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高职院校实施创新教育刍议

高职院校实施创新教育刍议

时间:2023-03-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随着高职教育在整个高等教育中的比重越来越大及素质教育在高等教育中的进一步深化,创新教育的实施已成为高职院校能否体现办学宗旨、办出特色的关键所在。那么,高职院校应如何实施创新教育,现就其必要性、基本思路及应特别注意的几个问题分析如下。高职院校大力开展创新教育,既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高等教育发展新的增长点。因此,高职院校应改变传统的知识质量观,树立以能力为本的教育观。

高职院校实施创新教育刍议

赵居礼 王艳芳

摘要:面对21世纪的新形势,高职院校不仅要注重学生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更重要的是要实施创新教育,实现教育观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创新和教育教学制度创新,加强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提高其对未来职业变化的应变能力,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技术应用型人才。

近年来,“创新教育”成为我国教育界又一重要的研究主题和热门话题,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指出,要“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实施素质教育,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和灵魂。江泽民总书记在第三次全教会上也指出,必须转变那种妨碍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发展的教育观念、教育模式,特别是由教师单向灌输知识,以学生考试分数作为衡量教育成果的唯一标准,以及过于划一呆板的教育教学制度。与传统教育不同,创新教育是旨在培养受教育者创新能力(含创新意识、创新精神)的教育思想、观念、方法和手段的总和。它的最终目标是培养高素质的创新人才。随着高职教育在整个高等教育中的比重越来越大及素质教育在高等教育中的进一步深化,创新教育的实施已成为高职院校能否体现办学宗旨、办出特色的关键所在。那么,高职院校应如何实施创新教育,现就其必要性、基本思路及应特别注意的几个问题分析如下。

一、高职院校实施创新教育的必要性

1.高职院校实施创新教育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必然要求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是依靠知识进行创造性思维和科研活动来获取财富的时代,知识与智力资源是第一要素。同时,一个国家拥有人才的数量,国民掌握知识的程度,素质的高低,特别是知识创新与技术创新的能力,将决定该国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周远清副部长讲:“社会发展需要有主动进取精神和创造精神的人才。”因此,高职院校应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培养出更多的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具有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各类人才。这既是知识经济本质特点决定的,也是知识经济时代高职院校基本职能的体现,更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和生命力所在。美国一项研究表明,在高等学校接受过创新教育培养与训练的学生,在接受需要创新人才完成的工作时,其成功率比其他学生高出3倍。可见,高职院校创新教育在知识经济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它不仅要成为企业和社会对懂技术、会操作、适应快人才需求的资源库,而且还将成为培养创新人才的人才库。

2.高职院校实施创新教育是高职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必由之路

进入21世纪,高等教育面临着严峻的挑战。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培养适应社会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为目标的教育。高职院校大力开展创新教育,既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高等教育发展新的增长点。

高职院校将如何面对这种严峻的挑战?关键是要转变教育思想,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强化素质教育,以创新实践课程为切入点和突破口,深入开展创新教育研究,依据大学生身心发展的基本规律,通过教育教学的综合改革和教师整体素质的全面提高,积极探索有利于创新人才培养的新的教育环境、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价机制,努力将学生培养成为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3.高职院校实施创新教育是大学生个性发展的客观需要

目前,由于高等教育普及程度的不断提高,学校在教育目标的设置上更多顾及的是多数人的水平,对于少数学有余力的学生而言则较难得到更进一步的发展。这就需要高职院校在传授学生专业知识、进行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培养的同时,还必须尊重学生个体的差异,开展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使每个学生的个性健康发展。在学生入学教育阶段,就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调动学生的创新欲望,培养学生主动创新的意识,帮助学生克服“服从意识”“依赖意识”,培养“独立意识”。随后的几年,再通过课堂、创新基地、校园等环境进一步进行创新知识传授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提高大学生毕业后的生存能力、竞争能力,使他们成为能真正服务于现代化建设的有用人才。

