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远程教育及其发展

远程教育及其发展

时间:2023-03-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远程教育发源于函授教育。函授教育首先发生在职业技术培训。对各国远程高等教育发展有重要影响作用的第二个历史事件是发源于英国和美国的大学推广运动。但是,世界各国远程教育工作者和研究者都公认英国开放大学在远程教育发展史上的重要历史地位。英国开放大学在教育观念上的创新及其取得的巨大成功为远程教育和开放学习争得了历史地位,赢得了世界声誉。

第一节 远程教育及其发展

一、远程教育起源

远程教育发源于函授教育。而函授教育起源于19世纪中叶的英国。英国这个近代产业革命和资本主义的故乡,也是近代成人教育和远程教育的故乡。人类进入工业化时代,社会经济对各种专业人才和高素质劳动力的需求,对传统再教育产生了巨大压力。因此,就有了近代学校的出现,有了成人教育的出现,也才有了远程教育的出现。

函授教育就是利用印刷教材和通信指导的方式进行教学。函授教育首先发生在职业技术培训。1840年,英国人伊萨克·皮特曼(Isaac Pitman)将速记教程函寄给学生,他被认为是函授教育的始祖。大学层次开展函授高等教育的起源则与英美历史上的“新大学运动”和“大学推广运动”有关。新大学运动第一个有影响的成果就是1836年创建的伦敦大学。1849年对世界远程教育的历史是个重要的年份,伦敦大学在这一年首创校外学位制度(ExtemaJ Degree System)。1858年,修订后的伦敦大学校外学位制度更加开放,并将适用范围推广到全世界。于是,各种函授学院在英国应运而生,为注册报考伦敦大学校外学位的学生提供函授教学辅导。伦敦大学校外学位制度为世界树立了一个采用自学、函授、业余夜校等方式发展校外高等教育的范例。因此,1849年可以看做是世界远程高等教育的诞生年份。对各国远程高等教育发展有重要影响作用的第二个历史事件是发源于英国和美国的大学推广运动。英国剑桥大学在19世纪60年代首先倡导大学推广运动,为校外学生开设扩展课程教育。此后,牛津大学和其他大学相继仿效。美国的大学推广运动始于1862年莫里尔法案的颁布和一批授地大学的创建。这些大学的著名口号是:“州即校园”,成为北美远程高等教育的发源之一。

在19世纪后叶以及稍后的20世纪初,伦敦大学首创的校外学位制度,英美两国兴起的大学推广运动,以及伴随产生的大学层次的函授教育和校外学习,在世界许多国家得到响应和推广。许多传统院校建立了函授教育部门或校外教学部门,一批独立的函授院校也兴办起来,成为各国远程教育发展的历史渊源。较早建校开展函授教育或校外教育的国家有美国、南非、新西兰、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等。其他西方国家如法国、德国、意大利、瑞典和日本等,以及前苏联和东欧国家,也都先后开展了大学层次的函授教育和校外教育。

