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高校教师队伍建设中长期发展目标、任务与对策研究[59]
课题组
一、总体规划:教师队伍建设的发展目标与主要任务
(一)总体思路
未来12年上海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总体思路与主要任务,我们将其概括为:优化结构、内涵发展;强化载体、资源共享;科学评价、激发活力;创新机制、全面提升。即:以全面提升上海高校教师自主创新能力、国际竞争力和师资资源共享为目标,以重点学科、创新平台、重点科研基地、校企产学研基地、海外师资培训平台建设为依托;以高层次人才、学科带头人为核心,围绕重点学科、重大项目和创新人才的培养凝聚学术队伍;以增加教师海外工作经历与企业工作经历为路径,大力推进基础创新与科技攻关团队建设;高度重视优秀人才内生机制的建立,完善不同层次优秀人才的培养与激励机制,按照国际惯例、结合国情真正建立高校教师队伍的可持续发展机制;依托体制、机制创新,建立高度开放、聘任灵活、竞争有序、促进流动的高校人才配置体系;积极营造以人为本,短期宽松、富有挑战的宽松、宽容、宽厚的引才用人环境。
我们的总体规划与发展战略是:围绕一个目标,分二步走,创新三项机制,实现四大战略。即围绕一个总的发展目标;将未来12年上海高校教师队伍的建设,分为2009—2015年与2016—2020年两个阶段,采用分步推进的策略;创新并强化三项机制:优秀人才的内生机制、人才流动与资源共享的机制、教师队伍建设的载体与平台不断创新的机制;坚定不移地积极推行师资队伍国际化战略、高层次人才全球筛选与优秀人才本土培养战略、学科团队建设与人才资源共享战略、人事制度改革激励与保障战略等四大战略。
(二)发展目标
2020年的发展目标是:
●全面建立教师队伍建设可持续发展的机制;基本建成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能够产生重大原创性成果的教师队伍。
●全面建成多层次、全方位国际化的师资资源高地,教师普遍具有海外工作经历或企业工作经历;拥有相当数量的外籍教师。
●实现由点到面的人才引进与培养工作的全面升级,形成一支具有一定数量杰出人才、后备人才充足的高层次教师队伍。
●进一步优化教师的队伍结构,形成与上海高等教育“创新型、开放型、特色型内涵发展”相适应的教师队伍学科结构与层次结构。
●建立高校与企业、科研院所和政府等用人部门人员相互流动的有效机制,推动高校教师以多种形式去企业、科研院所与政府等部门短期工作。
●建立与国际接轨的、面向社会公开招聘、合同管理的用人制度,形成科学、公平、合理的分配激励制度,进一步建立、健全激励机制与保障制度;形成具有系统性和科学性的教师评价制度。
●建立高等职业学校聘请校外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人员担任兼职教师的制度;形成一支具有“双师型”特征的高等职业学校师资队伍。
即:形成一支总量相当、结构优化,流动有序、资源共享,人员来源多元化、工作经历多样化,富有创新精神和国际竞争力,充满活力、人才辈出的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在新的起点上,在师资队伍国际化、高层次人才队伍、优秀青年教师培养、队伍结构、师资资源共享、人事制度创新及教师评价机制等教师队伍建设的各个方面,实现全面升级与创新。
(三)主要任务
培育国际化的教师队伍、推进师资来源全球化;建立灵活、多样的用人机制;建立海外师资培训体系;优化教师结构;建立教师工作经历指标体系;结合上海实际需求,优化学科结构;加强学术发展、提高学术文化水平;加大高层次人才培养力度;强化“产学研”合作平台;完善高校教师培训体系,强化选拔、培育机制;促进高校教师资源共享;创新科研组织,加强科研团队建设;建立多元、开放的教师评价体系;探索分类分级的岗位评价机制,建立与国际接轨的岗位管理制度;建立校长与学科带头人公开招聘制度;建立合理的人才流动机制;深化分配制度改革;提高应用型及高职教师的实践能力;加强高等职业学校“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提高学术和职业道德水平等。