二、高职院校实施创新教育的基本思路

1.改变传统观念,树立求新创新的教育观

(1)知识质量观向能力质量观转变。质量是高等学校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更是高职院校的生命线。高职院校应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求发展,把以知识继承为标准、以学生掌握知识的多寡为依据衡量教师能力水平的知识质量观转变为以融传授知识为前提,重在培养学生实践创新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及以学生综合能力水平衡量教师教学质量三位一体的能力质量观。如果只着眼于教育的传道、授业、解惑的再生功能,过分重视学生对知识的积累和传承,只是简单再生,重复过去的东西,培养出的学生则缺乏创新与超越,不能满足社会和人不断发展的需要。高职院校在培养学生掌握知识能力的同时,应进一步加强知识的创新,提高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学生无差生,只存在有差异的学生,学生都是人才,但都不是全才。教育工作者的责任就是扬长避短,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潜质,将其培养成为“广知识、强能力”的创新人才。江泽民总书记也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因此,高职院校应改变传统的知识质量观,树立以能力为本的教育观。

(2)教师本位向学生主体转变。一般而言,创新人才是有个性的人才,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必须留给学生发挥主动性和创新思维的时间和空间,但传统的高等教育教学模式长期以来主张以教师、书本和课堂为中心,过分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不能尊重学生个体的选择和愿望,其主要教学形式是教师将大量的知识和信息通过课堂灌输给学生,其教学过程是教师单方传授知识、技能的过程,结果是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扼杀了学生个性与特长的健康发展。学习兴趣难以形成,创造性思维难以展开,仅仅是知识的“克隆”,没有发展,没有超越,怎能创新?在创新教育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主要起组织、引导、启发、控制以及答疑解惑的作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教师应具备正确的学生观,形成以学生为主体的生动活泼的学习局面。同时,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应当受到重视和鼓励。所以高职教育必须转变教育观念,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创新教育观,培养学生会学习、善思维、敢创新的意识和能力,把培养创新人才作为高职院校教育的培养目标和一切教育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归宿点以及制定、实施培养方案的依据。

(3)注重理论教学向注重实践教学转变。高职院校要培养面向社会生产、服务、建设、管理等第一线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必须突破传统思想的束缚,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理论方面“必需、够用”的情况下,进一步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加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感性认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创新性思维的有关知识可以从听课或有关书籍中获得,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结合专业课学习,通过实验实习课等实践性教学,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哈佛大学第24任校长普西曾说:“一个人是否具有创造力,是一流人才和三流人才的分水岭。”

2.改革课程设置,优化教学计划

教学改革是高职院校实施创新教育的关键。必须以素质教育与创新教育为主题,以素质教育为内容,以培养创新人才为目标,改革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全面修订教学计划,构建新的人才培养模式。课程设计实际上是一种文化设计,模式改革本质上是一个价值选择。教学过程应该是对学生进行文化塑造和价值引导的过程。因此,高职院校应进一步改革课程设计,优化教学计划,形成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的多元化。充分利用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大学生的主体作用,形成热烈的切磋氛围,激活学生每一个创新细胞,挖掘其创新思维潜能,鼓励其进行发明创造,培养其创新能力。

(1)以教学改革为基点,突出创新教育。首先,创新人才应具备广博的知识,扎实的基础,丰富的想象力,敏锐的观察力,高度的综合力以及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这些素质的养成需要通过人才培养计划来实现。高职院校应全面修订各专业的教学计划。新的教学计划应以“基础够用,突出素质,注重能力,引导创新”为原则,大大压缩理论教学总课时,增加选修课比重,建立以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为主线,以实验、实习实践课、职业素质课、人文科学课横向交叉衔接的课程网络结构设置。文理有机渗透,开放兼容,改变以前过于专、窄、深的课程体系,增加有利于创新素质教育的课程,改变以往每门课程自成体系的传统观念,设立创新学分,让学生有充裕的时间去参加各种课外活动,在社会实践中培养自主学习、自我管理的能力。

其次,高职院校应始终不渝地把提高教学质量放在突出地位,建立健全有利于实施创新教育的各项管理制度,通过建立激励机制,以评促建,以评促改,调动师生投身教学改革的积极性。坚持按有利于素质教育,有利于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的原则推进考试内容和考试形式的改革,改变学生“一次考试定乾坤”的现状。学生综合成绩的考评应考虑平时表现和创新因素,通过建立弹性化的学习和教学管理制度,营造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的环境和氛围。

