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农村教育30年大记事
赵家骥
改革开放30年,四川农村教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树立了历史丰碑。四川在全国农村教育改革发展中作出了重大贡献。
一、四川农村教育30年发生了翻天覆地变化
30年,农村教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改革开放以前,农村教育的落后状况是今天难以想象的,今天农村教育面貌的改善,也是改革开放以前想象不到的。改革开放之初,四川学龄儿童入学率极低,文盲充斥。办学条件十分简陋,四面透风的“四穿(川)”教室处处可见;许多乡村学校还生存在祠堂、庙宇中;不少乡村学校教师没有办公室也没有办公桌;学生自带桌凳(当然是非常不规范的)或者使用石桌石凳的,也不是少数。有的地区学生常年使用石桌石凳,形成了“O”形腿,招兵体检没有一个合格。农村学校到处是危房,典型的是世界闻名的乐山大佛所在的地区也校校有危房。每逢刮风下雨,校长、局长没有一个不是提心吊胆的。学校随时可能发生垮塌,学生随时可能受伤害,实在是揪心啊!至于学校设施,除了一张看不清楚的黑板,什么也没有,教师上课粉笔也定量。不少学生从来没有见过风琴,当集资买了风琴时,群众邀邀约约到学校看“怪物”。在当时的县教育局长中流传一种说法:人有旦夕祸福,教育局长的两只脚,有一只是在监狱里面的。改革开放30年,四川农村教育变化巨大,立起了三座丰碑。
第一座丰碑——扫除了文盲。30年,在一个文盲充斥的地区,采用一堵二扫三提高方针,从全民动员扫盲到全民动员抓学龄儿童入学,普及初等教育,经过艰苦努力,基本扫除了文盲。文盲在四川历史上画上了一个句号。
第二座丰碑——实现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30年,从集资办学,改善办学条件,到以县为主体、乡为基础落实办学责任;从最艰巨的消除危房,到农村最好的房子是学校;从普及初等教育到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这在四川历史上画上了又一个句号。
第三座丰碑——构建了多元的农村教育体系。30年,农村职业技术教育从零开始,直到发展壮大形成体系;成人教育从单纯扫盲,到推行实际、实用、实效的“短平快”教育,到适应农村发展的多层次、多形式办学;农村从单一的文化基础教育,到实现普教、职教、成教相互结合,相互渗透,构建了包括正规教育和非正规教育在内的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需要的农村教育新体系。不仅如此,电大、自考、远程教育都在农村有很大发展。正是这个新体系支撑了农村的改革发展,支撑了小康建设。30年,农村教育改革发展的硕果,深深地铭刻在人民群众心中!
二、四川在农村教育改革发展中贡献突出
30年来,四川在农村教育改革发展中贡献突出,仅列举一些典型事件来说明。
1.1984年,四川省农村教育研究会诞生,领全国之先。这就为农村教育的改革发展创建了平台,为关心支持农村教育的有识之士建言献策共商大计提供了平台。京、津、沪、皖、鄂等19个省市经常参加活动。
2.1986年,全国最早的学校教科室诞生在仁寿一中、眉山师范附小。次年,在师范学校和重点中学、实验小学和条件比较好的农村中小学,开始建立教科室,这对大面积提高农村教育质量起到了促进作用。
3.1986年,原国家教委在乐山召开12省区现场会,确定了乡镇成人教育学校建制,并推行乐山实际、实用、实效的“短平快”实用技术培训,此后全国农村成人教育得以迅速发展。
4.农村教育综合改革起步早。1985年,原四川省教育厅副厅长向国灵牵头《农村教育整体改革与发展研究》,领全国之先。
5.1987年7月,“短平快”走向世界。原四川省教育厅张文焕处长在亚太地区大众教育研讨会上介绍“短平快”成人教育模式,引起热烈反响,被称为发展中国家的优化模式,在亚太地区推广。
6.乐山市在原四川省教育厅任贵禄厅长的支持下探索了“以县为主体,乡为基础,分级办学,分级管理”的体制,1986年初在南京会上介绍,受到高度评价。1987年在全国平度会议介绍,会后在全国推行。
7.1988年,在青神县学道街小学构建“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做人”的“三会”素质教育模式,并建立了素质教育实践基地(提出“三会”比国际上早8年)。
8.1990年10月,全国第二次“燎原计划”与农村教育改革实验工作会议在四川召开,由王明达副部长主持并做工作报告,国家教委主任何东昌、联合国亚太地区副主任田德、中国驻联合国代表夏培森到会讲话。温江、广汉提供了现场,温江的专业户家庭技术学校成为亮点。
9.1989年,在井研、青神、乐山市中区等地推行的党的知识早期教育和“五位一体”的学校文化建设,建设校风示范学校,三大举措均得到推广。对稳定学校秩序,推动文明建设,在全国带了好头。