二、对策措施: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与具体措施
(一)师资队伍国际化战略
1.出台重点院校与重点学科聘用外籍教师计划,积极推进国际化大学建设
建立聘用外籍专家基金,由各院校申请使用。采取分步实施的办法,争取到2020年使部分大学、学院与学科,在教师队伍建设方面达到国际化大学、学院与学科的标准。
2.推出上海高校师资国外培训行动计划,构筑国际化的师资资源高地
在海外大学或知名研究机构建立教师培训与合作研究平台,在国际化平台上锻炼教师队伍。结合各个高校教师队伍建设国际化战略的实施,多层次、全方位地构筑国际化的师资资源高地。
3.建立高校教师出国留学与国际学术交流基金,为教师的发展搭建坚实的平台
选派优秀研究生和中青年骨干教师到海外一流学科专业,师从一流教师深造。争取每年安排500名左右教师公派出国留学和10%左右的专任教师公派短期出国研修、进行国际学术交流,特别是半年至一年的短期出国研修,采取有力措施提高教师海外工作经历。
4.聘请外籍教师短期访问、讲学,促进国际交流及学科发展
积极推进聘请或者邀请国外教授、专家、学者,包括国际著名学者进行短期访问、讲学计划。实践证明,聘请国外专家、学者进行短期访问、讲学,是提高科研教学水平、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有效途径。
5.改革教师聘任制度,突出教师海外经历
在目前部分“985”大学已经开始进行初步实践的基础上,全面推行高水平院校与学科青年教师(博士)晋升副高级职以上职称,必须具备海外工作经历或者博士后经历的职务晋升制度。
6.遵循国际惯例,创新与完善外籍教师聘用制度
按国际惯例,创新与完善对外籍专家、教师的聘用制度与引进机制。尽快建立并积极试点与国际接轨的外籍教师聘用制度。
7.引入国际评价程序,建立国际化评价机制
在充分研究的基础上,建立国际化的评价机制,引入国际专家或国际咨询力量,构建符合我国国情与上海地区办学特色的国际评价程序。从不同视角追踪教师发展,提供多种意见供教师、教育部门及学校选择和参考。可以首先积极进行试点,一旦条件成熟,迅速推广。
8.丰富教师实际工作经验,建立新的聘用与晋升制度
将“教师非教育事业单位工作经历”新指标,落实到教师招聘、培训与(合作)科学研究等具体工作中。对部分工程技术等应用性强的学科,晋升高级职称必须具有一定年限企业或其他社会工作部门工作经历;到2020年,部分工程技术类学科招聘副高级以上教师,具有3—5年企业工作经历的必须达到一定比例。
(二)学科团队建设与人才资源共享战略
1.搭建人才运作平台,实现智力资源高效使用
推出并实施高校与政府、企业及社会其他部门人才交流与兼职计划。政府给予必要的政策支持与资金扶持,全面推进人才流动与交流。结合各个高校推出的相应计划,彻底打通高校与政府、企业等社会其他部门之间人才流动相对封闭的格局。
2.强化政府、高校与企业之间人才流动机制,消除行业人才流动壁垒
由政府、高校与企业三方,与上海各个主要支柱产业共建产学研人员交流合作平台,建立高校、企业、科研院所与政府等部门人员相互流动的机制。制定相关政策,鼓励和推进高校教师以多种形式去企业、科研院所与政府等实际工作部门短期工作。
3.优化队伍学科结构,努力与经济社会需求相匹配
建立与上海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学科专业教师与人才结构指标,积极推进高校与上海各个支柱产业相关学科的人才队伍建设。
4.利用“学科互涉”,加快拔尖人才的培育与引进
要加强对学科的研究与认识,以科学的理论指导人才引进与培养工作。积极推进多学科、跨学科的教学与研究活动,打破传统的学术边界,建立专家之间的合作团队。
5.建立上海高校教师互聘与兼职制度,推进名师资源共享
鼓励基础课、公共课及部分专业课教师实行校际间互聘。积极推进区域相邻高校开设跨校选修课,使学生跨校选课,共享名师资源,同时并缓解高校师资结构性短缺所产生的问题。
6.构建互补型、学习型学科团队
研究型大学组建“大师+团队”的高水平科研团队,以高水平的科研带动高水平的教学;教学型的大学组建以教学系统为核心的“教学团队”,提高教学过程的系统性和群体合作性。在确定教师团队建设定位的基础上,作好教师内部需求和内、外部供给的预测,逐步形成一个成员异质化的、互补又和谐的学习型教师学科团队。
