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项目情况介绍
一、“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的目的和实施方式
2004年2月20日,教育部召开“年终盘点——成就宣传新闻发布会”,通过新闻媒体向社会公布了教育部启动“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的有关情况。教育部副部长吴启迪在会上作了重要讲话,宣布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教育部决定启动“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并由中央广播电视大学组织实施。
“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是由教育部组织、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实施的面向农业、面向农村、面向农民的远程高等教育实验,是教育部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的一项重大举措。这个计划的实施,是电大面向农村的远程教育进一步扩大开放、向下延伸的一项重要改革,是中国农村高等教育的一次带有突破性的进展。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其中,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项重大任务。要完成这项重大任务,需要科学的发展观,需要坚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2004年初《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正式公布,预示着我国农业经济和农村社会又将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把农村丰富的人力资源转化为雄厚的人才资源,以适应和加速农业经济和农村社会的新发展,是时代提出的课题,也是一切教育机构和各类学校责无旁贷的历史使命。为此,教育部决定,通过现代远程开放教育形式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探索利用现代远程教育手段将高等教育资源送到乡村的人才培养模式,为农民提供“学得到、用得好”的实用技术的高等教育,使得农民实现在家门口上大学的梦想,为农村培养“用得上、留得住”的人才,使他们成为农业技术应用带头人、发家致富带头人、推动农村社会和经济发展带头人。
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的方式是依托全国广播电视大学系统,通过现代远程开放教育的形式,集成全国农业院校和相关高校优质教学资源及实用技术课件,利用全国已经建成或正在建设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站(点)、农村党员干部教育站(点),将高等教育输送到县和中心乡镇的学习点,在农村开展以中央广播电视大学高等职业教育为主的现代远程教育,培养高等职业教育层次的农村实用科技人才和管理人才。
“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是教育部发展农村高等教育的一项新的举措。我们将本着“合理建设、相互配合、资源共享、农民受惠”的原则,确保计划得到更好、更快的实施。
二、“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引发强烈的社会反响
教育部“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的发布立即在社会上引起强烈的关注和反响,各主要报纸、电台、电视台及网站对此进行了大量的报道。许多人通过各种渠道和方式表达了对“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看法并提出了很好的建议。一些有识之士认为解决“三农”问题,人才是个瓶颈,“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虽然不能完全改变农村科技文化落后的状况,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如果确确实实为农村服务,哪怕就是那么一点点工作,其意义也是深远的。
三、广播电视大学系统的办学优势
作为承担教育部“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的实施单位,中国的广播电视大学历经30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由中央电大和44所省级电大、930所地市级分校及省校直接管理的工作站、2021个县级工作站、22 237个教学点组成的,统筹规划、分级办学、分级管理的现代远程教育系统。
中央电大及全国广播电视大学长期以来坚持面向地方、面向基层、面向农村、面向边远和民族地区,多层次、多规格、多功能、多种形式办学,为众多求学者提供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和条件。广播电视大学已经初步形成了能够比较主动地适应国家和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按需办学机制。
中央电大根据农村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需要,通过全国电大系统的协作,建设了一批为“三农”服务的课程和专业。在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方面,有效地适应“三农”的现实需求和发展需求,逐步形成了电大教育直接为“三农”服务的品牌特色。中央电大从1988年开设农科,从原来的每年招生几百人,到2003年开放教育农科陆续开设了3个专业,园艺、动物生产和乡镇管理,每学期注册学生数千人,有了很大的发展(注:后动物生产专业、乡镇管理专业并入“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
