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教育,让学生走向真善美
袁成兰
艺术教育是一种情感教育,任何时代和地区的艺术作品都不可避免地包含着特定的人类情感和思想信息,而从这些人类的情感和思想信息中使我们在无形中受到感染和教育。因此,在艺术教育中,引导学生通过感受艺术、体验人类丰富的情感和思想,对于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净化他们的心灵,培养他们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等等,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学习教材,理解作品,感受内涵
艺术教材是艺术引领学生走向真、善、美的直接载体,作为艺术教师,首先要学习教材、理解作品、感受内涵。
1.重视教材的人文主题
上海市初高中艺术教材大多以人文主题构建单元内容,以树立学生正确的艺术审美观为主要目的,以培养具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具有民族精神和国际视野的人为最终目标。例如,初中艺术(音乐)教材中每一课都由“音乐长廊”、“艺术天地”、“创造与拓展”三个板块组成。“音乐长廊”中既有欣赏的音乐也有学唱的歌曲;“艺术天地”将以音乐为主的教学内容拓宽到舞蹈、戏剧、雕塑等各类艺术;“创造与拓展”板块则既有本课内容的拓宽,也有各种形式的创造活动。三个板块的内容可谓极其丰富,所涉及的艺术门类颇多,活动设计也丰富多样。但是每一课的内容其实都是围绕着一个主题展开,如“历史的画卷”、“民族的摇篮”等主题都体现了教材的人文性。教师在教学中要紧紧抓住这些人文主题,在作品中寻找艺术的本质特征,围绕人文主题,从艺术如何表现人文思想和情感出发,让学生通过对这些作品的学习,感受艺术家在生活中看到的、听到的和想到的,以及他们是怎样看的、怎样听的和怎样想的,让学生将自己的生活经验和这些作品中所表现的对生活的感悟相互融合,与艺术家的情感产生共鸣,在无形中思考生活的真谛,逐渐产生崇高的思想和情感。
例如,八年级教材中有一首欣赏曲《故乡是北京》,歌词是这样的:“走遍了南北西东,也到过了许多名城,静静地想一想,我还是最爱我的北京。不说那,天坛的明月,北海的风,卢沟桥的狮子,潭柘寺的松。唱不够那红墙碧瓦太和殿,道不尽那十里长街卧彩虹。只看那,紫藤古槐四合院,便觉得甜丝丝、脆生生,京腔京韵自多情……”从歌词中,我们可以看到词作者将他的故乡北京的景致风貌描写得具体而又形象,这些都源于作者平日里生活在北京的所见所闻,而这些所见所闻都让作者感到欣喜、赞赏,继而产生一种内心的自豪感。而这种欣喜、赞赏和自豪感正源于作者对故乡北京真挚的情感、深深的热爱。曲作者将这种情感融化在以京剧曲调为素材的旋律中,与歌词完美结合,使歌曲呈现出一种浓浓的民族韵味,像一杯浓烈的醇酒,沁人心脾。在引导学生欣赏这首歌曲时,教师可以以情为出发点,开启学生以往的生活经验,让学生交流对北京的印象,谈谈自己在游览北京时的所见所闻所想,也可以让学生浏览北京风貌图,让没到过北京的同学也对北京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之后分析歌词,启发和引导学生体味歌词中对北京的浓浓情感。然后让学生听一听或唱一唱歌曲,感受歌曲通过京腔京调的紧拉慢唱、委婉的拖腔、跌宕起伏的节奏,所表现的对北京深深的眷恋和热爱,并在此基础上产生对祖国首都的赞美之情和作为中国人的自豪感。
2.“爱”是艺术作品的永恒主题
