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主体精神引领下的生成性课堂探索
摘要:在新课改“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的感召下,语文课堂正在发生令人欣喜的变化。同时,出现的问题也引人深深地沉思:远离文本价值取向的“独特体验”,缺失教师引领的“多元解读”,反客为主的“阅读拓展”,使语文教学失去了本真。在落实课改精神,建构“生命课堂”的研究中,笔者对教师主体精神引领下的生成性课堂作了以下探索。
一、既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也重视文本价值
强调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倡导在语文教学中张扬学生的个性,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这是《语文课程标准》(以后简称《标准》)的阅读理念。不少教师把自主阅读作为新课程语文教学改革的创新突破口,展开了探究。
笔者就“尊重学生独特体验”的教学现状进行了较广泛调查,从语文课改观摩课、研讨会和深入课堂听课中发现:“强调学生的独特见解(体验),却忽视对文本的基本尊重”;“强调学生的自主建构,却忽视教师的引导性”;“强调对学生的尊重和赏识,却忽视对学生的正面教育”,是比较普遍的教育教学误区。
案例透视:
一位教师执教《狐狸和乌鸦》时提问:“读了故事,能说说你心目中的狐狸和乌鸦是怎样的形象吗?”一位学生说:“和愚蠢的乌鸦相比,我觉得这只狐狸特别聪明,它不费吹灰之力,就把乌鸦嘴里的肉骗到了自己的手里。”老师说:“有道理,和乌鸦相比,狐狸的确是很聪明。”显然,学生的独特体验与社会价值观是相悖的,这寓言中的狐狸就是社会生活中的骗子。老师的评价语也是丧失了主体性引领的肤浅迎合。
《司马光》一文的教学片断:
师:司马光砸缸救人的做法好吗?
生1:司马光的办法又快又好。
生2:司马光的办法不好,砸坏了公园的缸,又可能把缸里的小朋友砸死。
师:大家觉得第二位同学说得有道理吗?
生3:对,小石头都会砸伤人,大石头真会把缸里的小朋友砸死。
生4:缸片飞出来,还会把外面的小朋友砸伤。这办法危险!
师:这几位小朋友真会动脑筋!
该文赞扬了司马光急中生智、挺身救人。而大智大勇的司马光却在教师的引导下被群起而攻之,批得一无是处,从而致使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严重偏离了课文原意。
再看一组学生对文本解读的评价:
《乌鸦喝水》——“乌鸦不讲卫生,小石子多脏呀!”“乌鸦不太会动脑筋,挺愚蠢的。”“乌鸦不会唱歌,叫声很烦人。”
《虎门销烟》——“林则徐没有环保意识!几百万斤烟渣冲入大海会造成多么严重的污染!石灰冲入大海,对动植物的危害更大!”
这些偏离文本主旨,游离文本语境,天马行空式的“独特体验”,是对文本的误解,它不仅严重偏离、曲解了课文原意和科学本质,而且还出现了价值观的偏离,扭曲了教学的方向。虽然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哈姆雷特只能是哈姆雷特。因此,教师既要激励学生进行多元体验和多元理解,又要引导学生尊重人文主旨并追求共同见解,正确处理一元标准与多元解释、个性解读与文本原旨、独特认识与共性认识、多元文化与普遍价值的关系。多元理解是为了发展批判、创新思维;而寻找哈姆雷特确是社会道德与价值观的引领,这二者的有机统一,才是新课程改革的真正要求。
作为学生学习组织者、引导者和促进者的教师,必须积极寻找独特体验与价值引导的平衡点,具体策略是:(1)教师首先要深刻理解文本的价值取向,对文本要有与时俱进的解读;(2)创设平台,让学生充分展示心灵、张扬个性、交流思辨;(3)在平等的“对话”中,引导学生求真、求善、求美。
二、坚持教师的主体性,做好文本价值的正向引导
具有丰富的人文性的语文文本都有鲜明的价值引导的目标,其内在的价值取向都有一定的“规定”,如果任意“创生”,必将导致价值取向的残缺或造成“散乱的活跃”,甚至产生解读的异化。语文的教学,一旦脱离了文本,将成为无源之水。
比如:一位老师执教《我的战友邱少云》,当朗读到邱少云在烈火中的壮烈表现那段文字时,突然一个学生站起来说:“老师,我觉得课文的描写太夸张了,烈火在邱少云身上烧了半个多钟头才熄灭,而邱少云却纹丝不动,这根本是不可能的呀?”一边是英雄在烈火中壮烈牺牲,一边是孩子们冷峻的怀疑目光,面对这样不和谐的场景,教师的心头难免掠过一丝心寒。老师对学生的刁难勃然大怒,一顿训斥后,一堂好课就扫兴收场。
