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科技创新与社会服务研究
课题组
一、上海高校科技创新能力与社会服务绩效的实证分析
(一)上海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现状分析
1.上海高校研究开发能力分析
与浙江、山东、辽宁等省市比较,上海市高校科技创新人才增长率处于领先地位。虽然上海市高校的增长率比北京大,可是由于本身基数小,其绝对的数量还是远低于北京。近十年来,上海市高等院校科技活动经费筹集总额持续增长,尤其是近几年来保持了较快的增长速度,年均增长速度均在两位数以上。至2007年上海普通高校R&D经费超过64.1亿元,比1997年的10.5亿元增加了6.1倍,表明上海高校科研投入资金有了很大改善。
2.上海高校科技创新产出能力
上海市高校总体科技创新产出能力在逐步提高,科技成果转化能力日趋增强,高水平的科技成果不断出现。人均专著、论文指标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高校科技成果获奖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工程与技术学科类科研成果表现出较强的优势。
(二)上海高校科技创新服务社会的途径
1.优化高校空间布局,整合区域创新资源
上海科研实力雄厚的综合性院校应加强与区域科技园区对接,专业特色突出的多科性大学应注意与区域特色产业发展相协调。另外,要以大学园区建设为载体带动区域经济发展,激活区域经济创新的各类要素。
2.构建产学研合作机制,加速科技成果转化
高校与大企业合作建立产学研战略联盟是今后发展的重要方向,要重视以大学科技产业园为依托建设专业化产业区。另外,技术转移中心是积极探索将学校的科技成果、专利尽快推向社会转化为生产力的重要平台,也是产学研一个新的重要生长点。
3.建立科技创新平台,大力培养创新型人才
高度重视科学实践,在创新实践中培养创新人才。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为创新型人才营造开放的文化环境。引入风险投资,为创新型人才的成长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
二、国外大学社会服务的形式以及与社会的互动关系
(一)美国高校社会服务的形式
1.科研成果的转让及产业化
具体做法主要有:(1)开展技术推广服务;(2)建立科学工业园区;(3)建立“大学—企业”联合研究中心;(4)鼓励师生技术专利入股,兴办合资企业;(5)建立企业孵化器,培育和扶持新建的高新技术企业。
2.教育服务
具体做法是:(1)校企联合创办专业、开设课程;(2)校企联合培养人才;(3)注重为社会各界的成年人提供知识服务等。
3.咨询服务
美国大学鼓励教师直接从事社会问题特别是社区问题的研究,鼓励教师直接为社区或社会提供人员培训、政策咨询和技术指导。鼓励学生独立承担社会研究项目,也可以与教师合作。有些大学为此制定了研究伙伴计划,即学生、教师和社区相结合,组成研究伙伴,使学生能直接获得教师的指导和社区的帮助。
4.建立合理、良性的社会服务系统
美国大学建立了一套合理的良性的社会服务系统。如美国高校直接介入社区生活,利用精良装备和设施优势,主动为社区提供仪器设备、实验室、电脑、文娱设施、体育场馆等,促进和推动社区学院、社团和各类机构为解决社区现存的问题而共同努力。
(二)国外科技成果转化模式
国外高校技术转移途径和方式主要有:
1.社会订单制
国外高校科技研发工作注重从国家与企业的实际需求出发,共同参与企业的实际工作。从企业中来,到企业中去,解决实际问题。
2.成立企业大学,提供咨询、技术服务和培训
在美国,企业大学数量到2003年已超过2 000家,其中财富500强的大部分企业都建立了自己的企业大学。在美国,几乎所有的大学都设立技术咨询中心(如麻省理工学院商学院的“经济发展中心”和斯坦福大学国际咨询研究所等)。据调查,美国大学中有二分之一的教师从事各种类型的咨询工作。
3.联合建立实验室,共用实验室
大学和企业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着重对某一工业中具有广泛应用价值的技术和工艺规程进行共同研究。研究的内容有利于加强工业界的竞争力,具有综合性。同时把基础科学、交流知识作为重点,重视对人才的培养工作,吸收大量的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参加研究工作,迅速地将科研成果转化,应用到工业界。