其实我们不难发现,很多艺术作品都来源于一个字——“爱”。我们来看看艺术教材中的一些艺术作品。《上海本是好地方》、《中国娃》、《饮湖上初晴后雨》、《土风舞》、《丰收歌》、《闪闪的红星》、《大峡谷》……哪一个作品不是充满着爱?对家乡的爱、对祖国的爱、对生活的爱、对自然的爱、对亲人的爱……爱,一向是艺术的有机组成部分。我们为自己深爱的人画像,以此表达自己爱的情感。我们为周围的动植物画像,以此表达我们对它们的眷恋。我们观看和倾听艺术,是因为我们与艺术中所表达的爱相互沟通。没有爱,艺术将失去生命。我们爱艺术,是因为艺术使我们交流爱。我们进入艺术,是因为艺术使我们进入深爱的梅、兰、菊、竹的内在生命和品格,进入清风明月的纯粹与自由。在艺术的抚摩中,我们的感情之树枝繁叶茂,我们的生命得到不断升华。“爱”是艺术作品的永恒主题,只要我们在创设实践、体验、领悟等学习过程中,尊重艺术家创作作品的原始内驱力和情感,和学生共同创造情感碰撞的火花,就能让艺术更接近学生,让艺术温暖学生,帮助学生获得坚强的意志,带领学生走向真、善、美,在学生心中建立起高尚的爱和人心的和谐。
二、巧用教材,适当统整,丰富情感
在学习教材、研究教材的基础上,教师还要了解学生,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灵活地制定教学目标,确定教学的重难点,及时整合教材内容,用好教材,用活教材,并在此基础上针对学生研究教学策略,归纳出一系列适合学生的教学手段和学习活动。通过为不同学生提供各种丰富的艺术学习资源,设计具有针对性的教学,能让课堂更贴近学生,让学生对艺术学习产生更多的认同感,从而引导学生关注经典艺术,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增强学生的艺术体验,丰富学生的情感,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高尚情感。
1.教学与德育的统整
我们可以在原教材的基础上进一步挖掘教材中的生命教育题材,加强艺术课上的民族精神教育,实现教学与德育的统整。
例如,在高二年级“华夏神韵,正义重铸”一课中,教师在赏、画、演的过程中让学生认识中华民族文化,继而激起学生对中国动画片成就的自豪感,更加关注中国的动画和中国传统文化,继承和弘扬了中国民族艺术。
又如,在高二年级“音画体验,综合品味”一课中,通过引导学生欣赏影片《辛德勒的名单》片段,感受艺术作品所描绘的鲜活人物形象及剧中人物的悲惨命运,激起学生尊重人的生命的积极情感,产生珍惜生命、关爱生命的强烈愿望。
2.课堂与生活的统整
我们应修改教材内繁、难、偏、旧和不受学生欢迎的作品,将课堂与现实生活相联系。重视课程内容和社会生活的密切联系,以学生的生活积累和社会实践为基础设计课程,充分利用社会文化资源,不断从社会艺术信息中吸取适合课堂教学的内容,让教材内容更具时代性和人文性,实现学校、家庭与社会学习资源的统整。
例如,在高二年级“天上人间演‘神话’, 寰宇共寻太空梦”一课中,教师在选材上除了运用教材内的“神话”音乐会第一乐章片段外,还可选用教材外的 “中国神话故事”、“神舟航天视频”、“酒泉图片”、“敦煌艺术”、“飞天的音乐”等教学素材,以此来提升学生对我国文化、艺术与科技的认同和热爱,从而激发他们的民族自豪感。教材内外的有机结合为上好一堂课提供了有利保障,使教师、教材、学生三者成为课程中的和谐统一体。
3.教学内容的统整
我们要增强学生的艺术体验,增加经典作品的欣赏,从作品欣赏中让学生自己寻找艺术的规律,感受作品情感,获得情感升华。在作品欣赏过程中,教师要精心组织教学内容,将教学内容进行“问题化”组织,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教材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在教学设计中更要注重教学主题的拓展,将不同门类的艺术相互渗透,对比研究。通过教学内容的统整,实现更具针对性的教育。
例如,在“音画体验,综合品味”一课对《葬花吟》的欣赏中,运用自编的欣赏指引进行教学活动,让学生在欣赏指引的引领下,仔细聆听歌曲、观看画面、体味诗词,并认真地填写欣赏指引,感受歌曲在影视作品中的作用。欣赏指引,让每位学生都参与到欣赏学习中,更深入地感受影片,体会剧中人物的内心,产生对生命的思考。同时,教师也从课后收上来的欣赏指引中了解了学生的学习情况,并有针对性地给每位学生以一定评价,与学生进行心与心的沟通。
三、重视实践,加强审美,激发情感
