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师的读写基本功
摘要:认识语文教师的读写能力和语文教学的关系,树立科学的读写观,在生活中大量阅读和写作,提高自己的阅读和写作能力,引领学生学好语文。
语文教师的基本功包括语言表达能力、阅读理解能力、写作以及书写能力等,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对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加强自身的基本功训练更是时代的需要。
一、读写能力是语文教师基本功
阅读写作能力是语文教师必须具备的基本专业能力,语文教师阅读能力包括文本解读和朗读的能力。语文教师的阅读是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对文章内容和表现形式的揣摩与探讨。通过朗读以逻辑和哲理折服学生、以生动形象感染学生,培养他们的观察、记忆、想象、思维能力,培养他们对语言美与思想美的感悟和追求。
写作能力是教师组织语文训练的重要手段,语文教师几乎每节课都要结合具体课文的讲析告诉学生如何写作,每次作文都要对学生的写作能力进行指导讲评,语文教师只有亲自动笔,才有直接写作的体验,领略执笔为文的甘苦与门径,指导时才能切中要害,点拨得当。
教师的读写能力提高了,才能在教学中发挥自己独到的见解,从不同角度去感染学生、熏陶学生,展示自己的才华,充分显示自己的人格魅力。
二、教师的读写能力在教学中的作用
教师通过大量的阅读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丰厚自己的文化底蕴,从而提高解读文本的能力,才能进行有深度和厚度的教学设计,做到既能立足于课文,围绕课文思考问题,又能跳出课文,从更高的层次来审视问题;既能限定学生思维发散的方向,又不束缚学生思想的翅膀;既不造成学生的孤陋寡闻(思考面更广),又不让学生浅尝辄止(思考程度更深);也才能真正与学生展开有意义的对话,提高语文教学的水平。
语文教师要教会学生写作文,自身必须具有良好的写作素养,必须掌握写作规律,通晓训练程序,精于执教之道。“以其昏昏,使人昭昭”是不行的,语文教师只有多写、善写,才能体会写作的甘苦,用自己的写去带动学生、感染学生;教师只有多写、善写,才能切实有效地指导学生写作,才能在批改、讲评写作时,抓住关键,批在点子上,改在关键处。较高的写作能力还可以帮助教师对课文的写作方法作出中肯的分析,使教学语言更加精炼。在积累材料、总结工作过程中,不会因为写作水平低而感到困难。当语文教师在写作上确实有自己的体会和见解时,就能更有效地指导学生写好作文,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三、提升教师读写能力的策略
语文教师阅读和写作能力的提升有以下途径:
1.在博览群书的实践中学会读书
语文教师的读要“新”。首先要融入文化的变革之中,追求先进文化的先进思想,有思考地站在一定的高度进行知识更新。其次,语文教师的阅读不仅仅是吸收和扩充知识,更重要的是在阅读过程中不断感悟和体验,丰富和积累人生经验,总结读书的方法,增强自身文化底蕴。这样才能更好地指导学生阅读。
教师的读要“博”。鲁迅认为“读书要像蜜蜂采蜜一样杂采众家”,多看“闲书”,除了经典名著外,语文老师还应该读富有鲜明时代特色的当代优秀作品。只有“博观而约取”,才能酿造最香最甜的蜜,“厚积而薄发”。在不断阅读中更新和丰富自身的人文精神,力求培养自身的文人气质,树立淡泊明志、宁静志远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做一名深受学生欢迎的既有“文学味”又是“学者型”的语文教师。
教师的读要“辨”。培根说:读书使人聪明。这聪明表现在什么地方?一方面自身要能批判地阅读,“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使之具有科学性、前瞻性,有自己的观点和见解,不人云亦云,不但看问题能切中要害,入木三分。还要高瞻远瞩,高屋建瓴,把批判的精神传授给学生。要对人类与自然、人类的历史与未来有更深入的洞悉,并把这种洞悉的方法和能力传授给学生。
2.语文教师要坚持写“下水作文”
教师坚持写“下水作文”,知道个中甘苦,更会珍惜学生的劳动成果,批改作文更认真,指导更中肯。还拉近了师生的距离。老师经常写“下水作文”,又常有文章发表,更是带动学生练笔的激励。
教师经常写“下水作文”,才能对不同文体的特点,文章的遣词造句、审题构思选材等都有深刻的认识,才能准确指出学生作文中存在的问题,指导好学生作文。叶圣陶说:“教师要指导写作,不能空讲些作法,一定要有写作的切实经验,才能随机应变,给学生真正有益的帮助。”同时,自己写作能力的提高,才能更好地总结经验教训、与同行交流,及时反思教学工作,向更高的层次发展。
“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教师经常写“下水作文”,经常把自己的“下水作文”与学生交流,不但没有束缚学生的思维,同时还把教师那居高临下的权威性也给消除了,使自己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了。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教师应不断提高自己的读写能力,为学生源源不断地输送“读写”的活水。
作者:蔡骑龙,大足田家炳中学语文教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