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高职精品课程研究与实践
陈玉华 王晓霞 李学锋 刘建超 邱寄帆 熊 熙 林 盛
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是高职教育课程的本体功能。高职教育课程是使受教育者发展职业能力、提高职业素质、实现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的教学科目和进程,它涵盖哲学层面的课程观和课程理念的设计,规划层面的课程范型与课程模式以及课程体系结构的选择,操作层面的课程开发与实施、课程管理与评价。适应和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需要,需要树立“职业知识是基础,职业能力是关键,素质与人格是根本”的课程观和“做人与做事双维度、社会与职业双向度”的课程理念。开发“以就业为导向,基于职业能力,面向岗位群集”的课程模式,构建兼顾岗位针对性与职业适应性要求的课程结构,加强课程建设,深化课程改革,凸显素质教育和合格社会人的培养,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并实现合格职业人的培养,以高水平的课程改革建设,提高高技能人才培养质量。
2003年以来,基于正确的课程观、课程理念和课程模式,学院建成了10门国家级精品课程、28门省级精品课程,使16 000余名学生直接受益;近4年6000多名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连续超过95%。
高职教育课程是高等职业教育中一项基础性、系统性、决定性的工程,是使受教育者发展职业能力、提高职业素质、实现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的教学科目和进程。高职教育教学的研究与实践表明,“双师”结构素质的教学团队是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关键,生产性实训基地是重要的物质基础和必要条件,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改革是核心。其中,高职教育课程涵盖哲学层面的课程观和课程理念的设计,规划层面的课程范型与课程模式以及课程体系结构的选择,操作层面的课程开发与实施、课程管理与评价。
一、准确定位,树立科学的课程观和课程理念
1.高职教育的课程观
课程观是指依据一定价值观,对于一系列课程问题的基本看法。对课程是什么、课程应满足谁的需要、课程目标是什么、课程内容如何选择、课程的价值取向、课程开发的基础等众多问题的不同回答,构成了不同的课程观。“根据职业岗位要求设置课程、建设课程”的课程观,重视了高职教育课程的工具功能开发,一方面适应并满足了市场需求,体现了高职教育的就业导向思想;另一方面,囿于职业岗位所要求的能力,对人的自身发展、人格健全和精神生活的建构却关注不够。基于服务于学生的成长、成才、成功,服务于学生的就业和职业发展需要,服务于社会需求,高职教育课程需要树立科学的课程观。
在课程目标上,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需要,将单纯重视学生实践技能、专业技术能力和岗位职业能力训练转向注重基于岗位职业能力的综合素质培养,体
*荣获2008年四川省教育厅、四川省高教学会第十一次高等教育学科优秀科研成果三等奖
现在注重职业素质、职业技能和职业知识的结合,关注学生技能训练、技术智慧和道德修养的结合,使学生在具备获得初次职业岗位的就业能力基础上,培养其学习的能力、职业发展的潜力、自我发展的基础等就业竞争能力,实现全面发展。在课程内容选择与组织上,根据职业岗位任职需要,按照反向设计原理构建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融合高职教育课程的知识、技能、经验和态度;既注重技能的训练、知识的应用、经验的积累和态度的养成,又走出单一的陈述性—技术知识模式,将程序性—实践知识纳入高职教育课程,实现了技术知识与实践知识的结合;同时,着眼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素质的养成和个性的发展,设置必修和选修课程。在课程价值取向上,基于就业导向所要求的职业能力和素质,实现培养学生就业能力、就业竞争能力与奠定可持续发展基础、建构内在精神的有机结合,超越将就业能力培养作为高职教育课程建设的全部价值追求,树立“职业知识是基础,职业能力是关键,素质与人格是根本”的课程观。
2.高职教育的课程理念
课程理念是指人们对于课程开发、实施、评价、管理活动的理性认识、理想追求及其所形成的思想观念或哲学观点。其中,“理性认识”主要是有关“课程是什么”、“课程能做什么”方面的内容,是对课程的基本看法和理性审视;“理想追求”主要是有关“课程该是什么”、“课程应该做什么”方面的内容,是对课程发展的构想和追求;“思想观念或哲学观点”主要是有关“课程需要坚持什么”、“课程应该把握什么”方面的内容,是课程建设与改革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或思想理论基础。高职教育课程首先要在满足课程基本功能基础上,贯彻“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办让人民满意的高职教育”的指导思想,紧紧围绕高职教育的目的和人才培养目标,坚持课程教学是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是职业能力培养和职业知识传授的主要途径,确立“做人与做事双维度、社会与职业双向度”的基本理念。