进入20世纪以来,随着电力的普遍使用、视听技术的广泛应用和大众媒介的大规模发展,视听教育在成人教育和学校教育中都迅速发展起来,并最终导致远程教育从单一的函授教学形态向多种媒体教学的形态转化。19世纪末20世纪初、幻灯、电唱、电话介入教育领域。从20世纪20年代起,无线电播音教育和利用无声电影开展的视觉教育开始起步。从30年代起,有声电影应用于教学,进入视听教育新阶段。50年代起,电视技术成熟并开始成为战后最强有力的一种大众传播媒介,电视教育很快崛起。60~70年代,广播电视、卫星电视以及录音录像技术的进步及其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有了很大的发展。结果,终于使远程教育从单一的函授教学形态向多种媒体教学形态转化,并产生了一类新型的学校:多种媒体教学的开放的远程教育的院校。开展大学层次教育的这类院校通常取名开放大学、远程教学大学、无墙大学、空中大学、放送大学、广播电视大学或开放学习学院等。经过50年代重建革新的南非大学和在60年代初创办的中国城市电视大学是多种媒体教学的远程教学大学的先驱。但是,世界各国远程教育工作者和研究者都公认英国开放大学在远程教育发展史上的重要历史地位。英国开放大学在思想上起源于哈罗德·威尔孙(Harold Wilson)在1963年提出的“播送大学”。1969年,依据英国皇家法令正式建立了英国开放大学——一所有权授予学位、向整个社会开放、进行多种媒体教学的自治的远程教学大学。1971年开始招生授课。英国开放大学的办学宗旨是为没能接受高等教育的成人提供上大学、读学位的机会。同时,发展大学后继续教育。英国开放大学在教育观念上的创新及其取得的巨大成功为远程教育和开放学习争得了历史地位,赢得了世界声誉。进入70年代以来,在英国开放大学创新精神的鼓舞下,在世界各地掀起了一股兴办远程教育的热潮,一批自治的多种媒体教学的开放的远程教学大学在西欧、北美、亚洲、中南美洲和中东等地兴起,成为20世纪下半叶世界远程教育发展的主流,并产生了一批在校生数超过10万人的巨型大学(Mega-Universities),其中有许多在发展中国家。与此同时,独立的函授院校以及传统大学举办的函授部或校外学习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有了新的发展,包括开始采用新的教育技术和视听媒体作为辅助教学手段。

自20世纪90年代起,尤其是在世纪之交,世界开放与远程教育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更加令人振奋不已的历史时期。科学技术、尤其是信息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预示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在21世纪,人类将从工业社会进入信息社会。知识经济、将成为未来社会的经济基础。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全球化进程将大大加快。各国间科学技术、经济实力、综合国力和民族文化凝聚力的竞争日益加剧。国际竞争归根结底是各国国民素质的竞争。开发人力资源,发挥人才优势,是各国提高国际竞争力的关键。而人力资源开发的基础是教育。实现高质量的基础教育、大众化的高等教育和全民族的继续教育,构建开放灵活的终生教育体系和终生学习社会,是各国教育发展的战略目标。开放与远程教育在各国终生教育体系中、在全球化的国际教育大格局中都占有重要的战略地位。与此同时,以微电子、计算机和电子通信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不断革新和进步,为开放与远程教育在新世纪中的飞速发展奠定了基础。以双向交互为特征的卫星电视直播课堂教学,各类音频、视频远程会议和计算机会议系统,相互作用计算机多媒体,以及互联网、万维网和未来的信息高速公路等,正在带来教育形态的革命。网络教学、在线教学、电子远程教学和电子远程学习、虚拟教学将同面授教学、函授教学和多种媒体教学一起,成为21世纪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的主流。国家信息基础设施和全球信息基础设施将成为未来世纪教育的技术基础。无论是学校教育还是产业界和全社会的教育与培训,也无论是独立设置的远程教学院校还是原来的传统院校,远程教育和开放学习都将成为教育革新的力量、成为未来教育的主流成分和主要生长点。远程教学的巨型大学也将面对挑战,进行革新。一批虚拟大学正在各国创建。全球虚拟大学也正在设计开发之中。各国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更加突出。在教育网络化和全球化发展的同时,如何继续发扬各民族独特的社会文化和保持人类文明的多样性变得越来越重要。

