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体反思+主题研修:提升政治课教师教学能力的实践
黄玉霞
上海新课程标准指出:“思想品德和思想政治课程是德育与智育内在统一基础上的显性德育课程,是中学德育工作的主导渠道。”但在高考的压力下,中学思想政治课的学科功能被漠视,德育功能不能得到有效发挥。为适应新课改的要求,中学思想政治学科应朝着探索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方向发展,并形成自我发展、自我提升、自我创新、自我超越的内在机制。
如今,“大道理多,对学生德育影响小”等学科误解一直影响着政治教学。为了加强政治学科的德育功能,储能中学政治教研组从2008学年度开始积极开展在“集体反思+主题研修”中提高显性德育课程实效性的研究。经过几年的研究探索和实践改革,我组不仅逐渐成为黄浦区有活力、有朝气的特色教研组,而且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
一、理性思考——政治教研组校本研修理念的形成
研修实践,理念为先。我们始终积极探索符合学校特点、学科特色的研修方式,逐步形成研修理念,并坚持在研修与教学改革实践中完善与发展。
(一) 以增强显性德育课程功能为根本
近年来,虽然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有了一定的突破和创新,但在许多学校,政治学科功能被漠视甚至抹杀,从而极大地阻碍了学科德育功能的发挥以及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校本研修必须回归本位,增强德育功能及其有效性,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二) 以集体反思与行为跟进为手段
在新课改的过程中,许多学校的校本研修工作受到重视,但这些研修往往缺乏对自我经验的省察,缺乏敞开自我的相互评论,甚至缺乏教师在实践中的行为跟进过程。因此,我们提出的校本研修既强调通过集体反思发现问题,寻找自身与他人的差距,又强调通过行为跟进改善行为,寻找设计与现实的差距。
(三) 以主题研修与分工合作为策略
目前,很多学校的研修往往只谈理论与原则,或罗列现象,或只有教育叙事,却缺少穿透经验的理论提炼。为了避免主题性和针对性不强的共性问题,我们采用主题式校本研修模式,基于“提高德育实效性”的若干主题聚焦与解决,进而以“教师自主选择研修主题性任务、分工合作、实践建构”的方式集体反思研修,构建“研修实践共同体”,以期实现合作共享。
(四) 以提高政治教师专业发展能力为目标
课改成功的关键在于教师。优化校本教研经验,提炼理论成果,进一步改进政治教师的教学行为,提高专业水平是开展校本研修的目标之一。我们通过“基于主题聚焦与解决”这一集体反思研修方式,使组内教师公开自我,倾听吸纳,关注问题,相互学习,并最终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二、实践探索——主题研修与课堂教学的整体改革
当前政治教师普遍面临着课堂教学德育功能弱化的问题。研修中我们首先进行了调研,对照各学段的德育目标,结合课堂现状进行梳理并归纳了若干提高德育功效的共性主题,分工负责,采取了有主讲、有讨论、有实践、有反思、有提升的校本研修与课堂教学实践。
(一) 研修的模式与操作途径
1.集体主题反思研修的内涵
集体主题反思研修是我校政治教研组在实践基础上形成的基于“主题聚焦与解决”的课例反思研修方式。即为了改进教学行为,提高德育的长效性,通过围绕“主题解决”进行教学思维碰撞或智慧共享,实现的理论引领、反思构建、群体合作与互动分享。这种研修方式的基本过程是:主题确立与分工——理论学习与交流——方案设计与研讨——课例实践与跟踪——策略提炼与反思的螺旋式循环过程。
2.操作途径
基于主题聚焦与解决的集体反思研修是教师经验交流、观点碰撞、合作研究、互助发展的载体,也是促进教学改革,激发老师潜能,促进专业成长的舞台。这种研修模式的流程与操作手段如下图:
(1) 确立主题、责任分工
首先,组内教师交流个人教学中的薄弱环节、难点及学生的学习情况;其次,通过集体讨论筛选出教学中具有“共性”并有“研究价值”的问题;再次,根据共性问题确立研究主题,以自愿形式将主题初步分工至个人或两人小组。
(2) 理论引领、学习交流
首先由主题负责教师进行理论学习,资料搜集,了解同行的研究动态。接着,由其在组内进行理论宣讲,并结合自身实践交流。最后进行组内讨论,就问题解决策略进行思维碰撞并形成初步思考。
(3) 课例设计、思维碰撞
首先由主题负责教师将理论学习成果有机运用到一节典型课的设计中,形成一节课的初步教案;然后由组内教师就教案本身进行讨论,之后由负责教师再次进行教案修改。