高职教育的目标,决定了其所培养人才的基本特征是合格的社会人和职业人;决定了其所培养人才的行为特征不是机械模仿或单工种高级工劳动,而是知识、技能、经验、态度等综合应用的智能行为;决定了其所培养人才的目标特征是在夯实就业能力的基础上,培养就业竞争能力,具备全面的综合素质。因此,要通过课程活动,使教育者自觉地把学生的素质提高与能力培养、知识学习过程融为一体,培育学生的认知结构、情意结构、行为习惯,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能力水平,提升价值观念、审美品位,树立科学精神、人文精神、创新精神。要让学生学会做人——树立高尚的精神境界,促使学生自主地形成稳定的、基本的、内在的优秀品质,成长为身心健康的人,道德情操高尚的人,养成良好生活方式、生活态度、生活习惯的人,能融入社会、具备适应当代社会发展要求的基本素质并成为合格的社会人;要让学生学会做事——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复合型的知识结构、娴熟的职业专门技能,形成独特的智能结构,具有良好的职业关键能力并学会学习、善于学习、勇于创新,不怕困难、吃苦耐劳,能进入职业领域、具备职业岗位任职需要的就业能力和个人发展要求的就业竞争能力并成为合格的职业人。
二、科学选择,创新基于能力培养、面向岗位群集的课程模式
课程模式是指在一定课程观指导下,对课程开发活动和课程本身的原则规定、具体的课程开发活动(例如北美的DACUM)及其成果(例如课程方案、计划、文件等)。高职教育的课程模式主要有“学科本位”模式、“能力本位”模式和“素质本位”模式。学科本位课程模式是以传授知识为主,偏重理论,强调形式训练和知识的迁移;其特征是根据知识内在的性质和逻辑结构关系组成学科或课程科目,辅以一定的技术课程和实践训练,追求理论知识的完整性、系统性,轻视理论知识的实用性和实践性;“基础文化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三段”式学科课程群是其典型的课程结构;该课程模式便于学生掌握科学概念、基本事实、基本原理和科学体系,易于进行课程设计和编制,适合于学术型人才的培养。能力本位课程模式是以某一职业岗位或职业岗位群所需的知识、技能、经验、态度为目标而设计的课程形态;它以某一社会职业岗位的需要为目标,在职业分析的基础上,将职业能力分解为若干部分,组成多个模块,进行课程开发和培训,从而使受训者具备从事该职业的能力;世界上典型的能力本位课程模式有加拿大的CBE(Competency- Based Education)能力本位教育、德国的“双元制(Dual System)”、澳大利亚的TAFE(Technical And Further Education)技术与继续教育、世界劳工组织倡导的MES(Modules Of Employable Skills)模块式技能培训模式;20世纪90年代初引入的能力本位课程模式,对我国职业技术教育的课程改革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人格素质本位课程模式是以完善劳动者个体人格,提高劳动者个体综合素质为目标;它认为,职业教育所培养的学生不仅应具有必备的知识、娴熟的技能,而且还必须具有健康的职业心理和伦理道德;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能力、人格健全的劳动者,正逐步在世界各国的职业技术教育中得到重视。
我院学习、借鉴国外职教课程模式的经验,突破更适合于学术型人才培养的“学科本位”课程模式和拘泥于专门职业岗位能力培养的“能力本位”课程模式的束缚,承担起培养学生成为既具备就业能力并能从事某一特定的职业,又具备就业竞争能力,全面发展、人格健全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重任,坚持“职业知识是基础,职业能力是关键,素质与人格是根本”的课程观,发展“以就业为导向,基于职业能力培养,面向岗位群集”的课程模式。即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根本,以胜任职业岗位需要为目标,以提高履行岗位职责的能力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面向职业岗位群,构建体现素质教育要求的课程教学体系,开发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
1.高职课程开发原则
坚持人的全面发展原则,科学合理地处理好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之间的关系,基础知识与专业能力、理论与实践的关系,针对性人才培养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市场导向原则,即以实现适应市场需求的人才培养目标为驱动力,以现代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为源泉,将新理念、新知识、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新流程和新方法融入课程。职业导向、应用导向、行动导向原则,即按照职业岗位(群)实际工作任务、过程和情境,回归工程实际原貌,重组内容,开发课程。课程教学目标服从、服务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原则,即强调课程在人才培养中的功能和作用,注重课程对于学生终身发展的价值,使课程教学内容符合课程教学目标,课程教学方法适应课程教学内容需要并利于因材施教,课程教学手段服务课程教学方法。