二、中国远程教育发展

与世界各国一样,我国远程教育也是从函授教育开始的。我国的函授教育发源于20世纪初。1902年,蔡元培等在上海成立中国教育会。该会创办初以编教科书为己任,继而应用通信教授法,刊行丛报,这就是中国函授教育的起始。辛亥革命后,商务印书馆在1914年创设函授学社,为我国最早的函授学校。新中国的函授教育始于1951年东北实验学校所设函授部和由黄炎培主持的中华职业教育社在北京创办的函授师范学校,均属函授中等师范教育。普通高等学校举办函授教育是从中国人民大学(1952年)和东北师范大学(1953年)开始的。1951年6月,中国人民大学校长吴玉章、成仿吾等向中央写报告提议人大创办函授教育,得到刘少奇的批示支持。1952年,中国人民大学正式成立函授部并招生,1953年开学授课。1956年,厦门大学还创办了以海外侨胞和港澳同胞为对象的海外函授部。“文化大革命”期间(1966~1976年),函授教育被迫停办。十年动乱结束后,函授教育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我国电化教育(长期以来我国以电化教育称呼视听教育、教育技术)始于20世纪初。各种大众传播媒介依次在非正规的社会教育领域发挥作用,并且很快渗透到各级各类学校的正规教育中,掀起了电化教育热。20年代开始利用幻灯、电影进行教学。此后,广播、电唱、录音等也逐渐引进和发展起来。新中国成立后,外语广播教育发展迅速。1955年,北京、天津等地分别创办了广播函授学校。60年代初,随着各地电视台的建立,在我国的一些主要的中心城市——北京、上海、天津、广州、沈阳、长春、哈尔滨等相继创办了面向本地区的广播、电视大学,这在世界范围内属率先的创举。这些城市广播、电视大学举办正规的大学学历教育和单科教育,为当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了一批人才。可惜的是,“文化大革命”中全部停办,直到70年代末才得以恢复和发展。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的历史时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迫切需要培养大量的高级专业人才,同时要提高整个中华民族、首先是全体就业人员的科学文化水平和素质。而十年动乱严重摧残了整个教育事业,高等教育是重灾区。此时,覆盖全国绝大多数省区的彩色电视网已经建成,举办面向全国的广播电视教育的条件已经基本成熟。复出后主动担任中央文教科技领导职务的邓小平在1977年会见英国前首相希思(Heath)后,亲自倡议要利用电视手段来加快发展我国的教育事业。1978年2月,邓小平代表党中央和国务院在教育部和中央广播事业局联合主办面向全国的中央广播电视大学的报告上亲自批示同意。同年4月,邓小平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要制订加速发展电视、广播等现代化手段的措施,这是多快好省发展教育事业的重要途径,必须引起充分的重视。”经过一年的筹办,在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之外,全国当时除台湾、西藏外其余28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都建立了广播电视大学。1979年2月6日,全国广播电视大学正式开学授课,第一课是著名数学家华罗庚主讲的高等数学。从此,我国广播电视卫星教育蓬勃兴起,成为中国开放与远程教育的主要发展方向。1981年,国家农委、中国科协、教育部和中央广播事业局联合举办了面向全国的农业广播学校(现名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同样,交通部主办的交通电视学校以及其他行业的广播电视中等专业技术学校也都具有相当规模。此外,起于邓小平在20世纪70年代末的倡导,我国政府在80年代下半期投资购买了国际通信卫星上的两个转发器,分别于1986年7月1日和1988年11月1日起开通了两个专用的教育卫星电视频道,在1987年建立了中国电视师范学院和中国教育电视台。1990年,原国家教委在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内部设立了中国燎原广播电视学校,负责发展面向全国三农(农业、农民和农村)的实用技术培训。1993年,中国电视师范学院并人中央广播电视大学。1997年在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内部正式设立了中央广播电视中等专业学校。经过20年的发展,中国广播电视大学已形成为一个由1所中央广播电视大学、44所省级广播电视大学、814所地市级广播电视大学分校和1742所县级广播电视大学工作站以及17 076个教学点组成的世界上最大的开放与远程教育系统(1998年统计数)。1998~1999学年,中国广播电视大学系统拥有高等和中等专业在校生126.4万名。其中,高等学历教育学生88.8万名,中专学生35.8万名。自1982年至1998年,共培养高等专科毕业生249万名,占同期全国各类高等学校毕业生总数的12.9%,占同期全国成人高等学校毕业生总数的27.4%。培养了近100万中等专业毕业生。有60万中小学师资通过卫星电视教育获得相应学历证书而达标。累计有3000多万人接受了广播电视大学各类非学历教育培训。数以千万计的农民接受了广播电视大学燎原学校的农村实用技术教育节目的培训。