四、“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的培养对象
“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招收对象主要面向具有高中毕业或具有同等学力的农村青年,鼓励复员退伍军人、农业科技示范户、村干部,以及乡镇企业带头人、科技致富能手参加学习。初中毕业生可注册学习课程。
五、开设专业和课程设置
在专业设置上,中央电大目前开设了农村发展需要的具有高等职业教育特点四大科类,共16个专业,包括:
农业技术类7个专业:设施农业技术、种子生产与经营、园艺技术、作物生产技术、茶叶生产加工技术、中草药栽培技术、烟草栽培技术专业。
林业技术类2个专业:林业技术、园林技术专业。
畜牧兽医类3个专业:特种动物养殖、畜牧兽医、畜牧专业。
农林管理类4个专业:农村行政管理、农业经济管理、乡镇企业管理、农村信息管理专业。
在专业划分上,实行以职业岗位群为主兼顾学科分类的原则体现高等职业教育的特色。在课程设置上,按照课程开放的理念,搭建由种植、养殖和管理为主要体系的课程平台作为构建专业的基础,注重与非学历教育、实用技术教育结合,并实行学分制管理。地方教学点的教师指导学生根据自己构建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的目标要求,在专业规则框架下,从相应的课程模块中自主选学一定数量的课程。根据课程的完成情况,取得相应的课程证书、培训证书、结业证书以及高等教育专科学历毕业证书。在“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课程平台上,已建成了百余门课程的多媒体教学资源,基本适应了当前教学工作的需要。
六、教学组织形式
教学方式上主要采用学生自主学习、电视教学、网络教学、集中面授、个别辅导、学习小组等相结合的方式开展教学。
中央电大为适应农村学习者远程学习的需要,开发价格低廉、方便实用、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课程学习包。课程学习包的价格比社会上同类教材价格降低30%左右。课程学习包包括课程学习指南、文字教材、学习指导VCD、课程形成性考核册及考核说明等多种媒体教材。其中课程学习指南重点介绍了教学方法、组织、资源的引导、活动的安排以及对学习方法的指导等内容。
课程学习包通过配送方式按注册名册直接发放到县级电大,由县级电大及时快速地送达学生手中。
电视课程通过中国教育电视台卫星频道播出,多媒体教学资源通过中国教育卫星多媒体宽带传输平台IP通道播出,通过专门设立的 “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远程教育网传输网上教学资源,开展网上教学活动。
县级电大是实施教育部“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的基础,具体实施试点专业教学、为学生学习提供支持服务、负责招生、注册、学生学籍管理以及各教学环节的组织工作。
七、试点规模
为探索面向农村的远程教育模式,扎实稳步地推进“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中央电大决定先由试点起步,摸索经验,然后再逐步推开。试点实施近五年来,试点的教学点规模由最初的68个快速增长,到目前已有37所省级电大及所属的582个教学点参加了试点。它们是: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沈阳、大连、吉林、黑龙江、哈尔滨、江苏、南京、浙江、宁波、安徽、福建、厦门、江西、山东、青岛、河南、湖北、武汉、湖南、广西、四川、成都、重庆、贵州、云南、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新疆建设兵团电大。
从2004年秋季至2008年秋季,“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试点共进行了九次招生,累计招生151 815人,累计毕业学生30 953人(截止到08年春季)。在校生人数为120 862人(不精确统计)。其中2006年招生30 944人,2007年招生37 238人,2008年春季招生24 073人, 2008年秋季,“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达到自2004年试点启动以来的单季最高招生人数:34 588人,年度小计招生58 661人。累计招生数较多(2004年秋季~2008年秋季,前十名)的省级电大依次是江苏电大、湖南电大、河北电大、浙江电大、河南电大、山东电大、贵州电大、安徽电大、云南电大和江西电大。
在全部16个专业中,招生前几位的专业是:乡镇企业管理专业、农村行政管理专业、农业经济管理专业、畜牧兽医专业、设施农业技术专业、园艺技术专业。管理类、养殖类和种植类的学生比例大体上为8∶1∶1。
从学生构成看,主要是乡村干部和科技致富能手、乡镇企业职工。各地政府和组织部门目前特别注重通过实施该计划加强农村基层干部的培养,占招生总数80%以上的农林管理类学生,绝大多数是现职乡村干部或后备干部。目前的这种学生构成既是政策推动的直接结果,也符合现阶段农村实际情况。但着眼于今后的发展趋势,种植类、养殖类专业应该会有越来越大的发展空间。
八、试点办学工作
继2005年6月28日教育部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推进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的通知》(教高厅[2005]3号文件)之后,2007年3月7 日教育部又印发了《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农林教育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教高[2007]6号文件),要求全国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有关高等学校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高等农林教育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一步推动“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文件的印发,为电大争取政府支持,发动生源提供了政策支持。