7.强化高职高专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双师型”教师队伍水平
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进一步加强高等职业学校“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进一步推动聘请校外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人员担任兼职教师。
(三)高层次人才全球筛选与优秀人才本土培养战略
1.引进和培养同步推进,全球与本土有机结合
在全球视野下,筛选和引进高层次人才,加大本土培养力度,强化学科梯队建设,构建全球与本土有机结合的高层次人才队伍。
2.配合国家的“千人工程”,升级上海高校“东方学者”计划
积极参与和落实国家“千人工程”及上海市高层次人才建设工程,努力实现人才发展战略目标。分阶段确定高层次人才建设的学科领域,进一步推进并升级上海“东方学者”计划。
3.推出支柱产业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计划,直接为上海地方经济建设服务
努力建设一支高水平的各行各业(特别是支柱产业)应用基础研究与科技开发的领军人才队伍,直接为上海实现“四个率先”服务。
4.制定并推出加强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人才队伍建设行动计划
政府加大对哲学社会科学学科的投入力度,确保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工程科学享有同等发展与提高的条件。
5.营造良好的成才环境,培育青年后备人才
在培养人才时,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尊重人才发展的规律,避免急于求成,营造宽松、宽容、宽厚的成才环境,培育青年后备人才。
6.设立“人民教育家”称号,鼓励杰出人才献身高教事业
设立“人民教育家”称号,以奖励为上海教育、科技和文化发展作出卓越贡献的教育界著名人士,使人民教育家在一个地区、一个时代起引领作用,提倡教育家办学。
7.强化高校教师岗位培训制度,进一步发挥教学名师的作用
制定与实施上海高校教师岗前培训与岗位培养制度。由上海高校教师培训中心组织各类教学名师与教育专家学者,集中或者到各个高校对青年教师进行岗前培训与岗位培养,也可以到各个高校作巡回系列讲学与演讲,进一步提升高校教师培训、培养工作的水平。
8.逐步升级优秀青年后备人才培养工作,推动青年教师快速成才
继续完善以科研启动经费、博士津贴等组合方式资助优秀青年后备人才。制订并积极推进上海市优秀中青年教师出国研修、访学、参加国际学术会议计划,特别是半年至一年的短期出国研修。
9.实施与完善优秀青年教师选拔、培养计划,强化人才内生机制
进一步推进与完善各种优秀人才奖励计划,特别是针对优秀青年人才的奖励计划。鼓励高校所有重要的科研创新平台与重大科研项目,积极创造条件让更多的优秀青年教师参与进来。
10.建立“新进教师发展性评价”机制,优化成才环境
建立“新进教师发展性评价”机制。针对新进教师特殊的职业阶段,提供以发展和帮助为主的评价。在新进教师工作初期进行的发展性评价可用团队培养或导师培养等方式。
11.实施高校教师职业发展计划,增强学校核心竞争优势
依托学校战略定位,根据人才培养、学科、科研与教学团队建设的需要,针对教师个体差异性及其不同的发展阶段,引导并鼓励教师终身学习,不断提高学术职业专业化程度,逐步成长为某一学科领域的优秀人才,形成个人与学校共同发展的核心竞争优势。
(四)人事制度改革激励与保障战略
1.按照国际惯例创新人事制度,加快实现人才战略目标
积极与国际惯例接轨,逐步吸收与借鉴新加坡、我国香港、欧洲、北美等国家和地区的用人方略。采用先进的手段和方法,加快实现高校人才战略目标。
2.建立面向海外公开招聘人才的机制,构筑汇聚天下英才的高地
出台高水平大学校长、副校长、学院院长、重点学科带头人面向全球公开招聘的试行方案;加强重点学科与部分专业面向海外公开招聘教授、副教授和博士生导师的工作力度;新招聘的副教授以上教师,具有一年左右海外工作经历的教师,要达到一定比例。