艺术的实践活动贯穿于艺术学习的全过程,学生的艺术领悟与表现能力、技能和创造能力的获得,都是通过艺术实践活动获得的。而只有在具有充分艺术实践的基础上,学生的审美情感才会得以提升。
1.丰富艺术欣赏与体验
曾听到有艺术教师这样说:“艺术课堂每周只有40分钟,要达到有效教学效果,需要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尽可能地使学生获得最多的知识和技能。”这种分秒必争的教学态度固然可贵,但是对于学生的审美情感培养是不利的。要知道,艺术学习需要耐心地倾听和静心地感受。在艺术教学中,教师不要急于让学生学习艺术知识,训练艺术技能,而应引导学生悉心聆听和欣赏艺术,给予学生丰富的欣赏和体验空间。通过学生对艺术的欣赏与体验,能让学生充分了解艺术在人类文化发展与传承中的地位和作用,启迪学生的艺术审美意识,升华学生的情感。
在艺术欣赏与体验的过程中,教师不仅要营造安静的欣赏环境让学生静心感受,还应设计适当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采用合适的艺术活动帮助学生理解艺术作品的内涵。教师应把如何引导学生对艺术作品的情感体验放在第一位,使作品中蕴含的审美特点、思想情感、民族特征、人性体现等尽可能地展现出来,使学生的情感随着艺术作品产生共鸣与起伏,并从中得到心理上的满足,完成真正的心灵陶冶。
例如,在初中“过雪山草地”一课中,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分析《红军过草地》这幅油画的画面构图、人物造型、色彩明暗、创作技法所传达出来的精神内涵,让学生体会红军战士积极乐观的革命精神和坚忍不拔的坚强意志。然后让学生通过朗诵和分析《过雪山草地》中的词句,再次感受其中所营造的艰苦的自然环境和红军千锤百炼不怕难的精神。之后再让学生在情感与艺术作品的创作产生共鸣的基础上,感受歌曲运用不同的演唱形式演绎的不同情感,并通过哼唱歌曲的形式提高学生对艺术作品的理解。最后通过欣赏音乐艺术片《红军不怕远征难——长征组歌》的《过雪山草地》片段,让学生体会加入了更加丰富的舞台表演后,能更加淋漓尽致地表现歌曲的内在情感。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对歌曲的情感体验可谓层层递进。
2.重视艺术创造与表现
创作是艺术的生命,学习艺术的最好方法就是直接参与艺术创造与艺术表现。只有通过直接地歌唱、表演、舞蹈、奏乐、绘画、设计等活动,学生才能真正感悟艺术的真谛,理解艺术的内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在把握艺术形象的基础上,发挥自己的个性,大胆展开联想、想象,将自己对艺术作品的认识和理解及自身的情感通过创作和表现尽情表达。教师应提供尽可能多的机会让学生参与这种创造和表现,使学生通过切身体验激发情感,并在自己的体验中尝试创造。
例如,在高中“音画体验,综合品味”一课中,教师设计了为《珍珠港》默片选配音乐的活动。活动中,学生不仅巩固了“音画对位”和“音画同步”等艺术学科知识,而且对《珍珠港》影片片段和音乐产生了情感共鸣,在课堂上再一次思考生命的意义和价值。课堂上,学生畅所欲言,大胆阐述他们对音乐、影片的理解,也淋漓尽致地抒发了内心的情感,表达了他们对生命的珍惜和关爱。
3.合理的反思与评价
在艺术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对于艺术的感知和审美的情感是不断积累、逐步深化的,要实现这样一个艺术学习的发展过程,必须要通过一次次的反思与评价。通过反思学习,可以让学生重新认识自己的学习过程,进一步理解艺术,也能深化学生的审美情感。教师应通过引导学生对创作、展示的作品进行相互评议及对某一社会艺术现象进行探讨等形式,使艺术的感知得到不断修正与补充,使感知更加深刻和全面,使创造与表现更加完善与深入,使情感一步步得到升华,使心灵产生更多的共鸣。
(作者单位:上海市徐汇区教师进修学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