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语文教师的角色意识

语文教师的角色意识

时间:2023-03-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所以,在教学中,语文教师必须有着强烈的角色意识,“神入”语文,以形象化的素材,通俗易懂的语言,丰富多变的情感,合适恰当的形体动作,主动形象地再现文章中人物的风姿面貌,准确具体地展示文章中事件的绚丽画面。在教学过程中,缺乏角色意识的教师,难以“神入”文章与置身文字渲染的氛围之中,而以旁观者的角色讲授课文,使教学变得单调乏味,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谈不上完成教学任务。

语文教师的角色意识

摘要:在物欲横流、人心浮躁的时代,教师应当扮演怎样的角色?工作性质的特殊化以及工作对象的特殊性决定了教师担当的角色不是单一的。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根据不同的情景扮演好不同的角色,从而让师生间达成“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和谐融洽的关系。

我从学校毕业到学校任教不久,就听一位前辈说:“语文这门学科是一门富有生命力的学科。教学中,教师要有一定的角色意识,引领学生进入课堂,融入课本里。”这一席话触动我开始思考语文教师的角色意识。

角色就是个体在特定的社会关系中的身份以及由此而规定的行为规范和行为模式的总和。任何一个角色都有明显的社会规定性,“承担”或“扮演”一定的角色就表明个体对他人、集体、社会要尽相应的义务和责任,并且同一个体在不同的社会关系、不同的状态下,可能会充当多个角色。

美国心理学家林格伦把教师的角色归为三大类:一是教学和行政的角色,包括充当教员、社会代表的榜样、课堂的管理员、办事员、青年团体工作者、公共关系人员等;二是心理定向的角色,包括教育心理学家,人际关系的艺术家、社会心理学家、心理卫生工作者和临床医生等;三是自我表现的角色,包括社会服务工作者、学习者与学者、父母形象、寻求权利者、寻求安全者等。

根据我国学校教育的实际特点,结合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我认为教师的角色和地位首先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科学文化的传播者、学习的组织者和辅助者

古语云: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让学生获得知识技能、懂得做人之道是教师的基本任务。但是在新课程改革理念的指导下,教师不是单纯、机械地将这些简单地呈现给学生,而应当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指导者,帮助学生端正学习态度和提高学习技巧,教会学生观察和思维,促进他们养成能力、发展智慧。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授之以鱼只救一时之急,授之以渔则可解一生之需。”因此,教师不仅要使学生掌握教学大纲规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更要教给学生独立探求索取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精神,为学生终生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做人求知的基础。

二、学生的示范者,同时又是学生个性发展的塑造者

教师是教育人的人,他的一言一行将是学生模仿的对象,其人格特点将会在学生身上留下永远的痕迹。夸美纽斯说:“教师的职务是用自己作榜样教育学生。”这一传统的教师角色在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形势下,依然具有积极的作用。所以,教师应当意识到自己的示范作用,自觉要求自己的言行应是学生的表率,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为人师表。同时,教师除了要以自己优良的人格特点影响学生以外还要按照科学的世界观引导、培养、塑造学生的个性,使之成为自尊、自信、自强且具有远大理想、高尚道德品质、不断进取的创造精神的具有独立个性的人。

三、学生的良师益友,同时又是学生的心理卫生工作者

在社会生活中,尤其是处在不断发展变化、竞争日益强烈的社会实际中,学生难免会碰到这样那样的心理问题。这时候,教师是学生的朋友,是他们烦恼的倾听者、排解者,帮助学生保持积极的生活方式,使之更有效地投入到日常的学习生活中。与此同时,在学生心理问题方面提供有效帮助更能融洽师生关系,让教师更了解学生,学生更理解教师。不能否定,在学生的学习中兴趣占有很重要的因素,学生首先要对教师感兴趣了,喜欢了,才能进一步对该教师相应的学科内容感兴趣。由此,学生的学习自然会有发展。

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有很好的角色意识,特别要扮演好学科心理角色。

语文教师学科心理角色是指他们在语文教学情境中,依据语文教学任务和内容,面对不同的教学对象而扮演的角色。语文教师心理角色往往突出学科的特殊性,反映了他们在语文教学中所扮演的角色特征。

1.渊博的知识是构成语文教师心理角色的前提

有人称语文教师必须上通天文,下晓地理,古今中外,无所不知,反映了语文教师必须具备渊博的知识。语文知识多样性、生动性的特征,也为语文教师心理角色扮演多样化提供了前提。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如果缺乏角色意识,不具有按照与自己所扮演的角色相应的一套行为方式去实施自己的角色行为,就难以体现语文的韵味,不可能产生强烈的角色效应,更难以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缺乏心理角色的讲授只能是说教式的模式化教学,内容显得枯燥无味,苍白无力,难以形成强烈的情境与氛围,这样的教学是不会取得成功的。因此,语文教师必须精通本专业知识,只有博大精深,才能深入浅出。

2.强烈的角色意识是上好语文课的重要保证

对缺乏社会阅历和生活经验的中学生来说,知识的间接性,直接影响着语文教学的效果。所以,在教学中,语文教师必须有着强烈的角色意识,“神入”语文,以形象化的素材,通俗易懂的语言,丰富多变的情感,合适恰当的形体动作,主动形象地再现文章中人物的风姿面貌,准确具体地展示文章中事件的绚丽画面。化远为近,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具体,化枯燥为生动,“传人恰如其人”,“叙事恰如其事”,使学生在强烈的语言文字氛围中,通过语文教师的角色扮演,增强对语言文字的感受力,体会语文课程的“语文味”。

3.移情是语文教师心理角色扮演成功的关键

在教学过程中,缺乏角色意识的教师,难以“神入”文章与置身文字渲染的氛围之中,而以旁观者的角色讲授课文,使教学变得单调乏味,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谈不上完成教学任务。而具有角色意识的教师,则“神入”课本,以参与者的身份讲授课本内容,则能饱含感情,准确、形象、具体地再现文中所展示的情景,在强烈的历史氛围之中,使学生常常为之动容,从而产生移情作用。

心理学家研究表明,情感具有六大功能,其中就包括迁移功能,即个体对他人的情感会迁移到与他人有关的对象上去。移情是教师心理角色扮演成功与否的关键,情感可以直接转化为学生学习动机,成为他们奋发进取的内在动力。教师的讲授必然会影响到学生的感知和情感,学生的反应也会影响调整教师的情绪,师生之间情感的交流,又必然会影响到教学效果的优劣与教学任务是否完成。可见,课堂教学艺术是对称的、动态的、能迁移的双向感情的一种交流。

情感是制约教师影响力大小的重要因素,如果在师生之间有良好的感情交流,建立良好的感情关系,彼此就能产生亲近感、认同感,学生也就愿意与教师交朋友,容易相信传授之“道”,最终导致教师影响力的增大,正如古人所讲的:“亲其师,而信其道。”

作者:何霞,2001年毕业于重庆教育学院,大足田家炳中学高中语文教师。

参考文献

1.任继愈.老子全译.成都:巴蜀书社,1992.

2.夸美纽斯.大教育学论.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

3.李绪坤.学记解读.济南:齐鲁书社,2008.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