最后,学生个体在智力、基础、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兴趣爱好等方面存在差异,表现在接受知识的快慢程度上,那么如何使学有余力的学生在节余的时间内得到更充分的发展,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正是高职院校高效实施创新教育的关键所在。高职院校在完成规定教学计划的基础上,进一步开设全校性的“创造学系列课程或讲座”,聘请校内外有经验的教师上课,旨在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与创新教育有关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激发学生的创造激情、欲望和勇气,并使学生懂得什么是创造性思维以及如何养成这种思维习惯等。

(2)以社会需求为依据,确定专业设置。学校是培养人才的地方,专业既是学校进行教育的基本点和载体,同时又是社会需求的反映。在市场经济日趋成熟的今天,社会评价和学校声誉对学校的生存与发展至关重要。因此,高职院校设置的每一个专业,只有建立在企业和社会需要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发展。为了使专业设置更加科学合理,以此来适应企业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各个专业都应建立起由企业、学校的专家组成的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由专家首先对所设置的专业进行可行性论证,再对该专业所面对的职业岗位群所需的岗位能力、岗位职责进行分析,以此为依据,制定专业教学计划,确定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打破传统的学科型教育模式,从理论到实践教学都应有鲜明的职业特色。由于企业的参与,使高职院校的教学内容更加丰富,更加切合实际需要。

当今科学技术飞速发展,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呈动态变化状态,高职院校要对人才需求做出前瞻性预测,加强与企业的密切合作,使人才需求预测更符合实际,使办学更有特色,使学校更有生机活力。

3.培养教学骨干,造就一支具有创新能力的师资队伍

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高职院校全面实施创新教育的有力保证。高职院校教育改革能不能办出特色,改革能不能成功,关键在教师。如果没有一批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动手能力的师资队伍,就很难培养出有较强创新能力的技术应用型人才。所以,高职院校应建立健全师资培训制度,培养大批高质量的教师;教师本人则应转变观念,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不断完善自己,适应创新教育的要求。

(1)制定相关政策,提高教师创新素质。高职院校应制定相关措施,大力支持与鼓励在职教师通过继续教育,提高其创新素质。首先,高职院校应加大对硕士以上学历毕业生、具有丰富经验、实践能力较强人才的吸引力度,同时,学院出资积极鼓励现有教师通过国内外进修,研究生课程班进修,在职硕士、博士培养等途径来提高学历层次、改善学历结构、提高业务素质和实践动手能力。以内培为主,外引为辅,内培外引相结合的教师培养计划,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其次,高职院校应积极与地方企业或国外高校合作,进行教学、科研的研究与交流。派遣骨干教师到企业或出国进行学术访问,拓宽教师的视野,提高教师的实践动手能力。最后,从企业聘请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践经验的工程师来校作兼职教师或吸引国外留学人员回国服务。总之,高职院校要建立一支从事创新教育的骨干教师队伍,并把创新思维贯穿于日常的全部教学活动中,用创新的理念和经历去启发学生,突出一个“创”字,把“教室”变成学生展开创新思维翅膀的天空,发挥创新能力的大舞台。

(2)增强教师对实施创新教育紧迫感的认识。江泽民同志在1999年6月召开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重要摇篮。无论是在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和专业人才方面,还是在提高创新能力和提供知识、技术创新的成果方面,教育都具有独特的重要意义。”高职院校只有有效地落实这一指示精神,才能担负起培养创新人才的使命。科教兴国并不是任何一种教育都能办到的,庭院式教育、应试教育培养出的书呆子就不能兴国,只有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大量创新人才才能真正担负起兴国的重任。作为职教工作者应为国分忧,多为国家培养栋梁之才。

