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语文教师在新课程实验阶段中的适应性研究
刘秋竹 汪红烨
一、问 题 提 出
教育部在2001年和2003年分别颁布了《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语文课程标准的颁布对进一步推进语文课程改革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同时也引起了语文教师、教育专家的广泛重视。但是将新课标和教师联系起来进行研究的文献不多见。有研究表明教师的心理适应和知识技能的更新是影响新课标实施的重要因素,但是教师受思维定势和习惯势力的影响较大,存在教学理念与新课程标准不能同步的现象。有调查表明数学教师对新课标的适应处于中上水平,但是因城乡、性别等方面的差异导致教师对新课程的适应性存在显著差异。
本研究以教师个人属性,如年龄、教龄、学历、职称、性别等作为研究的切入点,思考语文教师在新课程改革中的适应水平及其存在的问题。教师对新课改的适应性可以从两个方面加以理解,首先是心理层面的接纳、认同进而在活动中持正向的态度体验和行为倾向;其次是职业层面,教师具备履行新课改背景下教师职业行为的要求,能参与课程改革,实现理念和行为上的成长。
二、研 究 方 法
2007年9、10月对四川省、重庆市的义务教育阶段的1515名教师进行抽样调查,其中农村教师685名,城市教师830名;男教师397名,女教师1118名;小学教师1093名,中学教师422名。调查采用自编的五级量表问卷《语文教师对语文新课程标准的适应性问卷》,问卷包括教材的可教性、评价的导向性、培训的接受性、管理的信服性、对象的互动性五个方面内容。此量表的编制采用“特尔斐法”即专家反馈法,在广泛查阅资料并对部分中小学语文教师、校长、专家进行了访谈的基础上,编拟五级量表问卷,保证了此量表的信度和效度。严格培训主试,深入中小学进行调查,对抽样学校的语文教师通过组织教研组的活动进行问卷调查。共计发放问卷1624份,回收有效问卷1515份,回收率93.3%。所有数据用spss11.5进行统计分析。
三、研 究 结 果
城乡语文教师在新课程标准实验过程中的适应性的研究统计结果见表1所示。
表1 城乡语文教师新课程标准的适应性调查结果
注:** 表示P <0.01,* P<0.05; 1~1.8差;1.8~2.6较差;2.6~3.4中等;3.4~4.2较好;4.2~5好。
表中的数据信息表明,城乡语文教师对新课标在实验阶段的适应性处于良好水平,但是城市和农村语文教师之间呈现非常显著性的差异。其中,在教材的可教性和对象的互动性方面呈现非常显著性的差异;在评价的导向性和培训的可接受性方面呈现显著性差异,在管理的信服性方面的差异性不显著。
四、讨 论
(一)教材的可教性
教材的可教性是在新课程实验阶段,教师对新教材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对照新课标进行的自我评价。调查结果表明城乡语文教师在教材的可教性方面存在非常明显的差异,城市教师明显优于农村教师。
这与汪红烨在《城乡数学教师对新课程标准的适应性的研究》中的结论不一致。这主要是因为语文和数学的教材内容和编排方式存在很大的差异。数学教材具有严密的逻辑体系和确定的知识内容,数学教师对此有清晰的把握和掌控,很少受到城乡差异和学校环境的影响。而语文学科具有更大的开放性和多元解读的可能性,因此语文教材的可教性更多的与教师本身的课程观、教学风格、审美喜好相关,也更容易受到教师身处环境的影响。综合分析问卷调查中城乡语文教师存在显著差异的题项可以发现,城市语文教师在审视教材的时候更加能从整体、综合和人性的角度去理解和重组教材,有更加广阔的课程资源意识,注重教材对学生的熏陶和感染,因而能够更加灵活、富于人性的使用教材,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知情意的和谐发展。
(二)评价的导向性
评价的导向性是在新课标的实验过程中,教师对课程和课堂教学的价值判断,是对评价观念、对象、功能、方式的自我评价,是课程改革中的信息反馈与质量监督系统。
调查结果表明城乡语文教材在评价的导向性上存在显著差异,尤其在注重评价的整体性、实行关照个体差异的评价和对考试的看法上,城乡语文教师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这与汪红烨在《数学教师在新课标实验阶段中的适应性调查研究》中的结论是相符合的,说明城市教师更加注重评价对促进学生发展所起的作用,尊重学生之间的差异,注重评价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反映,并且主张在课程的评价中有更加多样化的评价方式。而农村教师对评价的价值和功能的认识还停留在以传统的书面考试的方式来评判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对个性化和弹性的评价目标重视不够。