4.缔结产学联盟和联合研究所,建立长期合作关系
企业与大学合作的方式一般有三种:一是单一的工业企业对大学研究计划提供资金,进行合作,工业企业则有权在大学研究的基础上进行研制工作;二是公司联合对大学研究计划提供资金,联合研制,共同取得成果;三是设立“大学—工业”合作研究中心。目前美国高校陆续建立了1 000多个“大学—工业”合作研究中心、工程研究中心和跨学科研究中心,用以加强大学与工业界的合作研究。
5.通过科技转让促进机构和技术经纪人实现专利许可或科技成果转让
美、日、英、加等国家的大学建立了大量的技术转让机构,专门开展对大学技术成果的专利保护和许可工作。
6.技术入股或专利入股,建立科技孵化器,从事技术孵化和技术集成
各国政府和大学都鼓励科技工作者创办企业,或者以技术与现有公司结合实现技术成果的产业化,并通过科技企业孵化器从事技术孵化和技术集成。
7.整合社会资源,吸引基金会和风险投资
西方发达国家、其他新兴工业化国家或地区相继建立了各种层次的、有助于推动高校技术转移的技术转移部门或机构以及运行机制,吸引了众多基金和风险投资。
三、高校在服务上海及长三角区域发展中的定位与战略目标
(一)不同类型大学在科技创新体系中的定位
谋划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尤其是谋划不同类型大学的发展战略及其与社会的契合,不仅有利于进一步发挥大学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而且也有利于树立科学发展观,实现高等教育快速健康协调发展,真正形成高等教育的多层次结构体系和多样化发展的格局。
我国高校定位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办学类型的趋同与办学层次的攀升。在规模定位上,存在越大越好的倾向,多校区大学、万人大学越来越多;在类型定位上,重普高轻高职、重学术型轻应用型;在层次定位上,层层攀高;在学科定位上,求多求全。
美国高校的定位是较为成功的。其高校分为四大类:一是授予博士学位的高校,占总数的6%左右;二是授予硕士学位的高校,占总数的14%左右;三是授予学士学位的高校,占总数的30%左右;四是社区学院,占总数的50%左右。总体上看,这是一个比较理想的金字塔结构。
上海高校应注重不同类型高校的协调发展,加强不同类型高等教育间的相互衔接与沟通,研究型大学、教学研究型大学、教学型大学、高等职业技术类大学应该错位定位,全市高等教育才能够做到全面、协调发展。
(二)高校科技创新和社会服务的战略目标
上海高校科技创新和社会服务的战略目标是:“加强内涵发展,强化基础研究,打造技术转移平台,聚焦长三角,加强国内和国际合作。”
加强内涵发展,强化基础研究,抢占科研制高点,打破国外技术垄断。要把大学的内涵式发展作为头等重要的大事来做。
打造技术转让平台,聚焦长三角。上海高校应依靠其综合优势,继续面向长三角乃至全国经济建设主战场,发挥自己不可替代的作用。上海高校需通过不断的实践与合作,以长三角经济圈为中心,不断辐射中西部地区,加快地区联盟建设,架设区域工作网络,形成了一个政府间合作、校地合作、校企合作的多渠道、多层次的区域产学研合作体系。
要把视野继续扩大,加强国内其他省份和国际合作。在“校—地”合作方面,许多高校利用自身学科优势与产业内容对口的地区建立了合作关系。例如,复旦大学成立了南昌技术转移中心等。
加强了技术转移工作的规范化建设。借助“工博会”这一具有集聚效应的产学研合作平台,进一步推进高校的技术转移工作,并从制度上不断加以完善。
四、高校社会服务的问题及功能再造
(一)当前高校社会服务的现状及原因
现阶段高校的三大职能发展水平并不一致,社会服务职能得到的重视远不如人才培养或科学研究。高校在思想观念方面仍然缺乏“市场导向”、“主动出击”的观念;在学校的组织构架方面,未能按照将社会服务作为高校核心职能的要求建立科学的组织机构;在激励制度方面,高校管理者在社会服务职能的执行上吝于投入,没有公正有效的评价机制和考核制度。
高校尚未按照面向地方社会经济发展、依托地方资源办学的客观要求,建立起科学有效的社会服务内部动力机制。不少高校仅仅把社会服务的职能停留在办学理念上,实际工作过程中只表现为教师自发的个体行动。其结果是高校社会服务职能比较滞后,直接制约着学校的深层次发展。
(二)高校社会服务对策分析及建议