(4) 教学实践、跟踪会诊
首先由主题负责教师进行公开教学,组内教师观课并记录成功与失败的教学细节以及自己的理性思考,其次,组内对照预设的教案和设想进行跟踪分析和会诊,经过对教案的再修改,再在不同班级听课、评课。
(5) 反思提炼、总结策略
一是组内反思课堂教学细节及已有经验,围绕解决主题的策略的有效性及现实意义进行剖析;二是对照研修细节,围绕过程与实效性进行剖析。
(二) 德育研修主题的实施策略
本着使学生在德育中“动情”并“乐学、会学、易学”,并提高显性德育课程的长效性,最终促进学生形成健全德性与人格的目标,我们在研修过程中逐步形成了一系列有现实意义的研修主题。
1.让学生动情——促进政治课德育长效性的内在动机形成策略
激发学生的积极情感,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要求政治组老师首先要真正认识到学科的独特魅力,真正重视它、热爱它,从而把政治教师的角色信心传递给学生,感染学生,转化为学生的学科信心和自豪感,给学生以终身影响。让学生“动情”,就是要让学生认识到本学科的价值和功能以及对学生成长的作用,培养他们的积极情感。围绕“动情”主题,我们开展了以下专题:
(续表)
2.让学生乐学——激发政治课德育长效性的恒久动力策略
显性德育必须依托一定的载体,将德育融入课内外生动有效的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学习乐趣,增强学科的吸引力,这是增强德育长效性的有效途径。结合学生问卷调查以及学生的身心特点、认知水平,我们围绕“乐学”主题,开展了以下专题:
3.让学生易学——构建政治课德育长效性的技术支撑策略
很多学生认为,政治课中的一些知识概念太抽象、难理解,同时解读社会问题太深奥、难联系。为了消除学生随之而来的神秘感、枯燥感,就需要教师通过一种主导的教学方法,为学生的学习寻找“技术支撑”,让知识、理解变得容易,让德育的效果水到渠成。为此,我们在教学手段上积极寻找了让学生“易学”的突破口。
4. 让学生会学——形成政治课德育长效性的智育保证策略
政治课既是一门德育课程,又是一门智育课程。我们希望学生“乐学”的前提是学生首先应“会学”,知道怎样去学,否则学生的学习动力不会长久,德育影响的效果也不会长效。因此,引导学生进入政治学习之门,帮助学生提高学科学习能力是我们“会学”研修主题的重心。
(三) 课堂教学的改革与创新
教研组研修的过程就是课堂教学改革的过程。为了全面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发挥德育实效,我们在研修中除了围绕主题开展教学方式的变革外,也积极关注师生关系的改善与评价方式的改革。
1.教学方式的变革
教研组教师依托主题研修与反思实践,根据学科育德规律和学生身心特点,围绕研修中的“动情、乐学、会学、易学”主题,在集体反思之余积极将研修成果与自身教学行为相结合,创造性地采用新颖、务实、多样的教学方式。在课堂教学中,我们积极实践时政化课堂、生活化课堂、实践性课堂、开放性课堂,采用案例教学、问题教学、活动教学、多感官教学等多种形式,充分重视和运用讨论法、问题探究法、价值澄清法、角色扮演法、行为模拟法、生活体验法等方法,追求在分析、讨论、辩论、体验和模拟中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
2.师生关系的改善
为了研修中“问题”的解决与反思,我们积极构建了良好的课堂学习环境,注重课堂气氛与良好师生关系的培养。我们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关注学生的体验和感情世界,以内发的、主动的方式给学生以关爱和体谅,让学生在民主、平等、关怀、理解的人际关系中愉快学习,潜移默化地接受德育的熏陶。在实践中,我们坚持通过换位、互尊、相容、理解改善师生关系,我们要求教师充当导师、朋友、助手和模范的角色,注重提升教师素养。
3.评价方式的创新
教研组积极开展建立有效的学业评价方式的探索,突出评价的真实性与合作性,在这一点上,主要进行了以下几方面的探索:实施多元化评价——自评、他评与互评结合,以达成有效评价;实施多维化评价——综合进行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评价,以提高评价的信度;实施多样化评价——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多种评价方式共同使用以发挥评价的实效性;实施成长记录袋的评价方式,关注学生学习与发展的过程以增强评价的针对性。
(作者单位:上海市储能中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