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学科德育有效性初探
顾亚龙
课堂是学校教育的主阵地,学科教学则是德育工作的主渠道。德育回归课堂,回归学科,是提升德育有效性的必然选择。以“学科德育基地”为平台,破解“落实和提高学科德育有效性”这个难题,是我们小学数学学科德育基地的核心追求。
自从2009年小学数学学科德育基地成立以来,基地的全体成员“先思后行,边思边行,思行相济”,对“学科德育”,我们经历了一个从“模糊、笼统到初具轮廓”的认识过程。
起初,大家有一个普遍的思维定势,认为数学老师只要把知识讲清楚、讲明白,学生能有效掌握就可以了。显然,大家的学科德育意识还比较淡漠。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考,作为基地主持人,笔者首先向大家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作为学科的数学与作为科学的数学有什么不同?围绕这个问题,通过专题研讨和交流,大家逐渐认识到,“作为学科的数学”是一种教育形态的数学,而“作为科学的数学”则是一种学术形态的数学。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这是德育论的一个基本命题和一个重要论断,因此,学科教学不能止于知识的传承。就数学学科来说,数学的概念、定律、公式、法则可能是抽象的,甚至是冰冷的,但通过我们的精心设计,可以将数学冰冷的美丽化成学生火热的思考,那么,“数学真理的绝对性,数学结论的可靠性,数学演算的精确性,数学思想的深刻性”及其所蕴含的“实事求是,言必有据,服膺真理,一丝不苟,严谨认真,崇尚科学”的理性精神,就可以通过生动具体的教学过程,点点滴滴地渗入学生的心田,这对培养学生“正直与诚实的品格”,形成“坚韧而执著的精神”,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能为学生日后的人生历程打下亮丽的底色。这正是数学学科独特的育人价值,也才是完整意义上的数学教育。由此大家进一步认识到,数学学科德育不是从学科教学中抽取出来的,或者是贴上去的标签,而是该学科本来就蕴含着的内源性的教育资源。
为进一步提高大家对学科德育的理性认识,我组织大家阅读了中科院院士张景中教授的《从数学教育到教育数学》和华东师范大学张奠宙教授的《数学学科德育》两本专著,并以讲座的形式与大家进行交流研讨。理论学习开阔了我们的视野,思考与追问则坚定了我们进行教学实践的脚步。因为,学科德育有效性的最终落脚点在课堂。
为此,我们在“学科德育”的主题下,进行了广泛的听课、评课活动,在听课评课的过程中,学科德育已经成为我们思考问题的一个重要维度。我欣喜地发现,不仅大家的学科德育意识显著增强,而且从教学目标的确定,到教学环节的设计,以及教学细节的处理,均出现了一些新颖独特、具有借鉴意义的好方法,经过初步归纳,我们将其概括为落实小学数学学科德育的三种基本方式,即 “熏陶式”、“预设式”和“生成式”。
一、熏陶式
古印度有句谚语: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因此,“养成教育”是小学学科德育融合的重要内容,特别是在小学低年级。
小学生姓“小”,小学德育也姓“小”。因此,小学数学学科德育要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眼要高,但手要低;谋大做小,持之以恒。
如:作业的封面整洁,作业行款格式规范,等号线一律用尺打。养成教育,是小学学科德育的重要内容。因此,老师的作业批改,“钩”的长短整齐划一,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老师在黑板上的等号线,竖式里的横线也要用尺打。因为身教重于言教。
一年级新生为期一个月的学习准备期,若从学科德育的角度来看,不能仅仅着眼于让孩子们适应全新的小学学习生活,更重要的是,要让孩子们从小就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就拿“打开书本,翻到相应的页数”这件看似简单的事来说,对于刚入学的一年级孩子们而言,却是一件挺费劲的事儿,于是,我们利用学习准备期,进行这样的专项训练:
师:翻翻翻,翻到第几页。
生(齐):我就翻到第几页。
在整齐划一的口令声中,孩子们就能很快翻到相应的页数。
孩子们刚开始写字时,由于力量的大小掌握不好,下笔或轻或重,书写质量不大理想;所以,我们一直坚持在作业本中垫大小不同的两块垫板。每次动笔写字之前,我都会说:大垫板垫,小垫板压。
生(齐):大垫板垫,小垫板压。
孩子们不仅动作迅速,而且渐渐达到了“自动化”的程度。在写字过程中,有的孩子写着写着,就忘了写字的姿势,这时,我会轻轻地提醒:写字姿势请注意!