往往精心准备的一堂好课,不经意间就这样倒了胃口。学生独特体验如此的无情无义,常常令老师恼怒难堪,又束手无策。简单粗暴的批评否定,虽然有义正词严之效,但是对课堂教学的良好氛围的糟蹋往往造成无可挽回的损失。细细思量,孩子们的这些不近人情的体验,其实都是孩子情感素养的真实写照,从一定的角度讲,这正是《标准》呼吁加强文人素养的动机所在。学生人文素养的缺乏,这是当前语文课堂教学必须面对的现实。
如今的社会呈现出全面开放的格局,多元的价值观念深深地影响着生活中的每一个人,学生对文本的一些独特体验,其实就是多元价值观念在学生身上的反映。当学生的独特体验与文本的价值取向,真正发生背离的时候,我们不能采取简单的否定和强行的灌输。应该清醒地看到,学生情感体验与文本的价值取向之间的差异,就是语文教学落实人文素养的空间与落脚点。“学生的错误,就是最好的教学资源。”以上案例就是最生动的诠释。
教育是一项社会活动,任何的社会活动都要遵循一定的社会价值观。选入教材的文本,其实就是社会价值观的体现与导向。语文教学,尤其是阅读教学,引导学生体会感悟文本的价值取向,应是一项基本的教学任务,这是社会、国家赋予教育的基本义务。但是教学又有其自身的基本规律,文本的丰富内涵,决定了学生对文本的感悟体验自然是丰富多彩的。学生的独特体验与文本的价值取向既有一致的时候,也有相左的时候。通过上述案例的剖析,在处理独特体验与文本价值取向的矛盾时,以下几点是不容忽视的:
1.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既包含肯定与赞扬,更重要的是一种有效的积极引导。从教学的角度讲,引导才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尊重。引导可以帮助学生提炼独特体验中的“原始本意”,剔除一些“非学生本意的”误导信息。对学生的独特体验不加辨析的笼统肯定,或者简单的否定,都不是《标准》“尊重”的本意。
2.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是尊重学生独特体验的前提与基础。《标准》在表述这一内容的时候也是先“注意”后“尊重”,无论学生的独特体验多么富有新意,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感悟文本,理解文本在当时情景下的所蕴含的价值取向,都是阅读教学的一项根本任务。对文本的阅读是时读时新,但是文本原始的价值取向是唯一不变的,如果阅读教学一味地追求所谓的独特、所谓的创新,而忽视引导学生走进文本理解文本的本意,也就是只顾自己的体验,不顾文本的理解,那我们的阅读教学就是地地道道的舍本逐末。
3.既要树立多元意识,又要把握好真善美的基本原则。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学生对文本的反应自然是多元的,只要学生的独特体验不是违背真善美的基本原则,都是应该得到理解与尊重的。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度”。虽然文本的人文内涵可以因人而异,但是并不是可以随意曲解的。如果没有了真善美的这个“度”,我们的阅读教学就真的容易滑向自由主义的泥潭。
4.阅读是高度个性化的自主学习行为,阅读教学则是一项有着明显价值取向的社会实践活动。不能把阅读教学泛化成“个人的阅读行为”,虽然阅读教学是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就人文内涵来说,阅读教学不是一味地调和学生的独特体验与文本的价值取向之间的矛盾,确切地说,就是以一定价值取向的文本,积极地影响学生的个人情感,同时又以激发学生的独特体验来促进价值取向的发展与丰富。
5.既要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也要尊重教师的独特体验。过去我们的教学设计的特点是“重教学形式的创新”,如今的课堂教学设计是“重人文内涵的挖掘”,这是当前思想开放、观念开放的体现。因为教师所处的特殊地位,教师的独特体验往往能够左右课堂教学的价值取向。在把握文本的原本内涵的前提下,教师结合时代特点对文本内涵做出新的理解,只要是不违背真善美的基本原则,都应该得到尊重。
三、教师的主体精神是生成性课堂质量的保证
