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学科德育实践途径探究
崔 鹏
当前,信息网络化、价值多元化的发展趋势,使我国中小学德育正面临着许多严峻挑战。绝大多数学校采用的德育和教学双轨式管理,未能实现德育与教学的有效整合,因而无法保证德育的实效。为此,我们必须要变革思维方式,整体系统地重新思考和实践德育。
通过思想品德课程、班队系统和德育活动实施的德育,其影响力是有限度的,只能作为学校德育的序列之一。课堂是教育教学的主阵地,基于“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构建起来的课程体系、课程管理、课程评价等都注重从学生发展的需要出发,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和终身学习的愿望与能力。因此,各学科都提供了关注学生德性养成和身心和谐发展的教育资源。学科课程及其教学本身充满着道德教育的价值,学科教学过程必定伴随着学生的道德发展过程,因而学科教育理应承担一定的德育功能。学科德育的基本内涵,即根据学科教学自身的特点,紧密结合课程内容,充分利用学科教学中的德育因素,从学生的成长需要出发,潜移默化地在学科教学中实施德育,使德育与学科教学有机融合,在学科教学中引导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那么,中学学科德育实践的过程应该如何进行呢?
一、研制学科德育目标体系和实施细则的基本思路和步骤
各门学科因其自身的特点和内涵,对青少年的品德成长和个性发展起着不同的促进作用。学科德育首先要立足于学科教学,学科德育目标首先受到教学目标的制约。学科教学目标是有分解性特点的,所以学科德育目标也需分解。在分解后,每节课的德育内容较少,且具有学科色彩,这样,学生在吸收知识营养的同时,不知不觉也吸收了德育营养。同时也应该看到,德育本身是一个整体,但由于各科教师各授一科,各学段教师各授一段,容易出现德育目标不一致、德育内容分布不合理和德育层次不科学等弊端。因此,实施学科德育需要研制学科德育的目标体系和实施建议,分学科、分年级提出具体要求,让每个学科明确自己在德育整体化系统中所处的位置和角色,以构成一个互补、连贯、递进的育德体系。研制学科德育目标体系和实施细则的基本思路和步骤可以归纳为:
1.进行学科德育功能定位
要进行学科德育内涵的梳理,分析学科中存在的道德要素。例如,发挥英语学科的德育功能,可以用英语学科中特有的国外文化背景来培养学生的文化习得意识,进行国际理解教育,用教材中优美的语言营造审美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物理学科中,可以利用物理学家的事迹和高贵品质进行科学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通过我国物理领域的科技成果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而物理理论和规律又是辩证唯物主义教育的绝好载体,可以在实验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精神的培养。
2.梳理学科德育的切入点
学科中德育的切入点很多,但不够系统,比较零散,需要研究、挖掘和整理。组织教师开展教材分析活动,认真研究学科的学法和教法,针对学生的认知规律与年龄特点、心理特征,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社会科技与经济发展的需要,积极主动地利用显性德育内容,合理开发隐性德育因素和内涵,科学发掘、分析、筛选蕴藏在自然形态和社会人文之中的有形与无形的育人素材,适当加工、提炼、整合,系统归纳梳理出学科德育的切入点。
3.确立学科德育目标体系
在充分吃透教材的基础上,针对每个学科的德育切入点确立目标,要始终“以学生发展为本”,把学生看成一个完整的人,树立发展性德育观,激发学生的道德体验。德育目标必须从内化为学生的素质着眼,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和终身发展。同时,注意根据德育内容结构的层次性和完整性,对教学中的德育内容进行系列组合,以求得良好的整体效应,做到德育内容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德育进程有条不紊、层次清楚。
4.制定学科德育实施细则
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内容和学科教学现状研究制定实施细则,对于学科中的德育切入点,提出详细的教学活动建议,做到把德育内容巧妙地融入教学过程,使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教学活动中自觉融入德育、接受教育,促进知行统一。如中学历史教师在讲授近代中国遭受外来侵略的惨痛国史时,建议利用电影、图片、文字、数据、博物馆等教育资源来激发学生的民族情感和爱国热情。
二、学科德育实践中教学设计与实施的基本原则
在学科德育实践中,教师要充分把握各学科教学实施德育的目标体系和实施细则,进行教学设计,明确目标、内容、步骤,做到有意、有序、有机和有度,实现学科德育目标,提高学科德育实效。
1.更新理念,有意为之
