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挖掘地方音乐资源,运用校本课程推动师训实践

挖掘地方音乐资源,运用校本课程推动师训实践

时间:2023-03-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所以,运用丰富的地方音乐文化资源,开发青浦田山歌音乐校本课程,让广大学生通过课堂学唱、传唱,了解和喜爱田山歌,对于传承与发扬本土文化,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也是学科落实“两纲”的有效途径和载体。

挖掘地方音乐资源,运用校本课程推动师训实践

王美华

《上海市学生民族精神教育指导纲要》、《上海市中小学生生命教育指导纲要》(以下简称“两纲”)颁布实施以来,有关音乐学科如何提升育人价值有了明确的目标和指导。中小学音乐学科的本质是以人文精神为核心的审美教育,以情感人,以美育人。作为情感艺术的音乐,其价值体现就在于对民族精神的弘扬和培育,在于激发对生命的关爱。所以,中小学音乐学科在贯彻落实“两纲”方面有其独有的学科特点,也责无旁贷。

当前基础教育中的音乐、艺术课程,教学内容涵盖了祖国不少地方的民族音乐文化,但本土音乐文化的内容相对来说还是一个空白。而本土音乐文化的学习更贴近学生生活,更容易为学生接受。因此,挖掘本土优秀的民族音乐文化资源,开发校本课程,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音乐文化,对于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家乡优秀的音乐文化,进一步使学生热爱祖国的民族音乐文化,有着积极而深远的意义。学校音乐教育作为学习与传播优秀民族音乐文化的有效途径,通过在现有教材的基础上,补充地方优秀民族音乐文化资源,将给教师和学生提供更为广阔的学习空间和丰富的学习内容,更有利于开展“两纲”教育。

青浦是典型的江南水乡,人杰地灵,孕育了丰富的地域文化,也蕴含着丰富的优秀民族音乐文化资源,例如,青浦田山歌、商榻宣卷、金泽打莲湘等,都是民族音乐文化宝库中的瑰宝。尤其是青浦田山歌更是其中的一支奇葩,近年来被列为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上海市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的重点项目。因此,如何引导教师挖掘地方优秀民族音乐文化资源,开发和实施校本课程,发挥学科的育德功能,就是我们音乐教育工作者的职责和使命。

民族精神教育着眼于培养学生对中华民族共同历史、文化、生活方式的归属感,培养学生对祖国悠久历史和优秀传统的认同感;同时,强调在文化认同的过程中,要把民族语言、民族历史、革命传统和人文传统作为重点。学校音乐课传唱青浦田山歌,可以引导学生关注家乡的优秀音乐文化,了解与认同青浦的历史文化,并通过传承家乡的音乐文化培养创建和谐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生命教育着眼于增强学生在自然和社会中的实践体验,提高对生命意义的认识。为此,学校教育要发挥积极引导作用,加强开发、利用家庭和社会的教育资源,形成教育合力,培养学生健康的生活习惯、与人和睦相处的技能和积极的生活态度。如我们开发和实施的音乐校本课程“青浦田山歌”,力求从内容及形式上探索社会及地域音乐文化资源的利用,通过引导学生在实践、体验中感悟人生真谛,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音乐、热爱生命的情感。

近年来,我们致力于地方优秀民族音乐文化资源——青浦田山歌的挖掘,通过调查分析、实地采风、整理筛选、实践研究、总结提炼、实践反思的方式对这一地方优秀的音乐文化资源进行开发利用,并通过教师专项培训指导来加以有效实施,使优秀的民族音乐文化走进学校,丰富了学校的音乐文化,实现了社会资源课程化以及落实“两纲”教育的价值目标,并作为区本课程建设的范例在全区推广。

一、具体的做法

(一) 调查分析课程资源和师生认知情况,帮助教师确立学科落实“两纲”教育的职责意识

我们通过深入走访、媒体搜索,对青浦田山歌的历史与现状,各乡镇青浦田山歌的传承与发展情况进行调查,从而了解到青浦田山歌是上海历史悠久,体裁丰富,拥有完整的优美的原生态民歌。近几年,青浦田山歌作为青浦的文化品牌之一受到诸多媒体的关注,目前已被列为上海市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重点项目和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我们通过对师生认知情况的调查了解到,青浦田山歌作为本地区优秀的民族传统音乐文化,虽说拥有较好的外部文化环境,但在年轻一代尤其是中小学生中,由于缺乏有效的传播学习途径,其传承与发展面临着中断的危险。