生(齐):一尺、一拳、一寸。
也就是:眼睛离书本一尺,胸口离桌子一拳,手指离笔尖一寸。
正是从这些点点滴滴的细节入手,在持之以恒的熏陶下,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逐渐养成。
在孩子面前,老师的一切都是德育。老师的表情是写在脸上的德育;老师的动作是写在行为上的德育;老师的倾听是写在耳朵上的德育;老师对每一位学生发言的那份期待,那份引导,是写在眼睛里的德育。在学生面前,老师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都蕴含着德育。这正是老子所倡导的:行不言之教!
因为,学科德育有两个基点:老师的师德和学生积极的学科情感。离开了老师的师德,孩子们也就不喜欢这门学科,那么,学科德育也将无从谈起。
二、预设式
数学课中所蕴含的德育资源虽然不像语文课、思想品德课那么丰富和明显,但只要我们有了敏锐的学科德育意识,通过深入研究教材,同样可以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学科德育。
[案例1]“可能性的大小”
数学教育包含两个侧面,即数学方面和教育方面。前者是指数学教育应当正确地体现数学的本质,后者则是指数学教育应当充分体现教育的社会目标并符合教育规律。每一门学科的知识都只是育人的载体和手段,而育人才是所有学科的根本目的。数学学科不仅要传承数学知识,更要发挥育人价值,承担起育人的责任,要“以人为本”,而不是“以知识为本”,因此,必须要从“数学教育”转变为“教育数学”。这就让我们明白了,通过学科知识的学习来育人,是数学学科分内的事儿。
在“可能性的大小”这节课上,教师通过摸球的游戏,让学生初步感受到:哪种球的个数多,被摸到的可能性就大,两种球的个数相等,被摸到的可能性就相等。但学生对“小概率事件”依然没有什么感受。
于是,我精心选择了这样两则新闻:2009年2月10日,美国一颗通信卫星与俄罗斯一颗已报废的卫星在太空中相撞。据专家分析,卫星相撞的可能性很小,只有几亿分之一的概率。由撞击产生的大量太空碎片严重威胁到其他在轨卫星的安全。
无独有偶,就在这起撞击事故前一个星期,一艘英国核潜艇与一艘法国核潜艇在大西洋中部海域发生相撞事故。据悉,两艘核潜艇都处于海洋中同一位置的可能性只有几千万分之一。当时两艘核潜艇各携带16枚核弹头,其爆炸威力可达广岛原子弹的1248倍。虽然军方称核导弹的安全没有受到影响,但相撞事件还是让外界感到后怕。
师:看了这两则新闻,你有什么想法?
生1:研究可能性的大小,太重要了。
生2:什么时候都不要低估了可能性。
生3:我们做任何事情都不能有侥幸心理。
生4:我明白了做任何事情都不能马虎,要一丝不苟。
生5:我理解了什么叫——一切皆有可能!
