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浅谈农村小学生的品德教育

浅谈农村小学生的品德教育

时间:2023-03-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对于农村的学生来说,品德教育是十分关键的课程。农村的小学生一般来说都是一个相对比较单薄教育教学团体,而他们的品德教育相对来说是比较薄弱的。由此数据看来,成为留守儿童或者较少接受父母熏陶的小学生,品德教育就成了相当重要的课程,更是一项义不容辞的教育教学工作。

浅谈农村小学生的品德教育

徐世鼎

品德是一种社会现象。在社会集体生活中,人们为了维护共同的利益,协调彼此的关系,便产生了调节行为的准则。人们不仅根据这些准则来评论一个人的行动,而且也根据这些准则来支配自己的行动。当一个人按他所处的社会集体的行动准则去行动时,我们就说他的行动是合乎道德的;反之,一个人不按这个集体的行动准则或是直接违反这个集体的行动准则去行动时,我们就说他的行动是不道德的。在阶级社会里,道德是各个阶级的社会经济地位和利益的反映,它具有阶级性;各个阶级都有自己的道德准则。道德作为社会意识形态,它的产生;发展和变化服从于整个社会发展的规律,它是伦理学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研究对象。

道德品质是社会道德现象在个体身上的表现。一个人常常依据一定的行为准则采取某些有关道德方面的态度、言论和行动。道德品质就是指一个人在一系列有关道德的行动中所反映出来的那些经常而稳固的倾向和特征。一个人的道德品质是在社会道德舆论的熏陶下和学校道德教育的影响下形成的,它是对社会现实的反映。道德品质作为个体现象,它的形成和发展既依存于客观的社会生活条件,也有赖于人的心理发展的规律。

任何一种道德品质都包含有一定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行动三种基本成分。这三种基本成分是彼此联系、互相促进的。一般说来,道德认识是道德情感产生的根据,道德情感又影响着道德认识的倾向;道德行动是在道德认识和道德情感的指导与影响之下,通过一定的练习和锻炼形成起来的;同时,道德行动又可以巩固、发展道德认识和道德情感。因此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就是这些基本成分共同发生作用的一种综合过程。学生具有道德品质不只是具有道德认识、道德情感,而且要表现为道德行动,许多道德行动还应该培养成牢固的习惯。

学生道德品质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矛盾斗争的过程。这一发展过程每达到一定的时间或程度,就会发生质变,表现出发展的阶段性来。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行动有着质的区别,具有各自不同的特点;当然,这种差异也表现在同年龄阶段的学生身上。

学生道德品质的培养,可以从各个不同方面去进行,有时可以从培养学生道德行动和习惯开始,有时可以从激发他们的道德情感着手,有时可以从提高他们的道德认识做起,不能机械地遵循由道德认识到道德情感再到道德行动和习惯的途径。但是只有在这些基本的心理成分都得到相应的发展时,道德品质才能更好地形成。

小学生品德教育主要是根据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充分利用周围的各种教育资源,教育其树立崇高的理想,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加强素质修养,提高道德认知水平,端正道德情意倾向,强化道德实践能力,追求高尚人格,不断完善自身的过程。

一、品德教育的必要性

在小学生中,品德教育固然成为一门相当重要的课程,也是一项关注人文主义教育,积极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工作,更是关系学生未来融入社会待人处世的道德知识启蒙。因此,品德教育顺其自然地成为小学生的一门重要课程,尤其是农村的小学生更是十分必要。通过品德教育,充分发挥教师的教学引导作用,能让学生正确地认识人世冷热人情,更能让学生正确辨别社会的丑恶,让学生从心灵上杜绝坏思想坏习惯,把学生往一个正确的方向引导。对于农村的学生来说,品德教育是十分关键的课程。

(一)农村小学生品德教育是正确引导和关注弱势群体的需要

农村的小学生一般来说都是一个相对比较单薄教育教学团体,而他们的品德教育相对来说是比较薄弱的。一般情况下,农村的孩子,他们的父母文化水平较低,天天忙碌,早出晚归,对孩子的管教较少甚至缺失。还有出外劳碌奔波的家长,一年到头很少见上自己的父母的,多数的情况下都是和自己的爷爷奶奶在一起生活或者和自己的其他亲人生活在一起,由此,他们应该接受父母的熏陶多一点的年龄段却得不到父母的熏陶,品德教育就成了重要的问题。据调查研究,在农村里面,父母常年奔波在外造成孩子留守的比例将超过同村其他情况的比例的15 %,父母在家附近为别人干活而孩子却很少受到父母的熏陶教育的为同等比例中的30%,而有单亲在家的能经常关心和教育自己的孩子的却为同等比例中的45%。由此数据看来,成为留守儿童或者较少接受父母熏陶的小学生,品德教育就成了相当重要的课程,更是一项义不容辞的教育教学工作。衣食者父母也,传道授业解惑者恩师也。教师作为教育教学工作者,为学生传道授业解惑也就是天经地义的事情,教师应刻不容缓尽职尽责,把学生往一个正确的方向去引导。

