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工学结合,基于工作过程的航空服务专业教学模式设计与实施

工学结合,基于工作过程的航空服务专业教学模式设计与实施

时间:2023-03-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以此为基础,在航空服务专业大力推进工学结合,开展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模式的设计与实施,开发了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进行了行动导向的教学设计和实施,并为此进行教学资源建设、考评体系建设。为了实现基于工作过程的职业能力培养目标,需要实施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任务教学,建设工学结合课程,实现对学生的全面培养和评价。综上所述,航空服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是在高职教育总体改革的宏观背景下的创新成果。

工学结合,基于工作过程的航空服务专业教学模式设计与实施

姚虹华 廖正非 武智慧 徐婷婷 金良奎

为探索高等职业教育类型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方法改革的可行之道,学院在业内专家的支持下,对航空服务专业进行了专业面向和定位的系统论证;把工学结合作为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切入点,创新并实施了“工学交替,校企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岗位能力培养为目标界定课程内涵,重构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注重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探索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教学模式的有效形式,为高职教育文管类专业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设置和行动导向的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探索了一条可行之路。

目前,高职教育培养高技能人才的任务更加明确,亟须改变普通高等教育学科本位的教育模式和知识本位的教学模式与人才培养方式。学院航空服务专业自2000年创建之初,即创设了校企全程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以此为基础,在航空服务专业大力推进工学结合,开展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模式的设计与实施,开发了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进行了行动导向的教学设计和实施,并为此进行教学资源建设、考评体系建设。教学模式设计思路源于ADDIE教学设计模式,其逻辑过程如图1所示。

img31

图1 逻辑过程图

*荣获2008年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第二届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

一、基于企业需求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

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是缘于成都民航枢纽城市和大量现代服务企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要,培养掌握必备的专业知识和基本服务技能,具有较高服务意识和职业素养,从事航空服务或其他现代服务工作的高技能人才。面向的岗位群是航空服务中的空中乘务、旅客运输、客票销售以及大型企业中的销售、前台服务等现代服务岗位。这一结论是通过大量的企业调研和毕业生跟踪调查,并与企业顾问进行专业研讨的基础上获得的,定位明确,做到了切实满足社会需要,服务于企业要求。此举改变了以往培养目标不清导致能力目标不明,教学内容安排盲目的状况,具有极高的现实性。

在此基础上,根据职业标准和岗位工作分析,提取、归纳职业行动能力,依此确定各课程的主体内容和层次定位,重组原学科性知识内容,形成一个以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为主体,突出能力目标和岗位工作要求的教育体系。

职业行动能力是从实际工作入手,从岗位能力要求中提取归纳的,在职业情境中相互关联的具有完整过程的任务集合,是对职业能力进行的便于教学实施的加工归纳。通过对实际职业能力的分解,形成由综合到单一的若干专项能力和基本操作(单项)能力领域,归纳为“典型工作”,通过教学加工形成相应课程。课程内容蕴含了职业岗位要求的现实工作任务,课程之间做到能力要求相互支撑,能力目标由低到高,符合职业成长规律和学生认知规律。

航空服务专业课程体系如表1所示。

表1

img32

二、能力目标的教学设计和学生主体的教学过程

为了实现基于工作过程的职业能力培养目标,需要实施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任务教学,建设工学结合课程,实现对学生的全面培养和评价。为此,本专业在注重知识传承性的同时,基于工作过程进行了教学内容和方法的设计,使得知识组织形式更加符合职业技能训练要求,教学手段体现了学生行动,讲、练、做一体。

(一)能力递进的教学内容设置

在涉及职业岗位不同方面工作能力的各门专业课程中,每门课程均按照职业真实任务的特征和完整性设计学习单元,各学习单元可以是并行、递进或包容的关系,但均在不同层面上体现出由基本操作要领—常规完整作业—服务技巧提高—复杂任务处理—应急情况处置这样由简单到复杂的规律排列。这是职业教育基于工作过程、能力递进的系统思想的体现。

若干符合工作要求的常规作业的规定和要领作为课程主干内容,辅以职业成长能力的培养,既体现教育类型的职业性,又体现教育层次的高等级。教学内容以工作领域职业行动为蓝本,选用来自企业的真实任务、案例作为资源,教学标准依据企业、行业技术规范,多方面显现出工学结合特征。

航空服务专业课程和学习情境设计如表2所示。

表2

img33

(二)行动递进的教学方式设计

根据学生的不同认知阶段和学习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组织形式,使学生的自主行动得以层层递进。一般来说,简单操作可以依靠个人完成,而完整任务需要团队合作;服务技巧反映应变能力和知识应用,复杂任务完成直接对应岗位工作。教学设计的成功有赖于载体的选择。载体是教学过程中承载工作结果和学习目标的项目型工作任务,具有完整性、典型性特征,是完成教学内容的桥梁。

航空服务专业教学设计归纳如表3所示。

表3

img34

(三)职业能力成长和综合素质提升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

在工学交替的课程方案下,通过建立课堂内外、校园内外、职场内外的人才全方位培养体系,实现高职学生到职业人的成长,并具备后续发展能力。他们不但能够完成常规工作,更有初步的实践经验和分析决策能力,具有较高职业素养,在工作岗位上将具有较大发展潜力和上升空间。

航空服务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如图2所示。

img35

图2

三、新型人才培养方案下的教学资源和条件建设

新型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是基于工作过程的内容(岗位职责和工作流程)、标准(操作标准和质量标准)和方法(工具和对象、组织形式),教学设计中有能力要求的培养目标、项目任务式教学方法,有仿真或真实环境的教学场景要求,并要求能够针对新技术发展和职业迁移需要,进行课程内容的纵深和扩展。