2007年1月29日,中央1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下发,文件提出,发展现代农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要求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中央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伟大事业为电大在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获得发展创造了大环境,提供了历史机遇。
在新农村建设大潮的推动下,在各级党委、政府的政策和经费支持下,试点招生规模逐渐扩大,影响也日渐扩大。北京电大把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作为学校可持续发展的一项战略措施和基本任务,积极为北京郊区农村培养人才,两年获得政府的专项经费462万元。湖南电大由省校牵头,积极争取省委、省政府、省教育厅的支持,省委组织部干部远程教育领导小组要求电大通过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为广大乡村培养后备干部和科技骨干。广西壮族自治区将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与基层党组织建设、政权建设、人才培养和扶贫攻坚工作结合进行。贵州省将“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的学生列为村干部的重要来源。最近中共福建省委组织部、福建省教育厅联合行文,决定从2007年起组织实施全省农村“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计划5年培养农民大学生10 000人,文件要求各地政府教育部门要把落实培养“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作为推动教育更好地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的一项重要内容,积极提供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的支持。
九、试点教学工作
“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试点近五年来,中央电大和试点省级电大共同制定了落实试点教学工作的意见,采取各种措施,加强试点教学工作,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成效。
1.重视教学管理制度的制定和教学设施的建设。在教学检查中,各省级电大和教学点都制定了适合自己情况的教学文件。内蒙古、广西电大建立了各个管理环节的工作流程、规章制度和检查监控体系。河南电大编制下发了《“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工作手册》,指导基层教学点开展工作。许多教学点制定了不同形式的《教学管理人员工作职责》、《班主任岗位职责》、《任课教师工作职责》、《外聘专兼职教师制度》、《学员听课制度》、《教学生产实习要求》、《实验教学管理及验收制度》等管理制度。
2.师资配备有了加强,责任机构的设置得到落实。根据试点要求,不少省级电大在专业师资配备上得到了加强。江西电大开设的每个专业类别都已配备具有副高以上职称或具有本科学历的专业教学主任,各教学点每门课程都配备课程责任教师。北京电大为每个专业配备了一名专业责任教师,聘请中国农科院、北京农学院的专家和学校的专业教师承担每门课程的责任教师,聘请中国农科院的专家做实践环节指导教师。山西电大成立了全省范围的 “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 公共课程、畜牧兽医、管理、种植4个中心教研室,对下属教学点进行教学帮扶。
目前省级电大责任机构有的设在教务部门或招生办,有的设在教学部门,如教学处,农医学院、理工学院,也有的设在非学历教育部门,如继续教育学院或燎原学校。总体上讲,各单位试点工作都有专人负责,保证了试点工作的顺利开展。
3.办学条件得到明显改善。由于开放教育试点项目总结性评估的推动,近年来各省级电大及试点教学点都采取措施加强了基层电大教学点的建设,而目前“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试点又大多设在开放教育的教学点,开放教育教学点条件的改善为 “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试点奠定了基础。
为推动“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的实施,在国家尚无专项经费投入的情况下,中央电大偕同有关省级电大实施了“西部地区百所县级电大援助计划”,援助西部省区100所县级电大的教学现代化建设。与此同时,还实施了 “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的“非西部地区贫困县级电大援助计划”,2005年至2007年共援助了20所县级电大。当地政府也都给予了相应的配套投入。在援助计划的促进下,各地电大更加重视教学点办学基础条件建设,教学点办学条件有了比较明显的改善。湖南电大开展了全省示范性县级电大的评选活动,促进了县级电大教学设施的建设,并拨付10万元专项补助资金,帮助基层教学点解决教学经费不足的问题。浙江电大在第一批试点教学点接受中央电大“1+1”经费支持的基础上,对每个教学点又配套支持1万元,帮助其改善办学条件。一些贫困地区的教学点,通过“西部地区百所县级电大援助计划” 和“非西部地区县级电大援助计划”的援助,基础设施和网络条件得到了显著改善,保证了试点教学的需要。