(二)农村小学生品德教育是文明学校和良好的学校环境的内在要求

农村的小学生从意识上来看就应该知道,他们受教育程度远远比不上城里面的孩子,而思想品德教育这一方面更是比不上城里面的孩子。因此,因地制宜,因人而异,采取适宜农村小学生发展的教学方式就显得尤为重要。农村里面的小学生比较单纯,而且模仿能力相当的强。比如,在家里面听到了邻家吵架闹得不可开交的时候,偶然听到了他们互相谩骂的一句脏话,就把它记了下来,来到学校里面了,用来谩骂自己的同学,甚至用在与父母发生争执的时候。这些在农村里面都是经常见到的。一开始说的时候还觉得有些恶心,久而久之,就成了习惯。语言是传递文明,体现一个人的品德教养程度的重要方式。而在学校里面养成文明说话,和蔼可亲的对待人,更是难能可贵的。而教师作为教育教学工作者,理应正确的引导学生正确认识,采取正确的方法引导学生往一个正确的方向引导。

学校是一个学知识,讲文明,树新风的地方,应该具备十分优良的品德教育环境。可是有些小学生却在学校这个大家庭里面接受一些不良的思想语言等。例如,有些小学生在学校里面却学会了一些明显很不文明的话。他们从自己身边的一些同学那里学到了脏话坏思想,然后就经过互相之间传播,最后就在学校里面成了流行的语言。这些就造成了品德的败坏,更加突出了品德教育是相当重要的一门课程。在农村里面,有些教师的素质还是相当的有待提高的,老师的素质高低也是直接的影响学生素质品德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因此,品德教育在农村小学生中是一门相当重要的课程,也是影响学生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

(三)农村小学生品德教育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

学校坚持以“八荣八耻”、十七大精神作为根基指导精神,积极关注学生的品德教育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社会大发展,教育是本钱。只要将品德教育工作狠抓落实,坚持“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德育思想,将学生的德育发展向一个正确的方向引导,培养学生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如今社会,个人的道德水平有进一步下滑之势,积极认真地搞好学生品德教育是相当重要的。在日常生活上,我们要面对很多问题,比如婚姻道德等,但是孩子也同样很无辜地面对着。因此,教师必须引导小学生从生活的低谷中走出来,这就需要加强对学生的品德教育。在社会生活中,小学生都是很单纯的,辨别是非、识别好坏的能力是很有限的。比如,近些年来,社会上出现各种各样的诱拐骗卖小孩的现象。从这些情况看来,教师要多加以保护监督、引导。因此加强小学生的品德教育是相当的重要的。

教育向来是以关注学生人文主义精神,加大人文关怀的一项重大工程。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共创美好的明天,更应关注品德教育发展。小学生的品德教育是一项相当重要的教育项目,尤其是农村的小学生。农村的小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较弱,辨别能力也较差。因此,农村的小学生加强品德教育是相当的重要的,加强农村小学生品德教育也是十分必要的。教师应当从源头上正确的引导小学生往正确的方向发展,杜绝农村小学生在思想上萌发各种不良的行为,通过及时地制止和引导,使其思想品德迈进一个新的旅程。

二、加强农村小学生的品德教育的途径

(一)品德教育要在课堂教学中下工夫

1.思品导行。小学品德教材有很强的教育性,而且内容丰富、生动,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个有利资源,同时结合社会与学生实际,引导他们去思考、判断、选择,展开讨论、辩论,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水平和道德判断能力。特别是要结合农村现有的各种教育和社会资源,为学生提供真实可见,深有体味的品德教育素材,增强品德教育的真实性和实效性。

2.队会切入。利用班、队主题会,开展道德教育活动,如为了激发队员的爱国之情,以高昂的姿态走进新时代,开展《跨越世纪》主题班会,通过表演、畅谈理想等,使队员懂得“他们是跨世纪的一代,是开创21世纪的主力军”,只有从小努力学习,勇于进取,才能真正成为21世纪的主人;在日本军国主义不承认侵略中国的历史事实、参拜军国神社、修改教科书,在李登辉、陈水扁的“两国论”等一度猖獗的情况下,组织学生批判日本军国主义的扭曲事实,批判李登辉、陈水扁的“两国论”,培养少年儿童从小爱祖国、爱人民、爱科学的良好思想和品德,激励学生刻苦学习,为国争光。