(设计意图:以现实生活中发生的重大事件为素材,不仅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了小概率事件,而且让学生深切感受到凡事不能心存侥幸,应从小就要养成做事严谨认真的习惯。)
意识先于行动,意识高于行动!没有自觉的德育意识,就不会将卫星相撞、潜艇相撞这样的热点时事融入数学教学当中,这是德育意识下的自觉与自然。
三、生成式
只要有了自觉的学科德育意识,我们不仅能挖掘教材所蕴含的德育资源,还可以敏锐地抓住课堂上稍纵即逝的生成性德育资源。
[案例2]“轴对称图形”
在“轴对称图形”这节课上,当新授环节完成以后,我让大家欣赏了这样一组图片。(PPT)
师:轴对称图形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生1:轴对称图形太美了,我非常喜欢。
生2:在我们生活中轴对称图形很多,很漂亮。
生3:轴对称图形非常神奇,它美化了我们的生活。
以美育人,这是数学学科的美学价值所在。在引导欣赏美的基础上,正当我要引导学生通过折一折、描一描、剪一剪来创造各种轴对称图形时,一只小手很执著地举着!
生4:我觉得轴对称图形有点死板,不太好看。
(片刻的迟疑之后,我说:“谢谢你。”并奖给他一颗五角星。)
师:谁知道老师为什么要奖励他,感谢他?
生5:他很勇敢,怎么想的就怎么说,不怕说错。
生6:他不跟在别人后面随声附和。
生7:他爱动脑子,有自己的观点。
师:是的,有自己的个性,有自己的思想,敢想敢说敢创造,才是好样的。谁还想说?
生8:轴对称图形是挺美的,可是,如果世界上全都是轴对称图形,那就太单调,太没意思了。(显然,这个学生的发言更具有辩证性。)
是呀,如果孩子从小总是随大流,人云亦云,没有自己的个性,没有自己的想法,那么,他们的自主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又从何谈起呢?
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使命,就是培养学生的独立人格和批判精神,让学生勇敢地做自己。我们认为,在这方面,学科德育应该有所担当!
[案例3:]“可能性”
作为区里的小学数学兼职教研员,我经常到各所学校去听课。有位老师在“可能性”这节课上,设计了一个让学生抛硬币的实验。想通过硬币正面朝上和朝下次数的统计,让学生理解正面朝上和朝下的可能性大致相等。
生1:我抛了10次,5次正面朝上,5次正面朝下。
生2:我抛了12次,6次正面朝上。
……
令人奇怪的是,所有学生都说自己抛了偶数次,正面朝上、朝下各占一半。其实,一个坐在我面前的学生抛的正面朝上的次数比朝下的次数少,但他汇报时却是正面朝上、朝下各占一半儿。教师对此有所察觉,但未加制止和引导。这让我觉得问题的严重。在评课时,我直言不讳地指出:今天,学生为了得到老师的表扬,可以随意“伪造”数据,以迎合老师的教学需要。如果一旦形成习惯,那这个学生将来一旦做了会计,就有可能脸不红、心不跳地做假账!如果他将来做学问、搞研究,他就有可能抄袭别人论文,杜撰研究数据,而且这样做还不会觉得有什么道德上的障碍。因此,作为老师,必须干预,“该出手时就出手”,这就是学科德育。
因为,学校教育,正如陶行知所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学科德育,对于老师来说,就是在教书的时候别忘了教学生做人,而且是做有中国心的中国人。这不仅关乎学生科学精神的培养,而且关乎学生的道德品质,关乎学生如何做人的问题。兹事体大,岂能轻忽!
通过基地全体成员三年的共同努力,我们初步形成了“纵向成序,横向综合”的小学数学学科德育体系:
两个基点:老师的师德、学生积极的学科情感;
三个维度:科学精神、人文精神、道德品质;
五个原则:有意、有序、有机、有度、有效;
六个层次:数学本身的文化内涵、数学内容的美学价值、
数学命题的历史背景、数学周围的社会现实、
数学体系的辩证因素、数学教学的生态环境。
历时三年的研究,还让我们进一步认识到,在学校教育教学中:德育无小事,事事育人;德育无闲人,人人育人;德育无空白,处处育人;德育无雕凿,无痕育人。每门学科和每位老师,都应该而且能够肩负起教书和育人的双重使命!
(作者单位:上海市徐汇区教师进修学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