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研究
课题组
一、如何理解“融入”和“全过程”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转化为人民的自觉追求,必须加强青年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
“融入”意味着有机结合和渗透,思想政治教育和其他教育工作不应该是“两张皮”,只有有机结合在一起,互相渗透,才能“润物细无声”,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内容有更强的可接受性。
“全过程”不能狭隘地将其限定在校园里,而要从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位一体”的角度加以全面的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的全过程,是一个全社会的系统工程,需要政府的“宏观调控”,将学校、家庭和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协调起来。加强家庭与社会对学校德育工作的支持和推动,将是未来德育工作是否能取得更大成效的关键性因素之一。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面临的新课题
(一)如何在教育方针上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理念,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的工作落到实处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只有坚持“德育为先”的教育理念,才能扫除思想障碍,在思想上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的工作落到实处。当前,社会道德状况的滑坡和人们对社会正义和良心的呼唤,凸显了加强学校德育、贯彻“德育为先”教育理念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反映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要求,是当前贯穿学校德育的一根红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首先是融入德育的全过程,换言之,“德育为先”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在学生素质教育中起统帅作用,使青年学生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发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用社会主义荣辱观来指导自己的行动。当然,这种落实不仅仅是思想落实,而且还要做到组织落实,例如在学校考核、学生选拔制度上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导向。
(二)如何贯彻“以人为本、以养成教育为主线”的德育目标的分阶段要求,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最大的可接受性
当代中国的养成教育继承了中国古代的德育方法,从道德行为入手进行道德教育改革,它摆脱了空洞的说教,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但是,如何科学地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对学生的养成教育进行整体设计,确立德育目标的分阶段要求,使之成为相互衔接、不断发展的过程,有许多问题需要研究。
例如,不能把“重复性”和“反复性”混为一谈。人们往往对德育内容的重复性颇有微词,但我们不能否定德育过程中的反复性要求,机械、简单地重复教育内容当然不可取,但没有对同一主题的反复教育,就难以巩固德育的效果。
又如,养成教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关系需要厘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必须引领养成教育,渗透到养成教育的各个环节中,但两者之间又有不同的侧重点。前者强调的是行为习惯,后者突出的是思想观念;前者强调的是人类文明的继承性和共同点,而后者突出的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特点。在实践过程中,如何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需要深入探讨。
(三)如何建立德育与教学、管理、服务环节相渗透的制度,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有制度的保证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必须依靠学校中各方人员的通力合作,特别是广大教师的辛勤工作。要围绕着教书育人的工作,在学校建立以责任为核心的管理制度。必须增强教师的责任心,在管理中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师德的核心是教书育人,在多样化的社会中,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青年学生是当代中国人民教师应尽的工作职责。
在学校的管理和服务环节中,如何建立有利于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制度,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中制度保证的重要内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成为人们自觉的追求,是在实践的基础上通过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不断反思的结果。要发挥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能力,改变单向灌输的传统做法,必须在制度安排上有所突破。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不能把眼光仅仅局限在校园里。教育界的有识之士已达成共识,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位一体”才能把德育落到实处。如何在制度安排上,加强学校、家庭和社会间的联系和协调,不仅是学校的事、教育界的事,也是政府的事。在政府的工作中,在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中,这种制度安排要提到议事日程上,给予足够的重视。
(四)如何切实加强德育工作的“三贴近”,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在针对性与实效性方面上个新的台阶
“三贴近”原则是指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在教育过程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只有深入浅出,适合当代学生的特点,才能有良好的效果。但在实际操作中,必须研究以下几个突出问题:
第一,教育内容的相对稳定性和社会热点如何结合?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教育方针,有计划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的活动,教育内容有一定的系统性和相对稳定性。而学生所关注的社会热点,具有即时性,随着社会的发展频繁变动。如何把两者很好地结合起来,对德育教师的智慧和能力是一个挑战和考验。