(三)培训的接受性
培训的接受性是指教师对各级培训的参与、体验、认可、支持、反思、提高、成长历程的自我评价。
调查结果表明,城乡语文教师在培训的可接受性方面也存在着显著的差异,尤其是教师是否认可各级培训提供了丰富的课程资源和促进教师的教学提高方面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这与汪红烨在《城乡数学教师在新课程标准实验过程中的适应性研究》中表明城乡数学教师在培训的接受性方面不存在显著差异的结论不一致,但与宋风宁、李一嫒和谭静在《广西中小学教师实施新课程心理适应性调查及调适研究》中的调查表明办学条件好的学校对教师参加培训与进修给予了大力的支持,这些学校的教师与同事合作与交流的态度与行为以及教师角色和教学行为的转变状况都优于办学条件一般的学校的教师的结论是一致的。究其原因这和城市教师参加的培训的质量和数量是分不开的,以及城市学校往往比农村学校更早、更自觉、更有质量地进行了校本培训。
(四)管理的信服性
课程管理的信服性是指教师对运用一定的管理手段,对课程的设计、实施、评价等活动进行指挥和控制的过程,表现出从服从、认同、信奉到形成价值体系的心理倾向,是一种内心体验的自我评价。
调查结果表明,城乡语文教师在管理的信服性方面不存在显著差异,这与汪红烨在《城乡数学教师在新课程标准实验过程中的适应性研究》中的结论是一致的。可能的原因是在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我国的课程管理体制一直实行的是国家统一管理,各级教育行政管理机构对课程的管理有着很大的权威。虽然实施新课程改革以后,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管理,但国家课程仍然占据核心的地位。加之我国的教育管理体制并没有发生改变,因此城乡教师在管理的信服性方面不存在显著差异,更多地体现出教师对我国统一的教育和课程管理体制的一致认同。
(五)对象的互动性
对象的互动性是主要指教师对新课程实施中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课程环境等的相互关系的评价,是学生、教师、环境形成的相互依赖性的社会交互活动的表现。首先,课程实施过程中的教师和学生通过互动来完成教学和促进学生的发展。
调查结果表明,城乡语文教师在对象的互动性方面存在着非常显著的差异,尤其是在学生参与选择和提供学习材料,通过使用语文工具书,与他人合作等方式进行学习,注重结合自己的经历来进行阅读,在实践中自觉地学习和运用语文,从而实现情感、心灵沟通、生命的对话等方面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这与汪红烨在《城乡数学教师在新课程标准实验过程中的适应性研究》中的结论是一致的。城乡教师在对象的互动性方面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不仅是课程实施技术上的差异,更是课程理念上的差异。城市教师更加重视通过学生的自主、活泼的学习,加强课程与学生生活的联系,增强学生在实践中自觉的学习和运用知识的意识和能力。另外,城乡语文教师在对象的互动性上存在的差异还与城市语文教师对教材可教性的较高水平的认识是密切相关的,教师通过对教材的更加灵活和人性化的使用,使得在课程实施过程中能够更加从容的进行师生、生生和师生与课程资源的互动,从而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发挥语文对学生全面发展的促进作用。
纵观整个调查研究的结果可以发现,城乡语文教师在新课程实验阶段的适应性处于良好水平,这与尹弘飚、李子建和靳玉乐在《中小学教师对新课程改革认同感的个案分析报告——来自重庆市北碚试验区两所学校的调查报告》中的结论以及与曾宁波在《关于教师对新课程改革方案可接受性问题的研究》中的结论是一致的。只是城乡语文教师在新课程实验阶段中的适应性上存在着显著的差异,这也与宋风宁、李一嫒和谭静在《广西中小学教师实施新课程心理适应性调查及调适研究》中认为农村教师在新课程改革中面临的阻抗大于城市教师的结论是一致的。这种差异的存在既是源于以往城乡教育之间的巨大差异,也是与新课程改革中,城乡差异依然存在有关;既与城乡学校物质条件的差异有关,更与语文教师在新课程改革中的成长和转变有关。新课程改革进行到纵深阶段,应该更加重视对农村教师课程理念的改变,从而更好地适应新课程改革。
(刘秋竹 乐山师范学院教科院;汪红烨 乐山师范学院教科院,本研究是四川省教育发展研究中心课题成果之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