,又能让恶意想讹人的坏人受到惩罚,让潜在的坏人断了讹人的念头呢?”这个问题一出,学生们瞬时陷入了一片沉思,这个问题他们从来都未曾想过。片刻的安静后,教师提示“扶还是不扶,是属于人们道德层面的问题,无论你的选择是什么,都没有人会来惩罚你,但是道德约束有时候在某些特定的场合会显得比较无奈,所以请大家想想还有什么更好的办法吗?”然后要求学生还是以小组讨论的形式继续思考上述问题。经过教师这么一提示,有些学生似乎知道该怎么做了,所以学生的讨论还是比较热闹的。汇总时,就有学生提到了需要通过法律制度来保障好人的好心善行,也用法律制度来惩治“小人”。如果是高二学生在讨论这个热点问题,教师还可以继续引导,我国的法律制度是怎样建立的?我国的国家制度是如何保障的?如果针对扶不扶老人等类似的事件立法,学生可以寻求哪些途径来完成这个设想。这些问题就与高二政治常识相关内容发生了联系,而在这里进行一个引导和链接,遵循了批判性思维培养中所需遵循的创造性原则,即在培养学生思考分析了现象后,再积极引导学生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尝试着通过所学内容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从而做到学以致用。
四、取得的成效
培养学生具有批判性思维是思想政治课为祖国培养新世纪新时代高素质劳动者的必然要求,在经过较长时间的探索和实践后,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1.学生树立了批判性思维的意识
意识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只有让学生具备了批判性思维的意识,才能在日常生活中,处处用批判性思维来帮助自己更好地筛选信息,思考分析问题并作出恰当的判断和评价。在经过思想政治课始终如一地运用批判性思维培训学生的思维后,大多数学生都能树立起批判性思维的意识,并由此对自己的观点和认识有更进一步的批判,凸显了学生在思维方面的成长。
2.具备了质疑分析和思考判断的能力
通过思想政治课的批判性思维训练,有些学生说现在看电视新闻的时候能对专家的观点进行质疑,往往会多问一个“为什么”和“真的是这样的吗”。而且最难能可贵的是为了回答自己的质疑,很多学生会自己上网去查阅资料来打消疑虑或是支持自己的观点。可见学生已经具备了批判性思维的质疑分析和思考判断能力了,而且还运用到日常生活中,这是令人欣喜的成果,正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啊。
3.有良好的思维品质和口头表达能力
在批判性思维的培养过程中,学生逐渐开始对问题或现象有了多角度的看法和多层次的发掘,这表明学生已经开始试着更全面、更深入地看待问题了,这也表明学生的思维品质正在逐渐地提升和完善。而在批判性思维的学习过程中,学生更需要将自己最后的判断和评价表达出来,于是这就很自然地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现在很多学生已经从一开始用词组回答问题,变为懂得用有逻辑关系的句群来回答问题或阐述观点了。口头表达能力会对学生今后的工作和生活起到重要的影响,所以能在批判性思维培养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也是本课程的一大成果。
4.具有一定的创造性,能学以致用
社会需要的是将来能在工作岗位上较好地解决问题的人才,而不仅仅是能按要求去做的操作工。因此,从这个角度而言,在批判性思维培养过程中,我们还需注重对学生创造性思维和能力的培养,对社会和学生个人而言都是有利的。通过训练,学生现在也已经形成了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后再进一步思考的习惯,即思考一下是否可以提出具有创造性的解决方案。这种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方式,也是思想政治课教学的要求之一。
五、反思与展望
高中阶段的学生正处在“三观”逐渐形成和确定的阶段,因此在进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中,还需要多走近学生,多聆听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在学习思想政治课时的心态,只有真正了解学生的内心想法,才能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做得更好,有的放矢,才能设计更好的课堂环节,才能让学生真正有所收获。
同时在批判性思维培养时,所选择的载体需要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能引起学生思考或共鸣的事例,这样训练后的所得才能具有最大的使用效益和教育意义。但是,学生并非生活在真空中,他们也在自觉或不自觉地接触和吸收着社会各种信息和评论,因此如何通过课堂教学解决学生对所教内容的“知”、“行”、“信”仍然是值得我们继续思考和探索的。
综上所述,具备批判性思维是历史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我们需要进一步积极思考在自己教学的主阵地中,如何将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和训练融入日常教学过程中,给我们的思想政治课教学注入一股活力和生机,让我们的课堂变得更丰富多彩,让我们的学生更符合未来人才的要求。
参考文献
[1]M.Neil Browne,Stuart M.KeeleY.学会提问——批判性思维指南(第七版)[M].赵玉芳,向晋辉.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
[2]吴铎,夏国乘.思想政治教育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3
[3]舒建勋.思想政治课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03
[4]刘儒德.论批判性思维的意义和内涵[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0,7(1)
[5]钟启泉.“批判性思维”及其教学[J].全球教育展望.2002(1).
[6]何云峰,金顺尧.论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及其相互关系[J].1998(5)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