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三极结构”概念的提出及其本质特征
一、“三极结构”概念的提出
在学校自主性评估工作的推动下,“思想引导、规划引领”已为愈来愈多的学校所认同。然而,要切实发挥规划的蓝图作用和体现其对学校发展的价值,从规划的制定、执行、评估、改进等几个基本环节之中梳理学校行政、党组织、教代会三者之间的关系,设计和建构保障学校自主性评估运行机制,加强相应的制度与机制建设显得十分必要。
设计与建构基于“规划引领学校发展”的“三极结构”机制旨在促使学校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合理利用学校内部机构与系统的力量,借助必要的手段与机制,对学校发展规划的制定、执行、调整情况定期进行检查评估、总结反思、改进提高。并在正确评估自身的发展水平的基础上,积极探寻新的增长点,确定持续发展的战略与策略,在思考与行动中养成“自我增值”的核心素质。具体而言,设计与建构这一机制的动因主要基于以下三方面的考虑。
1.学校发展规划的价值实现
学校规划是学校坚持依法治校、规范办学,加强全面质量管理的重要依据,是实现学校工作动态平衡、完善校本管理机制、促进发展的前提。然而,在一些学校现实的发展过程中规划只是“纸上画画”、“墙上挂挂”、“应付检查”等被架空现象的存在。这些现象实质上反映了他们对规划引领学校发展的价值认识上的缺失,同时也导致行动上的若即若离,结果是规划蓝图功能的弱化和学校管理者诚信度的下降。
要切实发挥规划的蓝图作用和体现其价值,重要的是要加强制度设计和机制建设,即通过制度创新使“规划引领学校发展”的设想可操作化。纵览学校规划与学校发展关系的探索与实践,“规划引领学校发展”的价值主要可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规划是学校坚持依法办学、规范办学,加强全面质量管理的重要依据;(2)规划是学校坚持科学发展、执著追求,打造优质教育资源的重要阶梯;(3)规划是学校坚持核心价值观,凝聚人心,重塑学校文化的重要抓手。
如果说追求学校的持续发展是我们的终极目的,那么学校规划就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最基本的载体与手段。毋庸置疑,学校规划所涵盖的办学价值要得以实现和增值,其前提条件是规划的全面实施。然而,对规划的全面实施必须要有一个自我评判、反思、检讨、改进、提升的过程,这样才能做到“心中有底”、“心中有数”。否则,学校怎样发展、发展到了怎样的程度或层面、如何进一步发展等问题就难有一个清晰的解题思路。可见,要发挥“规划引领学校发展”的作用,就必须建立和逐步完善以规划实施、规划目标达成等为内容的自我运作、自我评估的机制。
2.现行学校管理体制的完善及作用的充分发挥
以“校长负责制”为主要特征的学校管理体制的推行,为加快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注入了强劲的动力和广阔的空间,也获得了社会的广泛认同。但是,随着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进一步深入,校长负责制不完善的地方也愈加凸显。比如,学校党支部和教职工代表大会的监督职能虽然与校长负责制一同写入相关的法规文件之中,但学校党支部的权力在校长负责制中没有清晰的规定,而校长的相应责任同样也无明确规定。同时,从法律的角度看,学校教职工代表大会不是学校的权力主体,这种下位的非权力监督在没有相应制度与机制的保障之下也难以有效地发挥其作用。
尽管学校党支部、教职工代表大会要主动担负起支持校长工作、完善监督机制的重任,尽心尽力,促使校长负责、党支部监督保证、教代会民主监督的学校管理机制在学校内健康实行。然而,在现行的学校管理体制下,人们所广泛关注的是学校党组织、教职工代表大会如何更有效地参与学校重大问题,尤其是在规划制定、实施与评价等涉及学校发展根本性工作中发挥的核心作用、监督保证作用,这是我们目前基础教育改革与创新所必须直面的重大课题。
3.新形势下学校党政关系的处理与学校党建工作的落实
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学校党政关系是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中始终要注意的一个问题。尽管在这个问题上反复强调学校党政分工不分家,但在一些学校实际的发展过程中,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并未得到很好的解决。究其原因主要在于思想认识上、管理体制及工作机制的不完善。