1.高校社会服务思想再造。必须要认识到,高等教育服务于社会是世界高等教育职能发展的必然趋势。高校要充分认识到只有通过社会服务,才能真正体现自身价值。
2.高校社会服务组织系统再造。在高校的运作层面,建立起教学、科研与社会服务“三位一体”的运行机制。除了通过组织机构的调整,建立起专门的社会服务机构外,还需要关注动态的运行过程。
3.高校社会服务流程再造。高校与政府、企业及周边社区之间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可以使高校社会服务更加高效。高校通过与社会各界的沟通渠道,更加了解和掌握社会需求,从而提高社会服务的针对性。
4.高校社会服务方式再造。结合高校的特点,高校社会服务方式主要有三种形式:一是科研服务;二是教育服务;三是咨询服务,其中科研服务为主。
五、基于产学研相结合的高校科技成果与社会对接机制
(一)产学研合作模式
1.产学研战略联盟
产学研战略联盟的合作模式与社会对接机制主要是通过共建联合实验室、研究中心等形式来实现。产学研合作联盟可以稳固合作关系,以学科群对接产业链,改正以往单项合作中的缺点,更好地发挥高校多学科的综合优势,以及企业熟悉市场、资金充足、设施先进等优势,形成优势互补。
2.大学科技园
大学科技园具有行政化和市场化双重手段,具有搭建成果转化平台和项目孵化双重职能。大学科技园有助于实现高校与社会对接机制的建立,依托园区的孵化平台、信息网络平台、投融资平台、中介服务平台等,建立“校企”合作机制,将大学的学科发展与企业的科技发展紧密结合起来。
3.科技企业孵化器
科技企业孵化器承担着培养科技创业企业和加速科技成果转化的重任,为高校创业企业提供公共设施和服务,也为高校创新科技成果产业化提供载体,使创业企业能够倾力发展自己的核心能力。
(二)产学研合作下的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联合服务平台
1.联合服务平台的组织管理机制
产学研结合的科技成果转化联合服务平台的组织管理是通过建立健全上海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机构来实施的。该机构可以是科技成果转化中心或技术转移中心,负责将各高校分散进行的自主成果转化工作组织起来形成优势互补,建立起一个具有影响力和竞争力的成果转化联合体系,并形成规模效应。
2.联合服务体系的运作机制
产学研联合服务平台是专门化服务机构,集融资、投资、项目开发、产权管理、技术转移、技术服务、技术咨询、国际技术合作为一体,为高校产学研合作搭建专门化的沟通平台,该平台的运作可以包括培育和服务管理。
(三)促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扶持、激励、保障机制
1.政策扶持机制
通过改革管理模式、制定鼓励性政策和措施、实施政府专项资助计划等进行扶持。具有战略意义的重大科技成果,应由政府牵头,设立产学研联合管理部门,专门立项,设立专项资金,组织产学研各方联合攻关,并组织企业技术需求和科技成果转让洽谈活动,从而形成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和产业链。
2.前期研发和孵化的资金扶持机制
政府对于科技成果产业化项目给予一定资金支持,设立专项资金,如产业化研发基金、孵化基金或成果转化专项资金,并配以完备的专家论证评审制度,完善资金引入和退出机制,从而起到促进科研成果转化的效果。
3.风险投资机制
政府可以通过政策引导、财政支持等手段鼓励企业对高校具有潜在市场前景和经济效益的技术项目进行风险投资。对已介入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企业,要在新产品试制、大批生产、试销、销售的过程中给予税收、资金等方面的优惠和倾斜。
4.激励和保障机制
在激励机制上,高校要强化服务社会的办学理念,使服务社会与教学科研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形成大学促进社会经济、社会回报大学的良性循环机制。在保障机制方面,需要制定和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和科研成果评价体系等。
课题承担单位:东华大学
负责人:徐明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