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演艺类艺术学科专业布局和调整的模式与机制研究
课题组
一、演艺教育发展的环境和空间
(一)机遇:国家重大发展规划和地方文化决策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要在时代的高起点上推动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传播手段创新,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创作更多反映人民主体地位和现实生活、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精神文化产品。
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中也指出:要充分发挥高等学校在建设先进文化、培养文化人才中的重要作用,鼓励有条件的高等学校整合相关学科资源,集中开展文化事业、文化产业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研究,为先进文化建设服务。
2010年9月正式发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到2020年,高等教育结构更加合理,特色更加鲜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整体水平全面提升,建成一批国际知名、有特色、高水平的高等学校,若干所大学达到或接近世界一流大学水平,高等教育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明确指出,要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要适应群众文化需求新变化新要求,推进文化创新。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创新文化生产和传播方式,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增强文化发展活力。
《上海市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中进一步强调:高等教育发展的重点放在提高质量和优化结构上,走创新型、开放型、特色型内涵发展之路。进一步改善上海高校的办学条件,继续完成上海理工大学、上海海事大学、上海水产大学、上海音乐学院、上海戏剧学院、上海电力学院、上海应用技术学院等院校的校区建设,为上海未来高等教育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更好地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
围绕人才培养和学科专业建设,《上海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进一步指出,创建高等学校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有效机制。以学科骨干和创新团队为核心、以重大项目为依托,不断提升高等学校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能力。探索建立校际联盟机制,开展学术交流与技术创新联合攻关,形成学科专业的战略集群。
无论从国家发展战略的角度,还是从上海建设文化大都市的现实需要的角度,要在经济发展中推进文化发展,使上海成为文化大师云集、艺术巨匠荟萃的文化大都市,都对上海市演艺类学科专业的布局和调整提出了新要求。演艺人才的培养对促进上海市文化产业发展,繁荣艺术创作,促进精神文明建设,提升上海综合实力都具有重要意义。从整个国家发展战略和地方决策来看,上海市演艺类艺术学科专业的布局和调整处于前所未有的优越政策环境中。
(二)距离:上海演艺业与国际大都市的演艺业相比差距不小
根据普华永道的研究,从2002年到2006年,全球文化产业以每年6.7%的年增长率快速增长,其增长的速度是全球GDP增长的2倍,2006年的全球文化市场规模接近1.5万亿美元。到2008年全球文化市场的规模已达到1.7万亿美元,到2010年将超过1.9万亿美元,成为全球分类市场中最具有增长活力的新兴市场之一。
在全球文化产业的空间布局中,主要发达国家具有主导的作用。由于艺术品、视频和网络游戏、动漫、广播电视等产业具有很高的产业集中度,而主要发达国家利用雄厚的经济实力、人力资源的优势、全球化的资源配置网络、跨国的文化营销能力等,逐步推动文化产业向规模化、高投入和高科技含量方面发展,从而强化了它们在全球文化产业中的主导地位。2006年,美国、日本、英国、德国和法国等五个主要发达国家的文化市场规模,占据了全球2/3的份额;而加拿大、中东、拉美、中国和其他亚太、欧洲国家,加起来也仅仅分享了全球文化市场蛋糕的34%。虽然近年来中国的经济总量已经名列全球四强,但是中国的文化产业总量排在全球第六位,中国的文化出口额排在全球第七位。相反,英国的经济总量排在世界第五名之后,但是文化出口额却占全球第二位,并且在音乐制作、时尚设计、多媒体服务、艺术品经营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