在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上,党中央提出了要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任务。就学校而言,要使党组织的核心保证作用得以充分体现就必须在学校工作实际中找到新的契合点。比如,如何把“围绕中心抓党建”落到实处。具体而言,学校的中心工作就是以规划的落实促素质教育的发展。学校党组织要把服从、服务于学校规划的全面落实作为学校党建的出发点、着力点、落脚点,使党建工作和学校规划落实这个中心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使党组织政治核心功能、监督保障功能成为完善学校内部治理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此过程中,学校党建工作要讲效率、讲效益,要借鉴和运用现代管理的思想、方法和手段,使党建工作真正成为学校价值主体中的重要环节。与此同时,学校党组织要进一步建立、完善参与学校规划落实问题的规则与程序。即要积极探索和逐步完善党组织参与规划落实工作的内容、途径与方式,从而明确在校长负责制体制下,党组织参与落实学校规划工作的责任、权力等相关问题,以达到既维护校长在学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又发挥党支部在学校工作中的核心作用的目的。
从一定意义上说,基于学校发展规划管理机制的研究、设计与建构无疑为之提供了一个具有现实意义的互动平台。因为这一机制的设计与建构不能仅仅从学校行政的领域来推进,必须结合学校党建、基层民主建设等领域来综合性地设计与建构。
二、“三极结构”的含义及其特征
“极”原意是顶峰、顶端,最高点;也指地球的南北两端或电路、磁体的正负两端等。在国际关系中引申为综合国力强,对国际事务影响大的国家和国家集团或力量中心。人们常说的世界多极化的格局是各主权国家或国际组织等现实力量的配置和组合。在学校自主性评估中,我们根据学校管理组织结构的特点,引用“极”的概念来阐明“谁来评估”的问题。
“三极结构”的领导组织机制是在解读校长负责制配套文件的基础上,准确定位校长、支部、工会“三驾马车”在学校管理中的职责,根据“决策、执行、评价”相分离的原则,让三者在自主性评估过程中分别承担不同的角色,从机制上形成处理好三者之间合作分工关系的管理方式。“三极结构”的组织领导驱动机制实质上是为具体解决“谁来评”这个基本问题的思考与回答,它是学校自主性评估运行的力量引擎。在“三极结构”驱动下的学校自主性评估主要呈现如下特征。
(1)教职工民主参与学校管理 办好一个学校要依靠全体教职工,自主性评估就是一个教职工参与学校管理的平台。在这一平台上,教职工不仅充分了解了学校的工作,而且把学校的工作从“校长要我做”转化为“是我自己的分内事”,有利于调动大家的主观能动性,有利于凝聚大家的智慧。
(2)教职工参与学校管理常态化 教代会以往参加学校管理通常是召开教代会,在休会期间很少参与学校的管理,而且会议的主题多与教职工个体利益相关。学校开展自主性评估以后,教代会成为评估的主体,教职工可以借此充分地实质性参与学校的管理,大家从学期初到学期结束都在参与学校的管理,他们的工作既是被评估的对象,同时自己也是评估学校各方面工作的主体,教师的主人翁地位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3)决策、执行、评价相分离 界定校长、支部、教代会(工会)三者的职责仍然是实施校长负责制的关键。在学校管理实践中,如果没有形成相应的管理机制的话,三者之间的关系很容易失衡,最终会导致学校管理的混乱。实际上处理好三者之间的关系的难点就在于“决策、执行、评价”能否分离开来,三位一体的自主性评估机制的设计较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
(4)校长需自觉转变管理方式 在三位一体的自主性评估机制中,校长的角色定位尤其重要。在这一机制中,校长如果自觉转变管理方式,能自觉接受支部、教代会的监督,这一机制就会运行良好,会促进学校良性发展。校长在这一机制中的特殊作用在于:一是激励教工参与学校管理,不断提高参与管理的积极性;二是形成良好的文化氛围,努力提高教职工参与学校管理的水平,真正促进学校内涵发展;三是科学对待教职工的意见,形成敢讲真话的氛围。
(5)党组织理性参与常规管理 在三位一体的自主性评估机制中,党组织如何理性监督保障学校工作,与组织负责人的专业水平和政治理论水平密切相关。过去往往强调支部政治思想的保障,而实际上校长也需要在业务上的支持理解,如果党组织能够在统一的目标下,能从不同的角度分析问题,注重提供信息,注重研究问题,注重及时沟通,这种理性参与学校常规管理的方式应该是受到校长的欢迎的。也只有这样,党政才能融为一体,形成办学的合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