3.完善高水平大学教师流动机制,实现人才资源共享
部分高水平大学与学科在专任教师总量中设立1/3流动岗位,专门用于聘请来自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中短期工作的教师、专家和学者,积极推动人才资源共享与有序流动。
4.试行高端人才特殊聘任机制,确保长期拥有一批大师
试行并规范部分高端人才特殊聘任制度,对部分有突出贡献或者关键岗位上的顶尖人才实行终身聘任。大学应当想方设法长期拥有一批大师。
5.落实高校教师聘任的自主权,形成具有互补性的学科团队
让不同类型、层次的学校,根据学校教师资源配置的规划,制定相应的聘任条件,使所聘任的教师能有效地为本校的战略定位服务。形成个人发展与学校发展同步的良好局面,将所用人才聘到最合适的岗位上,形成互补性很强的学科团队。
6.继续深化分配制度改革,争取率先推出高校教师职业年金制度
鼓励并规范各个高校进一步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健全激励机制与保障制度,建立健全相应的竞争和约束机制。研究制定上海高校教师职业年金为代表的教师激励与保障制度,争取在全国率先推出高校教师职业年金制度。
7.建立高校人才动力机制,进一步激发教师活力
建立部分高水平院校、学科教师“非升即走”的聘用制度;试行专业技术人员晋升,必须达到同类人员平均以上的水平、并且必须至少有一个竞争对象方可晋升的办法。通过适度竞争,增强教师追求学术质量、积极进取的紧迫性。
8.积极推行高校教师岗位分类分级的评价机制
高校教师岗位分类分级评价机制是岗位管理的重要内容。高校岗位分类分级,包括学校分类分层、学科分类分领域、教师岗位分类型分层次等。
9.探索多元的学术评价机制,实行“同行评价”与“代表作评价”
学术评价机制可以借鉴国外的普遍经验,采取“同行评价”的机制。积极探索其他各种评价方式如“代表作评价机制”等。
10.强化学术奖励机制,创新教学评价体系
合理的奖励机制是高校教师评价功能得以发挥的必要途径。在现有的各种学术奖励和人才发展、培养计划的基础上继续探索更有效、完善的奖励机制和相应的配置标准、程序;积极鼓励与支持各个高校探索与创新有助于教学质量提高的教学评价机制。注重提高学生的主体性和关注学生的需求,注重教学的实际效果和教育规律,注重挖掘教学和科研的内在关联等。
11.构建公共评价机制,创新教师评价方式
积极进行试点,培育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教师评价工作,引入除政府机构及学校以外的社会公共评价组织。同时出台高校教师科学评价指南,建立科学的定量、定性相结合的评价体系。
(五)进一步加强师德师风建设
1.师德师风是教师考核的首要指标,严格执行师德一票否决制
进一步推动与落实“将师德师风作为重要指标纳入到师资管理的政策导向中”,严格执行师德一票否决制。
2.依法规范教师学术工作,建立学术反腐机制
学术道德建设是一项基础工程,要进一步明确学术规范、维护学术道德、严肃学术纪律,将教师的学术规范建设逐步纳入到法律范畴,组织力量尽快制定与推出相关法律法规。
3.依法维护高校教师的切身利益,增强师德师风的感召力
关注教师的利益需求,从教师的工作和生活实际出发,多做实事,切实关心、关注并解决广大教师普遍关心与反映的实际问题,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工作中增强师德师风建设工作的感召力。
课题承担单位:上海大学
负责人:山鸣峰
课题组成员:邵守先、朱志良、张英姿、王福友、李灵莉、吴湘萍、朱明原、马东坡等
执笔人:邵守先
参考文献:
[1]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文件沪教委人〔2007〕82号.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印发《上海高校教师队伍建设“十一五”发展规划纲要》的通知.2007 10 12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