表4-1 远程教育的发展过程

img5

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起,我国政府开始组织教育界和企业界实施跨世纪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在1999年国务院转发教育部制定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现代远程教育被列为全国组织实施的六大跨世纪教育工程之一。在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召开的“第三届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实施现代远程教育工程被列入了议事日程,作为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大举措之一。这是我国社会政治经济进一步改革开放、面对21世纪信息社会、知识经济和全球化趋势挑战而做出的战略抉择。这也是落实科教兴国战略、构建终生教育体制和终生学习社会的重大举措。其基本构想是构建由卫星和有线广播电视网、计算机网和公众电子通信网“三网合一”的现代远程教育专用教育平台;建立教育软件和课件的开发中心、教育资源数据库和电子图书馆;实现全国教育资源共享、联网在线教学和多种形式的学习支助服务。

远程教育已经历了由19世纪中叶兴起的函授教育、20世纪初兴起的广播电视教育,直到20世纪末期出现的现代远程教育,即双向交互网络教育等三个发展阶段。上述发展过程如表1所示,需要指出的是,新的远程教育形态的出现并不意味着否定和抛弃原有的远程教育形态。

三、远程教育概念分析

远程教育也称为远距离(Distance Learning)教育,是指师生凭借媒体进行的非面对面的教育。在中国,远程教育使用的概念术语也经历了许多演变。应用印刷教材和通信指导开展的函授教育自从传入中国以来其专用术语没有多大变化。但是,从视听教育到教育技术,我国教育界曾长期使用电化教育的概念术语。至于远程教育,则是在20世纪70年代末随着英国开放大学的影响和中国广播电视大学体系的建立传入的。当时在我国大陆上将英文“distance education”翻译成“远距离教育”。同期,在我国香港和台湾地区则将“distance education”各自翻译成“遥距教育”和“隔空教育”。有趣的是,对“open university”的翻译也出现了类似的现象:大陆上译作“开放大学”,香港地区译作“公开大学”,而台湾地区译作“空中大学”。到1990年代后期,出现了以“远程教育”取代“远距离教育”作为这类新型教育形态的总的称谓的趋势,而且影响波及香港和台湾地区。

我国从20世纪50年代起即熟悉了函授教育的称谓。远距离教育这个中文译名则是70年代末开始启用的。在国务院1979年1月11日批转的教育部和中央广播事业局1978年12月29日上报的《关于全国广播电视大学工作会议的报告》中,首次使用了远距离教学这一术语,指出:“广播电视大学的特点是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进行远距离教学。”及至80年代初期,远距离教育、远距离高等教育、远距离教学和远距离学习在各种文章、讲话、报告和文件材料中已被普遍采用。原国家教委于1988年颁发了《广播电视大学暂行规定》的法规性文件,对广播电视大学的性质和任务做了明确的界定:“广播电视大学是采用广播、电视、印刷和视听教材等媒体进行远距离教学的开放性高等学校,是在教学上实行统筹规划、分级办学、分级管理的远距离教育系统。”以上是我国教育行政部门在政策法规文件中对远距离教育的认定。总之,在整个80年代和90年代的前期和中期,远距离教育在我国作为概括广播电视教育、函授教育和自学考试等教育形态的总的称谓已经确立并被普遍采用。

远程教育的启用并产生广泛的影响是从1996年由清华大学开始的。1996年,清华大学拟订了“现代化远程教育工程项目建议书”。这一模式被其他普通高校沿用。及至1997年12月,原国家教委发出的“关于高等学校开展远程教育有关问题的通知”中,也启用远程教育取代远距离教育。在社会上和大众媒介启用和广为流行远程教育则起自1998年。1998年6月5日,教育部给国务院上报了《关于发展我国现代远程教育的意见》。1999年1月13日,国务院批转发表了教育部1998年12月24日制定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把组织实施“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作为跨世纪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主要目标和任务之一。在1999年7月召开的我国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在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主题下,再一次重申了加快建设远程教育网络、构建终生教育体系的战略决策。1999年在北京召开了两次将远程教育列为主题的国际会议。其一是清华大学在4月召开的“远程教育、远程学习和21世纪教育发展国际会议”;其二是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在10月主办的亚洲开放大学协会第13届年会,会议主题是“面向21世纪信息和学习社会的开放与远程教育系统和模式”。至此,从政府政策法规文件、学术理论界到社会大众媒介,用远程教育取代远距离教育已成大势所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