伦敦、纽约等世界文化大都市,无不是表演艺术原创、演出、商业运营、平台运作、综合开发、普及教育十分发达的城市。可以说,文化产业是现代都市社会基本要素之一,而其中的表演艺术是文化大都市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伦敦西区拥有49个剧院,集中在方圆不足一平方英里的两个街区,2/3外地游客,3/4海外游客把看演出列为重要项目。美国纽约,这座有800万人口的城市里,有电影院282家,博物馆360个,图书馆1 279个,戏剧制作体1 287个。纽约百老汇已经是游览纽约的代表项目,在41—53街之间的区域聚集了39家500座以上的全球著名剧院,2007—2008年演出季的票房总收入达9.37亿美元。
在中国,演出业是一个刚刚兴起的行业,在北京、上海这样的大城市,演出市场目前来说是中国开发程度最高的市场。按照近年来的形势看,大城市对演出的需求处于稳步上升阶段,近三年来文化产业增加值占上海GDP总量的比重逐年上升,2007年这一数据已经由2005年的5.56%增长到了5.69%。文化产业对本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2%,其中2007年达到6.4%,这表明文化产业已开始逐步确立其支柱产业的地位,但跟演出业发达的国际化都市比起来还有很大差距,也预示着更大发展空间的存在。
二、上海目前演艺类学科专业分布情况及存在的问题
2004年,上海艺术类院校有两所(上海戏剧学院、上海音乐学院),至2007年已发展为四所(除上述两所院校外,增加了上海视觉艺术学院、上海电影艺术职业学院)。2004年,上海市各高校艺术类专业在校生数为2 559人,至2007年末人数已达11 480人,增长了近4倍。
上海市本专科院校演艺类学科专业分布情况表
上海市高职院校演艺类学科专业分布情况表
在中国艺术教育的“第一方阵”中,北京有中央戏剧学院、北京电影学院、中国传媒大学、中国戏曲学院、北京舞蹈学院、中央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学院、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等9所院校,而上海只有上海戏剧学院和上海音乐学院两所。
北京院校资源扩展幅度很大,与北京相比,上海高等艺术教育还存在办学空间紧张、教学设备短缺、资金投入不足等劣势。以上海戏剧学院和中央戏剧学院、中国传媒大学影视学院的比较为例,上戏大学部现有的办学空间为华山路50亩、莲花路65亩(戏曲中专也在其中,约占用了一半的资源),远远不能满足教学需要。相比之下,中央戏剧学院现有北京东棉花胡同25亩,北京市在昌平划拨了335亩土地,投资3亿元的新校舍已经启动建设,新校舍建成后中央戏剧学院将有一个大发展。在教学设施方面,中国传媒大学影视学院拥有12套独立的语音诵读实验室、60套索尼的非线编辑机房、400平方米的小演播室、800平方米的大演播室……所有这一切都从硬件设施上保证了专业教学的正常运行,而上戏却无法与之相比。
而随着近年来上海文化事业的发展,文化演艺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增长,总体看来有四个方面的需求:第一,媒体需要的不仅仅是做节目的人,更重要的是知道如何做节目的人才。近期荧屏上关注度较高的两档节目《中国达人秀》和《China Race》的创意来自国外同类节目,我们希望有更多自己的创意人才。第二,不只是原有的训练、创作、剧本、导演、表演、音乐等各类专业人才缺乏,更重要的是与社会发展和市场需求相适应的各类应用型人才的缺乏。第三,从社会公共文化角度看,迫切需要根据服务环节培育表演艺术组织、指导、设计、训练、表演、普及教育、平台建设等人才。第四,从市场需求角度看,迫切需要结合产业链延展培育策划、创作、设计、运营、经纪人才,甚至发展观众、组织巡演、市场调研、专业融资、资源配置、衍生开发等各类人才。
面对如此大的社会需求,我们须考虑综合艺术教育的调整发展。
三、调整发展,建设上海综合艺术教育生态系统
就国内演艺类高等学校的办学现状来看,各类院校培养目标定位并不十分明确,学科专业设置重复严重,无序竞争,而一些特色强势专业缺乏必要的保障条件。因此,我们要根据上海文化发展的需要,根据各类院校目前的现状进行合理布局,统筹协调。
(一)分类指导,强化特色
根据学科专业的性质,各学科专业应有自己更适合生长的生态环境。各高校在艺术学科发展上,也应该有所合理分工,这里需要厘清的是两条不同的艺术教育发展思路。
首先是综合大学艺术学科和专业艺术院校的区别和共同发展问题。相对而言,综合大学艺术学科有宽广的人文学科作为知识背景,在艺术史、艺术理论、艺术管理、艺术批评和艺术教育领域有更大的发展优势和开拓空间;而专业艺术院校因为具有长期的艺术创作积累和专业教学经验,会在艺术实践、艺术创作、艺术创意方面具有更扎实的基础和丰富的专业资源。因此,专业艺术院校的布局和调整应强调专业,强调与社会文化活动的直接衔接互动,合理强化艺术人文的基础教学;而综合大学艺术学科的办学不能重复专业艺术院校的专业设置和教学模式,要立足艺术的理论传播、理论研究和引导社会的艺术批评。