要实现学科德育的有效性,就要把潜在的德育渗透转化为显在的学科德育,使学生在接受知识、技能和方法的同时,在认识、情感、意志、性格及世界观等方面受到良好的教育。教学内容的组织、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行为的展开都要主动考虑德育的要求,做到学科与德育水乳交融,切实发挥学科的育人功能,产生积极的德育影响。朱小蔓教授认为,学校德育调整的方向体现在三个方面:从关注知识传递到更加关注、尊重和鼓励学习者作为主体的道德生活实践;从关注认知发展到更加关注情感与德性品格的发展和培育;从关注单向度的教导到更加关注双向沟通、对话和交往。这恰恰是学科教师在落实德育时要进行的理念更新和行为调整。
2.寓德于理,有序为之
德育离不开知识和技能的形成过程,深厚的情感往往是建立在深刻的认知基础上的,学科德育的优势就在于教师在学科教学中利用已有的知识背景构建德育情景,寓情于理,寓德于理,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学科中的知识和技能是由浅入深的,以学科为载体的学科德育,也同样由浅入深地构成德育系列。同时,由于学生身心发展、思想品德发展的顺序性和阶段性,因此学科德育具有层次性,教师应像农作物生长需讲究农时一样,在学生成长的过程中,适时有序、由浅入深地实施学科德育。例如,初中化学是化学学习的第一年,实践证明,学科德育的重点要放在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出发,把知识放在生活背景中,创设生活化课堂,激发并保持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进而促进学生知、情、意的协调发展。进入高中后,随着学生抽象思维的发展,可以利用化学知识中丰富的辩证唯物主义内涵引导学生在哲理中感悟化学。
3.德理相融,有机结合
学科德育是在学习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过程中,依靠科学知识本身的魅力吸引学生,影响他们的观念、情感和意志。因此,教师要善于抓准知识传授、技能培养、方法引导中的学科德育切入点,做到以下几个方面的有机结合:知识的科学性与思想性的结合,传授知识与培养基本观点、信念的结合,增强自我控制能力、经受挫折能力与培养道德情感的结合等。应采用开放式、启发式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让德育与学生的学习生活紧密相连,用学生自己的生活、自主的活动进行积极的启迪和引导,引导学生在体验和实践中完成学科知识的学习和品德的培养。
4.抑扬有节,有度有效
在教学中实施德育要注意适度。如果不够,则不到位,效果不佳;如果过“度”,则会把学科教学变成思想品德课。教师要深刻把握学科的性质和特点,充分发挥学科优势,把握好学科德育的尺度,做到抑扬有节,既到位又不越位,才会有声、有色、有效。如在语文学科中“文以载道”,如果只见“道”而无“文”,“道”就成了无源之水和无本之木,失去了活力,这样的语文课也就忘却了其“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根本特点。同时,不同课型、不同教学环节,落实德育的侧重点也不同。引入新课时,正是激发兴趣的最佳时机;讲评作业时,是学生进行自我评价、自我教育的最佳时刻;演示过程中,教师的示范作用胜过言传;提问答疑中,有性格塑造、能力培养;难题的攻克中,有坚强意志的培养。
三、开展学科德育课例研究的基本做法和意义
课例是学科德育最好的素材和最恰当的载体,学科德育教学课例展开的过程应以德育内容的深化、寓德方式的改革、德育资源的拓展和教师的反思作为基点,从内容、方式、资源等方面开展实验与研究。课例研究中的设计、实践、讨论、反思、改进等各个环节和由这些环节重复进行形成的教学循环,就是学科德育研究的全过程。这个过程不仅可以帮助教师从理论上澄清对某些问题的认识,从实践上了解方式方法的有效性,而且还可以提升教师的育德能力,积累学科德育资源。
开展学科德育课例研究,要充分发挥教师的积极性,采用参与研讨式的研究方法。为此,首先应分成研究小组,由每位成员选择一定内容进行教学设计;再进行汇报交流,通过听课、评课等活动研讨学科德育的内容、策略、途径和方法,调动教师的研究智慧,真正达到对问题的深入分析;然后在一段时间的积累后推出学科德育典型课例和案例,进一步形成学科德育资源库,这既是前期实践和研究的成果,又可为进一步探索学科德育的规律积累素材。系列的课例研讨活动将有力地促进学科德育的深入开展,为教师搭建交流和展示的平台,使教师置身于鲜活、生动、开放的场境和民主、分享、融合的团队中,实现经验共享、相互促进,不断丰富教师学科德育的思想和范例。在此过程中,学校管理者要注意建立学科德育的运行机制,协调各学科德育的相互配合,形成综合效应。
应该看到,学校德育途径和方法的改革与创新已十分迫切。教师的任务是“教书育人”,只有“育人”的“教书”才教得其所。学科德育不仅加强了学校德育工作,还带动了教育改革的整体前行。学科德育的推进,关键在教师,因为教师既是实施者,更是建构者。要切实使教师的教学行为和教学情感充满智慧和德性,建立起学科德育的体系模式,还有待于我们以后的深入研究。
(本文由上海市中学德育管理与研究实训基地推荐)
(作者单位:上海市第二初级中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