第二,教育形式的生动性与思想内容的深刻性如何结合?近10年来,多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普及,为生动形象的教育提供了充分的发展空间。喜爱读图的“90后”学生欢迎生动活泼的教育,但不能不看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毕竟与一般娱乐活动不同,有些内容可以通过生动形象的教育来进行,有些内容则需要开动脑筋,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深入的理性思考。
第三,教师如何使用具有时代特色、民族特色的话语系统与学生交流和沟通?随着社会的发展,语言在不断地变化,并呈现出时代的特点。尽管当前德育话语系统已经吸收了大量的改革开放时代的语言,但要更通畅地实现师生间的交流和沟通,这一话语系统还必须进一步改革。有些计划经济时代的语言,甚至是革命年代的语言,需要调整。而对于有生命力的、具有民族特色的、来自群众的语言,应该大力发掘,使之在德育中发挥更大作用。
三、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建设的思路研究
(一)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统摄下整合优化德育资源,目标是“量上控制,质上突破”
第一,内容的整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不是重起炉灶,而是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统摄下将德育工作整合为一个相互联系、相互衔接的有机整体,减少机械的、简单的重复,使其取得更好的实效性。
第二,活动的整合。德育实践活动要充分依托重大节庆日,既丰富多彩又扎扎实实。在日常教育的同时,一年中应该集中力量搞一两次对学生人生发展有重大影响的活动,而对于那些形式大于内容的活动要控制,对于那些实效性不尽如人意的活动要精简。
第三,队伍的整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必须建设一支有战斗力的高素质的队伍。这支队伍包括从事德育的教师、班主任,学校其他学科的教师,从事学生管理工作的干部等,他们从教学、管理等不同的侧面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二)重视大众文化对学生的影响,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中社会环境的建设
第一,突破传统的将大众文化与思想道德教育对立起来的观念,解决正面的教育不吸引人的思维定势,从大众文化的形式和内容中吸取有益的元素,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生动活泼起来。我们对大众文化的评价必须立足于客观现实,因为我们可以批判大众文化,但难以拒绝大众文化,大众文化已成为人们特别是青少年生活的一部分。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融入国民教育的过程中,要改变思想道德建设与大众文化对立的观点,充分运用大众文化中许多对思想道德建设有益的形式、内容和方法,扩展阵地,更新方法。
第二,加强文化产业、文化市场和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联动,从制度安排、行政手段和经济支持三方面进行统筹考虑。首先,制度安排。一方面,要注重文化产业政策的制定过程,大力扶植有利于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文化产品或服务;另一方面,要依据“分流”的思想,适当降低科技馆等场所的票价甚至免费,分散青少年对网络的注意力。其次,继续实施文化市场“净化工程”,积极创造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社会文化环境。再次,经济支持。随着文化产业的发展,应该从文化产业的产值中提取0.1%的资金用于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这不仅是应该的,也是可行的。
第三,要加快网络立法的进程,强化网络道德教育与心理疏导,进一步完善青少年网络问题的公共治理体系,使政府、学校、家庭、社会等各方面形成合力。一是要重视发挥政府的掌舵作用。这首先体现在依法管理网络的水平上。二是要注重发挥学校的教育和预防作用。通过课堂网络教育、校园网络文化和校外网络文明宣传等活动,让青少年学会上网、上好网,自觉抵制不良信息。三是注意发挥家庭的引导和控制作用。家长要通过正确引导和合理监督,不仅直接控制青少年在家上网的时间,而且要提高他们合理使用互联网的能力。
(三)以“责任”为核心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使更多的教师履行教书育人的责任,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
第一,正确认识教师工作的特点,提高教师的责任心,自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学生。要把这一责任心作为合格教师的基本要求。教师的工作对象是学生,不仅要传授知识,当好“经师”,而且要“引领”学生的人生,当好人师。在改革开放的形势下,作为人民教师,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学生,才能使他们走上正确的人生道路。对于人民教师这一应尽的责任,有必要反复宣传教育,并作为教师考核的基本要求。
第二,教师要为人师表,就必须首先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实践者,要树立高尚的道德人格。要把这一要求作为教师评优的前提条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推动教育发展的同时,也给教师带来严峻的道德考验。社会主义荣辱观提出的“以见利忘义为耻”的要求,教师是否能真正做到?教师在这方面的表现,不仅反映了教师的道德人格,而且也直接影响到教师在工作中的道德威信。
第三,学校要将师德教育与管理有机结合起来,建设良好的校园文化,使学校更好地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把这一点作为学校考核达标的重要内容。师德建设仅仅停留在宣传教育上是不够的,必须与管理制度结合起来。在选拔新教师时,应在制度上明确规定道德素质的要求。学校在校园文化建设时,要高扬社会主义的主旋律,同时校园文化应与社会上的商业文化区别开来,物质的、功利的成分不能拒之门外,但理想的、精神的元素应排在首位。
(四)围绕各级学校思政课程改革,加强网络平台建设,使主渠道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中,更有效地发挥“主心骨”作用
第一,加强有关网络建设,使之成为推进学校思政课教学建设的平台。在教学活动中,多媒体课件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将教学内容搬上网络,通过网络加强师生间的互动,还未成气候。一方面,需要加强教师网络技能的培训;另一方面,从市教委到学校,也要提高这方面的投入。思政课教学建设只有和网络“结盟”,才能提高效率,受青年的欢迎。
第二,加强有关网络建设,使之成为推进学校思政课学术交流的平台。思政课的老师如果埋头于教学,鲜有机会走出校园与同行进行学术交流,那么他的视野和学术发展的空间会受到很大的限制。教师通过网络了解理论动态和同行的研究进展,应该在教师中大力推广。
第三,加强有关网络建设,使之成为推进学校思政课弘扬先进的平台。网络具有一定的示范效应。应该建立网上德育名师工作室,为学生在人生道路上遇到的问题答疑解惑。通过网络平台,更好地发挥先进德育教师在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中的作用,并提高他们在青年中的知名度,吸引更多优秀的人才进入德育教师的队伍。
课题承担单位:上海师范大学
负责人:周中之
课题组成员:邹竑、苏令银、徐健雄、周治华、郑莹、刘妍
执笔人:周中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