3.学科渗透。把道德教育有机地贯穿到学科教学中去,如通过语文学科学习教育学生崇拜各个历史时代的伟大人物,学习他们为正义事业献身的精神,为战胜困难而艰苦奋斗的精神,学习人与人之间团结友爱的精神等。如通过教学《我的战友邱少云》,让学生学习邱少云那种坚强的意志和惊人的毅力,学习他那种严守纪律、不惜牺牲的精神;通过教学《伟大的友谊》,让学生学习马克思和恩格斯在生活和事业上互相关怀、互相帮助,亲密合作的精神。通过自然学科方面的课程,宣传各个时代的科学家对该门学科的贡献,鼓励学生学习科学家刻苦钻研与发明创造的精神。如教学《正电负电》时,向学生介绍爱迪生——童年被称作“低能儿”的爱迪生,首先发明了留声机,发明了四重发报机,发明了碱性蓄电池,发明了活动电影,发明了电话话筒……然而,这些发明创造凝聚着他多少的心血和汗水,仅发明电,爱迪生就做了6000次实验,最后才成功。从而让学生学习爱迪生的执著、勤奋。

(二)品德教育要在课外活动中增活力

课外活动是把道德教育的内容加以具体化的有效途径和开展道德教育的主要形式,更是发展学生个性、培养自我教育能力的有力手段。课外活动形式灵活多样,内容丰富多彩,实际操作机会多,对学生有较大的吸引力;改变以往德育教学照本宣科,用“灌输”、“压制”等的陈旧做法,更立足于农村大量有趣的现实生活,立足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立足时代发展要求,开展形式多样、内容新颖、感召力强的活动,从而活跃学生的思维,培养他们思维的敏锐性;以学生自己组织为主,教师进行适当参与指导,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三)品德教育要在言传身教中做文章

“言传为虚,身教为实”,只有将言传与身教紧密结合,才能更有效地发挥教育作用。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从,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一位老教师,因身患重病不能到校上课,其家人想代他向学校请假,他却说:“我要向学生请假。”就这样,在老伴的搀扶下,他来到学校向学生请假。这样的老师,他的学生会无故缺席吗?会不遵守纪律吗?古人云:大丈夫一言既出,驷马难追。作为孩子王,更应如此,在校的每一天都有几十双瞳眸凝望着你,将你的一举一动牢记在心,随后学以致用,如果你平时不做到言行一致,带给学生的伤害是不小的。一位班主任亲口说:“下星期带同学们去春游”,可后来一直没去,学生对这件事感兴趣,一直记着,当这位班主任第二次布置一项事时,有的学生就抱着碰碰运气,老师也许不检查的态度去做。学生从童年时期开始,无论是知识领域的开端,或是文明习惯的养成乃至个性、人生观等的形成,教师都起着极其重要和决定性的作用。如果教师在言行上能达到一致,那就可以点燃青少年心灵的火花,成为青少年行动的灯塔。作业肩负青少年品德培养重要任务的农村小学教师一定要充分利用农村里的各种有效资源与条件,用心选取农村生活中重要的典型素材,为农村小学生的品德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四)品德教育要在外界教育中求实效

学生的个人道德修养,与社会、家庭有着密切的联系。小学生在教师的教育下,能初步地理解某些道德要求,并能在行动中遵守,但缺乏持久性,究其原因,是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与学校教育步调不一致,特别是要避免社会上出现的“5+2≤0”。加强和改进小学生品德教育,必须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思想道德教育网络,使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由学校向家庭辐射,向社会延伸,也只有搞好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协调配合,步调一致,构建成功良性运行的道德教育体系,才能面向新世纪,使学生能适应新形势的发展要求。

(五)品德教育要在自我教育中求发展

外因是条件,内因是动力。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除了环境和教育等外部因素的作用外,更重要的是学生本人内因的作用,教师只有启发学生自我教育,使他们对自己的思想行为能自觉的转化和控制,才能真正收到良好的效果,也只有让学生学会自我教育,才能终身受用。要让学生自我认识和自我意识,关键在于培养学生的是与非、美与丑、真与假的分辨认识能力。一个学生只有当他学会了不仅仔细地研究周围世界,而且仔细地研究自己本身的时候;只有当他不仅努力认识周围的事物和现象,而且努力认识自己的内心世界的时候;只有当他的精神力量用来使自己变得更好、更完善的时候,他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人。

(徐世鼎 乐山师范学院教科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