所以,运用丰富的地方音乐文化资源,开发青浦田山歌音乐校本课程,让广大学生通过课堂学唱、传唱,了解和喜爱田山歌,对于传承与发扬本土文化,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也是学科落实“两纲”的有效途径和载体。作为青浦的音乐教师,肩负着传播优秀民族音乐文化的使命,而了解与掌握本土音乐文化资源既是教师教学的立足之本,也是个人专业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更是发挥学科育德功能落实“两纲”教育的职责所在。

(二) 关注校本课程“青浦田山歌”的开发过程,帮助教师明确课程落实“两纲”的具体要求

校本课程开发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完善的过程。我们开发编写了“青浦田山歌”校本教材、相应的教学参考资料以及配套的音响资料。我们发现,教师在参与整个开发过程中结合对相关文件的学习,受到的教育远远超过课程开发本身的价值。例如,在收集、整理、选编校本教材音乐作品的过程中,教师学会了如何进行资源的合理运用,对不适合学生年龄、心理特点和缺乏教育意义的作品进行剔除;在参考基础教材设计校本教材框架结构时,对基础教材的单元主题、作品和“两纲”教育之间的关联度、融合点有了更清晰的了解;在课堂教学中实践校本课程内容的过程中,教师学会了资源的有机整合和合理选用,并对如何有效落实“两纲”教育的方法和过程有了更深入的思考;在实施校本课程对学习进行评价的时候,关注到了不同年段学科落实“两纲”的不同目标要求,等等。因此,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也是教师明确学科育人功能和价值的过程,对教师更好地在音乐学科教学中贯彻落实“两纲”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 加强师资培训,指导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有效落实“两纲”教育

课程的有效实施,教师是关键。近年来,我区60%以上的音乐教师是从外地引进的,他们对地方音乐文化缺乏了解,而且由于不熟悉青浦方言,对青浦田山歌的深入了解存在一定障碍。为此,我们将“青浦田山歌”课程纳入“十一五”师资培训课程,对教师进行专题辅导,从青浦田山歌的起源、历史、现状的介绍开始,通过本地教师和外地教师结对、课题组成员引领示范等形式,开展互助式培训活动,带领广大教师从学说青浦话开始,慢慢走近青浦人家,走近田歌手,鼓励教师参与田山歌的演唱排练、演出、观摩学习等活动,取得了一定成效。现在,越来越多的音乐教师开始关注对青浦田山歌的学习指导。

当然,不管是音乐校本课程还是基础课程的实施,都是学科落实“两纲”教育的载体,关键在于教师在学科教学过程中的有效落实。为此,我们多次组织教师参加各类培训和实践研讨活动,如邀请上海市音乐教研员王月萍老师作了“音乐学科落实‘两纲’的探索”的专题讲座,使我区老师能从指导思想和实施方法上明确音乐学科落实“两纲”不是“重砌炉灶”,而是“功能开发”;不是“渗透德育”,而是“有机整合”。同时积极开展学科“育德能力大比武”系列评比活动,涉及学科落实“两纲”教育教学理念的书面测评、教学设计、课堂教学等评比活动,并通过在全区开展“学科落实民族精神教育”专题研讨活动,让广大教师获得了认知和技术上的帮助和支持,促使教师更好地在学科教学中发挥育德作用,落实“两纲”教育。

二、实施的效果

通过对地域音乐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与实施运用,我们发现教师教学观念、教学行为发生了转变,学生的人文素养有了比较明显的提升。

(一) 教师教育教学观念和教育行为的转变

1.树立起现代教育教学观

通过实践,教师们清晰地认识到,课堂的范围其实很广,传统意义上的课堂和教材仅仅是“大课堂”中的一小部分,随着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应该树立大教育观,积极寻找生活中的教育资源,并敏锐地进行挖掘利用,从而生成新的教育材料。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育教学的研究者、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2.改变了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课堂教学水平不断提升

随着教育观念的转变,教师主动改变了以往的教育教学方式,将更多的现代化学习手段和方法引进教育实践中,从而提高了课堂效率。例如,由珠溪中学叶菁老师执教的“民歌新声”一课和东湖中学陈学老师执教的“流传的歌”一课让学生通过上网、剪报、实地采风等途径进行广泛搜集、整理,并在课堂上进行展示交流、即兴编排、创作表演等,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多媒体在欣赏课上的运用,创设声、像、色的完美组合,加深了学生的欣赏感知体验。