(3)教师要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以独特的教学风格进行创新教学。开展创新教育,要求高、难度大,要求教师思维活跃,观念新颖,才艺多样,随机应变。只有这样,教师才敢于不设“笼子”,任“小鸟”自由飞翔,才能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学生也才能挣脱思想上的种种束缚,充分开拓、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在教学方法上,教师要大胆进行教学方式的改革,鼓励学生敢想敢创,并勇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看法;在考核方法上,可以灵活多样,评价过程应坚持动态性原则,随着时间的推移及时地调整方式;在教学手段上,需要调动各种现代化教育技术,如计算机、多媒体及网络等,为大学生创造良好的知识创新环境,为学生充分发挥创新思维奠定全面的基础。唯其如此,教师才能不做知识的传声筒,而做引导学生参与的组织者;不做南辕北辙的拔苗助长者,而做开聪启智的潜能开发者。不是逼着学生前进,而是当好助跑器,帮学生发力冲刺;不总是领跑,更多地应该指路,让学生自己去披荆斩棘。有的教师不允许学生一题多解,拒绝求异思维,压制批判精神,践踏怀疑品质,对此学生谈何好奇心和观察力?顿悟、直觉、灵感、智慧又从哪里来?创新、发明更无从谈起了!因此对于知识创新环境来说,教育的宽容精神或包容胸怀比增加1万亿元经费投入更重要。所以要建立一支适应高职院校创新教育需要的,思想素质、业务素质过硬,结构合理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4.建设创新基地,优化创新型人才培养环境

实施创新教育要有能让学生优良个性和创新素质健康成长的土壤,要形成一定的硬件支撑,提供一定的机遇,特别是建立丰富多彩的创新实践基地。如大学科技园、模拟工厂、创新基地、各种实训中心、科技创新协会、实践创新教室等。事实证明,创造性思维基于实践始于问题,在创新人才的培养过程中,除了要求学生掌握广博、扎实的理论知识以外,还要努力创造条件让学生更多地接触实践、接触问题、接触科技发展的前沿,通过亲身实践、师生之间的互动形式,体验感受创新实践过程。

(1)充分利用校内教育资源。浓郁的校园文化是创新教育的主要环节,是贯彻因材施教原则,培养和发现学生优良个性和创新素质的土壤。①高职院校要建立良好的创新环境。重视校园物质与生态环境建设、教职员工的形象与行为,特别是教师的师德建设、大学生形象建设和宽松自由的校园精神文明建设。②开展丰富多彩的有益于学生身心健康和个性发展的文化科技体育和社会实践活动,将课内学习与课外生活融为一体,形成浓厚的高品位文化氛围,使学生直接体验与感受并潜移默化地获得有益于身心健康的教育性经验。③为学生长期开放系、部实验室,并派专门教师指导,由系、部实验室牵头通过公平竞争,发动学生积极参与被学院认可的有本专业特色的、富有挑战性的科技开发制作项目,进行持久的创新实践活动。④建立校内创新基地。以院级实验室、实习工厂、实训基地、图书馆等教育资源为核心和基础,适当配置先进的技术装备;成立由学生处、教务处、实验室等相关部门负责同志组成的领导小组,聘请资深专家担当总体策划;以学生课外兴趣小组为主体,以平等自由的方式接纳自愿参加创新活动的学生;院校从教师和学生以及社会上征集到的各类创新题目中精心筛选出一批适合的课题,以立项的方式给予资助和支持,并派专门教师监督、管理,在宏观上予以调控、协调,推动创新实践基地的建设和创新活动的积极开展。⑤通过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结合来培养创新人才,为具有创新能力的学生提供施展才华的舞台,同时也可以激发学生潜在创新能力的发挥。⑥设立学院的创新基金,为全院师生的创新教育启动提供必要的财力支持,并为在学校创新教育活动中涌现出来的佼佼者提供奖励等,以进一步推进和促进高职院校的创新教育。例如,桂林电子工业学院通过在学校内部建立创新基地,培养了大批创新人才,在第五届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中,学校从参赛的2 000多支代表队中脱颖而出,一举夺得大赛最高奖——索尼杯。

(2)发展校企合作,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培养懂技术、会操作的技术应用型人才是高职院校不同于学术型普通高等教育之所在。所以我们要尽快从“传习性”教学模式转变到“创新性”教学模式上来,高度重视教学、生产和科研在培养创新人才上的重要作用。传授知识的目的是为了创新知识,而创新知识的途径必须经过实践训练。学院和许多高职院校的实践证明,凡教学、生产和科研结合得好的,培养的学生创新意识就强,技术应用能力也高。相反,教学、生产和科研结合得不好的,创新意识就弱,技术应用能力也低。教学、生产和科研是相互促进的,宏观如此,微观亦如此。