承载着新世纪教育新理念的课程改革,把学生的发展置于最核心的地位。而学生的发展又是以自主精神的养成为根本的。自主精神是学生发展之本。然而,在强调学生自主性的教学实践中,却存在着忽视教师作用的唯(学生)自主化的倾向,让学生自读课文、自定学习内容、自选学习方法,已是当今阅读课上的“流行曲”;教学中出现了一些缺乏启发性艺术性的常用语:“你喜欢读哪一段就读哪一段”“你想先学什么就学什么”“你想怎么学就怎么学”“不要紧,你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没关系,只要把你自己的看法说出来就行了”等等。“引导”和“自主”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在这里,“自主”是核心,而“引导”是关键。引领学习是教学有效之源。语文学习是教师主体和学生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生成、发挥、发展、提升的过程。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教师应在组织引导的过程中将自己的生命价值与学生的生命价值统一起来。百折不回、不断反思、心怀理想,追随完美,是学生与文本进行人格对话的清醒的引领人,是长善弃恶的牧师,是学海的引路明灯,是生成性课堂质量的保证。
学生是否有体验,是否能说出体验,关键在教师本身的素质:一是教师对文本是否产生真实的体验;二是教师对学生学习这篇课文将会产生哪些感受,会有哪些困难有一个初步的估计;三是教师针对学生的感受和困难是否能选择最佳的引导策略;四是在课堂的教学中能否有教学机智……这些都向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挑战。因此,我们每位教师都应该终身不懈,努力学习,充实自己,才能把握住时代的脉搏,及时准确地发现社会需求,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勇敢地面对各种问题,创造性地策划和开拓自己的事业,并用科学的方法保证教学目标的实现。
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是彻底改变过去课堂上教师讲、学生听现状的重要举措;它促使学生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张扬个性,有力地促进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它具有强烈的人文性,是现代教学思想的具体反映,每一位教师都要切实在转变教学思想上下工夫。
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要求教师要善待文本,引领学生与文本进行心灵对话。首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师生平等,教学中展开平等的对话。第二,要尊重学生的思维与表达,认真倾听学生的发言,让学生把话说完,不随意打断学生的发言。注意学生之间的差异,做到“呵护”“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第三,要满怀热情地给予评价、引导,肯定正确的,纠正错误的,引导学生认识不断深入。那些不论学生说什么,教师一概面目慈善地给予廉价赞赏,放弃引导,放弃教师的主导作用的作法,不能促进学生的发展。这种做法貌似“尊重”,实为“不尊重”。
面对学生的多元反应,教师要帮助学生克服片面理解和片面强调的倾向,首先必须要善于引领学生深刻理解文本的价值取向和时代的要求,给他们以春风化雨般的影响、浸润,从而不断提升学生的人格。通过教师的引导、同学的思辨,学生看清了狐狸的“依靠别人的势力来欺压人”的真正面目,还会向它学习吗?
把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引向正确的价值轨道,这是阅读教学中的一门艺术,处理好这一门艺术的关键就在于,我们不但要看到学生的独特体验与文本价值取向的千差万别,我们更要看到二者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既要引导学生走进文本,理解文本的价值取向;又要引导学生能够走出文本,感悟新的价值。走得进,出得来,个性与共性,文本与生活,也就相得益彰。
作者:肖兴英,大足教师进修学校语文教研员,小学高级教师,重庆市优秀教研员,积极探索教育科研,有多篇论文发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