3.教育理论素养与实践能力有一定提高

通过实践,教师进一步加深了对课程结构的思考,对学科落实“两纲”的理念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并转化为实际行动。

(二) 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

1.学生弘扬民族音乐文化的意识得到了培养。学生通过课堂学习、实践活动等多种途径,了解了与青浦田山歌有关的历史、人文、风俗,明确了学习青浦田山歌的意义。

2.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逐步提高,积累了一定音乐知识,加深了民族音乐文化的认同感。从课堂教学观察和课后访谈中了解到,学生对青浦田山歌的学习兴趣比较浓厚;对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明显增强;对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乐于接受,能与学习伙伴认真合作,互相启发,优化学习效果,审美能力也有了相应提高。

3.丰富了内心的情感世界。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内心世界。青浦田山歌的学习给学生带来了不一样的学习体验,使学习过程不仅是知识增长的过程,也是身心和人格健全发展的过程。课外,同学们积极探索,通过各种途径了解青浦田山歌的历史与现状;课内,同学们积极交流,合作学习,展示创新,充分体现了青少年一代热爱家乡音乐文化的情感及传承和发扬优秀地方音乐文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4.信息技术的有效运用,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通过一系列课题内容的研究,学生收集信息、吸收信息的能力得到明显提高。学生们懂得资料、信息的获得有很多途径,如可以上网搜索、翻阅有关图书资料、向父母或长辈询问等,同时资料的保存也有多种方法。良好的信息素养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了坚实基础。

三、音乐校本课程落实“两纲”教育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 实施校本课程,有效落实“两纲”教育,教师是关键

在实施音乐校本课程的过程中,每位教师都有深刻的体会,就是要有效落实“两纲”教育,关键在于教师要能够着力探索学科教育教学的规律和学科落实“两纲”教育的要求,注重探索“两纲”在音乐学科中落实的相关因素,发挥音乐的德育功能。只有通过教师的创造性教学活动,才能将“民族精神教育、生命教育”等教学内容,具体化为学生的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和道德实践。

(二) 音乐校本课程中“两纲”教育资源的利用应注重时代性

任何艺术都不是停滞不前的,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审美观念的更新和发展,艺术的表现形式也在日新月异。因此,教师在开发和实施音乐校本教材时也要关注创新,赋予民族音乐以时代气息。如青浦田山歌中的传统田山歌随着时代的变迁和传承方式的变革,有了老歌新唱的形式,同时随着人民生活方式的变化,劳动的方式和内容也有了变化,于是创作的新田歌也具有了新的内涵。

(三) 音乐校本课程的实施要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

实施校本课程不仅要依靠课堂教学,还应该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我们可以组建学生艺术团队,如田歌队、宣卷队、舞蹈队,还可以建立民族文化培训基地,如我区崧泽学校的赵巷田歌培训点、白鹤小学的民族戏曲文化培训点,通过举办民族民间音乐文化节等形式拉近学生和地域优秀民族音乐文化之间的距离,给学生创设一个了解地域音乐文化资源、提高艺术审美能力、提升艺术修养的平台,以传承和发展民族音乐文化为宗旨,进行广泛的交流学习、发展创新。

四、后续思考

1.继续加强对教师队伍的培养,提高音乐教师在学科教学中落实“两纲”教育的自觉意识。

2.在校本教研、联片教研、区域教研等不同范围和不同类型的教研活动中,加强有效落实“两纲”教育的方法与策略研究,切实提高教师的艺术技能和教学艺术,探索学科课程标准和“两纲”教育要求的有机结合点。

3.从音乐课程和“两纲”整合的课堂教学要求出发,把“两纲”的具体要求落实到整个教学过程中,在提高学生音乐素养的同时,有机落实“两纲”的育人目标,真正体现了音乐学科的育德功能。

总之,在音乐教学中渗透落实“两纲”教育,途径是多种多样的,作为音乐教师,应当立足于学科教学,充分发挥音乐学科的优势,挖掘地域优秀民族音乐的文化资源。在二期课改的背景下有效发挥学科育德功能,落实民族精神教育和生命教育,将是今后我区音乐学科的一项重要工作,同时也是一项需要常抓不懈、不断努力实践和探索的工作。

(作者单位:上海市青浦区教师进修学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