随着技术进步和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生产自动化程度大幅度提高和产品更新换代的周期变短,实践教学要追踪和反映科技进步和生产快速发展的步伐,必须让学生亲身体验现代化大生产和实际动手操作训练。据调查,高等职业教育由于注重实践性教学环节,需要更多的实验设备,其办学成本是普通高等教育成本的两倍多。高职教育需要高投入,需要加强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事实上,对实习实训基地的投入,往往成为制约高职院校特色形成和创新质量提高的“瓶颈”。在加强校内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的同时,也要重视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使各个专业都有较为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设法利用好社会资源,与兄弟院校和系统内外的大中型企业建立良好的长期协作关系,坚持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原则,企业为学院提供学生实习实训场地和设备,使学生能在真正的工作环境中学习和锻炼。学校为企业输送高质量的技术应用型人才。

总之,高职院校不仅要充分利用自己的人才、知识、智能资源、应用技术以及与科技界的学术交流等优势,还要利用好社会资源,有组织地积极开展应用技术创新活动,加大投资,加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从而加速科技成果的转化。

三、高职院校实施创新教育应特别注意的几个问题

1.继承与创新相结合

高职院校转变教育观念,改革课程设置,实施创新教育,并不是抛弃传统教育,而是对传统教育的扬弃,对一些优秀成果的继承、发展和创新。继承与创新是辩证统一的,没有继承的创新,只能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没有创新的继承,只能是机械重复,不会有生命力。所以高职院校不但要继承传统教育中那些能使学生获得扎实知识和技能,促进其全面发展的有益经验,同时还要借鉴国内外有关培养学生创造力的经验。

2.缜密与创新常相伴

创新的过程就是新思想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一方面,高职院校应鼓励学生养成求异思维、形象思维,用独特的思路和丰富的想象去探知事物;另一方面,创新就意味着大胆去想、勇敢去做。别人没“说”的,自己去“说”,但要有合理论述;别人不敢“说”的,自己去“说”,同样要有充分的论证。别人没想或没有想到的,自己设法去想;别人没做或没有做到的,自己尽力去做。在整个过程中,还应强调缜密、勇敢、执着、细心的科学精神,这样才能更快地揭示出事物的本来面目和固有规律,探明事物的内涵和发展,实现创新的根本目的。

3.特色以创新为方向

高职院校只有以创新教育为基本手段和培养方向,才能办出特色,适应社会发展,促进经济技术进步,否则,就会削弱自身的社会地位和特殊作用,甚至有被社会淘汰的危险。高职院校要和全国重点大学比理论学习的教育质量,是不可能的。但是高职教育如果办出职教特色,可能那些重点大学在生产第一线干不了的事,处理不了的问题,高职毕业生干得却很好,很受欢迎。因此,高职院校在实施创新教育的过程中,要准确定位,明确目标,在自己的教育层次上办出自己的高职特色、区域特色和本校特色,才能拓宽办学门路,增强办学活力,培养出经济建设所需要的创新人才,更好地为经济建设服务。没有特色,就没有质量,也就没有鲜活的生命力。

4.美育为创新奠基础

伴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人类文明从“物质时代”进入“精神时代”,美育的意义、作用愈益重要、突出。知识经济的核心是创新,需要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而美育对于陶冶人的情操,疏导人的情感,协调人的情绪,提高人的感知力、想象力、创造力,使人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得以协调发展,激发和强化人的创造冲动,有着其他教育无法替代的特殊作用。蔡元培也曾说:“美育可以启智、陶情、健体。”可见美育对创新人才的培养有着独特的功能。高职院校在实施创新教育的过程中,应结合第二课堂开设音乐欣赏、中外美术作品鉴赏、美学、影视作品鉴赏等课程,加强对学生美育知识的教育与熏陶,为创新人才的培养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杨艳萍.浅谈创业教育[N].中国教育报,2001-04-11(3).

[2]王新华.高职院校应重视实施创新教育[J].教育与职业,2001(12):42-44.

[3]葛岳静,等.创新教学管理制度,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J].中国高等教育,2002(8).

[4]冷余生.论创新人才培养的意义与条件[J].高等教育研究,2000(1):50-54.

[5]张保军,等.更新办学理念,注重创新人才培养[J].中国高等教育,2001(10):26-28.

[6]林晓新.谈地方高校实施创新教育[J].中国高等教育,2001(13,14):55-56.

此文发表于《教育与职业》2002年第11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