其次是师范类艺术学科和演艺类艺术学科的区别和共同发展问题。一直以来,师范类院校的艺术学科以培养艺术教育师资为主要目标,但随着近年来教育的发展,这个既定的原则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很大一部分师范类艺术专业开始涉足专业演艺类的教学领域。这一方面给整个社会的艺术发展带来了新的生命血液,但同时又缺失了中小学艺术师资的力量。虽然这个问题在中小学强调应试教育的今天还并不突出,但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素质教育的发展,这个问题会日益突出。
(二)分层建设,科学布局
从目前上海艺术教育的横向布局来看,有中等职业艺术院校、高等职业艺术院校、本专科艺术院校、大中专一体化特殊格局的艺术院校等各类层次。就纵向分工来说,有部市共建的艺术院校,有市属艺术院校,也有民办的艺术院校。要使各类院校得到更好的发展,要根据不同的办学层次和类型制定不同政策和规范,设定不同的办学目标和定位。
相对而言,上海的两所部市共建的艺术院校(如上戏、上音)与其他综合类大学相比,与国际一流专业院校的交流十分广泛,在国际上有比较高的知名度。因此,我们应以办国际一流艺术教育为目标,加大硬件和软件投入,引领专业和学科建设,显示城市文化形象和实力,服务文化大都市建设,率先进入国际一流院校的行列,力保其在全国的优势地位。
而地方性艺术高校及高职,应对应艺术市场需要谋发展,与其他院校形成学科错位和目标错位。
(三)行业合作,职能分工
在过去的传统体制下,行业办学有其合理性,在当前形势下,艺术院校与文广集团、宣传部的关系应该更加密切,原来的优势需要保持,在城市文化建设中起到行业引领作用。同时,我们也需要区分艺术院团与艺术院校的不同职责,寻求切实可行的艺术院团与艺术院校的项目合作。
1﹒进一步调整和完善相关学科和专业设置,重点培育上海文化大都市及长三角国际都市圈表演艺术产业长期发展所急需的各类人才。
2﹒加强与表演艺术产业发展各类主体(政府、表演艺术单位、影视传媒企业等)的战略合作,形成和推进具有全面带动或重点突破的合作项目。
3﹒加强与上海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社区艺术指导功能的对接,注重在社区服务中扩大社会影响力。
4﹒加强与上海及长三角区域基础教育中艺术素质教育功能的对接,注重在中小学教育中扩大发展基础。
5﹒加强与各类大学及社会表演艺术社团的互动,在提供专业支持的同时,拓宽社会基础。
(四)三区联动,项目落地
《上海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提出,要“深化‘三区联动’创新发展,发挥大学对周边经济社会发展的辐射优势,增强大学主动融入和服务地区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的能力”。
在建设的具体实施过程中,我们必须坚持以项目为抓手,争取有突破,有重点,以上海戏剧学院为例,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加强与上海市委宣传部、上海市文广传媒集团、长宁区政府、静安区政府等部门的合作,积极推动城区、社区和校区的联动建设,以原有的舞蹈学院和舞蹈学校、戏剧大道为基础,有针对性地建立上海国际舞蹈中心、上海现代戏剧戏剧谷,在学校内涵建设的基础上不断延伸社会服务能力。
2﹒全面开放社区资源,与静安区、长宁区等区县联手,建设一批高水准的实习实践基地、附属学校、社区学校,积极参与建设具有舒适自然环境、悠闲生活设施、多样人群环境、宽容社会氛围的城市生活空间。
3﹒发挥我校戏剧教育的专业优势,开展形式多样的社会服务,将成熟的精品培训项目推广到城市郊县乃至长三角各大城市。继续拓展“校区联动”,推进我校大学生志愿者行动,组织“校园剧目”进社区,举行艺术作品赏析、艺术类基础知识普及等活动;开展“名师进社区”等艺术活动,促进学习型社会建设。
等条件成熟,还要加强与文化部的合作,争取“国家文化创新培训基地”落地,形成文化创新培训、创新成果展示和考察一揽子服务,力保我们在全国戏剧教育中的领先地位。
在积极为上海城市建设和国家文化发展服务的同时,还要加强与国际机构协作。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戏剧联盟亚太局为依托,以国际小剧场戏剧节为抓手,以外国戏剧研究中心为新的起点,逐步形成节、展、会一体规模化运作格局,在操作上积极引入战略合作伙伴,构建国际交流的高平台。
在未来的发展中,上海的演艺类艺术教育要进一步全面推进内涵建设,优化布局和结构调整,建设一流的艺术学科,培育一流的艺术人才,打造一流的师资队伍,健全一流的管理机制,积极推进教育创新,使上海成为艺术学科齐全、艺术大师云集、艺术人才走向世界的国际文化大都市。
课题承担单位:上海戏剧学院
负责人:韩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