4.教学模式的探索迈出了可喜的一步。一些教学点和省级电大结合本地本校实际,对适合目前农村和农村学习者特点的人才培养模式及教学模式进行了初步探索。山西电大推广“114”教学模式,即畅通一个通道、提供一个书包、四种交互自主学习方式。内蒙古电大设计了“一个中心、两项服务、五种组织、九种手段,监控与评价贯穿其中”的教学模式。湖南电大提出了 “11531”教学模式,即“一点、一线、五面、三级、一评价”,学校还发挥了督导队伍的作用,形成了教学督导体系。江西电大采用“三点一线”教学模式,即进行课程知识理论框架线的梳理,以及重点、难点、疑点辅导,及时解决学生学习中的困难。尽管这些教学模式还不成熟,但反映了各省级电大面向农村进行远程教学的指导思想,在教学模式的探索上初见成效。
5.逐步重视利用网络开展教学支持服务。北京电大除中央电大“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网上开出的7个栏目外,在本校平台上增加了“考试指南”、“作业与讲评”和“自检与自测”3个栏目。湖南电大设立了“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远程教学网和虚拟课堂,编制了针对当地需要的配套教学资源。内蒙古电大在省级电大网站的“教学”板块中,整合和自建了79门课程的文字教学辅导资源,转录了29门课程的录像教学资源,教学点和学生可以随时利用网络了解试点各专业的教学计划、有关课程的教学文件、教学资源和教学辅导。许多省级电大在远程教学平台上设置了 “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专门网页,河南、浙江、湖南、江苏电大还通过短信平台或QQ群建立与学生的联系。
6.教学点重视教学环节的落实。教学点普遍比较重视集中教学环节特别是面授辅导的实施。多数教学点因地制宜设立实践教学基地,重视形成性考核的组织与实施,能指导和帮助学生组建学习小组,开展一些不同形式的送教下乡活动。对待入学教育,各地都能认真组织和实施。湖南望城教学点一周集中一天进行面授辅导,半天讲授,半天讨论、上网或实践,由电大和组织部门对学生实施共同管理,到课率在90%以上。山东兖州电大对部分课程每周安排半天辅导。
7.涌现出一批学有所成的优秀毕业生,在当地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学生中,有很多人成为当地的能工巧匠。湖南炎陵县电大畜牧兽医专业的学生罗怀祖、邱福双,利用学到的养殖知识和技术,创办了株洲腾飞畜牧有限公司,建立起5个良种母猪示范村,推广养猪新法,带领当地农民致富;农村行政管理专业的喻建兴,运用农村政策法规、土地利用规划课程所学理论知识,指导社区拆迁工作,顺利解决了这个老大难问题。湖南望城县雷锋镇真人桥村是县电大最早的“实验村”,2004年该村还属于“扶贫村”,该村7名村级干部先后有4名主动报名参加了“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学习,目前,该村已经成为长沙地区有名的“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和小康村。
此外,有的教学点创造了教学与生产经营相结合的创业模式,直接为当地农民服务。河北霸州成人中专学校建立了农业服务站,在为学生传授理论知识的同时,免费为学生上门提供种植、养殖方面的技术指导。广西电大正积极筹建一个供“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学生参加的可以进行农产品交易的网络平台,以方便农民学生通过网络了解行情并进行交易,加快农产品的流通。湖南望城县教学点创立了“试验村”,探索“学校+公司+农户”的教学服务模式。
十、试点显现的成效
1.为农村一线培养了一批“留得住、用得上”新型农民大学生,他们已开始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作用,不少学员成为当地的能工巧匠,他们不仅自己致富,还带动乡亲们脱贫致富,成为农村科技致富带头人。
2.大量农村干部和乡村后备干部参加学习,为新农村建设培养了领导骨干,在这些学到了现代农业经营管理知识的村干部们带领下,村民们开拓市场,努力创业,科学经营,将多年的贫困村建成了闻名的小康村,基层政权建设得以巩固,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都得以发展,项目实施受到社会、政府和农民的赞誉。
3.鉴于“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在培养农村人才中的有效性,一些地方政府将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 当作实施当地人才战略的抓手,教育扶贫的抓手,项目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4.在以远程教育方式进行农村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中取得一些宝贵经验,为电大参与农村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建设发挥骨干作用,开辟了通道,成为高等教育向农村延伸的切入点,构建农村学习型社会和终身教育体系的切入点,对于推进高等教育向农村延伸,提高农村劳动者科学文化素质,推动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5.在面向农村学习者的教学中形成了有特色的“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课程平台,建成了一批适合农村需要的教学资源,深化了教学改革,提高了电大面向农村办学的综合实力,促进了县级电大建设,巩固了电大系统,体现了电大品牌的特色。
6.为留守家园的农民及教育不利人群提供了上大学学习的机会,在一定意义上体现了教育公平的理念,有助于改变农村教育落后的面貌,促进了社会的公平、进步与和谐社会的实现。
中央电大在教育部的支持下,通过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完善电大远程教育服务模式和机制,搭建将高等教育、职业技能培训送到农村、送到农民身边的网络平台,吸引更多农民参加到学习行列,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智力支持和人力保证,努力把“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 推进到一个新的水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