能够实现上述人才培养的专业教师队伍,要既熟悉职业岗位要求又懂教育教学规律,兼有教学设计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因此,高职师资队伍必须是是专兼结合的,学校教师负责常规课程和教学设计,兼职教师负责实践课程和课程设计指导、考核评价,双方协同进行教学资源建设。

工学结合课程需要丰富教学资源的支撑,如形式多样的多媒体课件、企业的工作标准或规范、来自工作一线的真实案例、仿真软件、具备工作特点又符合教学规律的训练项目等。这些都需要通过学校与企业合作共同完成。

实习实训环境是教学实施的保障,如仿真和模拟服务环境的校内实训基地、航空企业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校外实习基地,都是成功实现教学改革的必需。为此,需要奠定与企业合作的基础,寻找合作共同点。航空服务专业秉承“以全面素质为基础,职业能力为本位”的指导思想,紧跟行业发展和企业需求,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机制。依托本地区航空公司、机场等民航企业及宾馆酒店等现代服务企业,实现人才培养全过程的校企合作。通过合作开发和共享教育资源、学校向企业输送优秀人才、学校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或培训等,使校企双方利益契合,形成战略伙伴关系。在合作机制保障、组织制度健全的前提下实现长久合作。

四、全面考评体系确保人才培养质量

立体化考评方式将职业证书制度纳入培养体系,采用包括演讲、讨论、实作、报告、技能鉴定等的多种考核手段,由校企双方从学生的学习态度、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多角度进行全面评价。

综上所述,航空服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是在高职教育总体改革的宏观背景下的创新成果。教学手段是理论实践一体,课程体系是工学交替,教育目标对应企业需求,培养方案基于工作过程,考核服从企业标准和规范,实现了从专业定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培养手段、条件建设到实施保障全过程的校企融合,探索了高职服务类专业建设的有效途径,如图3所示。

img36

图3

创新点

本研究项目突破了原有学科体系的专业建设思路和课程设置方法,探索并实践了工学结合的高职航空服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在校企全程合作培养高职人才的途径、机制、方法上有所创新,为高职服务类专业高技能、高素质人才培养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

1.通过借鉴先进职教理念,完成了航空服务专业基于工作过程的能力本位课程体系构建,在内容选择和能力序化上寻找到建立新型课程体系的普适性经验。各门课程做到教学内容相互支撑,能力培养层次递进,创新了高职服务类专业学生职业能力解构和课程体系重构的方法。

2.学习过程是理论与实践一体,培养过程是工学交替,考核评价立体多元,职业能力培养与综合素质养成并重。在承载职业能力培养目标的典型工作任务的确定与人才综合素质的培养途径方面有所突破。

3.教学设计服务于专业培养目标和课程教学目标,切实进行了学生主导的教学设计和任务、项目式教学实施以及相应资源建设,在有效选择各类课程的教学载体、建立适合不同层次课程的多种教学方法手段上进行了创新,重视对教学条件的软硬件环境建设,探索了高职教育能力培养的新途径。

实践效果与推广价值

1.实践效果:改革受到行业、企业专家的广泛好评和学生认可,学生培养质量好,广受社会欢迎。

行业专家评价:本方案是在学校进行大量调研、充分了解企业对人员能力素质要求的基础上完成的,课程设置涵盖了完成目标岗位工作任务所需的技能培养要求,突出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能够体现航空运输企业相关岗位的能力需求,教学方法设计新颖得当,可以为航空企业培训所借鉴。教育专家评价:根据行业和企业的实际需求确定了高职航空服务专业面向的工作岗位(群),定位准确清晰。基于工作过程开发的行动导向、工学结合、能力本位的课程体系,凝练了有覆盖性和职业针对性的典型工作。教学内容符合教育规律和职业成长规律,符合行业和企业实际,所形成的人才培养方案具有工学结合特色。学生评价:通过课程专项训练学到了实际操作方法,每个人都能动手;通过课程练习,改善了自己的缺点,学会注意自己的仪容仪表;上课气氛活跃,互动强烈,经过严格训练,锻炼了良好的生理心理素质;学到了更多、更深刻,更全面的客舱知识;在完成教学任务的情况下,增强了学生兴趣;老师认真负责,每一门课程都提供了实践的机会并及时纠正不完善的地方;老师专业素质较强,能为学生起到很好的表率作用。

本专业2006年、2007年、2008年的毕业生就业率均达到100%;毕业生均供职于航空公司、地产或汽车销售、高档酒店等现代服务企业或企业文秘接待岗位;升空率分别为31.6%、31.5%、50%,2009届毕业生升空率又创历史新高。从用人单位反馈信息来看,本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受到广泛肯定。

2.推广价值:在人才培养目标的明确、课程体系建设、课程设置、教学设计与载体选择、行动导向的教学实施有可资借鉴、应用的价值。

在人才培养目标的明确、教学载体的选择、知识重构的方法、能力目标的层次递进上进行了探索和实践,创新了高职文管类专业教学理念和方法;在教学实施条件的建设上进行了系统设计,在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方式、教学环境的软硬件建设内容、可实施的教学方法设计、特色教材和教学资源的开发、“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上均产生了一些可供参考的机制和方法;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科学专业标准和课程建设方案,经过行业、企业专家论证,适应了企业岗位要求,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应用价值;教育过程既重能力培养又重素质养成,建立了一整套能力目标的综合评价体系,将职业证书制度纳入教学环节中,由校企双方进行立体化、多角度的考核评价,既培养职业人,更培养社会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