10.1993年,提出用发展的眼光看“三农”。正式界定,农村为区域概念,农业是产业概念(仅仅是一、二、三产业中的一种产业),农民只是居住区域的概念。农村现代化必须一、二、三产业共同繁荣,随着农村现代化的发展,农民同城市居民一样,有选择所从事产业、职业、岗位的权利。该观点引起热烈赞同,对农村教育的改革发展具有超前的引领和指导作用。
11.1995年,农村初中建设研讨会以四川为现场召开,从德阳到成都到乐山。德阳、成都、乐山分别为大会提供了参观考察现场。
12.1996年,以研究素质教育为主题的“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工作会议”在温江召开。
13.四川解决农村民办教师问题的“关、转、招、辞、退”经验被国家五部委采纳,作为国家解决农村民办教师问题的“工作方针”。
14.1997年5月31日,原乐山市承担的农村教育综合改革研究,历时十年的成果《构建农村大教育——农村教育综合改革的理论与实践》,正式通过由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办公室组织的专家鉴定。以国家教委郭福昌教授为组长,由北京师范大学厉以贤教授、国家教委城市与农村综合改革办公室副主任吴德刚博士、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王卫国等11人组成的专家组正式鉴定该成果为“国内领先水平”。
15.2002年,温江区农村教育综合改革经验,经中陶会会长方明同志推荐,引起中央政治局、国务院领导重视,批示:向全国宣传。
16.2003年经四川农村教育研究会推荐,温江区教育局长汪仲汉、青神县南城成教中心校长陈云华被教育部安排在全国成人教育骨干培训班上作报告。会上对四川农村教育改革发展的经验反映很好。
17.成都市率先探索“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之路,实施了农村中小学标准化建设。2006年4月,教育部以教育均衡发展为主题的工作会议以成都为现场召开。从此拉开了“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的序幕。
18.在四川省农村教育研究会承担的全国“十五”规划课题中,最早提出“城乡教育一体化——深化农村教育综合改革的必由之路”的论断,并提出了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的思想、路径和方法。
19.2006年11月,全国“新农村建设与教育”研讨会以眉山为现场召开,眉山市提供的现场引起到会者的极大兴趣。
20.眉山青神对农村留守学生问题的敏感、重视和超前的探索研究,创造了丰富的理论和实践经验,在国内外反响强烈,被称为“留守儿童工作的青神模式”,国务院行政网反复进行了宣传。
21.四川创造的“宽实活”模式在国内外受到高度重视。上海金一鸣教授在《中国教育类别与结构的研究》报告中把“宽实活”职技教育模式做了重点介绍;在上海职技教育研究所长黄克孝教授的专著《职业和技术教育课程概论》中,把“宽实活”课程模式作为世界上有影响的几种课程模式之一;在“宽实活”理论的指导下,国内产生了“宽基础、活模块”、“113”、“宽基础、活模块、强岗位”等一系列模式,有力地推动了我国职业技术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22.温江区在农村成人教育改革中成功走出了一条“撤掉围墙、面向市场、建设基地、提高效益”的路子——创造了“柳林模式”:“撤掉围墙、建设基地”,“基地建设投资股份化、基地管理公司化、产品营销市场化”。给农村继续教育增添了生机与活力,为终身教育的发展和建设学习型社会,奠定了一定基础。
23.乐山市第一职业中学在长期的改革实践中走出了一条职业技术教育可持续发展之路——按照“113办学模式”(学好一个专业,培养一种特长,掌握三项以上现代技能,简称113)办学,并探索建立了支撑该模式的“ZGY”课程体系(职业教育高质量的应用课程体系)。职教司领导说,多年没有看到这样好的经验,感谢四川为我们提供了这么一个好典型!
24.四川省农研会常务理事、夹江县云吟职业中学张田农老师,运用“宽实活”思想,在云吟职中建立了“宽实活实验模型”——创造了以动物、植物、微生物循环利用,阳光、空气、空间充分利用为特点的环保型循环经济模式,为农村发展作出突出贡献。张老师还创造了世界奇迹——“家蚕自织技术”,被四川省委副书记秦玉琴称为“惊世国宝”,副省长徐世群称之为“华夏一绝”。
25.四川在农村教育改革发展上的理论贡献也十分突出,在国内影响很大。
(赵家骥 四川省教育学会副会长、农村教育分会会长、教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