知识、技能、经验、态度四位一体原则,即针对高技能人才职业岗位(群)任职需要,注重课程教学中教育学生学会做人和学会做事相结合:基础文化课程中突出基础性、强调工具性、体现发展性,按照高素质劳动者的实际要求,安排“必需”的课程和“够用”的内容,强调基础文化课程功能上的“一般能力培养与职业能力培养适当结合”;专业技术课程中突出实用性、强调针对性、兼顾适应性、体现先进性,按照职业活动的特点和要求,设置课程、整合内容,强调专业技术课程功能上的“突出职业专门技术能力和职业关键能力培养”。课程形式灵活多样性原则:根据高技能人才培养要求,对于具有陈述性知识特点的技术知识课程,除课堂教学形式以外,探索灵活多样的有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教学形式;对于具有程序性知识特点的实践知识课程,应尽量采用以实际操作为主的活动方式进行。
2.高职课程开发程序
高职教育的课程开发是指生产一个完整的高职教育课程方案的整个过程,包括课程分析、课程设计和课程编制三个阶段。其中,课程分析含社会需求分析、职业分析和教学分析,涉及行业与企业需求分析、教育与劳动力市场需求分析、人才规格需求分析、教育受众(学习者)需求分析和包括课程内容与教学条件、教学资源内容的教学需求分析5个方面的工作,是课程开发的客观基础;课程设计是在课程分析的基础上,按照一定的课程观,确定课程的目标、内涵、结构等总体构想和具体课程标准(大纲)的过程,它包括观念设计、原理设计和方案设计3个层面,课程设计的结果是形成课程方案;课程编制是遵循认知规律和循序渐进原则,对形成的课程方案以一定的模板进行选择和组织的过程。经过课程编制,最终开发出包括专业实施性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等教学文件在内的完整的人才培养方案。
在此过程中,为使课程设置有效实现高职教育的本体功能,充分的社会需求调查是前提;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基于职业岗位(群)工作要求的素质、技能和知识,进行职业岗位(群)分析、职责分析、任务分析是逻辑起点;聘请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的现场工程技术人员参与课程开发是关键;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条件与资源建设是基础和保障。
3.高职课程结构体系
作为一种类型的高等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的高层次,高职教育培养的是高技能人才。因此,在课程结构设计上,必须突破更适合于学术型人才培养的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三层课程框架;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根本,建立必修课、限选课和选修课三种类型课程的学分制课程体系,使学生既达到高职人才培养的共性要求,又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了空间;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使教学内容按照能力培养目标进行重组、整合与优化,教学方法体现能力培养,广泛采用“实际操作训练”、“现场教学”、“行动导向”、“项目教学”、“案例”、“参与式”、“讨论式”、“启发式”等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以胜任职业岗位(群)需要为目标,以提高履行岗位职责的能力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针对职业岗位(群),构建“兼顾岗位针对性与职业适应性要求”的课程结构和体现素质教育要求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两个相互补充、相互融合的课程体系。
其中,理论教学体系体现高职教育的共性特征与功能,依据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确定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由政治素养、信息工具、工程基础、专业技术、横向扩展和人文素质(选修)共6个板块构成,每个板块又由1~4个课程模块组成;根据每个课程模块的功能,在其内部设置所必需的课程与教学内容,从而使每个模块的功能具体、目标明确;在教学内容上以“思想政治课”、英语、数学、计算机文化基础、体育、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为主线,构建以课程综合化为特征、与实践教学相互融合的理沦课程体系,做到打好基础、宽新结合,注重理论知识的应用,奠定学生继续学习的基础,实行“一般能力培养与职业能力培养适当结合”,凸显素质教育和合格社会人的培养。
实践教学体系突出职业技术教育高层次的个性特征与功能,按照高技能人才培养的特点要求确定知识、技能、态度要求;由操作技能、实验技能、专项能力训练、岗位见习、社会综合实践和毕业设计(顶岗实践)共6个模块20余项构成,实践环节占教学总周数的比例为40%以上;各专业的实践教学课程,基于职业能力培养,面向岗位任职需要,在确保基本技能训练的基础上,加大了实训项目的现代科技含量,开发了新型综合训练项目,并在教学内容中嵌入了职业资格证书的相关技术要求;在课程功能上注重学生工程实践能力、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和职业素质的培养,构建以掌握高新技术应用能力为特征、与理论教学密切结合的实践课程体系,做到强化技能、增强能力,提升职业素质,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实际工作能力,实行“突出职业专门技术能力和职业关键能力培养”,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并实现合格职业人的培养。
三、凸显课程本体功能,建设精品课程,培育高技能人才
1.基于合格社会人培养建设课程
为凸显素质教育和合格社会人的培养,我院积极开展理论课程教学改革,彰显课程功能,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例如,对于思想政治课,采用“1(理论)+1(实践)”形式教学,在解决学生认知的基础上,创设了实践教学环节,实行教学实践活动积分制,非常有利于知行统一和学生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形成,其中的《思想品德修养》课程2004年被确定为四川省精品课程;英语课程教学,实行“听读领先、重在应用、打好基础、适当延伸”的思路,因材施教,分层教学,使学生因材受教,提高了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实用英语》课程2008年被确定为四川省精品课程;对于计算机文化基础、高等数学、体育等文化基础课程,基于提高文化素质和为未来发展奠定基本素质基础的观念,针对学生的差异,分别实施分层教学和专项培养,提高学生的计算机操作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身体素质,上述三门课程分别于2003年、2005和2008年建设成为国家级精品课程、四川省精品课程;对于普通机械加工技术课程,基于还原机械加工工程原貌的思路,按照“课程设置综合化、教学内容实施化”原则,将制造类专业的《金属切削原理与刀具》、《机床》、《工艺》、《夹具设计》、《技术测量》5门课程进行整合,构建新的课程内容体系,优化了教学过程,重构了课程评价体系,提升了课程功能,《机械制造技术》于2006年被确定为国家级精品课程。
2.基于合格职业人培养改革课程
为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并实现合格职业人的培养,我院按照技术应用型和高技能人才培养的要求,面向岗位(群)任职需要,积极推进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实践课程教学改革,效果明显,成效显著。例如,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开设了综合训练课,针对典型材料成形工艺,使每个学生都完成1套冲压模具和1套塑料模具的成形零件工艺分析、模具总装与零件设计、模具零件数控编程与加工、模具装配与试模等全程训练,显著提高了模具专业学生的模具设计与制造能力,相应的《冲压模具设计与制造》和《塑料模具设计与制造》课程分别于2004年和2005年被确定为国家级精品课程;数控技术专业开设的《数控机床与操作》课程,在学生分步完成数控车、铣、加工中心、线切割、电火花操作等基本技能训练的基础上,结合航空企业产品生产专用软件的使用,强化数控工艺与编程能力的训练,显著提高了数控专业学生的数控机床操作、编程与工艺技术能力,学生经过理论学习和实操训练,普遍可以获得数控机床中级操作证书、初级Solid edge、Pro/E或UG资格证书,理论实践一体化的《数控机床与操作》课程2004年被确定为国家级精品课程。
需要强调指出的是,为使高职教育的课程教学获得最大的效率和效果,应突破专业技术理论课程教学和实践课程教学分别进行的传统模式,以还原工程原貌的观念,基于职业工作过程,按照“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思想重构课程体系、设置课程、优化教学内容,由“双师型”教师以“项目驱动”、“任务引领”、“情境教学”和“工学结合”等方式,实施专业理论与专业实践“一体化”的教学。例如,《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作为由典型工作任务开发出来的学习领域课程,按照实际工作过程,创设学习情境(学习单元),与四川银海公司校企合作,有校企双方的教师共同组织开展项目驱动、任务导向式课程教学;通过该课程学习,学生不仅学到了网络技术实用的知识,掌握了网络技术应用的基本技能,而且受到了以银海公司为代表的企业文化熏陶,提高了学生的职业素质;同时,该课程于2007年先后建设成为省级、国家级精品课程。再如,尊重教育规律和认知规律,以任务驱动为典型特征的《航空零件数控铣削加工》专业技术课程,于2009年先后建设成为省级、国家级精品课程。
四、结语
截至2009年8月底,我院已经成功建设了10门国家级精品课程、28门省级精品课程,名列全国1207所高职高专院校国家级精品课程门数前十。我院高职教育课程改革的实践证明,基于高职教育课程观、课程理念,以实现适应市场需求的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为驱动力,构建的“基于能力培养、面向岗位群集”课程开发模式,以及发挥课程的本体功能,培养高技能人才、建设精品课程的创新实践,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和提升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等方面,发挥了应有的功能,取得了显著成效。学院组织学生参加了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和“电子设计”竞赛、全国高职高专院校“发明杯”竞赛、四川省大学生创新设计竞赛、四川省大学生综合素质训练、大学生社会实践“三下乡”和青年志愿者行动等活动,有一批学生获得了全国、省、市级奖;2004~2009年,我院连续5届7000余名高职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平均达到95%以上,展示了我院基于能力培养的高职教育课程改革的成功。
创新点
1.特色鲜明的理论创新。以高等教育中的一种类型的观点,系统开展了高职教育课程的研究与实践,创新地提出了高职教育必须树立“职业知识是基础,职业能力是关键,素质与人格是根本”的课程观和“做人与做事双维度、社会与职业双向度”的基本理念。
2.创新了基于能力培养、面向岗位群集的课程模式。科学总结了高职教育课程开发的原则—— 坚持人的全面发展原则;市场导向原则;职业导向、应用导向、行动导向原则;课程教学目标服从、服务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原则;知识、技能、经验、态度四位一体原则,强调基础文化课程功能上的“一般能力培养与职业能力培养适当结合”,专业技术课程中突出实用性、强调针对性、兼顾适应性、体现先进性,并在功能上的“突出职业专门技术能力和职业关键能力培养”;课程形式灵活多样性原则;归纳提炼了高职教育课程分析含社会需求分析、职业分析和教学分析,涉及行业与企业需求分析、教育与劳动力市场需求分析、人才规格需求分析、教育受众(学习者)需求分析和包括课程内容与教学条件、教学资源内容的教学需求分析5个方面的工作。在课程结构设计上,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根本,建立必修课、限选课和选修课三种类型课程的学分制课程体系;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优化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以胜任职业岗位(群)需要为目标,以提高履行岗位职责的能力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针对职业岗位(群),构建“兼顾岗位针对性与职业适应性要求”的课程结构体系。
3.特色鲜明的应用创新。推进了以“课程设置综合化、教学内容实施化”为特征的理论课程改革,凸显素质教育和合格社会人的培养;实施了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实践课程教学改革,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并实现合格职业人的培养。
4.成果数量创新高。我院已建成了10门国家级精品课程、28门省级精品课程,居全省48所高职高专院校第一、全国1207所高职高专院校国家级精品课程门数前十名。
实践效果及推广价值
1.以高职教育课程观、课程理念指导开发的“基于能力培养、面向岗位群集”的课程模式,已成功应用于我院20多个专业的课程改革近十年,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提高了学生的职业能力,落实了高职教育的就业导向,已使近万名高职学生直接受益,这些高职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达95%以上,供不应求,深受用人单位欢迎。
2.面向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高职教育课程研究与改革实践的众多论文发表在《中国高等教育》、《中国高教研究》、《教育与职业》、《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教育部精品课程网站上等,为积极探索高职教育课程建设与改革提供了宝贵的实践经验和理论总结。
3.学院教师完成建设的10门国家级精品课程、28门省级精品课程,具有先进性、实用性、开放性和共享性特征,已被全国数百所高职高专院校共享使用,对高技能人才培养具有重要的实际应用价值和社会价值,产生了十分重要的社会影响并继续发挥着教育功能和社会功能。
4.学院高职教育课程建设的观念与理念、模式与结构、开发与实施、评价与管理为众多高职院校所效仿、推广和应用。近两年来,先后有深圳职业技术学院、河南机电高专、柳州职业技术学院、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九江职业技术学院、无锡职业技术学院、西安航空职业技术学院、杨凌职业技术学院、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宁波职业技术学院、青岛职业技术学院、芜湖职业技术学院、辽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大庆职业学院、宁夏职业技术学院等近百所院校400多人来校学习课程建设经验。该成果申报人员先后到北京、河北、湖南、广东、云南、重庆、四川等省市100多所高职高专院校传播高职教育课程研究、改革和建设的经验。学院在高职教育课程研究与实践上取得的成果已经成为四川乃至全国高职教育课程改革的一面旗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